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社会学缘起
自幼好读武侠小说,于江湖掌故略知一二。后来研究社会理论,以认同为题。某日重读《天龙八部》,悚然一惊,萧峰不正是民族认同危机的一个典范吗?由此尝试用社会理论的视角来看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于是有了不少有趣的发现。
所谓“江湖”其实更多的是小说家笔下所编撰,不过世故人情,总是通的。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看到江湖中人,不免想到自己与身边之人;我看到江湖,也不免想到身边之社会。闲来无事,便重读金庸小说,随手以“江湖社会学”为主题,写几篇小文,以博一笑。“满纸荒唐言有,一把辛酸泪无”。
以金庸小说为江湖背景,一则流传广布,举例人所共知,方便作为案例文本;二则金庸小说中的江湖,其“社会性”在武侠小说中最强,方便以理论分析。
金庸小说博大精深,各种解读已经很多,众称其借古喻今。其实无需“借”“喻”,古今如一。金庸自己在《鹿鼎记》第六回中有一注:“胡兆龙、王熙二学士奉旨编纂《端敬后语录》,系当时事实,具见孟森所著《清代史•世祖出家事考实》一文。本书此段文字写于一九七○年一月,此后并无增删。硬凑硬编之《语录》传世不久,自来皆然,不必智者而后知。”所以,我这些小文,也无所谓“借古喻今”,还望各位看官明鉴。
所谓“江湖”其实更多的是小说家笔下所编撰,不过世故人情,总是通的。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看到江湖中人,不免想到自己与身边之人;我看到江湖,也不免想到身边之社会。闲来无事,便重读金庸小说,随手以“江湖社会学”为主题,写几篇小文,以博一笑。“满纸荒唐言有,一把辛酸泪无”。
以金庸小说为江湖背景,一则流传广布,举例人所共知,方便作为案例文本;二则金庸小说中的江湖,其“社会性”在武侠小说中最强,方便以理论分析。
金庸小说博大精深,各种解读已经很多,众称其借古喻今。其实无需“借”“喻”,古今如一。金庸自己在《鹿鼎记》第六回中有一注:“胡兆龙、王熙二学士奉旨编纂《端敬后语录》,系当时事实,具见孟森所著《清代史•世祖出家事考实》一文。本书此段文字写于一九七○年一月,此后并无增删。硬凑硬编之《语录》传世不久,自来皆然,不必智者而后知。”所以,我这些小文,也无所谓“借古喻今”,还望各位看官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