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归来后
夜晚十一点多才到“狗窝”。
七号线最后一班车。
alu同行到中山公园,下车了。
好像还勉强,双眼打架的,没看完《技艺、技术与文明》的导言,睡了,感到是如此的累。
早上五点五十七分醒来。
疯狂攻读没有读完的身体技术。
昨天听alu等人讲述了上课的经验,段子啊,放松啊,我可能受了影响,把通宵备课的时间缩短为四个小时。
莫斯说到一战时候注意到身体技术的差异,开始思考身体技术的问题。
比如向后转的技术。
我查阅了英国、法国和德国的阅兵视频,好像说得很有道理,外八字的鹅步,伸得长长的正步,三个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军队走路方式。
注意到军队里的身体技术差异(莫斯在其中服役),莫斯开始思考身体技术的问题,时间是20年代末。
此时他要负责涂尔干交代给他着手的《社会学年鉴》,他要上课,他要参加各种活动和政治事物,为报纸撰稿,他忙得没有时间和精力专门写自己的专著,有关身体技术的讨论和论述,是根据各个场合的讲课、演说或序言编辑而成的。编者说“有思想的火花,可惜细节的繁琐而湮没”。
其实我以前从来没有把莫斯对身体技术的阐释当作专题注意,跟在别人后面装模作样的复述《礼物》啊等等,好像很熟悉,又好像根本不认识。
教书使你被迫去看你以前没有耐心看的书籍,被迫去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莫斯要写它,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一轮的人类学教学较之前两次,还好,还是能找到“无知”的空间,你游进去的时候,还好,你为看懂了一点点莫斯的写作而欣悦,还能和学生分享一点知识的趣味。其实是不同的人,不同的写作世界。
受到当时博物馆的民族志物品的搜集和技艺的同行撰写,莫斯在资料的海洋中从技艺的分类开始,讨论了三大类的内容:一、日常生活的惯习,实质上是吃喝拉撒等通俗的表达,即吃饭、睡觉、走路和其他,发生在日常生活的惯习是无意识的,却频繁发生的。比如走路,青少年时期的走路被定型,可惜那时候我在呵斥和责骂的“文明”的拘束中痛苦的矫正与修订,却是失败的,以致于到现在还是不能“正确”地走路,保持了难看的姿势。正如同学们所曾经有的,惯习是生物学的、心理学的和社会学的,年少时候的惯习“训练”打下了烙印,压抑的是心理的自卑。
二、使用工具的技艺。莫斯称为:传统的和实效的。恩格斯说劳动使人成为人本身(原话是什么)。莫斯说技艺使人成为人本身。我一直在纳闷为什么莫斯强调实效的,他和进化论提到的利己主义与功利主义有何不同?这恰恰是法国人类学(民族学)的社会学特点,莫斯认为实效是善的,是智慧的,是应该发扬广大的。目的和方法以及关系是相互配合的,相互合作的,这让人会和马林诺夫斯基说的“目的论”的工具主义相混淆,当然也可以猜测莫斯受到同仁的影响,他这样表述,还是让人感觉到他对技艺的表述有其寄予所在:技艺是艺术的,审美的,同样也是仪式的,巫术的,宗教、审美和技艺无法分离,用他的话,是有意义的,同时也是有效用的。这就是莫斯所说的实践理性:满足使用工具的人的需求,发挥了实际的效果(奏效),“技艺、物品和动作的共同作用,既充满效用,也充满意义”。在反复重复这一意思之后,莫斯认为:人在创造技艺的同时创造了自身。这一表述是让人着迷的,正像我着迷于手工作坊的技艺,祖母的织布歌,手工质地的怀念和舒适“感知”,唤起无名的无法剥离的感情。织布机被废弃了,说歌谣、掌握着手工技艺的人走了,带走了我最钟爱的生命的一部分,以致于我不知道以什么的方式纪念,走了将近两年了,可是我还是歇斯底里的沉溺于记忆,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莫斯信手拈来大量的民族志细节,无不与他对技艺的尊重息息相关。无论工业文明发展到多么复杂的地步,无法脱离的还是手工技艺的基础,莫斯称为技术基础:传统的和实效的,人与工具的相互关系,构成了社会生产生活的不可缺少的实践理性,机械的麻木的与感情和创造隔离的劳动,似乎并不能增添人类的高贵之处,反倒是技艺,是人类生活神采奕奕的时刻,竟使死亡无法吞噬。
