巴菲特十二定律(已在中国造就一批亿万富翁的投资方法)
一、企业原则(博主按:假设你将要全部买下这个企业自己经营)
(一)简单且易于了解
“仅在你的竞争优势圈内选股," 他建议投资人,“这不在于这个竞争优势圈有多大,而是在于你如何定义形成优势圈的参数”, “投资人并不需要做对很多事情,重要的是要能不犯重大的过错。”
博主评点:在你的优势圈内,事情才可能变得简单,如段永平投资网易
(二)稳定的经营史
“重大的变革和高额报酬率是没有交集的”。“咸鱼很少能够大翻身”。巴菲特解释说:“查理(孟杰)和我还没有学习到如何处理难以应付的企业问题。我们学会的只是去避开它们。我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并不是因为我们有能力清除所有的障碍,而是在于我们专注地寻找可以跨越的障碍。”
博主评点:远离那些重组或资产注入的企业,天上可能会掉馅饼,但掉到你我头上的概率很小。
(三)产业长期前景看好
经济市场是由一小群有特许权的团体和一个较大的商品企业团体所组成。后者大多数是不值得投资的。拥有特许权的团体是提供特殊商品和服务的企业,这些商品和服务的特殊性是:有消费需求、无近似替代性产品和不受法律规范。
具有特许权的标志:一是有特许权的经销商可以持续提高其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而不用害怕会失去市场占有率或销售量。甚至在供过于求,以及产能未完全利用的情况下,也能提高商品的价格;二是有特许权的经销商拥有大量的经济商誉,这使得它们有较高的耐力去承受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影响;三是“特许权经销商能够容忍经营不善的失误。不当的管理会减少特许权经销商的获利能力,但不致于造成致命的伤害。”
博主评点:想想茅台、万科、网易吧
二、经营原则(博主按:假设你将要与这个经营者结婚)
(一)管理层是否理智
当转投资报酬率在平均水准之上时,超额盈余当然应用来转投资,但当投资报酬是在平均水准甚至是平均水准以下,却一再产生过多现金时,可以有下面三种选择:( l )忽视这个问题,以低于平均的报酬率继续作转投资;( 2 )购买成长中的企业;(3 )把盈余发放给股东。不理智的管理层会在这里犯错。巴菲特认为,惟一合理且负责任的作法只有将盈余回归给股东:提高股利,或买回股票。这就是判断管理阶层是否理智的关键。
博主评点:不要灰心,在中国市场,依然可找到拥有超额盈余(我的理解是正自由现金流),并愿意把它发给股东的企业,如佛山照明。
(二)管理层对股东是否坦诚
巴菲特主张,“无论是否属于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资料,或是超出一般公认会计原则要求的资料,只要它能帮助具有财务方面知识的读者回答下列三个重要的问题就应该公布,( 1 )这间公司大概值多少钱?( 2 )它未来的发展潜力有多大?( 3 )从过去的表现来看,管理者是否能够充分掌握公司的营运状况?"
博主评点:巴菲特说,大多数的年度报告都是虚假的。呵呵,这就是投资的难度,要不怎么只有少数人发大财呢!
(三)管理层能否拒绝机构跟风做法
“一旦盲从法人机构开始发酵,理性通常会大打折扣。”“盲从法人机构”的无形力量,促进管理层好像旅鼠盲目的行动一样,自然而然地模仿其他管理人员的行为,不管那些行为是多么愚蠢违反理性。
博主评点:想想当初高举价值投资大旗的基金经理吧,在成功扩募后,面对一大笔钱和一个非理性的市场,他们都干了什么?
