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稻孙译《万叶集精选》选摘(上海书店出版社即将再版)
卷一
杂歌
高市冈本宫御宇天皇代:
息长足目广额天皇
钱氏注:高市风本宫,盖在今奈良县高市郡境。天皇谥舒明,在位当唐太宗贞观三年至十五年凡有三载(629-641)。他在即位第二年,派遣第一次入唐大使。《万叶集》中收其长歌二首,短歌三首。
天皇登香具山望国之时御制歌
[2] 之一 猗欤大和,丘陵孔多。
天香具山,冠服峨峨。
爰跻其上,瞻我山河:
烟腾自原,鸥飞凌波,
腴哉国也,有秋之大和!
钱氏注:香具山亦曰香山,在大和国中,所谓大和三山之一。相传自天降来,故曰天香具山。大和为国,四周皆山,中开平原,三丘鼎立于中。北曰耳成山,西曰亩傍山,东即香具山;最小而树木郁秀,其麓有池沼曰埴安池,歌中谓之海。冈本宫在香山南。此歌去雄略御制作可百五十年,非独瞻国怀民迥异于效游誂女,且骈词俪句,写景抒情,郁郁乎其文章也。
[2] 之二 大和地方,虽有许多山冈;
要数天香具山,披着丰厚的衣装。
登上山来,一望平阳;
地上炊烟升起,水上鸥岛飞翔,
真是美地方呢,这个有秋收的大和之邦!
[2] 之三 大和地方多山岳,
天香具山最丰秀。
登高一望大平原,
地上升烟一缕缕,
海上飞起百合鸥。
好地方啊,好地方!
大和国是“秋津洲”。
钱氏注:这时的日本社会氏族制度正在崩溃;已经遣使隋唐,模仿大陆制度,迈向皇室集权。天皇登高望国,不复是春秋的游览,而成了天皇关心民生的掌故行事。这首歌,尤以句法整齐、口气堂皇见称。
歌中“海”指人工挖掘的灌溉用蓄水池。“百合鸥”是一种沙鸡类的水鸟,据动物学家考证,学名为larus ridibundus sibisicus。“秋津洲”,“秋”之言收成也,“津”犹言“之”,乃是日本赞美其国土的雅名,出典在《古事记》,也写作“晴蛉岛”、“饱津岛”。
(高天原广野姬)天皇御制歌
[28] 之一 春既徂欤,夏其来诸;
有暴白纻,香山之陬。
[28] 之二 看是春天已过,夏日来临降;
天香山上,晾着白衣裳。
钱氏注:四月一日更衣,入夏衣白也。
或本从藤原京迁于宁乐宫时歌
钱氏注:元明天皇和铜元年二月,诏迁都奈良。九月造平城宫,三年三月迁焉。平城、宁乐,俱奈良之异字。今奈良市当宁乐京之东郊。此歌原题冠首有“或本”二字,盖后人补逸,但不知作者。
[79] 之一 经始祗皇命,婉恋辞旧家;
郁纡长谷水,中流泛小艖,
川行八十曲,一曲一眷顾,
行行万回首,忽忽中道暮,
遂来宁乐京,迴沿佐保川,
月夜从舟寝,景物窥澄鲜,
沍寒凝霜帛,河水结冰磐,
宵征靡止息,往还两地间,
营群千载居,愿与亦盘桓。
之二 钦奉的天皇命令,
撇下住惯的家园,
乘坐小船,
渡下幽溪泊潄川。
我一万回掉头看。
一路来,天气已晚。
来到了朱碧辉煌。
奈良京里的佐保川。
这里停船夜宿,
后夜的月光,
照得晾衣都光鲜。
霜降在地,白松松一片。
河水结冻,墁下了石板冰砖。
这样的寒夜,我也不休息,
来回做工,给您造成的新殿;
请您来安住一千年,
我也还来问您安。
钱氏注:长谷川即泊潄川。今作初潄川。源出大和国,矶城郡,曲流而西北入于大和川。佐保川,发于奈良之东,经都城南下入大和川。故从藤原至宁乐,先下长谷,入大和川而东泝,折入佐保川而北行也。
反歌
[89] 朱碧辉煌,
宁乐新盖房,
我也还来往;
直到万世,莫说相忘。
卷二
相闻
磐姬皇后思天皇御作歌四首
[86] 之二 相恋苦如此,未若不开始;
高山有磐石,何如枕之死。
天皇赐藤原夫人御歌一首
[103] 我这里下了大雪;
大原原是古僻的乡村,
还该晚一些时吧。
藤原夫人奉和歌一首
[104] 我叫冈上龙神下的雪,
怕是一些零残碎屑,
飞散到那里了。
钱氏注:对等开玩笑的酬和,迥乎不同一般,尤其男女不同评语言的后世。夫人是妃嫔之品位较低者。
有间皇子自伤结松枝歌二首
[141] 之一 磐代之松,兹结其枝;
苟我有幸,还复见此!
