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
年终总结2007-12-30 10:37
要明确的是,2007年不会因为以下将发生的事情而显得不那么庸常和平淡。时光一如既往。我也一如既往。刚刚过去的,归于过去,就像水溶于水。
最大的收获是“痛定思痛”之后去了医院,于是,这几年迁延不停的病,终于确诊了。竟是宗“病因未明的不治之症”。要说,对于一个总有自弃倾向的厌世者,这发现可算凭添喜讯,但,说“不治”,却也死不了人啊。这就麻烦:它热情地纠缠着,毫不松懈,似乎还因为你已知道了它的存在而更加无遮无拦。昼夜不宁。本来呢,得了病,最好的结果不外是安然死掉或终于康复,顶不济落得个残疾之躯也行,因诸事不能自理,遂去了所有不愿安分的念头。至怕就是这样不咸不淡,好好坏坏地拖下去。罢了,倒像我欠缺果断的性子,算是病如其人,该着。那大夫说发病率大约是万分之几,呵,不知道余生还会有多少件万分之几概率的事派给我碰上,这么一想,心情便像二胡曲《病中吟》一样,于幽悒忧闷中凭生出几波气概来。
假如这收获并非情愿、实属被动,那么下面一个,倒是自发争取来的。此收获曰“不慎独”。自离家出来读书,开始住宿舍,一住,就是十年。从一个学校搬到另个学校,宿舍复宿舍,一个接一个,形形色色、各式各样,不外都是小集体生活的反复刷新。如此辗转来去,炼就了我虚与委蛇的本领,还有虽朝夕相处却距如千里这种咫尺天涯的掩饰功夫。但耍起来不很舒服,不得劲,总要与原本没什么交集的人共享必需的经历,勉为其难。人家把孬好看出来,也一样。另一件,我这人又不争气,心里常常要五十步笑百步地刻薄最近便的人,一面看他们不起,一面还要同食同宿,长此以往,于心灵健康十分不利。重新工作以后,没了宿舍,就单位附近僻静的小区中,租一间住处,(伴唱:我好比哀哀长空雁,我好比龙游在浅沙滩……)我不嫌它破旧,它不嫌我简陋,敷衍度日,不思善改。拿读书作催眠,把看碟当娱乐,写文字挥发自恋。鞋袜杂散碗面香,四壁无人对蟑螂。不看电视。却可以放心地看毛主席时代的大片儿,简称毛片儿,还可以……(此处略去百余字,仅供想象)。偶尔自言自语。有时百无聊赖。但记住,往往无聊到颠三倒四,就有聊了。比如,一次重看《童年往事》,冷古丁随手点开小津安二郎电影的配乐,正响着贾樟柯邯郸学步过的《东京物语》,片子却放到父亲去世,母亲的嚎啕恰赶在那首曲子的高潮,然后孩子们分别过来握一握父亲的手……我打个激灵,喔,原来小津和候孝贤还真有些冥冥然的默契哦。仿佛于音符流过几画格那顷刻间,终于理解了侯孝贤的悲悯,小津的哀而不伤,还有这人世间无可挽住的怅惘。
其实,头开始,同年的几位同事还时常扎堆,喝杯啤酒,闲话扯皮。要建和谐社会了,我只怕人说不合群,于是跟着凑热闹,没想到有时真成全了热闹。但“好”光景不过半年,渐渐大家各自有了该有的事情,心再齐,点儿不齐了。连以前22点多总来电骚扰的家伙,也咂出我的无味,遂按下不表,花开另枝去了。清平乐。别处那些新朋故知、同学网友,沥沥拉拉也都渐断了联系。以前是不睬人,终于落得人不睬。不说得这么矫情吧,用那句“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倒显得咱自得其乐的洒脱。“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唉,实在是,习相近,性相远,道不同不与谋。见多了号称喜欢塔可夫斯基、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有为青年,我并不慌着引为知音,反而总是好奇,好奇他为啥看这些,好奇他看出了啥,好奇他光鲜的生活和体面的简历,有哪一蔓连着大师的脉络。大概人年轻时都曾以为“七八个人,三五条枪”就能干革命吧。令狐冲练练独孤九剑还可以,愣要弹《广陵散》嘛,嘿嘿。
不光拍别人,我是反人先反己,自渎优先。(人人为自己,上帝也没来反大家。)对别人的高谈阔论总是半信半疑,对自己的高谈阔论总是追悔莫及。这种不自觉的批判意识让我更怕见人,因为很有可能被自己鄙薄的人鄙薄,那多吃亏呀。其实不用别人,我早已对着镜像中的愁容兄晒笑多时啦,“笑他多病与长贫,不及诸公衮衮向风尘”。
