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卡夫卡》读书报告与论文构想
1.作品整理:
《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发表于2002年的长篇小说,是村上中期重要的转型之作,在此作出版后06年村上因此获得卡夫卡文学奖。2007年《海边的卡夫卡》中译本由林少华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影响仅次于村上《挪威的森林》,并因此新星出版社引入了小森阳一的论著《村上春树论:精读<海边的卡夫卡>》。
《海边的卡夫卡》也是一部双主线并进的小说,主线分别从15岁的少年田村“卡夫卡”和智障老人中田的经历上发展,在奇偶数章节中交错叙述。
田村“卡夫卡”线:(“卡夫卡”并非真名而是自称,“乌鸦”是其分裂人格)
田村“卡夫卡”15岁生日当晚准备出走;大巴前往四国高松,车上结识“樱花”;前往甲村图书馆结识大岛与佐伯,在高松的旅店饭馆体育馆和图书馆4点一线的生活;突然胸口有血地醒来于灌木丛,致电樱花处求助过夜;在图书馆求助大岛后去往山中的小别墅借住(别进森林),三天后返回图书馆打工,借住甲村长子旧屋(佐伯的过去-大岛讲述);“海边的卡夫卡”画;某日在图书馆因女权组织到来找茬发现大岛生理上为女性存在为中性;报纸上得知父亲被刺身亡;夜里见到15岁外形的“佐伯”生灵,向大岛处得知《海边的卡夫卡》之歌;次夜再会“佐伯”生灵,凝视画像开始怀疑佐伯为生母;警察搜查到高松问话于樱花,“佐伯”的生灵来到他床上;向佐伯坦白自己的心迹与怀疑;躲避警察搜查,被大岛带入森林“迷宫”中的别墅;森林中独处,梦交樱花;我进入森林深处“核心”,在入口处碰到曾经失踪的两个逃兵,被带领进入幻境“盆地中的聚落”,住入一个极似大岛山中小屋的地方;15岁的佐伯出现,来帮忙照顾生活与做饭;(叫乌鸦的少年与Jonnie Walker会面,并象征中啄去他的舌头);现在状态的佐伯出现,劝其离开并让其带走“海边卡夫卡”画;我再次由两个士兵陪同下离开幻境“场所”,回到大岛小屋;大岛的哥哥来接我出山,并告诉我他也曾去过那个“场所”;回到图书馆,大岛告知我佐伯去世,田村卡夫卡决定回去。
中田聪线:
国防部资料,UFO于1949年山梨县某处山上出现,16个山上采蘑菇的孩子全部晕倒无意识反应,成年人老师无事,返回求助后医生无所知;其余孩子不久后全部恢复,仅中田聪昏迷不醒;( 插入)老年中田智力低下不识字,但能与猫交谈寻回走失的猫,为寻猫和一只黑猫大冢交谈;中田3周后醒来如离魂般失智;老年中田与猫川村和咪咪打听他所寻的猫“麻胡”;(插入)当事的小学女教师的信,告知当年事发前天她梦会参军的丈夫,在当日回味中带学生上山采蘑菇时突发月经,于是被中田发现血巾而动手打了中田被学生们围观,之后昏迷发生;中田监视空地时被野猫大河警告黑衣捕猫人和麻胡之诡;一只狗出现将中田带往一座住宅,见到自称Jonnie Walker的黑衣人;中田被狗带去发现冰箱陈列的猫头;Jonnie Walker称杀猫取魂为制笛,向中田要求结束自己的生命,并以逐个杀猫吃心来威胁(川村,咪咪,麻胡…),中田忍耐不下便将刀插下,救回咪咪和麻胡;昏倒后醒来回到正常世界将麻胡送回家,去警局自首被打发走,预言了竹夹鱼沙丁鱼从天而降,第二天全部应验,而中田已经离开;中田在莫名指引下一路搭货车承人帮助前往西行;中田阻止流氓暴行,开伞后使天降蚂蝗;中田搭上星野的车前往四国;到达四国后中田突然昏睡30小时,醒来后决定去高松,并用指压治好了星野的腰痛;寻找“入口之石”,两天去图书馆查找后中田再次入睡;星野出门路遇怪人卡内尔•山德士,自称知道“入口之石”,介绍学哲学的妓女给他,并带他去神社取来饼状石;中田醒来后次日,打雷,他让星野费尽全力把石头翻了过去;次日无事的星野去了一家咖啡馆听海顿和大公三重奏,看特吕弗的电影展;卡内尔•山德士要星野和中田迅速躲避警察离开,去高松他准备的公寓;租车在各处寻找,在中田感知下去往甲村图书馆;在甲村图书馆同样见到大岛和佐伯,看书度日,中田向佐伯说出“入口之石”后单独谈话,佐伯把手稿3本交给中田去烧毁,佐伯之后去世;河滩上烧毁了佐伯手稿,次日中田去世于梦中,星野不知如何处置入口石便自言自语,发现自己拥有了猫语能力,猫“土罗”向星野交代了未来的任务,3点后,中田尸体口中爬出巨大的白虫,星野翻过入口石,砍断白虫;一切结束,星野离开。