[141] 之四 磐代海边的松树枝,
接将拢来打个结;
倘若我真有福气,
还能回来再见你。
[142] 之一 家居之食,盛饭有笥;
枕草在途,椎叶载粢。
[142] 之三 在家盛饭有饭笥,出外长行草枕头;
而今走在长途上,柯树叶儿把饭兜。
钱氏注:有间王子,孝德之子。齐明四年(658)等行幸纪伊温泉,是他怂恿的。皇太子留守中,苏我赤兄和他谈论国政,便以谋反见诬。太子遣人在藤田坂将其绞杀,年十九岁。未成年之皇子,以谋反见诬以至于绞,其时皇室之争端可想而知。这是途中作歌,颇动人情。《万叶集》中收其短歌二首,以及后人追悼他的歌四首。又歌中“椎叶载粢”一语,后世颇见袭用,上古习俗之余;今各神社所谓御神馔,例以松枝垫饭下。
柿本朝臣人麻吕妻死之后,泣血哀恸作歌二首并短歌
反歌
[207] 之二 记得在世时候,
我二人携手出门口,
同看堤上那株樛,
春叶繁茂在一一枝头,
吾姝恰像茂叶一般清秀。
哪知如此相爱的佳偶,
还是拗不过人世的窠臼,
萤火一闪就归于乌有,
去了天上,白云悠悠。
有天晨鸟忽飞走,
落日隐山丘,
遗念仅以绿婴留;
哭来无以应所求,
男子腋挟也应难受。
这闺房,这枕头,
都曾与妹共寝宿;
叹气连声通夜只发愁。
叹也没办法,
想见一面也无由;
人言我那所思妹子,
在大鸟羽易山上闲游;
我便踏破了岩石去苦寻搜,
又谁知连仿佛依旧的
爱妻形影都不曾有!
钱氏注:绿婴,日本古语,绿之言嫩也,在我曰赤子,在彼曰绿婴,颇觉颖异,今故仍之。
山部宿祢赤人望不尽山歌一首并短歌
[317] 之一 自天地之初分,永尊严于高雯,
崇镇乎骏河之郡,不尽乃神山之君,
仰云天以瞻望,既运日之自戢其光,
亦明月之不竞其雱,传之诵之以靡足,
厥维不尽之高岳。
[318] 之二 自从天地初分的时候,
就是这样崇高庄严,
在骏河国的富士高山;
仰首看天边:
过天的太阳都收了光,
照地的月亮也看不见了,
白云也不敢过去,
不拘时节地下着雪!
传说开去,传说下去吧,
把这不尽的高山!
钱氏注:日本崇美富士山,由来古矣,此歌中最古。意境高旷,句炼而弥劲。骏河郡,今静冈县,盖由海滨仰山成咏。
土形娘子火葬泊濑川时,柿本朝臣麻吕作歌一首
[428] 阴森森的泊濑川,
山头漂起一片云,莫非就是娘子?