三、从手工技艺到工业技术,这一过程是技术的进步历程,通俗的可以概括为“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我们的祖父还要拉日本人引进过来的“咕噜马”,后来是自行车,再后来是汽车,无论是打车还是自己开车,我们的出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文明把技术和速度,以及防护与舒适一同给了现代人,同样,也把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抛给了人类社会,给予和变异,对于人类而言是公平的。人使用工具的能力与日俱增,我们的祖先无法想象现代人在舒适和享受方面发挥了多大程度的聪明才智,达到了极致,还是没有满足欲望的膨胀。莫斯对工业技术是肯定的、推崇的,赞颂的,而没有过多的悲观的在技术进步的代价方面患得患失,例如战争,破坏和生态恶劣等,也没有过多的谴责人类的贪婪与过度索取,更莫说都市的过度发展导致的两极分化。这可以看到法国人类学受到莫斯的影响,呈现出在技术理性方面绝对的自信和乐观,法国在烹饪、舒适性和奢侈品的开发方面也达到了极致,正是这一民族对于技术理性的追求与始终与受惠的人类的感性特质相连表现出来的“无与伦比”的优雅。于是可以看到莫斯论述工业技术救赎的可能。莫斯对技术的信心是未来预见的,被他称为实践理性,为什么他会相信技术的美好未来?为什么他相信技术包含了人类使用工具的进步作用,包含了人性的善行,哪怕破坏与战争?他是这么论述的:
人类工业的历史确切说是文明的历史,反之亦然。工业技术的发明与传播一直是,而且将来也还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基本进程,也就是说,是越来越广大土地上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幸福的基础。
正是技术在社会中的发展,带来了理性、感性和意志的发展。正是技术使得现代人成为最完美的动物。
毫无疑问,正是技术将把人类从精神和物质的危机中解救出来。
要更好地讨论技术的道德、真理、效率、用处和善行。将物质和精神,实业和理念对立起来是毫无益处的。在我们这个时代,工具的力量就是思想的力量,对工具的运用包含道德和才智。
课总算稀里糊涂地上完了,仓促准备的情况下,和学生进行了多一点的对话和讨论,饶有生趣,相关电影片段:《憨豆先生的假期》在法国餐馆吃海鲜出洋相,《还珠格格》小燕子学习宫廷走路仪式野性不改。以及反映工业技术人与汽车的工具关系的《亡命速递》部分地以法国场景或法国逻辑为导向,涉及到中国的身体技术“恶搞”版本,算是课堂的段子吧。
我是否是一名教书匠,拥有一门教书的技艺?这也是我问自己的。
不管怎样,已经精疲力尽了。
七号线最后一班车。
alu同行到中山公园,下车了。
好像还勉强,双眼打架的,没看完《技艺、技术与文明》的导言,睡了,感到是如此的累。
早上五点五十七分醒来。
疯狂攻读没有读完的身体技术。
昨天听alu等人讲述了上课的经验,段子啊,放松啊,我可能受了影响,把通宵备课的时间缩短为四个小时。
莫斯说到一战时候注意到身体技术的差异,开始思考身体技术的问题。
比如向后转的技术。
我查阅了英国、法国和德国的阅兵视频,好像说得很有道理,外八字的鹅步,伸得长长的正步,三个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军队走路方式。
注意到军队里的身体技术差异(莫斯在其中服役),莫斯开始思考身体技术的问题,时间是20年代末。
此时他要负责涂尔干交代给他着手的《社会学年鉴》,他要上课,他要参加各种活动和政治事物,为报纸撰稿,他忙得没有时间和精力专门写自己的专著,有关身体技术的讨论和论述,是根据各个场合的讲课、演说或序言编辑而成的。编者说“有思想的火花,可惜细节的繁琐而湮没”。
其实我以前从来没有把莫斯对身体技术的阐释当作专题注意,跟在别人后面装模作样的复述《礼物》啊等等,好像很熟悉,又好像根本不认识。
教书使你被迫去看你以前没有耐心看的书籍,被迫去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莫斯要写它,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一轮的人类学教学较之前两次,还好,还是能找到“无知”的空间,你游进去的时候,还好,你为看懂了一点点莫斯的写作而欣悦,还能和学生分享一点知识的趣味。其实是不同的人,不同的写作世界。
受到当时博物馆的民族志物品的搜集和技艺的同行撰写,莫斯在资料的海洋中从技艺的分类开始,讨论了三大类的内容:一、日常生活的惯习,实质上是吃喝拉撒等通俗的表达,即吃饭、睡觉、走路和其他,发生在日常生活的惯习是无意识的,却频繁发生的。比如走路,青少年时期的走路被定型,可惜那时候我在呵斥和责骂的“文明”的拘束中痛苦的矫正与修订,却是失败的,以致于到现在还是不能“正确”地走路,保持了难看的姿势。正如同学们所曾经有的,惯习是生物学的、心理学的和社会学的,年少时候的惯习“训练”打下了烙印,压抑的是心理的自卑。