三、财务原则(博主按:假设你一辈子的身家性命钱就靠它了)
(一)股东权益报酬率
股东权益报酬率是评估投资的关键财务指标。但需要做下面几个调整:一是如果有证券收益,所有可出售的有价证券应该是以成本计价,而不是以市价来计算;二是企业的良好股东权益报酬率是在负债少或无负债的情况下达成的。但适当负责也是必要的,“如果你想要打中罕见而且移动快速的大象,那么你应该随时带把枪。”对于怎样的负债比例才是适当的,巴菲特不提供任何建议。巴菲特大部分的投资都具备此一基本财务特点:美国运通的股东权益报酬率是23 % , 吉列超过35 % ,可口可乐更高达55 %。这些公可的报酬率仍持续上升。
博主评点:股东权益报酬率的重要性来源于我们唯一的赚钱途径:让企业帮我们赚钱!参看博文:做资本家,不做投资家。如果你还偷偷寄希望于股市的波动来赚钱,那又另当别论,呵呵。
(二)自由现金流
巴菲特比较喜欢采用的是他自己定义的“股东盈余”― 公司的净所得加一上折旧、耗损、分期偿还的费用,减去资本支出以及其他额外所需的营运资本,来代替现金流量。巴菲特承认,股东盈余并没有提供许多分析师所要求的精确计算结果。若要计算未来的资本支出,最常使用的是粗估法。尽管如此,他用凯恩斯的话说:“我宁愿对得迷迷糊糊,也不要错得清清楚楚。”
博主评点:别为老巴列出的这个繁琐的公式所吓倒:我们有根据中国会计制度得出的简单的计算方法,参看:巴菲特认为茅台存在巨大泡沫吗。
(三)高利润率
如果管理当局无法将销售额转换成利润,任何再好的投资也是枉然。巴菲特说:“真正优秀的经营管理者不会是早上醒来才说:‘好,今天我要削减开销。’就像他不会是早上醒来才决定呼吸一样。” “即使是在利润创纪录的情况下,也会和承受压力的时候一样拼命地删减支出。”
博主评点:王石主张不要暴利,真不知道是谁授权他这么干的。
(四)一美元的假设
对于保留盈余,如果经过一段时间,公司不能将保留盈余做有效的运用,那么该公司的股票在股市就无法有令人满意的表现。相反地,如果公司因增资而产生的报酬能够超越平均的水准时,这项成功将会反映在日益增加的股票价值上。以巴菲特的快速检验来看,这种股票市场价值的增加应该至少符合保留盈余的金额,如果增加的比保留盈余高,当然更好。巴菲特解释,总括来说:“在这种公开拍卖的超大型竟技场里,我们主要的工作,是要选择那些具有下面经济特性的公司:可将每一块钱保留盈余,确实转换成至少有一块钱的市场价值。”
博主评点:这个假设其实不好理解,本人的理解是,它是对全部财务原则的一个简单总结,以便能在“拍卖市场”快速做出反应。但在非有效市场如中国,你就是赚了一块钱的内在价值,它未必就能在市场上给你反映出来。
四、市场原则(博主按:假设你是一个小气的资本家)
(一)决定实质价值
决定企业实质价值的最好的方法是:运用适当的贴现率,折算预期在企业生命周期内,可能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巴菲特说:“所有的职业从马鞭制造商到行动电话的供应商,在价值方面,都可计算出经济上可用来比较的数据。”如果他对预估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没有十足的把握,他就不会试着去评估一个公司的价值,这是他处理事情的特质。他所提及的“竞争优势圈观念”,也反映在其预测未来的能力上。在巴菲特的心中,预测现金流量应该具有像是在债券中所使用的“息票似的”确定性。“他说,我将确定性看得很重。”“如果你这么做,则所有造成风险的因素对我而言都没有意义。风险来自于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博主评点:老巴在这里强调的确定性其实与财务原则中关于自由现金流的对得“模模糊糊”有矛盾。我理解,上面的“模糊”是为了强调宁可模糊也要将资本支出加进去,这里的“确定”是为了尽量降低风险的确定。这就是投资的科学加艺术吧,天知道!
