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馬克思總是對的 (信報﹕ 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讀書增值)
為何馬克思總是對的 (信報﹕ 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讀書增值)
書名﹕Why Marx was right
作者﹕Terry Eagleton
出版﹕Yale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日期﹕2011年4月
定價﹕港幣189圓
從《共產黨宣言》出版至今,資本主義世界經歷了許多危機,但也不斷克服了自身矛盾,而馬克思主義也經歷了抗爭、革命、奪權、鎮壓和衰頽的歷程。馬克思預言先進社會最終會發生社會主義革命,最後蛻變成無國界、無階級的共產主義共同體,然而最終換來世上令人最談虎色變的極權主義社會,當它變成回憶後,資本主義制度就佔據了它留下的權力真空,主宰全球人民的生活方式。其實,布爾什維克革命從一開始便背離了馬克思的預言,他們是在半封建或資本主義低度發展的國家進行革命,基於對革命背叛者的恐懼而以秘密警察治國,結果才成為典型的極權主義政權。
在資本主義全球化以來,資本主義內部的各種痼疾也紛紛出現,從城鄉差距、貧富不均到經濟掠奪問題,加上全球霸權在金融海嘯中顯露的腐敗,種種跡象顯示馬克思主義重新抬頭的契機。作為一位激進的天主教徒和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伊格爾頓在書中希望釐清人們對馬克思的錯誤想法,例如以為馬克思反對市場機制,將馬克思主義等同斯大林式社會主義,等等。全書並沒有為各章節定下標題,各章只按推論的先後次序而排列,更讓讀者感覺到這是一位馬克思主義者為糾正意識型態誤讀而寫成一篇邏輯上前後連貫的「申辯」,通篇文字酣暢淺白,沒有賣弄術語,這也許是伊格爾頓之受讀者歡迎的原因,當然作者沒有從政治經濟學術語著手驗證馬克思主義在今日社會的可行性,這削弱了全書的論證基礎。
當然,這是為一本寫給一般讀者的申辯,而不是為學者而寫的書,書中討論問題也圍繞著一般讀者所關注的現代問題,如蘇維埃制度所造成的社會慘劇。伊格爾頓是英文系教授,他的行文風格充滿英式智趣而較少歐陸哲學的玄奧,從文學批評家的角度去看馬克思的意義。另一方面,作為天主教徒,伊格爾頓比較注意到人們對馬克思主義與倫理產生衝突的誤解,例如為了目的(end)而不擇手段(means),或者這種制度會否不公義(unjust),或者人類的貪婪本性(avarice)等問題。
或許書中這種類似教義問答的寫作方式提醒了我們,馬克思本人其實有著深厚的古典政治哲學基礎,也像霍布斯般從天主教神學出發思考人性和社會問題,雖然《資本論》開啟以唯物辨證法的歷史視角來探討政治經濟學問題的思路,但作者認為這是因為基於當時科學方法潮流而採取的研究方法。馬克思以科學、辨證的方法詮釋歷史,但著眼點仍是人類的未來。伊格爾頓以其左翼宗教立場,告訴我們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要顛覆的正是資本主義帶來人與物質異化的事實,其結果是人力、產品和生產過程脫離了人的主體而產生對「物自身」的拜物教(fetishism of thing-in-itself)。當然,拜物教論述源於費爾巴哈對宗教的批判,但資本主義確實將人們從聆聽上帝改造成聆聽商品,而聆聽商品不需要憐憫或謙卑,這正是資本主義越成功、道德就越敗壞(例如CEO不需為集團破產而內咎)的原因。
從另一方面看,馬克思的確有他的「道德」要求,他將「實踐」(praxis)加入自己的哲學任務,這意味著哲學從「理論描述」轉變成透過「實踐」改變世界,於是有論者指出馬克思對未來烏托邦的描述與歷史實踐的結果完全相反,質疑馬克思主義的有效性。根據伊格爾頓,這也是錯誤的看法,因為馬克思並不認為人類未來一定就是理想世界,未來是不可知的,也許還會有更多的流血和慘劇﹔空想社會主義者在這方面的失敗令馬克思警惕。但馬克思描述的願景是甚麼呢﹖作者認為是一種替代方案,他以1968年法國學生口號「現實一點,要求不可能的事情!」為例,指出正因為制度的運作出了問題,令我們必須現實地考慮尋求政治現實以外的方案,正如今日全球化資本主義問題甚至侵蝕了地球資源和物種的繁衍,所以我們要不惜一切找出對應良策。
伊格爾頓也就階級、暴力等問題作出一系列申辯,糾正一些常識錯誤,例如馬克思視工人階級為革命主體是因為他們正處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前沿,這並不違背馬克思對全人類解放的關注。又例如美國右翼總愛非難蘇聯的政治暴力,但對冷戰時美國在各地進行的暴力視若無睹。事實上,暴力並不是衡量正義的主要標準,本雅明就肯定了革命者的「純粹暴力」,世上也有多少政治思想假暴力以統治人民,這反而是價值與實行之間的背離,自由主義也會面對同樣的危機。
這的確是一本解惑的書,書中證明了馬克思對歷史和人類社會的運作充滿深刻的認識。唯物辨證法意味著人類社會也必須建立在物質基礎上,這並無貶低精神文明之意,而是令我們飲水思源。這當然也是自由和必然性的問題,因為即使實現了自由的最大值,我們依然生活在資源匱乏的必然性之下,而馬克思說「各取所需」並不等於認為大自然資源「取之不竭」。也許書中討論並不新鮮,但在宗教倫理與馬克思主義同遭遺棄的今日,這種申辯確有其迫切意義。