二、使用工具的技艺。莫斯称为:传统的和实效的。恩格斯说劳动使人成为人本身(原话是什么)。莫斯说技艺使人成为人本身。我一直在纳闷为什么莫斯强调实效的,他和进化论提到的利己主义与功利主义有何不同?这恰恰是法国人类学(民族学)的社会学特点,莫斯认为实效是善的,是智慧的,是应该发扬广大的。目的和方法以及关系是相互配合的,相互合作的,这让人会和马林诺夫斯基说的“目的论”的工具主义相混淆,当然也可以猜测莫斯受到同仁的影响,他这样表述,还是让人感觉到他对技艺的表述有其寄予所在:技艺是艺术的,审美的,同样也是仪式的,巫术的,宗教、审美和技艺无法分离,用他的话,是有意义的,同时也是有效用的。这就是莫斯所说的实践理性:满足使用工具的人的需求,发挥了实际的效果(奏效),“技艺、物品和动作的共同作用,既充满效用,也充满意义”。在反复重复这一意思之后,莫斯认为:人在创造技艺的同时创造了自身。这一表述是让人着迷的,正像我着迷于手工作坊的技艺,祖母的织布歌,手工质地的怀念和舒适“感知”,唤起无名的无法剥离的感情。织布机被废弃了,说歌谣、掌握着手工技艺的人走了,带走了我最钟爱的生命的一部分,以致于我不知道以什么的方式纪念,走了将近两年了,可是我还是歇斯底里的沉溺于记忆,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莫斯信手拈来大量的民族志细节,无不与他对技艺的尊重息息相关。无论工业文明发展到多么复杂的地步,无法脱离的还是手工技艺的基础,莫斯称为技术基础:传统的和实效的,人与工具的相互关系,构成了社会生产生活的不可缺少的实践理性,机械的麻木的与感情和创造隔离的劳动,似乎并不能增添人类的高贵之处,反倒是技艺,是人类生活神采奕奕的时刻,竟使死亡无法吞噬。
三、从手工技艺到工业技术,这一过程是技术的进步历程,通俗的可以概括为“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我们的祖父还要拉日本人引进过来的“咕噜马”,后来是自行车,再后来是汽车,无论是打车还是自己开车,我们的出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文明把技术和速度,以及防护与舒适一同给了现代人,同样,也把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抛给了人类社会,给予和变异,对于人类而言是公平的。人使用工具的能力与日俱增,我们的祖先无法想象现代人在舒适和享受方面发挥了多大程度的聪明才智,达到了极致,还是没有满足欲望的膨胀。莫斯对工业技术是肯定的、推崇的,赞颂的,而没有过多的悲观的在技术进步的代价方面患得患失,例如战争,破坏和生态恶劣等,也没有过多的谴责人类的贪婪与过度索取,更莫说都市的过度发展导致的两极分化。这可以看到法国人类学受到莫斯的影响,呈现出在技术理性方面绝对的自信和乐观,法国在烹饪、舒适性和奢侈品的开发方面也达到了极致,正是这一民族对于技术理性的追求与始终与受惠的人类的感性特质相连表现出来的“无与伦比”的优雅。于是可以看到莫斯论述工业技术救赎的可能。莫斯对技术的信心是未来预见的,被他称为实践理性,为什么他会相信技术的美好未来?为什么他相信技术包含了人类使用工具的进步作用,包含了人性的善行,哪怕破坏与战争?他是这么论述的:
人类工业的历史确切说是文明的历史,反之亦然。工业技术的发明与传播一直是,而且将来也还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基本进程,也就是说,是越来越广大土地上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幸福的基础。
正是技术在社会中的发展,带来了理性、感性和意志的发展。正是技术使得现代人成为最完美的动物。
毫无疑问,正是技术将把人类从精神和物质的危机中解救出来。
要更好地讨论技术的道德、真理、效率、用处和善行。将物质和精神,实业和理念对立起来是毫无益处的。在我们这个时代,工具的力量就是思想的力量,对工具的运用包含道德和才智。
课总算稀里糊涂地上完了,仓促准备的情况下,和学生进行了多一点的对话和讨论,饶有生趣,相关电影片段:《憨豆先生的假期》在法国餐馆吃海鲜出洋相,《还珠格格》小燕子学习宫廷走路仪式野性不改。以及反映工业技术人与汽车的工具关系的《亡命速递》部分地以法国场景或法国逻辑为导向,涉及到中国的身体技术“恶搞”版本,算是课堂的段子吧。
我是否是一名教书匠,拥有一门教书的技艺?这也是我问自己的。
不管怎样,已经精疲力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