(二)远低于实质价值的价位买进
在价格远低于其实质价值时购买好企业,可以避免受到价格上的风险:如果公司的实质价值因为错估未来的现金流量而有些许下降,股票价格终究也会下跌,甚至低于他所购买的价钱。但是,如果存在于购买价格与公司实质价值之间的差价足够大,则实质价值下跌的风险也就比较低。同时,安全边际提供了可能获得极佳的股票报酬率的机会,在市场价格进行修正的时候,额外地大赚一笔。巴菲特说:“交易市场就像上帝一样,帮肋那些自助者。但是和上帝不同的是,交易市场不会原谅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要先决定买什么,再决定它是否处于适当的价格,在价格远低于实质价值时才买进。
博主评点:耐心点,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天天都能找到价格低于实质价值的股票就不正常了,记住:发大财的机会不多,所以只有少数人能发大财!
综上,正道股一句话解读:寻找超额盈余转投资长期取得高于平均水准收益的公司,在价格远低于价值时介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切围绕股东权益报酬率
巴式价值投资的本质是企业长期投资。选择投资标的时完全按照企业投资的法则来进行。
假如你要投资一个企业,最喜欢投资什么企业?答案是:一本万利的企业。注意,这个标准不仅仅是“万利”,还有“一本”做前提。所以我们的老祖宗是最聪明的,看一个企业是不是好企业,不是看他赚多少钱,而是看他用了多少本来赚这么多的钱。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看他的股东权益报酬率!一本万利用股东权益报酬率来表示,就是10000:1=1000000%,呵呵,老祖宗够贪的。
股东权益报酬率(return on equity:ROE),就是巴菲特考察企业的核心指标!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巴菲特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他想到的,我们老祖宗早就想到了,而且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词“一本万利”来高度概括!
但跟老祖宗不同的是,巴菲特眼中的好企业,不是一时的“一本万利”,而是长期的“一本万利”,即好企业是长期取得高股东权益报酬率的企业。
仔细考察巴菲特十二定律(参看:已在中国造就一批亿万富翁的投资方法),你会发现,老巴的十二定律,都是围绕“长期取得高股东权益报酬率”这个主题展开的:
首先看企业原则里的简单定律、稳定定律和长期看好定律:简单才能专精,专精才能具备长期竞争优势;稳定是安全性的保证,不稳定肯定意味着“不能长久的横财”;长期看好则直接奔“长期”性而去,为了这个“长期”,不惜把投资标的限定在“经济特许权”企业。三个定律无一例外是“长期取得高股东权益报酬率”的基础条件。
再看看管理层原则的理智、坦诚和拒绝跟风定律:何谓理智?老巴把它直接与股东权益报酬率挂钩,有本事取得高权益报酬的就继续投入,没本事的就把赚来的钱分了!分钱要交税,那就买回股份(这等于间接分钱);坦诚则是要求管理层得让我们知道你是不是真是有本事取得高权益报酬;拒绝跟风则是对理智定律的进一步阐述。
再来看看财务原则的股东权益报酬率、自由现金流、高利润率和一美元保留盈余定律:股东权益报酬率不用多说,巴菲特的底限是15%;自由现金流(股东盈余)是高股东权益报酬的具体表现;高利润则是高股东权益报酬的前提条件;一美元的保留盈余要得到一美元的市场价值则是股东权益报酬在证券市场的反映。
最后看看证券市场原则的实质价值、低价买入定律,则是直接运用“一本万利”原则,尽可能地降低“本”,希图长期取得“万利”,是“高权益报酬率”在投资个体上的直接运用!
