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人、休谟及鲁迅
休谟在《人性论》结语中写道:
“在我探索前方的哲学深渊以前,我想在先在这一站驻足片刻,回顾至今走过的旅程,要走到终点并有个快乐的结果,有赖于无比的技术和努力。我觉得自己像一个航行者,虽然几经搁浅,并且在一个小海湾时几乎遭遇到覆船的灭顶命运,却大胆地乘着被天候侵蚀的破损船只继续航向大海,在好胜心的驱使下与险恶的条件搏斗,企图环绕整个地球。
“……
“凝视了人类理性多重的矛盾与缺陷以后,我感到如此的晕眩,我的脑袋热得发烫,使得我打算放弃一切的信念、论证,没有任何意见让我觉得更值得信赖。我在哪里?我是谁?我的存在来自于什么样的原因!我的目标是什么?我应该取悦谁?我应该惧怕谁的愤怒?环绕着我的是什么?我可以影响什么?什么可以影响我?这些问题让我陷入混乱,我的想象力把我推向可怜的处境,为铜墙铁壁般的黑暗所包围……”
学术是操作。而哲学是思考。我们操作得已经很好了,培养了一大批一无是处的学术操作者;但我们思考得却太不够了。休谟的一连串问号,每一个背后都有哲学的解答与世俗的解答,并信仰的解答。而我们的研究者,往往以世俗的解答替代哲学的解答,至于信仰的解答,在这片土地上,根本不曾有其实质的发生而仅有表象。
好的哲学是朴实有力的,这并非形式的简约,而是思维锋芒之所指,必直击存在问题的核心而从不在四围摆荡。这需要勇气。因为常常有“覆船的灭顶命运”。一如刀锋切入时,不容丝毫夹杂缠带,于是入无人之境,打无阵之仗。
休谟这段文字被敬虔派哲学家约翰·格奥尔格·哈曼译为《怀疑主义者的夜思》。哲学便是由虚假的光明入真实的黑暗,所以我更愿意称其为“夜行人”,至于这“入”的动力,却是怀疑。没有怀疑的精神不成其为哲学,而建构乃在怀疑之后,在无数次的摇头说“不”后,才胆战心惊地点点头,谨慎地说出一个“是”,并且旋又在后头加上一个怀疑的尾巴。
鲁迅是痛苦的而非思考的;与之对比,大部分中国文化人则要么是傻乐的,要么是假装痛苦的,要么是闭目塞听以求心安的,要么是无格的。
鲁迅在“夜”里,却不“思”,所以行而不能远,把自己啮死了。
他有高贵的态度,仅此而已。
“在我探索前方的哲学深渊以前,我想在先在这一站驻足片刻,回顾至今走过的旅程,要走到终点并有个快乐的结果,有赖于无比的技术和努力。我觉得自己像一个航行者,虽然几经搁浅,并且在一个小海湾时几乎遭遇到覆船的灭顶命运,却大胆地乘着被天候侵蚀的破损船只继续航向大海,在好胜心的驱使下与险恶的条件搏斗,企图环绕整个地球。
“……
“凝视了人类理性多重的矛盾与缺陷以后,我感到如此的晕眩,我的脑袋热得发烫,使得我打算放弃一切的信念、论证,没有任何意见让我觉得更值得信赖。我在哪里?我是谁?我的存在来自于什么样的原因!我的目标是什么?我应该取悦谁?我应该惧怕谁的愤怒?环绕着我的是什么?我可以影响什么?什么可以影响我?这些问题让我陷入混乱,我的想象力把我推向可怜的处境,为铜墙铁壁般的黑暗所包围……”
学术是操作。而哲学是思考。我们操作得已经很好了,培养了一大批一无是处的学术操作者;但我们思考得却太不够了。休谟的一连串问号,每一个背后都有哲学的解答与世俗的解答,并信仰的解答。而我们的研究者,往往以世俗的解答替代哲学的解答,至于信仰的解答,在这片土地上,根本不曾有其实质的发生而仅有表象。
好的哲学是朴实有力的,这并非形式的简约,而是思维锋芒之所指,必直击存在问题的核心而从不在四围摆荡。这需要勇气。因为常常有“覆船的灭顶命运”。一如刀锋切入时,不容丝毫夹杂缠带,于是入无人之境,打无阵之仗。
休谟这段文字被敬虔派哲学家约翰·格奥尔格·哈曼译为《怀疑主义者的夜思》。哲学便是由虚假的光明入真实的黑暗,所以我更愿意称其为“夜行人”,至于这“入”的动力,却是怀疑。没有怀疑的精神不成其为哲学,而建构乃在怀疑之后,在无数次的摇头说“不”后,才胆战心惊地点点头,谨慎地说出一个“是”,并且旋又在后头加上一个怀疑的尾巴。
鲁迅是痛苦的而非思考的;与之对比,大部分中国文化人则要么是傻乐的,要么是假装痛苦的,要么是闭目塞听以求心安的,要么是无格的。
鲁迅在“夜”里,却不“思”,所以行而不能远,把自己啮死了。
他有高贵的态度,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