草香山歌一首
[1428] 过了难波光弥漫;
日暮翻来路窄,风靡草香山。
马醉花儿开遍,
良不恶,足可观。
几时捷足去,与君快相见。
钱氏注:马醉木,山地常绿灌木,早春开白花,朵朵如如壶状,花𡩋成串,尤为奈良名物。叶有毒,煎汁杀菜虫。马误食其叶,可数昏醉,故有此名。
(樱儿歌二首)
原注:昔有娘子,字曰樱儿。于时有二壮士,共誂此娘,格斗相争。于是娘子歔欷曰:自古以来,未曾闻见一女之身,往适二门者;方今壮士之意,实难和平,不如妾死,相害永息。尔乃寻入林中,悬树自缢死。其两壮士,不堪袁恸,血注涟襟,各陈心绪,作歌二首:
[3786] 我思樱花,春来簪首;
呜呼已矣,谢不复有。
[3787] 樱花之行,岁岁循回;
唯妹之名,永思以哀。
(竹取翁歌)
原注:昔有老翁,号曰竹取翁也。此翁季春之月,登丘远望,忽值煮羹之九个女子也,百娇无俦,花容无止。于时,娘子等呼老翁嗤曰:叔父来乎!吹此烛火也。于是翁曰:唯唯。渐趋徐行,著接座上。良久,娘子等皆共含笑,相推让之曰:阿谁呼此翁哉?尔乃竹取翁谢之曰:非虑之外,偶逢神仙,迷惑之心,无敢所禁;近狎之罪,希赎以歌。即作歌一首并短歌。
钱氏注:竹取翁,或云鹰取异字。鹰取盖册名,此架空之神仙故事,不与竹取关。若晚出《竹取物语》之竹取翁,则源于此而异流也。或云竹之言菌也,菌谓芝耳,是竹取翁犹言采芝老人。
歌亦以难解著名,盖不独句法古奥,用字亦奇,至今有未为定读之句。唯言衣履之制颇入于细,古俗有可窥焉。此篇可云物语文学之始祖,今此汉文长序,不啻一篇“歌物语”,而口育民谣窜以修饰文笔,其迹亦有可寻。今以其备叙日本古代自幼自壮之服色而勉译之,原文因称难读之最者也。
(译诗省)
杂歌
高市冈本宫御宇天皇代:
息长足目广额天皇
钱氏注:高市风本宫,盖在今奈良县高市郡境。天皇谥舒明,在位当唐太宗贞观三年至十五年凡有三载(629-641)。他在即位第二年,派遣第一次入唐大使。《万叶集》中收其长歌二首,短歌三首。
天皇登香具山望国之时御制歌
[2] 之一 猗欤大和,丘陵孔多。
天香具山,冠服峨峨。
爰跻其上,瞻我山河:
烟腾自原,鸥飞凌波,
腴哉国也,有秋之大和!
钱氏注:香具山亦曰香山,在大和国中,所谓大和三山之一。相传自天降来,故曰天香具山。大和为国,四周皆山,中开平原,三丘鼎立于中。北曰耳成山,西曰亩傍山,东即香具山;最小而树木郁秀,其麓有池沼曰埴安池,歌中谓之海。冈本宫在香山南。此歌去雄略御制作可百五十年,非独瞻国怀民迥异于效游誂女,且骈词俪句,写景抒情,郁郁乎其文章也。
[2] 之二 大和地方,虽有许多山冈;
要数天香具山,披着丰厚的衣装。
登上山来,一望平阳;
地上炊烟升起,水上鸥岛飞翔,
真是美地方呢,这个有秋收的大和之邦!
[2] 之三 大和地方多山岳,
天香具山最丰秀。
登高一望大平原,
地上升烟一缕缕,
海上飞起百合鸥。
好地方啊,好地方!
