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公开课 欧洲文明 笔记
现代国家起源于中世纪晚期。由西班牙,法国,英国等君主国家兼并强化而成。它和绝对王权息息相关。这种对王朝的忠诚再后来上升为对民族国家的忠诚。民族国家的概念起源于18世纪。民族国家的统一,民族融合。人们会自视德国人而非巴伐利亚人。法国人,而非加斯科或普罗旺斯人。
法国大革命时期,只有半数法国人通晓法语。法国南部人可能会说方言,这样怎么能形成对国家的忠诚呢?但为何人么又在1914年用流利的法语高唱着《马赛曲》而慷慨赴死呢?这是什么原因?
16世纪,你问一个人你是谁,他会回答“我是某某家族”或说“我是新教徒”。16世纪中晚期,“我是新教徒,我是犹太教”。在巴尔干地区“我是穆斯林”。在欧洲大部分地区“我是天主教徒”。在东欧“我是俄罗斯的正教徒”。
19世纪,俄国农奴们遭遇饥荒时想“要是沙皇知道了就好了,我们每天吃不饱,穿不暖,大臣奴役我们,他该多么震怒啊。”他们很傻很天真。俄国人对沙皇的忠诚,对俄罗斯民族的认同,甘受沙皇统治的信念已经逐渐根深蒂固。所以国家能够征税,这些都是由于民族认同感的改变。
资本主义的兴起,所谓的资本主义,或者称为大规模工业化时代,改变了人类生存生活的基本方式。
“为历史的遗民著史十分痛心。”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
第一个例子发生在比利斯山一个叫阿列日的地方,突然有一天,那里的男人都乔装成妇女,全副武装。冒着风雪雾霭赶走那些烧炭人和护林人。为什么?因为他们失去了木材的来源,失去了放养牲畜的牧场。因为随着木材价格的上涨,富人们圈起了山林,他们不会说“好吧,历史要向前发展,我无法抗拒。也许我应该移民去图卢兹当工人,这样我的曾曾孙会在航空公司干活。”他们不会说这样的话,而会为尊严而战,为他们心中的正义而战,而现在已被经济巨变生生夺去。
第二个例子是在1830年英格兰南部,人们发现死去的穷人胃里只有蒲公英。这些可怜的人们开始示威游行,威胁有打谷机的人。因为打谷机夺走了他们的饭碗。他们还曾写过恐吓信,暗示抗议者人多势众,代表正义,公允在握。真的有吗?没有,事实是,他们势力单薄且没人领导,最终失败。其中一些人被杀掉,很多人被关进塔斯马尼亚的阿瑟港监狱,流放到澳大利亚。所以澳大利亚一有跟英格兰的比赛,很多人就会唱披头士《黄色潜水艇》的改版。“we all live in a convict colony ,a convict colony, a convict colony”(我们都生活在罪人的土地上)。
战争的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戈雅有几幅油画,描绘的是法国士兵射杀西班牙农民,以及士兵在意大利南部对农民的各种暴行。战争自身发生了变化,但同时成为了历史变革的动因。
一战造就了希特勒,他早年野心勃勃,但却不切实际,终日孤身一人。他衣衫褴褛在剧院里不停地说着他喜欢的作曲家瓦格纳。但一战使他成为了一个反犹太分子,他本是已经反社会主义了。一战结束后军队回国,很多军人加入了游行。他们从战场上九死一生但却成为游行的一份子。政治氛围的恶化是关键因素。《凡尔赛条约》曾被寄予极大的期望,但只有伟大英国思想家梅纳德的看法是正确的,他预测这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那些士兵们吹着口哨说“伙计们拿下阵地。”而在战役的头三天,就有大量的英国士兵伤亡,而人数超过了美国在一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的总和。仅仅三天,一战杀死了整整一代人,英国20世纪30年代的精英们,他们都牺牲了。一战中有一位士兵,是个足球运动员,说“让我们来点活力”。他试图越过战壕和弹坑运球但他失败了。在1914年的圣诞节,一些英德士兵,提议“今天不要开战”。他们互相唱着歌,一起踢足球。然而到了1915年,一位英国士兵说,“今年和去年一样吧。”他们却把他抵在墙上射杀了。
战争的残酷改变了整个欧洲,方方面面。如果不理解一战,那就无法理解在纳粹的影响下,东欧的半法西斯主义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法国大革命时期,只有半数法国人通晓法语。法国南部人可能会说方言,这样怎么能形成对国家的忠诚呢?但为何人么又在1914年用流利的法语高唱着《马赛曲》而慷慨赴死呢?这是什么原因?