其实,对股东权益报酬率的重视并不是巴菲特的专利,著名的杜邦财务分析法就是围绕股东权益报酬率展开的:
杜邦财务分析法看似复杂不好理解,其实从数学的角度看,就显得非常简单:
股东权益报酬率=净利润/股东权益
第一步,因为利润是总资产创造的,而不仅仅是股东权益创造的,为了更好地考察,所以要引入总资产指标,这样,就以分子分母分别乘以总资产:
股东权益报酬率=净利润/股东权益=净利润*总资产/股东权益*总资产
=(净利润/总资产)*(总资产/股东权益)
=(净利润/总资产)*权益乘数
(权益乘数=总资产/股东权益)
第二步,因为利润的直接来源是销售收入,所以在上述公式里继续引入销售,仍然是分子分母分别乘以销售收入:
股东权益报酬率=(净利润/总资产)*权益乘数
=[(净利润*销售收入)/(总资产*销售收入)]*权益乘数
=[(净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总资产)]*权益乘数
=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之所以要费力地推导这个公式,是想说明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股东权益报酬率,我们在进行长期投资时,要按照提高股东权益率的思路来考察和评估公司的情况。很明显,根据公式,提高股东权益报酬率的方法有三种:
一是提高净利润率:这就非常容易理解为什么巴菲特强调要选择高利润的公司,并对管理层节约成本喋喋不休了。
二是提高总资产周转率:这不外乎两方面,一方面是加大分子,即增加销售收入,所以要求产品有好的市场前景,并且要具有经济特许权;另一方面是减小分母,即减少资产投入,所以老巴对那些需要不断投入大量固定资产的企业敬而远之,并强烈主张在权益报酬率低于平均水准时将收益分红或购买自己的股份。
三是提高权益乘数:从权益乘数的公式可以看出,在总资产净利润率不变的情况下,举债越多,则越能提高权益报酬率。但巴菲特并不提倡这个方法,我想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举债直接导致财务风险,在经济周期性波动中,过度举债威胁到企业的生存,而老巴进行的是长期投资,必须避免这种威胁;其次,如果企业拥有经济特许权,它完全可以用自有资金慢慢赚钱,不用操心市场机会被别人抢走而进行竭泽而渔。所以,因为巴菲特寻找的是“长期”一本万利的企业,而不是“暂时”一本万利的企业,所以提高权益乘数的方法就被排除了。
如此,就能在根子上理解巴菲特提出的许多原则和定律,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搬硬套。
(一)简单且易于了解
“仅在你的竞争优势圈内选股," 他建议投资人,“这不在于这个竞争优势圈有多大,而是在于你如何定义形成优势圈的参数”, “投资人并不需要做对很多事情,重要的是要能不犯重大的过错。”
博主评点:在你的优势圈内,事情才可能变得简单,如段永平投资网易
(二)稳定的经营史
“重大的变革和高额报酬率是没有交集的”。“咸鱼很少能够大翻身”。巴菲特解释说:“查理(孟杰)和我还没有学习到如何处理难以应付的企业问题。我们学会的只是去避开它们。我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并不是因为我们有能力清除所有的障碍,而是在于我们专注地寻找可以跨越的障碍。”
博主评点:远离那些重组或资产注入的企业,天上可能会掉馅饼,但掉到你我头上的概率很小。
(三)产业长期前景看好
经济市场是由一小群有特许权的团体和一个较大的商品企业团体所组成。后者大多数是不值得投资的。拥有特许权的团体是提供特殊商品和服务的企业,这些商品和服务的特殊性是:有消费需求、无近似替代性产品和不受法律规范。
具有特许权的标志:一是有特许权的经销商可以持续提高其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而不用害怕会失去市场占有率或销售量。甚至在供过于求,以及产能未完全利用的情况下,也能提高商品的价格;二是有特许权的经销商拥有大量的经济商誉,这使得它们有较高的耐力去承受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影响;三是“特许权经销商能够容忍经营不善的失误。不当的管理会减少特许权经销商的获利能力,但不致于造成致命的伤害。”
博主评点:想想茅台、万科、网易吧
二、经营原则(博主按:假设你将要与这个经营者结婚)
(一)管理层是否理智
当转投资报酬率在平均水准之上时,超额盈余当然应用来转投资,但当投资报酬是在平均水准甚至是平均水准以下,却一再产生过多现金时,可以有下面三种选择:( l )忽视这个问题,以低于平均的报酬率继续作转投资;( 2 )购买成长中的企业;(3 )把盈余发放给股东。不理智的管理层会在这里犯错。巴菲特认为,惟一合理且负责任的作法只有将盈余回归给股东:提高股利,或买回股票。这就是判断管理阶层是否理智的关键。
博主评点:不要灰心,在中国市场,依然可找到拥有超额盈余(我的理解是正自由现金流),并愿意把它发给股东的企业,如佛山照明。
(二)管理层对股东是否坦诚
巴菲特主张,“无论是否属于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资料,或是超出一般公认会计原则要求的资料,只要它能帮助具有财务方面知识的读者回答下列三个重要的问题就应该公布,( 1 )这间公司大概值多少钱?( 2 )它未来的发展潜力有多大?( 3 )从过去的表现来看,管理者是否能够充分掌握公司的营运状况?"
