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毕业创作之前。
大多数艺术家希望藉由绘画或其余手法进行移情、引导甚至误导观众。如何对观点进行伪装成为艺术家首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手段固然重要,但归根结底,艺术家希望表达的观点、主题与内容才是核心。反观当代,在架上绘画领域,尺寸上的无止尽膨胀、内容与技巧的不对等、炫技、卖弄奇淫巧技、主题被软化等诸多问题左右影响着艺术家。我不禁反思,复制、大量复制;放大、无限放大,这些当代艺术中的常见手段是否真的存在力量感?若将一件无意义的事情反复干上一千遍、一万遍,或者发动数百人、数千人、数万人、数百万人甚至数亿人去做这件事,其本质会因为这些外在因素而改变吗?
这次的创作《墙》,从选材来谈十分简单,我只是单纯地以“野广告”、“小广告”为出发点,将现代印刷术与传统木刻结合,印制了数十张“牛皮癣”与“非法招贴物”,包括了“老中医治疗性病”系列、“酒店直聘”、“重金求孕”与“寻人启事”。这些随处可见的“牛皮癣”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附属品,他们顽强地依附在城市中的各个角落。在发达区域,这些牛皮癣一旦被贴上,很快便被环卫人员清理掉了,它们的生命周期在这些地区显得比较短。因为管理力度不同,这些违法张贴涂写的野广告在城中村的生命周期就显得特别长,由此引申出来的,是中国大陆的城中村问题。
城中村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名词。它出现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城中村原是该地段的生产队,它见证了周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它享受了经济高速增长的种种便利,可当下,城中村逐渐成为城市的肿瘤,是当地政府、城市管理者要处理的首要问题,更是当权者凸显政绩的重要指标。
城中村的功能在不同人眼中并不一致,他们或许是外来务工人员温暖的港湾、可能是房地产开发商眼中的鲜嫩蛋糕、但更多的是,城中村作为城市的疮疤,深深地扎在城市体内。
在我的眼中,牛皮癣是城中村重要的象征之一,它如城中村一般屹立不倒地存在于都市,它为低收入者提供了低廉的医疗、为他们提供了美好寄望(哪怕某些广告是以欺骗为目的的)它甚至为低收入者开辟了某种致富之路。作为一名曾经成长于城中村的原住民,我对待城中村问题的态度是尴尬的——它保留了我童年大多数美好的回忆,穿梭在握手楼小巷间的课后时光记忆犹新。诚如当下,四年里我依然住在城中村,它带给了我更为便利、低廉、高效的生活。如果某日我突然离开了“城中村”,我会显得无所适从罢。
如何传承城中村针对低收入人员的各种功能,自称“国际大都市”的城市能否包容城中村,如何妥善解决城中村问题。这背后的政治因素、经济博弈乃至提升至文化层面的城市人文思想的变迁等,都太值得我们商酌和思考。
后记
作品取名《墙》,源至萨特1939年的同名短篇小说。萨特控诉佛朗哥政府对个人意志的摧残,对自我存在的抹杀的种种行径,在这样的体制下,谁也无法迈出步子,穿越那道无形的墙。在萨特眼中,生与死只有一墙之隔,存在与虚无也只有一墙之隔。人生充满意外,世界充斥着荒谬。在我看来,墙何止两面,凡事又何止一墙之隔,守家卫国的城墙、禁锢囚徒的高墙、传播春天的文化墙,我们的生活被种种形式的墙隔断。墙的这边囚困着被扼住的自由之音,另边厢的墙被贴着各种牛皮癣,这本身就是一件讽刺至极的荒唐事。
在萨特发表《墙》的24年后,1963年的6月25日,肯尼迪在西德政厅发表了重要的《柏林墙下的演说》。他说到:“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不准他们离开我们”
恩,希望真的如此。
这次的创作《墙》,从选材来谈十分简单,我只是单纯地以“野广告”、“小广告”为出发点,将现代印刷术与传统木刻结合,印制了数十张“牛皮癣”与“非法招贴物”,包括了“老中医治疗性病”系列、“酒店直聘”、“重金求孕”与“寻人启事”。这些随处可见的“牛皮癣”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附属品,他们顽强地依附在城市中的各个角落。在发达区域,这些牛皮癣一旦被贴上,很快便被环卫人员清理掉了,它们的生命周期在这些地区显得比较短。因为管理力度不同,这些违法张贴涂写的野广告在城中村的生命周期就显得特别长,由此引申出来的,是中国大陆的城中村问题。
城中村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名词。它出现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城中村原是该地段的生产队,它见证了周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它享受了经济高速增长的种种便利,可当下,城中村逐渐成为城市的肿瘤,是当地政府、城市管理者要处理的首要问题,更是当权者凸显政绩的重要指标。
城中村的功能在不同人眼中并不一致,他们或许是外来务工人员温暖的港湾、可能是房地产开发商眼中的鲜嫩蛋糕、但更多的是,城中村作为城市的疮疤,深深地扎在城市体内。
在我的眼中,牛皮癣是城中村重要的象征之一,它如城中村一般屹立不倒地存在于都市,它为低收入者提供了低廉的医疗、为他们提供了美好寄望(哪怕某些广告是以欺骗为目的的)它甚至为低收入者开辟了某种致富之路。作为一名曾经成长于城中村的原住民,我对待城中村问题的态度是尴尬的——它保留了我童年大多数美好的回忆,穿梭在握手楼小巷间的课后时光记忆犹新。诚如当下,四年里我依然住在城中村,它带给了我更为便利、低廉、高效的生活。如果某日我突然离开了“城中村”,我会显得无所适从罢。
如何传承城中村针对低收入人员的各种功能,自称“国际大都市”的城市能否包容城中村,如何妥善解决城中村问题。这背后的政治因素、经济博弈乃至提升至文化层面的城市人文思想的变迁等,都太值得我们商酌和思考。
后记
作品取名《墙》,源至萨特1939年的同名短篇小说。萨特控诉佛朗哥政府对个人意志的摧残,对自我存在的抹杀的种种行径,在这样的体制下,谁也无法迈出步子,穿越那道无形的墙。在萨特眼中,生与死只有一墙之隔,存在与虚无也只有一墙之隔。人生充满意外,世界充斥着荒谬。在我看来,墙何止两面,凡事又何止一墙之隔,守家卫国的城墙、禁锢囚徒的高墙、传播春天的文化墙,我们的生活被种种形式的墙隔断。墙的这边囚困着被扼住的自由之音,另边厢的墙被贴着各种牛皮癣,这本身就是一件讽刺至极的荒唐事。
在萨特发表《墙》的24年后,1963年的6月25日,肯尼迪在西德政厅发表了重要的《柏林墙下的演说》。他说到:“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不准他们离开我们”
恩,希望真的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