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若琴弦
上音作曲系的怪才教授不少,最具诗人气质的可举三位:发明了“太极作曲系统”的赵晓生,大腹便便的“全才”林华,以及渐入佛门的瞿小松——儒释道全齐。前面两位的课我都曾听过,最后这位上学期本有机会选他的课,却被课的名称吓着了,那课叫“金刚经”。
作曲家停止写音乐转而讲佛学,这在中国恐怕还是头一例。瞿小松是著名的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77级的一员,当年与谭盾、叶小刚、郭文景一道被冠以“四大才子”的名号。苦难的环境催生艺术。如果没有“文革”和“上山下乡”运动,恐怕也不会有那一拨作曲家今日的成就。今天的作曲学生整日坐在多媒体教室里学习各种流派技法,却怎么也写不出有血有肉的作品。
去中央音乐学院之前在苗区插队的经历对瞿小松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自己搭的窝棚里头守玉米轰野猪,四周原始森林,整日整夜都在里头。晚上很安宁,早上,慢慢虫叫,空气的湿度,虫子的声音……如果没下乡当农民,我到哪里去体会这样的东西?我喜欢山,喜欢山里的苗民,喜欢他们简单的生活,喜欢他们原始的活力,喜欢他们的直。这在我出国之前的作品中都有流露,而且一直没离开我。”其实,瞿小松骨子里天生有一股野性,所以他读书时与巴蜀汉子郭文景最合得来,以至于他们之后的作曲教学理念都如出一辙——随便学生写什么风格,古典或现代、民族或摇滚都成。这股原始的野性在瞿小松的成名作《Mong Dong》中体现地淋漓尽致,这部人声与混合室内乐作品是感于云南沧源崖画而创作的,他在题记中这样写道:“崖画中孩童般稚嫩的笔触,令我深深感动于史前人类与自然浑然无间的宁静。而这原始的宁静恐怕正是现代人类最悲惨的遗失。”
瞿小松求学生涯中的两位导师高为杰和杜鸣心,都是我特别敬佩的老一辈作曲家。1976年,瞿小松作为小提琴手随贵阳京剧团到成都演出,顺便找到当时在四川音乐学院的高为杰学习作曲,那时高为杰被整的正惨,却还是认真地辅导了他们的作品,并鼓励他们参加77年音乐学院的招生考试。后来瞿小松的妻子吴澜问高为杰:“‘文革’整您的人,都得过您的帮助,现在回想,您恨不恨他们?”高答:“要做的事太多,有意思的事太多,没工夫恨人。况且他们有些人已经悔悟。能悔悟就是善,我替他们高兴。”瞿小松刚进央音时不会弹钢琴,分给杜鸣心学作曲。每次写出作品来交上去,杜鸣心总是能立即弹出来并找出不足之处。难能可贵的是,当瞿小松渐渐脱离了学院的教学体系时,杜鸣心反而很高兴,只教他如何把握音乐的结构感。杜鸣心一生虽历经坎坷,可他的音乐中却没有丝毫哀怨悲愤,却洋溢着莫扎特式的明朗和普罗科菲耶夫式的健硕。显然,杜鸣心和高为杰两位先生教给瞿小松的不仅是作曲技术,还有豁达的人生态度。瞿小松说:“高老师和杜老师让我想到老子的一句话:善建者不拔。我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真正善于建树的人,将精力用于立而不耗于破,用于爱而不耗于謓,用于述而不耗于驳。”
1986年,大陆派瞿小松一干人等去香港参加中国作曲家音乐节,期间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主任周文中先生问瞿小松:“想不想去美国?”他说:“不想去美国,想去西藏。”那时,他的同学谭盾、周龙、陈怡等人已经投奔周文中而去。1987年,瞿小松去了西藏,不是有目的地去采风,只是去感受:“用精明的内地人、汉族人眼光看,他们‘原始’‘贫穷’‘愚昧’,但我感到藏人有真正意义的快乐——心灵的快乐。相比之下,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大部分汉人才真叫愚昧,我们在眼前的利益里头沉浮,在欲望的得失里沉浮,在虚幻的荣辱里头沉浮。藏人却单纯,信仰对他们来讲是生活当中极其自然的一部分。”
