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街串巷
只因被海报中的古色古香所吸引,欣欣然,决定了出游计划——住四合院酒店、游南锣鼓巷。
从艳阳高照的正午骤然跨入酒店营造的昏黄,踏在凸凹不平的青砖上,影影绰绰中的条案、座椅、屏风,恍若时空穿越,只是墙上垂吊着的“安全出口”提示牌不禁让人莞尔一笑。房间的陈列也是同其他酒店一样的千篇一律,除了床上大红绣花的床旗呼应着“古韵”的主题。
穿过曲里拐弯的小巷,伴随着逐渐鼎沸的车马人声来到了南锣鼓巷——这条最早被摄影圈发现而声名鹊起继而成为北京必游的古巷。心不由的纷扰兴奋起来,因为这巷中摩肩接踵南来北往的人,和两侧青砖红门小瓦,以及色彩斑斓的小店。中国的大红大绿、木偶、流苏、花衣长裙与舶来的咖啡、Pizza、红酒揉合在一起,正如这街上游走不息的黄皮肤黑皮肤白皮肤的人。而这些物件因为披着文化的外衣,以不菲的身价让人怯步而沦为了街景的点缀,倒是街上的人成为古巷景致的主角。
坐着夕阳斜照的小店,闻着浓郁的咖啡香,看着窗外,想象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意境,却不曾想优雅的女老板时常上前告知“可以半价续咖啡”,“这里有口味地道的俄罗斯巧克力”,微笑、礼貌得让人几乎要夺路而逃。但不能怪她,这里高昂的租金逼着每个老板得去计算每天必须卖出多少杯咖啡。
于是,看这条街的心境变了,因为突然想到了组成这条街巷欣欣向荣景象的大小店铺看待我们这些游人的心情。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巷不过如此,拐进胡同,却是另一番景致。时宽时窄的巷路,堆在墙角的自行车、饮料瓶,隔着过道聊天的老人,嬉戏的孩童,晒着太阳打着盹的狗,匆匆而来拐进公厕的居民。少了游人的胡同异常的安静,慵懒得时间都仿佛停滞,想来这应该是老北京本来面貌和节奏,与百米之外的锣鼓巷的纷杂喧嚣毫无关联。那是商业,这里是生活,胡同里的人自带着一种看尽人间浮华的平和。所以当再次坐到这胡同里的一个家常面馆时,就多了一份随性和惬意。不大的地方挤上了五六张桌子,散坐着中戏的俊男靓女们。老板总在厨房时忙活,只有大声叫到“订餐、结帐”时才出来张罗,任由一碗面条坐定天南地北地海聊,再间或叫上三个五个肉串。
这始建于元朝的南锣鼓巷和北京许许多多的胡同一样,本是一条地地道道集中了众多四合院的民居而已,曾经少有喧嚣,现今的喧嚣也非它本愿。以这里的青砖小瓦和是似而非的伪文化粉饰起来的繁荣,在满足了处于常态下的人们对非常态事物的猎奇之后,不知能持续多久?正如睡惯了席梦思的我对明清架子床的向往一样,而从小睡架子床长大的母亲却说“有什么好的,睡在里面闷得很”。但可以肯定的是,去掉人为堆砌的浮华之后的南锣鼓巷还是那条古巷,任凭客来人往,风来雨去。
从艳阳高照的正午骤然跨入酒店营造的昏黄,踏在凸凹不平的青砖上,影影绰绰中的条案、座椅、屏风,恍若时空穿越,只是墙上垂吊着的“安全出口”提示牌不禁让人莞尔一笑。房间的陈列也是同其他酒店一样的千篇一律,除了床上大红绣花的床旗呼应着“古韵”的主题。
![]() |
穿过曲里拐弯的小巷,伴随着逐渐鼎沸的车马人声来到了南锣鼓巷——这条最早被摄影圈发现而声名鹊起继而成为北京必游的古巷。心不由的纷扰兴奋起来,因为这巷中摩肩接踵南来北往的人,和两侧青砖红门小瓦,以及色彩斑斓的小店。中国的大红大绿、木偶、流苏、花衣长裙与舶来的咖啡、Pizza、红酒揉合在一起,正如这街上游走不息的黄皮肤黑皮肤白皮肤的人。而这些物件因为披着文化的外衣,以不菲的身价让人怯步而沦为了街景的点缀,倒是街上的人成为古巷景致的主角。
![]() |
![]() |
坐着夕阳斜照的小店,闻着浓郁的咖啡香,看着窗外,想象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意境,却不曾想优雅的女老板时常上前告知“可以半价续咖啡”,“这里有口味地道的俄罗斯巧克力”,微笑、礼貌得让人几乎要夺路而逃。但不能怪她,这里高昂的租金逼着每个老板得去计算每天必须卖出多少杯咖啡。
于是,看这条街的心境变了,因为突然想到了组成这条街巷欣欣向荣景象的大小店铺看待我们这些游人的心情。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巷不过如此,拐进胡同,却是另一番景致。时宽时窄的巷路,堆在墙角的自行车、饮料瓶,隔着过道聊天的老人,嬉戏的孩童,晒着太阳打着盹的狗,匆匆而来拐进公厕的居民。少了游人的胡同异常的安静,慵懒得时间都仿佛停滞,想来这应该是老北京本来面貌和节奏,与百米之外的锣鼓巷的纷杂喧嚣毫无关联。那是商业,这里是生活,胡同里的人自带着一种看尽人间浮华的平和。所以当再次坐到这胡同里的一个家常面馆时,就多了一份随性和惬意。不大的地方挤上了五六张桌子,散坐着中戏的俊男靓女们。老板总在厨房时忙活,只有大声叫到“订餐、结帐”时才出来张罗,任由一碗面条坐定天南地北地海聊,再间或叫上三个五个肉串。
![]() |
![]() |
![]() |
这始建于元朝的南锣鼓巷和北京许许多多的胡同一样,本是一条地地道道集中了众多四合院的民居而已,曾经少有喧嚣,现今的喧嚣也非它本愿。以这里的青砖小瓦和是似而非的伪文化粉饰起来的繁荣,在满足了处于常态下的人们对非常态事物的猎奇之后,不知能持续多久?正如睡惯了席梦思的我对明清架子床的向往一样,而从小睡架子床长大的母亲却说“有什么好的,睡在里面闷得很”。但可以肯定的是,去掉人为堆砌的浮华之后的南锣鼓巷还是那条古巷,任凭客来人往,风来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