書名﹕Why Marx was right
作者﹕Terry Eagleton
出版﹕Yale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日期﹕2011年4月
定價﹕港幣189圓
從《共產黨宣言》出版至今,資本主義世界經歷了許多危機,但也不斷克服了自身矛盾,而馬克思主義也經歷了抗爭、革命、奪權、鎮壓和衰頽的歷程。馬克思預言先進社會最終會發生社會主義革命,最後蛻變成無國界、無階級的共產主義共同體,然而最終換來世上令人最談虎色變的極權主義社會,當它變成回憶後,資本主義制度就佔據了它留下的權力真空,主宰全球人民的生活方式。其實,布爾什維克革命從一開始便背離了馬克思的預言,他們是在半封建或資本主義低度發展的國家進行革命,基於對革命背叛者的恐懼而以秘密警察治國,結果才成為典型的極權主義政權。
在資本主義全球化以來,資本主義內部的各種痼疾也紛紛出現,從城鄉差距、貧富不均到經濟掠奪問題,加上全球霸權在金融海嘯中顯露的腐敗,種種跡象顯示馬克思主義重新抬頭的契機。作為一位激進的天主教徒和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伊格爾頓在書中希望釐清人們對馬克思的錯誤想法,例如以為馬克思反對市場機制,將馬克思主義等同斯大林式社會主義,等等。全書並沒有為各章節定下標題,各章只按推論的先後次序而排列,更讓讀者感覺到這是一位馬克思主義者為糾正意識型態誤讀而寫成一篇邏輯上前後連貫的「申辯」,通篇文字酣暢淺白,沒有賣弄術語,這也許是伊格爾頓之受讀者歡迎的原因,當然作者沒有從政治經濟學術語著手驗證馬克思主義在今日社會的可行性,這削弱了全書的論證基礎。
當然,這是為一本寫給一般讀者的申辯,而不是為學者而寫的書,書中討論問題也圍繞著一般讀者所關注的現代問題,如蘇維埃制度所造成的社會慘劇。伊格爾頓是英文系教授,他的行文風格充滿英式智趣而較少歐陸哲學的玄奧,從文學批評家的角度去看馬克思的意義。另一方面,作為天主教徒,伊格爾頓比較注意到人們對馬克思主義與倫理產生衝突的誤解,例如為了目的(end)而不擇手段(means),或者這種制度會否不公義(unjust),或者人類的貪婪本性(avarice)等問題。
或許書中這種類似教義問答的寫作方式提醒了我們,馬克思本人其實有著深厚的古典政治哲學基礎,也像霍布斯般從天主教神學出發思考人性和社會問題,雖然《資本論》開啟以唯物辨證法的歷史視角來探討政治經濟學問題的思路,但作者認為這是因為基於當時科學方法潮流而採取的研究方法。馬克思以科學、辨證的方法詮釋歷史,但著眼點仍是人類的未來。伊格爾頓以其左翼宗教立場,告訴我們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要顛覆的正是資本主義帶來人與物質異化的事實,其結果是人力、產品和生產過程脫離了人的主體而產生對「物自身」的拜物教(fetishism of thing-in-itself)。當然,拜物教論述源於費爾巴哈對宗教的批判,但資本主義確實將人們從聆聽上帝改造成聆聽商品,而聆聽商品不需要憐憫或謙卑,這正是資本主義越成功、道德就越敗壞(例如CEO不需為集團破產而內咎)的原因。
從另一方面看,馬克思的確有他的「道德」要求,他將「實踐」(praxis)加入自己的哲學任務,這意味著哲學從「理論描述」轉變成透過「實踐」改變世界,於是有論者指出馬克思對未來烏托邦的描述與歷史實踐的結果完全相反,質疑馬克思主義的有效性。根據伊格爾頓,這也是錯誤的看法,因為馬克思並不認為人類未來一定就是理想世界,未來是不可知的,也許還會有更多的流血和慘劇﹔空想社會主義者在這方面的失敗令馬克思警惕。但馬克思描述的願景是甚麼呢﹖作者認為是一種替代方案,他以1968年法國學生口號「現實一點,要求不可能的事情!」為例,指出正因為制度的運作出了問題,令我們必須現實地考慮尋求政治現實以外的方案,正如今日全球化資本主義問題甚至侵蝕了地球資源和物種的繁衍,所以我們要不惜一切找出對應良策。
伊格爾頓也就階級、暴力等問題作出一系列申辯,糾正一些常識錯誤,例如馬克思視工人階級為革命主體是因為他們正處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前沿,這並不違背馬克思對全人類解放的關注。又例如美國右翼總愛非難蘇聯的政治暴力,但對冷戰時美國在各地進行的暴力視若無睹。事實上,暴力並不是衡量正義的主要標準,本雅明就肯定了革命者的「純粹暴力」,世上也有多少政治思想假暴力以統治人民,這反而是價值與實行之間的背離,自由主義也會面對同樣的危機。
這的確是一本解惑的書,書中證明了馬克思對歷史和人類社會的運作充滿深刻的認識。唯物辨證法意味著人類社會也必須建立在物質基礎上,這並無貶低精神文明之意,而是令我們飲水思源。這當然也是自由和必然性的問題,因為即使實現了自由的最大值,我們依然生活在資源匱乏的必然性之下,而馬克思說「各取所需」並不等於認為大自然資源「取之不竭」。也許書中討論並不新鮮,但在宗教倫理與馬克思主義同遭遺棄的今日,這種申辯確有其迫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