瞿小松认为约翰·凯奇对二十世纪音乐史意义重大,多次引用凯奇的一句话“Free from taste and memory”,即从欧洲古典音乐的记忆和口味重解脱出来。凯奇的音乐深受《易经》的影响,他曾和瞿小松聊到《易经》和禅,瞿小松问他:“你听过古琴音乐没有?”答:“没有。”瞿说:“你看,很多中国古画,整幅画都是山,可能有一个小小的亭子,里面有一个更小的人在弹琴。这琴弹给谁听?”瞿小松回忆道:“凯奇一直在谈禅文化,但从我讲这个到我离开他家,他没再说一个字。他并想做一个禅学家,他只是对那个趣味有兴趣。他用机锋和机遇来打击老迂的欧洲。”
1997年,瞿小松根据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创作了同名歌剧,故事大概如下:一年老的盲艺人,带一小徒,走乡串寨卖场说书为生。老艺人儿时的师傅曾告诉他,他若勤勤恳恳弹琴说书,将手中的琴弹断一千根弦子,琴匣内有一张秘方便能让他复明。老艺人弹唱了一辈子,老来终于弹断了一千根琴弦,老艺人打开琴匣取出秘方找到郎中。郎中仔细看过“秘方”,告诉老头,那是一张无字白纸。绝望的老艺人回到徒儿身边,告诉他:记错了,不是一千,是一千二,好好弹唱吧,咱的命就在这弦子上。
瞿小松的剧本删去了绝望的老艺人回到小徒儿身边这一节,而是将弹断第一千根琴弦的场景设在舞台上,村长看过“秘方”后便告诉了他这是张白纸。老艺人头斜向天,轻声道:“欲知后事明日请早”。这是歌剧《命若琴弦》的结局。
歌剧的题记这样结束:“一辈子的期盼到头来落在一张无字的白纸,这委实艰难的一关,老艺人能不能过?怎样过?倘若过得了,过到哪里去?歌剧《命若琴弦》没有答案。”
作曲家停止写音乐转而讲佛学,这在中国恐怕还是头一例。瞿小松是著名的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77级的一员,当年与谭盾、叶小刚、郭文景一道被冠以“四大才子”的名号。苦难的环境催生艺术。如果没有“文革”和“上山下乡”运动,恐怕也不会有那一拨作曲家今日的成就。今天的作曲学生整日坐在多媒体教室里学习各种流派技法,却怎么也写不出有血有肉的作品。
去中央音乐学院之前在苗区插队的经历对瞿小松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自己搭的窝棚里头守玉米轰野猪,四周原始森林,整日整夜都在里头。晚上很安宁,早上,慢慢虫叫,空气的湿度,虫子的声音……如果没下乡当农民,我到哪里去体会这样的东西?我喜欢山,喜欢山里的苗民,喜欢他们简单的生活,喜欢他们原始的活力,喜欢他们的直。这在我出国之前的作品中都有流露,而且一直没离开我。”其实,瞿小松骨子里天生有一股野性,所以他读书时与巴蜀汉子郭文景最合得来,以至于他们之后的作曲教学理念都如出一辙——随便学生写什么风格,古典或现代、民族或摇滚都成。这股原始的野性在瞿小松的成名作《Mong Dong》中体现地淋漓尽致,这部人声与混合室内乐作品是感于云南沧源崖画而创作的,他在题记中这样写道:“崖画中孩童般稚嫩的笔触,令我深深感动于史前人类与自然浑然无间的宁静。而这原始的宁静恐怕正是现代人类最悲惨的遗失。”
