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保佑
很难记起,这些渐渐熟悉起来的名字,一开始是经由怎样的机缘被我遇见。
大概一开始是由于胡宗泽同学要来,谷歌之。然后发现有一本书在序言中提到了他。该序言中作者向陪伴自己度过那段初在美国求学的难熬时光的胡同学致谢。加之对这本书本身的研究题目也很感兴趣,遂购之。算是第一本老老实实读的人类学作品。这样便结识了吴飞。
谷歌吴飞的时候就发现了李猛给吴飞的另一本书写的序言,叫做《探寻他们是谁》。可惜这本书是香港道风书院出的,没买到。不过那个时候,葛老师布置了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论文,我怀着极大的胆量、勇气和不自量力,打定主意写韦伯。可我自己也深深知道,选择韦伯来写,是最容易将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暴露无遗的。在向韦伯进发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又一次遇到了李猛。于是,一口气将李猛关于韦伯的两篇论文和之前的《探寻他们是谁》一道打印出来,一个人在寝室细读。如果说,《除魔的世界和禁欲者的守护神》那篇文章给我的是一种智识上的深刻洞见,那么,《探寻他们是谁》则是彻彻底底地给了我心灵上的极大震撼。用一个同学的话来说,是我终于见识到了为什么他的名字里有一个猛字。那篇论文最终以七千余字完稿,我自己知道写得仍然很烂。尤其是在假期里读过小枫先生的《拯救与逍遥》过后,想起这篇论文仍觉羞愧。
开学后打印了我可以找到的所有李猛的文章,手中厚厚一沓真是幸福。先读的是他从芝大博士毕业回国后所写的文章,他在北大时候的硕士论文和他的成名之作,因为稍长,还未读完。同时还下载了他在华科讲柏拉图《会饮》的录音,最初那几日,每到夜里,万籁俱寂,世间清明,我便把耳机戴上,沉入《会饮》的戏剧场景中。每每听着这个讲座睡去,夜里却总是噩梦连连,不知为何。大概是心里总觉得受到了太大的震动。不能言,却在潜意识之中展现了出来。
于是,于是渐渐就不务正业了。把组织社会学、福利社会学的书统统都扔到了一边,手里拿到书变成了《会饮》、《斐多》、《安提戈涅》……加上许久之前看完的吴飞的文章集子,又很自然地将兴趣扩大到了奥古斯丁……也是渐渐地,知道了这个圈子里的很多趣闻。开始知道和了解了九十年代中后期,北大著名的“福柯读书小组”。他们包括社会学的李猛、李康、渠敬东、应星,法学的强世功、赵晓力、郑戈——他们自称为“无形的学院”,还有哲学的吴飞、吴增定,其他大致还有林氏三兄弟(林国基、林国华、林国荣)、舒炜、张旭,等等。当时有这么一个读书小组,真是幸运。就像林国荣在豆瓣上说的,一个不激起正直之人厌恶的读书小组需要具备极端苛刻的条件,极强的文献功夫是其一,但首要的却是成员的德行,最难做到的一点在于既要保持小组的大概轮廓稳固,又不能放弃流动性和不规则。必须至少有一个对一切都淡然如水又同时具备坚强个性的人,只有存在一个这样的人,小组才有可能持续那种走钢丝式的“非圈子”、“非利益”、“非功利”的美妙平衡状态。这一点要做到,恐怕也是需要极为巧合的机缘吧。在现在的北大还有没有这样的圈子,我是存疑的。
我所见的山大,自然没有北大那么多对理论天然爱好的学生们。可是就我所感知的社会学系的学术氛围,离浙大也还是有很大距离的。记得以前在某个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说山大的文科是中国的三流。作者说无论是哪个网站智库哪家报纸传媒评出的中国公共知识分子名单,从来都没有一个是山大的。对于他的结论我并不认同,但是他的确给这个学校指出了一个尴尬的事实。“实用、太实用了,山大!”这种局面的形成,行政与非行政,教师与学生,恐怕都是有责任的。当然,我并不是苛求诚挚爱好理论的人应该多么地多,我只是觉得,它不应该如此之少。而一个院系中如果想要唤醒、培育和召集起这样的爱好者,养成一种良好的学术风气,必须要有一个卡里斯马型的中心人物。这个人物除了具有极强的学术功力之外,应该还要有坚强又温厚的性格。
冯钢工作室的座右铭是“学术使人清明”。可是,对世界越清明,并不意味着生活得越幸福。对于那些有抱负而没有那么好的运气的人来讲,追寻这份清明的想法往往意味着不可能和痛苦。痛苦在于我们曾经看到过那个脱离于现实生活的、无比美妙的世界,我们无法忘记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可是有时候,生活的际遇让人不得不将视线从纯粹的世界中移开,转向柴米油盐,尽管心中有再多不甘。忘了是谁,说过这么一句话:控制其生存,是控制其意志的最好方法。
能读书,不仅仅是一种能力的证明,有时候也是一种运气的实现罢。林国荣在豆瓣里说:“说句实在话,我很羡慕李猛,用超强的性格为自己创造如此清淡的心境,外加那么好的外在环境和内在灵感,竟然能在芝加哥沉静十载,潜心典籍,所主攻者又同时是西方绝对的一等一天才,比如奥古斯丁、莱布尼茨。象这两个超级大家的东西,我真的碰都不敢碰,倒不是因为灵性不够,而是因为自身内在和外在的处境都达不到那样高的要求。仅凭这一点,李猛算我最佩服的三个半中的一个,应该没错。”这样的佩服,其中有不少是心酸的羡慕吧。