大和国是“秋津洲”。
钱氏注:这时的日本社会氏族制度正在崩溃;已经遣使隋唐,模仿大陆制度,迈向皇室集权。天皇登高望国,不复是春秋的游览,而成了天皇关心民生的掌故行事。这首歌,尤以句法整齐、口气堂皇见称。
歌中“海”指人工挖掘的灌溉用蓄水池。“百合鸥”是一种沙鸡类的水鸟,据动物学家考证,学名为larus ridibundus sibisicus。“秋津洲”,“秋”之言收成也,“津”犹言“之”,乃是日本赞美其国土的雅名,出典在《古事记》,也写作“晴蛉岛”、“饱津岛”。
(高天原广野姬)天皇御制歌
[28] 之一 春既徂欤,夏其来诸;
有暴白纻,香山之陬。
[28] 之二 看是春天已过,夏日来临降;
天香山上,晾着白衣裳。
钱氏注:四月一日更衣,入夏衣白也。
或本从藤原京迁于宁乐宫时歌
钱氏注:元明天皇和铜元年二月,诏迁都奈良。九月造平城宫,三年三月迁焉。平城、宁乐,俱奈良之异字。今奈良市当宁乐京之东郊。此歌原题冠首有“或本”二字,盖后人补逸,但不知作者。
[79] 之一 经始祗皇命,婉恋辞旧家;
郁纡长谷水,中流泛小艖,
川行八十曲,一曲一眷顾,
行行万回首,忽忽中道暮,
遂来宁乐京,迴沿佐保川,
月夜从舟寝,景物窥澄鲜,
沍寒凝霜帛,河水结冰磐,
宵征靡止息,往还两地间,
营群千载居,愿与亦盘桓。
之二 钦奉的天皇命令,
撇下住惯的家园,
乘坐小船,
渡下幽溪泊潄川。
我一万回掉头看。
一路来,天气已晚。
来到了朱碧辉煌。
奈良京里的佐保川。
这里停船夜宿,
后夜的月光,
照得晾衣都光鲜。
霜降在地,白松松一片。
河水结冻,墁下了石板冰砖。
这样的寒夜,我也不休息,
来回做工,给您造成的新殿;
请您来安住一千年,
我也还来问您安。
钱氏注:长谷川即泊潄川。今作初潄川。源出大和国,矶城郡,曲流而西北入于大和川。佐保川,发于奈良之东,经都城南下入大和川。故从藤原至宁乐,先下长谷,入大和川而东泝,折入佐保川而北行也。
反歌
[89] 朱碧辉煌,
宁乐新盖房,
我也还来往;
直到万世,莫说相忘。
卷二
相闻
磐姬皇后思天皇御作歌四首
[86] 之二 相恋苦如此,未若不开始;
高山有磐石,何如枕之死。
天皇赐藤原夫人御歌一首
[103] 我这里下了大雪;
大原原是古僻的乡村,
还该晚一些时吧。
藤原夫人奉和歌一首
[104] 我叫冈上龙神下的雪,
怕是一些零残碎屑,
飞散到那里了。
钱氏注:对等开玩笑的酬和,迥乎不同一般,尤其男女不同评语言的后世。夫人是妃嫔之品位较低者。
有间皇子自伤结松枝歌二首
[141] 之一 磐代之松,兹结其枝;
苟我有幸,还复见此!
[141] 之四 磐代海边的松树枝,
接将拢来打个结;
倘若我真有福气,
还能回来再见你。
[142] 之一 家居之食,盛饭有笥;
枕草在途,椎叶载粢。
[142] 之三 在家盛饭有饭笥,出外长行草枕头;
而今走在长途上,柯树叶儿把饭兜。
钱氏注:有间王子,孝德之子。齐明四年(658)等行幸纪伊温泉,是他怂恿的。皇太子留守中,苏我赤兄和他谈论国政,便以谋反见诬。太子遣人在藤田坂将其绞杀,年十九岁。未成年之皇子,以谋反见诬以至于绞,其时皇室之争端可想而知。这是途中作歌,颇动人情。《万叶集》中收其短歌二首,以及后人追悼他的歌四首。又歌中“椎叶载粢”一语,后世颇见袭用,上古习俗之余;今各神社所谓御神馔,例以松枝垫饭下。
柿本朝臣人麻吕妻死之后,泣血哀恸作歌二首并短歌
反歌
[207] 之二 记得在世时候,
我二人携手出门口,
同看堤上那株樛,
春叶繁茂在一一枝头,
吾姝恰像茂叶一般清秀。
哪知如此相爱的佳偶,
还是拗不过人世的窠臼,
萤火一闪就归于乌有,
去了天上,白云悠悠。
有天晨鸟忽飞走,
落日隐山丘,
遗念仅以绿婴留;
哭来无以应所求,
男子腋挟也应难受。
这闺房,这枕头,
都曾与妹共寝宿;
叹气连声通夜只发愁。
叹也没办法,
想见一面也无由;
人言我那所思妹子,
在大鸟羽易山上闲游;
我便踏破了岩石去苦寻搜,
又谁知连仿佛依旧的
爱妻形影都不曾有!