瞿小松求学生涯中的两位导师高为杰和杜鸣心,都是我特别敬佩的老一辈作曲家。1976年,瞿小松作为小提琴手随贵阳京剧团到成都演出,顺便找到当时在四川音乐学院的高为杰学习作曲,那时高为杰被整的正惨,却还是认真地辅导了他们的作品,并鼓励他们参加77年音乐学院的招生考试。后来瞿小松的妻子吴澜问高为杰:“‘文革’整您的人,都得过您的帮助,现在回想,您恨不恨他们?”高答:“要做的事太多,有意思的事太多,没工夫恨人。况且他们有些人已经悔悟。能悔悟就是善,我替他们高兴。”瞿小松刚进央音时不会弹钢琴,分给杜鸣心学作曲。每次写出作品来交上去,杜鸣心总是能立即弹出来并找出不足之处。难能可贵的是,当瞿小松渐渐脱离了学院的教学体系时,杜鸣心反而很高兴,只教他如何把握音乐的结构感。杜鸣心一生虽历经坎坷,可他的音乐中却没有丝毫哀怨悲愤,却洋溢着莫扎特式的明朗和普罗科菲耶夫式的健硕。显然,杜鸣心和高为杰两位先生教给瞿小松的不仅是作曲技术,还有豁达的人生态度。瞿小松说:“高老师和杜老师让我想到老子的一句话:善建者不拔。我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真正善于建树的人,将精力用于立而不耗于破,用于爱而不耗于謓,用于述而不耗于驳。”
1986年,大陆派瞿小松一干人等去香港参加中国作曲家音乐节,期间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主任周文中先生问瞿小松:“想不想去美国?”他说:“不想去美国,想去西藏。”那时,他的同学谭盾、周龙、陈怡等人已经投奔周文中而去。1987年,瞿小松去了西藏,不是有目的地去采风,只是去感受:“用精明的内地人、汉族人眼光看,他们‘原始’‘贫穷’‘愚昧’,但我感到藏人有真正意义的快乐——心灵的快乐。相比之下,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大部分汉人才真叫愚昧,我们在眼前的利益里头沉浮,在欲望的得失里沉浮,在虚幻的荣辱里头沉浮。藏人却单纯,信仰对他们来讲是生活当中极其自然的一部分。”
瞿小松认为约翰·凯奇对二十世纪音乐史意义重大,多次引用凯奇的一句话“Free from taste and memory”,即从欧洲古典音乐的记忆和口味重解脱出来。凯奇的音乐深受《易经》的影响,他曾和瞿小松聊到《易经》和禅,瞿小松问他:“你听过古琴音乐没有?”答:“没有。”瞿说:“你看,很多中国古画,整幅画都是山,可能有一个小小的亭子,里面有一个更小的人在弹琴。这琴弹给谁听?”瞿小松回忆道:“凯奇一直在谈禅文化,但从我讲这个到我离开他家,他没再说一个字。他并想做一个禅学家,他只是对那个趣味有兴趣。他用机锋和机遇来打击老迂的欧洲。”
1997年,瞿小松根据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创作了同名歌剧,故事大概如下:一年老的盲艺人,带一小徒,走乡串寨卖场说书为生。老艺人儿时的师傅曾告诉他,他若勤勤恳恳弹琴说书,将手中的琴弹断一千根弦子,琴匣内有一张秘方便能让他复明。老艺人弹唱了一辈子,老来终于弹断了一千根琴弦,老艺人打开琴匣取出秘方找到郎中。郎中仔细看过“秘方”,告诉老头,那是一张无字白纸。绝望的老艺人回到徒儿身边,告诉他:记错了,不是一千,是一千二,好好弹唱吧,咱的命就在这弦子上。
瞿小松的剧本删去了绝望的老艺人回到小徒儿身边这一节,而是将弹断第一千根琴弦的场景设在舞台上,村长看过“秘方”后便告诉了他这是张白纸。老艺人头斜向天,轻声道:“欲知后事明日请早”。这是歌剧《命若琴弦》的结局。
歌剧的题记这样结束:“一辈子的期盼到头来落在一张无字的白纸,这委实艰难的一关,老艺人能不能过?怎样过?倘若过得了,过到哪里去?歌剧《命若琴弦》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