不说了。
上帝保佑想读书的人。
大概一开始是由于胡宗泽同学要来,谷歌之。然后发现有一本书在序言中提到了他。该序言中作者向陪伴自己度过那段初在美国求学的难熬时光的胡同学致谢。加之对这本书本身的研究题目也很感兴趣,遂购之。算是第一本老老实实读的人类学作品。这样便结识了吴飞。
谷歌吴飞的时候就发现了李猛给吴飞的另一本书写的序言,叫做《探寻他们是谁》。可惜这本书是香港道风书院出的,没买到。不过那个时候,葛老师布置了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论文,我怀着极大的胆量、勇气和不自量力,打定主意写韦伯。可我自己也深深知道,选择韦伯来写,是最容易将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暴露无遗的。在向韦伯进发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又一次遇到了李猛。于是,一口气将李猛关于韦伯的两篇论文和之前的《探寻他们是谁》一道打印出来,一个人在寝室细读。如果说,《除魔的世界和禁欲者的守护神》那篇文章给我的是一种智识上的深刻洞见,那么,《探寻他们是谁》则是彻彻底底地给了我心灵上的极大震撼。用一个同学的话来说,是我终于见识到了为什么他的名字里有一个猛字。那篇论文最终以七千余字完稿,我自己知道写得仍然很烂。尤其是在假期里读过小枫先生的《拯救与逍遥》过后,想起这篇论文仍觉羞愧。
开学后打印了我可以找到的所有李猛的文章,手中厚厚一沓真是幸福。先读的是他从芝大博士毕业回国后所写的文章,他在北大时候的硕士论文和他的成名之作,因为稍长,还未读完。同时还下载了他在华科讲柏拉图《会饮》的录音,最初那几日,每到夜里,万籁俱寂,世间清明,我便把耳机戴上,沉入《会饮》的戏剧场景中。每每听着这个讲座睡去,夜里却总是噩梦连连,不知为何。大概是心里总觉得受到了太大的震动。不能言,却在潜意识之中展现了出来。
于是,于是渐渐就不务正业了。把组织社会学、福利社会学的书统统都扔到了一边,手里拿到书变成了《会饮》、《斐多》、《安提戈涅》……加上许久之前看完的吴飞的文章集子,又很自然地将兴趣扩大到了奥古斯丁……也是渐渐地,知道了这个圈子里的很多趣闻。开始知道和了解了九十年代中后期,北大著名的“福柯读书小组”。他们包括社会学的李猛、李康、渠敬东、应星,法学的强世功、赵晓力、郑戈——他们自称为“无形的学院”,还有哲学的吴飞、吴增定,其他大致还有林氏三兄弟(林国基、林国华、林国荣)、舒炜、张旭,等等。当时有这么一个读书小组,真是幸运。就像林国荣在豆瓣上说的,一个不激起正直之人厌恶的读书小组需要具备极端苛刻的条件,极强的文献功夫是其一,但首要的却是成员的德行,最难做到的一点在于既要保持小组的大概轮廓稳固,又不能放弃流动性和不规则。必须至少有一个对一切都淡然如水又同时具备坚强个性的人,只有存在一个这样的人,小组才有可能持续那种走钢丝式的“非圈子”、“非利益”、“非功利”的美妙平衡状态。这一点要做到,恐怕也是需要极为巧合的机缘吧。在现在的北大还有没有这样的圈子,我是存疑的。
我所见的山大,自然没有北大那么多对理论天然爱好的学生们。可是就我所感知的社会学系的学术氛围,离浙大也还是有很大距离的。记得以前在某个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说山大的文科是中国的三流。作者说无论是哪个网站智库哪家报纸传媒评出的中国公共知识分子名单,从来都没有一个是山大的。对于他的结论我并不认同,但是他的确给这个学校指出了一个尴尬的事实。“实用、太实用了,山大!”这种局面的形成,行政与非行政,教师与学生,恐怕都是有责任的。当然,我并不是苛求诚挚爱好理论的人应该多么地多,我只是觉得,它不应该如此之少。而一个院系中如果想要唤醒、培育和召集起这样的爱好者,养成一种良好的学术风气,必须要有一个卡里斯马型的中心人物。这个人物除了具有极强的学术功力之外,应该还要有坚强又温厚的性格。
冯钢工作室的座右铭是“学术使人清明”。可是,对世界越清明,并不意味着生活得越幸福。对于那些有抱负而没有那么好的运气的人来讲,追寻这份清明的想法往往意味着不可能和痛苦。痛苦在于我们曾经看到过那个脱离于现实生活的、无比美妙的世界,我们无法忘记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可是有时候,生活的际遇让人不得不将视线从纯粹的世界中移开,转向柴米油盐,尽管心中有再多不甘。忘了是谁,说过这么一句话:控制其生存,是控制其意志的最好方法。
能读书,不仅仅是一种能力的证明,有时候也是一种运气的实现罢。林国荣在豆瓣里说:“说句实在话,我很羡慕李猛,用超强的性格为自己创造如此清淡的心境,外加那么好的外在环境和内在灵感,竟然能在芝加哥沉静十载,潜心典籍,所主攻者又同时是西方绝对的一等一天才,比如奥古斯丁、莱布尼茨。象这两个超级大家的东西,我真的碰都不敢碰,倒不是因为灵性不够,而是因为自身内在和外在的处境都达不到那样高的要求。仅凭这一点,李猛算我最佩服的三个半中的一个,应该没错。”这样的佩服,其中有不少是心酸的羡慕吧。
不说了。
上帝保佑想读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