2.先行研究
⑴论著:《村上春树论:精读<海边的卡夫卡>》BY小森阳一
“处刑小说”说;历史角度分析文本,提醒读者,充分警惕作家为制造商品的畅销和流行,运用文艺手段来迎合或诱导大众化心理需求,甚至改写社会化的集体记忆。
⑵原型与主题
①《古希腊神话精神与<海边的卡夫卡>》BY孙悦
俄狄浦斯情结的分析与“命运”主题,死亡体验与“时间”的停滞,大岛作为“中性神”的救赎意义
②《试析<海边的卡夫卡>的命运意识》
③《试论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中的暴力和救赎》BY方阿离
疗愈(愈し)与暴力-救赎主题的对抗
④《从<挪威的森林>和<海边的卡夫卡>看村上春树小说中的青春书写》BY卜基舜 李佩菊
青春主题:性与爱的分裂,冷峻的生死观,自我救赎与成长;青少年:从日本战后到世界范围
→《论《海边的卡夫卡》的成长主题》 BY孟凤玲
⑶叙事角度
①《村上春树的叙事艺术——试析<海边的卡夫卡>》
“互文性”叙事的开放性文本构架,跨越时空的叙事结构及叙事时间的连续性与多重元素的结合
②《荒诞中的真实——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二元结构研究》BY黄颖
结构主义角度分析真实-荒诞在小说中的对立与统一,并将二元结构与人物,主题结合起来分析其作用与意义
⑷后现代角度
①《村上春树小说的异质特色—解读<海边的卡夫卡>》 BY魏大海
“己方”与“彼方”的对立(人物,人称,意义的碎片化,“异质”与超现实的联系与区别,寓言性的作用及隐喻的作用
②《后现代语境下村上春树文学语言的增殖策略——以<海边的卡夫卡>为中心》BY王玉英 赖晓晴
色彩与音乐的象征性,双重世界的言语重组,语法与人称的特色
③《<海边的卡夫卡>二元结构的形而上学意义——论村上春树为战后日本寻找的解脱出口》BY范苓
寓言化叙事,核心为日本战后一代寻求疗愈(愈し)
3.自我构想:分析中田形象中表现出的“先知/预言者(Prophet)”原型
原型理论在莫德•博赫金(Maud Bodkin)《诗歌中的原型模式》(1934)出版之后开始从民俗学,人类学领域扩展到文学批评上,在文学上被弗莱(Northrop Frye)深入为“神话—原型批评”。原型,英文原作“Archetype”,意为原始方式,原始模型,本出于希腊文“archetypos”(arche意即最初的、原始的;typos即形式),原型本义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它不仅在时间上有原始、初起的意义,也在性质上决定着事物后来的发展,是一种具有永久规范性的开端。原型批评就是探求文学中的各种原型(表现方式的、审美心理的、意象的或母题的等等)并对之加以归纳、梳理,从而发现文学发展演变规律的一种批评方法。最基本的文学原型就是神话,神话是一种形式结构的模型,各种文学类型无不是神话的延续和演变。神话—原型批评强调对各类文学作品的分析研究,都应着眼于其中互相关联的因素,它们体现了人类集体的文学想象,它们又往往表现为一些相当有限而且不断重复的模式或程式,而这些原型最集中也最直接反应于作品中的就是形象。(叶舒宪书)而弗莱的“原型”原始定义说,原型就是“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它“把一首诗同别的诗联系起来,从而有助于把我们的文学经验统一成一个整体”。在《海边的卡夫卡》中评论界将主要目光投向了小说中最主要的原型——少年田村“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但老人田村同样也可以被归纳为另一种原型——“先知/预言者(Prophet)”。
“先知/预言者”指受神启示而传达,行使神的意旨或预言未来的人,在两希神话体系中都渊源。希腊神话中盲人预言家特瑞西阿斯,同时出现于俄狄浦斯和奥德修斯等众多希腊英雄身边,在去世后的冥府仍然能做出预言;圣经中即有先知书,最著名的先知莫过于亚伯拉罕和摩西。而《海边的卡夫卡》中的中田老人即是这样一个拥有先知气质,行走于神与人边缘的形象,他的经历与能力都具有“先知/预言者”的特质。