博主评点:巴菲特说,大多数的年度报告都是虚假的。呵呵,这就是投资的难度,要不怎么只有少数人发大财呢!
(三)管理层能否拒绝机构跟风做法
“一旦盲从法人机构开始发酵,理性通常会大打折扣。”“盲从法人机构”的无形力量,促进管理层好像旅鼠盲目的行动一样,自然而然地模仿其他管理人员的行为,不管那些行为是多么愚蠢违反理性。
博主评点:想想当初高举价值投资大旗的基金经理吧,在成功扩募后,面对一大笔钱和一个非理性的市场,他们都干了什么?
三、财务原则(博主按:假设你一辈子的身家性命钱就靠它了)
(一)股东权益报酬率
股东权益报酬率是评估投资的关键财务指标。但需要做下面几个调整:一是如果有证券收益,所有可出售的有价证券应该是以成本计价,而不是以市价来计算;二是企业的良好股东权益报酬率是在负债少或无负债的情况下达成的。但适当负责也是必要的,“如果你想要打中罕见而且移动快速的大象,那么你应该随时带把枪。”对于怎样的负债比例才是适当的,巴菲特不提供任何建议。巴菲特大部分的投资都具备此一基本财务特点:美国运通的股东权益报酬率是23 % , 吉列超过35 % ,可口可乐更高达55 %。这些公可的报酬率仍持续上升。
博主评点:股东权益报酬率的重要性来源于我们唯一的赚钱途径:让企业帮我们赚钱!参看博文:做资本家,不做投资家。如果你还偷偷寄希望于股市的波动来赚钱,那又另当别论,呵呵。
(二)自由现金流
巴菲特比较喜欢采用的是他自己定义的“股东盈余”― 公司的净所得加一上折旧、耗损、分期偿还的费用,减去资本支出以及其他额外所需的营运资本,来代替现金流量。巴菲特承认,股东盈余并没有提供许多分析师所要求的精确计算结果。若要计算未来的资本支出,最常使用的是粗估法。尽管如此,他用凯恩斯的话说:“我宁愿对得迷迷糊糊,也不要错得清清楚楚。”
博主评点:别为老巴列出的这个繁琐的公式所吓倒:我们有根据中国会计制度得出的简单的计算方法,参看:巴菲特认为茅台存在巨大泡沫吗。
(三)高利润率
如果管理当局无法将销售额转换成利润,任何再好的投资也是枉然。巴菲特说:“真正优秀的经营管理者不会是早上醒来才说:‘好,今天我要削减开销。’就像他不会是早上醒来才决定呼吸一样。” “即使是在利润创纪录的情况下,也会和承受压力的时候一样拼命地删减支出。”
博主评点:王石主张不要暴利,真不知道是谁授权他这么干的。
(四)一美元的假设
对于保留盈余,如果经过一段时间,公司不能将保留盈余做有效的运用,那么该公司的股票在股市就无法有令人满意的表现。相反地,如果公司因增资而产生的报酬能够超越平均的水准时,这项成功将会反映在日益增加的股票价值上。以巴菲特的快速检验来看,这种股票市场价值的增加应该至少符合保留盈余的金额,如果增加的比保留盈余高,当然更好。巴菲特解释,总括来说:“在这种公开拍卖的超大型竟技场里,我们主要的工作,是要选择那些具有下面经济特性的公司:可将每一块钱保留盈余,确实转换成至少有一块钱的市场价值。”
博主评点:这个假设其实不好理解,本人的理解是,它是对全部财务原则的一个简单总结,以便能在“拍卖市场”快速做出反应。但在非有效市场如中国,你就是赚了一块钱的内在价值,它未必就能在市场上给你反映出来。
四、市场原则(博主按:假设你是一个小气的资本家)
(一)决定实质价值