钱氏注:绿婴,日本古语,绿之言嫩也,在我曰赤子,在彼曰绿婴,颇觉颖异,今故仍之。
山部宿祢赤人望不尽山歌一首并短歌
[317] 之一 自天地之初分,永尊严于高雯,
崇镇乎骏河之郡,不尽乃神山之君,
仰云天以瞻望,既运日之自戢其光,
亦明月之不竞其雱,传之诵之以靡足,
厥维不尽之高岳。
[318] 之二 自从天地初分的时候,
就是这样崇高庄严,
在骏河国的富士高山;
仰首看天边:
过天的太阳都收了光,
照地的月亮也看不见了,
白云也不敢过去,
不拘时节地下着雪!
传说开去,传说下去吧,
把这不尽的高山!
钱氏注:日本崇美富士山,由来古矣,此歌中最古。意境高旷,句炼而弥劲。骏河郡,今静冈县,盖由海滨仰山成咏。
土形娘子火葬泊濑川时,柿本朝臣麻吕作歌一首
[428] 阴森森的泊濑川,
山头漂起一片云,莫非就是娘子?
草香山歌一首
[1428] 过了难波光弥漫;
日暮翻来路窄,风靡草香山。
马醉花儿开遍,
良不恶,足可观。
几时捷足去,与君快相见。
钱氏注:马醉木,山地常绿灌木,早春开白花,朵朵如如壶状,花𡩋成串,尤为奈良名物。叶有毒,煎汁杀菜虫。马误食其叶,可数昏醉,故有此名。
(樱儿歌二首)
原注:昔有娘子,字曰樱儿。于时有二壮士,共誂此娘,格斗相争。于是娘子歔欷曰:自古以来,未曾闻见一女之身,往适二门者;方今壮士之意,实难和平,不如妾死,相害永息。尔乃寻入林中,悬树自缢死。其两壮士,不堪袁恸,血注涟襟,各陈心绪,作歌二首:
[3786] 我思樱花,春来簪首;
呜呼已矣,谢不复有。
[3787] 樱花之行,岁岁循回;
唯妹之名,永思以哀。
(竹取翁歌)
原注:昔有老翁,号曰竹取翁也。此翁季春之月,登丘远望,忽值煮羹之九个女子也,百娇无俦,花容无止。于时,娘子等呼老翁嗤曰:叔父来乎!吹此烛火也。于是翁曰:唯唯。渐趋徐行,著接座上。良久,娘子等皆共含笑,相推让之曰:阿谁呼此翁哉?尔乃竹取翁谢之曰:非虑之外,偶逢神仙,迷惑之心,无敢所禁;近狎之罪,希赎以歌。即作歌一首并短歌。
钱氏注:竹取翁,或云鹰取异字。鹰取盖册名,此架空之神仙故事,不与竹取关。若晚出《竹取物语》之竹取翁,则源于此而异流也。或云竹之言菌也,菌谓芝耳,是竹取翁犹言采芝老人。
歌亦以难解著名,盖不独句法古奥,用字亦奇,至今有未为定读之句。唯言衣履之制颇入于细,古俗有可窥焉。此篇可云物语文学之始祖,今此汉文长序,不啻一篇“歌物语”,而口育民谣窜以修饰文笔,其迹亦有可寻。今以其备叙日本古代自幼自壮之服色而勉译之,原文因称难读之最者也。
(译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