在中田的年幼时他在山中森林因UFO昏迷3周后失去了记忆与“一半的影子”,智力与语言能力也受到影响,但却拥有了与猫交谈的能力。众多的先知几乎都是在突发事件的触发下获得了预言的能力,特瑞西阿斯因不慎窥浴雅典娜而失明,但神也相应给了他预言的能力;卡珊德拉因阿波罗的垂青而获得预言能力,但也因拒绝阿波罗而“永远无人相信她的预言”,作为先知总会以失去作为常人的一部分为代价来获得预言的能力。在中田被逼杀Jonnie walker之后他作为先知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使得天降鱼虫,摩西同样也在出埃及前展现了如此的能力。但也以此为标志,中田对自我的掌控能力也越来越低,作为“常人”的一面也越来越少:他一睡30多个小时,而且入睡完全不受自我控制,他前往四国的出行方向完全不明确,甚至在后期寻得“入口之石”后来到甲村图书馆也是如同神启一般盲目。作为一个先知,其知与行上是不等的,先知在有先知先见先觉神启的能力,但极少直接插手现实的发展,在中田的先知气质愈发浓郁后,他的行为上就相应得越来越少了,乃至大部分都由星野完成。维斯太神庙的女祭司们终生不嫁,但只有在停经的那一天开始拥有预言的能力成为先知,中田在“为了15岁的少年”杀了他的父亲Jonnie walker就类似于他成为“先知”的那个标志,之后他不再有猫语的能力,但在“神启”上的表现就越来越多,而他言语中模糊的成分也逐渐大于现实的成分。在最后他的死也极具殉道者的气氛,他在烧毁了佐伯的手稿之后梦中去世,而他的尸体口中爬出的巨大白虫被星野斩杀,他的死类似于先知的献祭与镇恶,而他的尸体又如同连接现实与幻境的通道,他的死和他的尸体换来了故事的平息与结束,完整地集中了作为“先知”原型的历程的几乎所有元素。
扩展:莱斯利•菲德勒(Leslie Fiedler)《美国小说中的爱与死》中“死”主题与《金枝》的死亡祭祀部分,对比充实“先知之死”与“先知任务的终结”。
《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发表于2002年的长篇小说,是村上中期重要的转型之作,在此作出版后06年村上因此获得卡夫卡文学奖。2007年《海边的卡夫卡》中译本由林少华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影响仅次于村上《挪威的森林》,并因此新星出版社引入了小森阳一的论著《村上春树论:精读<海边的卡夫卡>》。
《海边的卡夫卡》也是一部双主线并进的小说,主线分别从15岁的少年田村“卡夫卡”和智障老人中田的经历上发展,在奇偶数章节中交错叙述。
田村“卡夫卡”线:(“卡夫卡”并非真名而是自称,“乌鸦”是其分裂人格)
田村“卡夫卡”15岁生日当晚准备出走;大巴前往四国高松,车上结识“樱花”;前往甲村图书馆结识大岛与佐伯,在高松的旅店饭馆体育馆和图书馆4点一线的生活;突然胸口有血地醒来于灌木丛,致电樱花处求助过夜;在图书馆求助大岛后去往山中的小别墅借住(别进森林),三天后返回图书馆打工,借住甲村长子旧屋(佐伯的过去-大岛讲述);“海边的卡夫卡”画;某日在图书馆因女权组织到来找茬发现大岛生理上为女性存在为中性;报纸上得知父亲被刺身亡;夜里见到15岁外形的“佐伯”生灵,向大岛处得知《海边的卡夫卡》之歌;次夜再会“佐伯”生灵,凝视画像开始怀疑佐伯为生母;警察搜查到高松问话于樱花,“佐伯”的生灵来到他床上;向佐伯坦白自己的心迹与怀疑;躲避警察搜查,被大岛带入森林“迷宫”中的别墅;森林中独处,梦交樱花;我进入森林深处“核心”,在入口处碰到曾经失踪的两个逃兵,被带领进入幻境“盆地中的聚落”,住入一个极似大岛山中小屋的地方;15岁的佐伯出现,来帮忙照顾生活与做饭;(叫乌鸦的少年与Jonnie Walker会面,并象征中啄去他的舌头);现在状态的佐伯出现,劝其离开并让其带走“海边卡夫卡”画;我再次由两个士兵陪同下离开幻境“场所”,回到大岛小屋;大岛的哥哥来接我出山,并告诉我他也曾去过那个“场所”;回到图书馆,大岛告知我佐伯去世,田村卡夫卡决定回去。