决定企业实质价值的最好的方法是:运用适当的贴现率,折算预期在企业生命周期内,可能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巴菲特说:“所有的职业从马鞭制造商到行动电话的供应商,在价值方面,都可计算出经济上可用来比较的数据。”如果他对预估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没有十足的把握,他就不会试着去评估一个公司的价值,这是他处理事情的特质。他所提及的“竞争优势圈观念”,也反映在其预测未来的能力上。在巴菲特的心中,预测现金流量应该具有像是在债券中所使用的“息票似的”确定性。“他说,我将确定性看得很重。”“如果你这么做,则所有造成风险的因素对我而言都没有意义。风险来自于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博主评点:老巴在这里强调的确定性其实与财务原则中关于自由现金流的对得“模模糊糊”有矛盾。我理解,上面的“模糊”是为了强调宁可模糊也要将资本支出加进去,这里的“确定”是为了尽量降低风险的确定。这就是投资的科学加艺术吧,天知道!
(二)远低于实质价值的价位买进
在价格远低于其实质价值时购买好企业,可以避免受到价格上的风险:如果公司的实质价值因为错估未来的现金流量而有些许下降,股票价格终究也会下跌,甚至低于他所购买的价钱。但是,如果存在于购买价格与公司实质价值之间的差价足够大,则实质价值下跌的风险也就比较低。同时,安全边际提供了可能获得极佳的股票报酬率的机会,在市场价格进行修正的时候,额外地大赚一笔。巴菲特说:“交易市场就像上帝一样,帮肋那些自助者。但是和上帝不同的是,交易市场不会原谅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要先决定买什么,再决定它是否处于适当的价格,在价格远低于实质价值时才买进。
博主评点:耐心点,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天天都能找到价格低于实质价值的股票就不正常了,记住:发大财的机会不多,所以只有少数人能发大财!
综上,正道股一句话解读:寻找超额盈余转投资长期取得高于平均水准收益的公司,在价格远低于价值时介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切围绕股东权益报酬率
巴式价值投资的本质是企业长期投资。选择投资标的时完全按照企业投资的法则来进行。
假如你要投资一个企业,最喜欢投资什么企业?答案是:一本万利的企业。注意,这个标准不仅仅是“万利”,还有“一本”做前提。所以我们的老祖宗是最聪明的,看一个企业是不是好企业,不是看他赚多少钱,而是看他用了多少本来赚这么多的钱。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看他的股东权益报酬率!一本万利用股东权益报酬率来表示,就是10000:1=1000000%,呵呵,老祖宗够贪的。
股东权益报酬率(return on equity:ROE),就是巴菲特考察企业的核心指标!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巴菲特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他想到的,我们老祖宗早就想到了,而且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词“一本万利”来高度概括!