16世纪,你问一个人你是谁,他会回答“我是某某家族”或说“我是新教徒”。16世纪中晚期,“我是新教徒,我是犹太教”。在巴尔干地区“我是穆斯林”。在欧洲大部分地区“我是天主教徒”。在东欧“我是俄罗斯的正教徒”。
19世纪,俄国农奴们遭遇饥荒时想“要是沙皇知道了就好了,我们每天吃不饱,穿不暖,大臣奴役我们,他该多么震怒啊。”他们很傻很天真。俄国人对沙皇的忠诚,对俄罗斯民族的认同,甘受沙皇统治的信念已经逐渐根深蒂固。所以国家能够征税,这些都是由于民族认同感的改变。
资本主义的兴起,所谓的资本主义,或者称为大规模工业化时代,改变了人类生存生活的基本方式。
“为历史的遗民著史十分痛心。”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
第一个例子发生在比利斯山一个叫阿列日的地方,突然有一天,那里的男人都乔装成妇女,全副武装。冒着风雪雾霭赶走那些烧炭人和护林人。为什么?因为他们失去了木材的来源,失去了放养牲畜的牧场。因为随着木材价格的上涨,富人们圈起了山林,他们不会说“好吧,历史要向前发展,我无法抗拒。也许我应该移民去图卢兹当工人,这样我的曾曾孙会在航空公司干活。”他们不会说这样的话,而会为尊严而战,为他们心中的正义而战,而现在已被经济巨变生生夺去。
第二个例子是在1830年英格兰南部,人们发现死去的穷人胃里只有蒲公英。这些可怜的人们开始示威游行,威胁有打谷机的人。因为打谷机夺走了他们的饭碗。他们还曾写过恐吓信,暗示抗议者人多势众,代表正义,公允在握。真的有吗?没有,事实是,他们势力单薄且没人领导,最终失败。其中一些人被杀掉,很多人被关进塔斯马尼亚的阿瑟港监狱,流放到澳大利亚。所以澳大利亚一有跟英格兰的比赛,很多人就会唱披头士《黄色潜水艇》的改版。“we all live in a convict colony ,a convict colony, a convict colony”(我们都生活在罪人的土地上)。
战争的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戈雅有几幅油画,描绘的是法国士兵射杀西班牙农民,以及士兵在意大利南部对农民的各种暴行。战争自身发生了变化,但同时成为了历史变革的动因。
一战造就了希特勒,他早年野心勃勃,但却不切实际,终日孤身一人。他衣衫褴褛在剧院里不停地说着他喜欢的作曲家瓦格纳。但一战使他成为了一个反犹太分子,他本是已经反社会主义了。一战结束后军队回国,很多军人加入了游行。他们从战场上九死一生但却成为游行的一份子。政治氛围的恶化是关键因素。《凡尔赛条约》曾被寄予极大的期望,但只有伟大英国思想家梅纳德的看法是正确的,他预测这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那些士兵们吹着口哨说“伙计们拿下阵地。”而在战役的头三天,就有大量的英国士兵伤亡,而人数超过了美国在一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的总和。仅仅三天,一战杀死了整整一代人,英国20世纪30年代的精英们,他们都牺牲了。一战中有一位士兵,是个足球运动员,说“让我们来点活力”。他试图越过战壕和弹坑运球但他失败了。在1914年的圣诞节,一些英德士兵,提议“今天不要开战”。他们互相唱着歌,一起踢足球。然而到了1915年,一位英国士兵说,“今年和去年一样吧。”他们却把他抵在墙上射杀了。
战争的残酷改变了整个欧洲,方方面面。如果不理解一战,那就无法理解在纳粹的影响下,东欧的半法西斯主义制度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