中田聪线:
国防部资料,UFO于1949年山梨县某处山上出现,16个山上采蘑菇的孩子全部晕倒无意识反应,成年人老师无事,返回求助后医生无所知;其余孩子不久后全部恢复,仅中田聪昏迷不醒;( 插入)老年中田智力低下不识字,但能与猫交谈寻回走失的猫,为寻猫和一只黑猫大冢交谈;中田3周后醒来如离魂般失智;老年中田与猫川村和咪咪打听他所寻的猫“麻胡”;(插入)当事的小学女教师的信,告知当年事发前天她梦会参军的丈夫,在当日回味中带学生上山采蘑菇时突发月经,于是被中田发现血巾而动手打了中田被学生们围观,之后昏迷发生;中田监视空地时被野猫大河警告黑衣捕猫人和麻胡之诡;一只狗出现将中田带往一座住宅,见到自称Jonnie Walker的黑衣人;中田被狗带去发现冰箱陈列的猫头;Jonnie Walker称杀猫取魂为制笛,向中田要求结束自己的生命,并以逐个杀猫吃心来威胁(川村,咪咪,麻胡…),中田忍耐不下便将刀插下,救回咪咪和麻胡;昏倒后醒来回到正常世界将麻胡送回家,去警局自首被打发走,预言了竹夹鱼沙丁鱼从天而降,第二天全部应验,而中田已经离开;中田在莫名指引下一路搭货车承人帮助前往西行;中田阻止流氓暴行,开伞后使天降蚂蝗;中田搭上星野的车前往四国;到达四国后中田突然昏睡30小时,醒来后决定去高松,并用指压治好了星野的腰痛;寻找“入口之石”,两天去图书馆查找后中田再次入睡;星野出门路遇怪人卡内尔•山德士,自称知道“入口之石”,介绍学哲学的妓女给他,并带他去神社取来饼状石;中田醒来后次日,打雷,他让星野费尽全力把石头翻了过去;次日无事的星野去了一家咖啡馆听海顿和大公三重奏,看特吕弗的电影展;卡内尔•山德士要星野和中田迅速躲避警察离开,去高松他准备的公寓;租车在各处寻找,在中田感知下去往甲村图书馆;在甲村图书馆同样见到大岛和佐伯,看书度日,中田向佐伯说出“入口之石”后单独谈话,佐伯把手稿3本交给中田去烧毁,佐伯之后去世;河滩上烧毁了佐伯手稿,次日中田去世于梦中,星野不知如何处置入口石便自言自语,发现自己拥有了猫语能力,猫“土罗”向星野交代了未来的任务,3点后,中田尸体口中爬出巨大的白虫,星野翻过入口石,砍断白虫;一切结束,星野离开。
2.先行研究
⑴论著:《村上春树论:精读<海边的卡夫卡>》BY小森阳一
“处刑小说”说;历史角度分析文本,提醒读者,充分警惕作家为制造商品的畅销和流行,运用文艺手段来迎合或诱导大众化心理需求,甚至改写社会化的集体记忆。
⑵原型与主题
①《古希腊神话精神与<海边的卡夫卡>》BY孙悦
俄狄浦斯情结的分析与“命运”主题,死亡体验与“时间”的停滞,大岛作为“中性神”的救赎意义
②《试析<海边的卡夫卡>的命运意识》
③《试论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中的暴力和救赎》BY方阿离
疗愈(愈し)与暴力-救赎主题的对抗
④《从<挪威的森林>和<海边的卡夫卡>看村上春树小说中的青春书写》BY卜基舜 李佩菊
青春主题:性与爱的分裂,冷峻的生死观,自我救赎与成长;青少年:从日本战后到世界范围
→《论《海边的卡夫卡》的成长主题》 BY孟凤玲
⑶叙事角度
①《村上春树的叙事艺术——试析<海边的卡夫卡>》
“互文性”叙事的开放性文本构架,跨越时空的叙事结构及叙事时间的连续性与多重元素的结合
②《荒诞中的真实——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二元结构研究》BY黄颖
结构主义角度分析真实-荒诞在小说中的对立与统一,并将二元结构与人物,主题结合起来分析其作用与意义
⑷后现代角度
①《村上春树小说的异质特色—解读<海边的卡夫卡>》 BY魏大海
“己方”与“彼方”的对立(人物,人称,意义的碎片化,“异质”与超现实的联系与区别,寓言性的作用及隐喻的作用
②《后现代语境下村上春树文学语言的增殖策略——以<海边的卡夫卡>为中心》BY王玉英 赖晓晴
色彩与音乐的象征性,双重世界的言语重组,语法与人称的特色
③《<海边的卡夫卡>二元结构的形而上学意义——论村上春树为战后日本寻找的解脱出口》BY范苓
寓言化叙事,核心为日本战后一代寻求疗愈(愈し)
3.自我构想:分析中田形象中表现出的“先知/预言者(Prophet)”原型