但跟老祖宗不同的是,巴菲特眼中的好企业,不是一时的“一本万利”,而是长期的“一本万利”,即好企业是长期取得高股东权益报酬率的企业。
仔细考察巴菲特十二定律(参看:已在中国造就一批亿万富翁的投资方法),你会发现,老巴的十二定律,都是围绕“长期取得高股东权益报酬率”这个主题展开的:
首先看企业原则里的简单定律、稳定定律和长期看好定律:简单才能专精,专精才能具备长期竞争优势;稳定是安全性的保证,不稳定肯定意味着“不能长久的横财”;长期看好则直接奔“长期”性而去,为了这个“长期”,不惜把投资标的限定在“经济特许权”企业。三个定律无一例外是“长期取得高股东权益报酬率”的基础条件。
再看看管理层原则的理智、坦诚和拒绝跟风定律:何谓理智?老巴把它直接与股东权益报酬率挂钩,有本事取得高权益报酬的就继续投入,没本事的就把赚来的钱分了!分钱要交税,那就买回股份(这等于间接分钱);坦诚则是要求管理层得让我们知道你是不是真是有本事取得高权益报酬;拒绝跟风则是对理智定律的进一步阐述。
再来看看财务原则的股东权益报酬率、自由现金流、高利润率和一美元保留盈余定律:股东权益报酬率不用多说,巴菲特的底限是15%;自由现金流(股东盈余)是高股东权益报酬的具体表现;高利润则是高股东权益报酬的前提条件;一美元的保留盈余要得到一美元的市场价值则是股东权益报酬在证券市场的反映。
最后看看证券市场原则的实质价值、低价买入定律,则是直接运用“一本万利”原则,尽可能地降低“本”,希图长期取得“万利”,是“高权益报酬率”在投资个体上的直接运用!
其实,对股东权益报酬率的重视并不是巴菲特的专利,著名的杜邦财务分析法就是围绕股东权益报酬率展开的:
杜邦财务分析法看似复杂不好理解,其实从数学的角度看,就显得非常简单:
股东权益报酬率=净利润/股东权益
第一步,因为利润是总资产创造的,而不仅仅是股东权益创造的,为了更好地考察,所以要引入总资产指标,这样,就以分子分母分别乘以总资产:
股东权益报酬率=净利润/股东权益=净利润*总资产/股东权益*总资产
=(净利润/总资产)*(总资产/股东权益)
=(净利润/总资产)*权益乘数
(权益乘数=总资产/股东权益)
第二步,因为利润的直接来源是销售收入,所以在上述公式里继续引入销售,仍然是分子分母分别乘以销售收入:
股东权益报酬率=(净利润/总资产)*权益乘数
=[(净利润*销售收入)/(总资产*销售收入)]*权益乘数
=[(净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总资产)]*权益乘数
=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之所以要费力地推导这个公式,是想说明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股东权益报酬率,我们在进行长期投资时,要按照提高股东权益率的思路来考察和评估公司的情况。很明显,根据公式,提高股东权益报酬率的方法有三种:
一是提高净利润率:这就非常容易理解为什么巴菲特强调要选择高利润的公司,并对管理层节约成本喋喋不休了。
二是提高总资产周转率:这不外乎两方面,一方面是加大分子,即增加销售收入,所以要求产品有好的市场前景,并且要具有经济特许权;另一方面是减小分母,即减少资产投入,所以老巴对那些需要不断投入大量固定资产的企业敬而远之,并强烈主张在权益报酬率低于平均水准时将收益分红或购买自己的股份。
三是提高权益乘数:从权益乘数的公式可以看出,在总资产净利润率不变的情况下,举债越多,则越能提高权益报酬率。但巴菲特并不提倡这个方法,我想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举债直接导致财务风险,在经济周期性波动中,过度举债威胁到企业的生存,而老巴进行的是长期投资,必须避免这种威胁;其次,如果企业拥有经济特许权,它完全可以用自有资金慢慢赚钱,不用操心市场机会被别人抢走而进行竭泽而渔。所以,因为巴菲特寻找的是“长期”一本万利的企业,而不是“暂时”一本万利的企业,所以提高权益乘数的方法就被排除了。
如此,就能在根子上理解巴菲特提出的许多原则和定律,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