原型理论在莫德•博赫金(Maud Bodkin)《诗歌中的原型模式》(1934)出版之后开始从民俗学,人类学领域扩展到文学批评上,在文学上被弗莱(Northrop Frye)深入为“神话—原型批评”。原型,英文原作“Archetype”,意为原始方式,原始模型,本出于希腊文“archetypos”(arche意即最初的、原始的;typos即形式),原型本义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它不仅在时间上有原始、初起的意义,也在性质上决定着事物后来的发展,是一种具有永久规范性的开端。原型批评就是探求文学中的各种原型(表现方式的、审美心理的、意象的或母题的等等)并对之加以归纳、梳理,从而发现文学发展演变规律的一种批评方法。最基本的文学原型就是神话,神话是一种形式结构的模型,各种文学类型无不是神话的延续和演变。神话—原型批评强调对各类文学作品的分析研究,都应着眼于其中互相关联的因素,它们体现了人类集体的文学想象,它们又往往表现为一些相当有限而且不断重复的模式或程式,而这些原型最集中也最直接反应于作品中的就是形象。(叶舒宪书)而弗莱的“原型”原始定义说,原型就是“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它“把一首诗同别的诗联系起来,从而有助于把我们的文学经验统一成一个整体”。在《海边的卡夫卡》中评论界将主要目光投向了小说中最主要的原型——少年田村“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但老人田村同样也可以被归纳为另一种原型——“先知/预言者(Prophet)”。
“先知/预言者”指受神启示而传达,行使神的意旨或预言未来的人,在两希神话体系中都渊源。希腊神话中盲人预言家特瑞西阿斯,同时出现于俄狄浦斯和奥德修斯等众多希腊英雄身边,在去世后的冥府仍然能做出预言;圣经中即有先知书,最著名的先知莫过于亚伯拉罕和摩西。而《海边的卡夫卡》中的中田老人即是这样一个拥有先知气质,行走于神与人边缘的形象,他的经历与能力都具有“先知/预言者”的特质。
在中田的年幼时他在山中森林因UFO昏迷3周后失去了记忆与“一半的影子”,智力与语言能力也受到影响,但却拥有了与猫交谈的能力。众多的先知几乎都是在突发事件的触发下获得了预言的能力,特瑞西阿斯因不慎窥浴雅典娜而失明,但神也相应给了他预言的能力;卡珊德拉因阿波罗的垂青而获得预言能力,但也因拒绝阿波罗而“永远无人相信她的预言”,作为先知总会以失去作为常人的一部分为代价来获得预言的能力。在中田被逼杀Jonnie walker之后他作为先知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使得天降鱼虫,摩西同样也在出埃及前展现了如此的能力。但也以此为标志,中田对自我的掌控能力也越来越低,作为“常人”的一面也越来越少:他一睡30多个小时,而且入睡完全不受自我控制,他前往四国的出行方向完全不明确,甚至在后期寻得“入口之石”后来到甲村图书馆也是如同神启一般盲目。作为一个先知,其知与行上是不等的,先知在有先知先见先觉神启的能力,但极少直接插手现实的发展,在中田的先知气质愈发浓郁后,他的行为上就相应得越来越少了,乃至大部分都由星野完成。维斯太神庙的女祭司们终生不嫁,但只有在停经的那一天开始拥有预言的能力成为先知,中田在“为了15岁的少年”杀了他的父亲Jonnie walker就类似于他成为“先知”的那个标志,之后他不再有猫语的能力,但在“神启”上的表现就越来越多,而他言语中模糊的成分也逐渐大于现实的成分。在最后他的死也极具殉道者的气氛,他在烧毁了佐伯的手稿之后梦中去世,而他的尸体口中爬出的巨大白虫被星野斩杀,他的死类似于先知的献祭与镇恶,而他的尸体又如同连接现实与幻境的通道,他的死和他的尸体换来了故事的平息与结束,完整地集中了作为“先知”原型的历程的几乎所有元素。
扩展:莱斯利•菲德勒(Leslie Fiedler)《美国小说中的爱与死》中“死”主题与《金枝》的死亡祭祀部分,对比充实“先知之死”与“先知任务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