工作上无功可表。无非就是个卖书的。这单位也像建在北京的许许多多单位一样,靠各种“全民所有”的独享资源(最重要的是体制和政策)赚全民的钱。有时候去外地,打交道的人会对来自北京的我(们)发出由衷或不由衷的赞羡,这使我心里多少会生出一些不尴不尬的情绪。想起《任逍遥》的一景:电视里,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电视外,围观的老百姓们欢呼鼓掌。而此刻,贾樟柯用镜头里刚被殴打过的、被大款“夺”去了所爱女人的男孩,用他脸上漠然的表情,表达了一个旁观的亲历者(亲历的旁观者)的沉痛,一种只有亲历了旁观了才能慈悲的沉痛。媒介/鸿沟(电视)把世界区别为“电视里”和“电视外”,就连发自于被牺牲者的真诚喝彩,往往也被挡在电视之外了。
有一次msn上和一位老相识遇着,说起自杀,他谨慎地表达了不屑,我立刻义愤填膺地码字:也许有一天,我也突然不在这个世界了,那么请不要怀疑我作为一个无产者活下去的能力,那一定是因为我作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道德理想主义,在作祟。
滚滚向前的现代化进程,剥夺了一些人“发展”的权利,也剥夺了我“不发展”的权利。“你别无选择”。当然,为了过得踏实些,我也常诱导自己:能生存,早算 “随波逐流的人”了,而且,本来就不见得做不出让自己嗤鼻的事。
《悲惨世界》里,“十九年没有睡过软绵绵的床”的冉阿让偷了主教的银器,当他被抓回来,主教却告诉警察,那些银器是他送给冉阿让的,而且,主教还把两根银烛台送了给他。在让冉阿让走之前,
“主教走到他身边,低声向他说:
‘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您允诺过我,您用这些银子是为了成为一个诚实的人。’”
这句让冉阿让铭记一生的话,却常常被我猥琐地拿来宽慰自己:我做的一切乌七八糟的事,都是为了成为一个诚实的人。似乎这样就能获得一点自我宽恕的消解感。
经常出差,二三成时间在外地。差旅时,不管路途远近,时间长短,都带着一个不大不小的拉杆箱,有时里面的某一层放着一本书、三两张碟,有时什么也不放,只放药。至今记得第一次去长沙的软卧厢里,带着耳机,在电脑上再看一遍《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感觉颇不错。
其实也没看什么书。隔三叉五还会去买书,更多是自我标榜的惯性,不是当真要看。买回来趁热翻翻,有时看不到几十页,就撂那儿不管了。真能细读下去的,还是旧存货。因为对所谓“魏晋风度”更感兴趣,所以再读了《东晋门阀政治》,又约略看完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最近在读田余庆的《秦汉魏晋史探微》。都是牛人写的好书。还在网上“三刻拍案惊奇”地重读了一遍写牛人的长文,叫《仿佛来自虚空》。
电影呢,倒是光临过几场——中影的兑换券总得用完吧——不知道是漏掉了好片,还是确实没有好片,反正今年的观影比较失望,没看出什么彩头。只是看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之后,小有感慨,突发奇想,洋洋洒洒撰成启事一篇,贴到一个网站去征友,结果“奇文”招来“奇友”,有个人说自己曾“在健康人与精神分裂症的边缘游走”、问我是否介意云云(大概发现了我也有病正好对等?),我怕惹麻烦,连mail也不敢回。算是花絮一则。
继续收碟,看得不多。千帆阅尽,口味渐渐刁钻起来,弄出感觉的不多。值得推一推的是《蜂巢精灵》,去年和今年看过好多遍。导演叫维克多·艾里斯,同时也是位画家。曾有网友发邮件说想看《温勃权阳光下》,刻盘给他时聊了几句,疑问这位也没看过多少艺术片,怎么会想起这个?委婉地问,才知道他是学画的,因画索影。那么,如果说《温勃权阳光下》的特点在于对光、影的刻画和从中体现时间变化的节奏,那么《蜂巢精灵》与该导演另一部影片《南方》类似,更多地是讲一个故事,一个发生在离于世外却又若隐若现一些联系(电影《科学怪人》进村放映和陌生受伤者的到来等,同时牵出知者可知、不知者可不知的时间背景)的空间中的简单故事。作者对摄影、剪接和音响的细腻把握,营造出一种沉缓(小姐妹的生活)、神秘(小姐妹对外部世界的初体验)而又真纯(小姐妹的内心世界)的氛围,使得故事从一开始就消隐于氛围之中,而氛围又渐渐溶入了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整个影片拍得飘逸灵动,旨趣不凡。刚好《科学怪人》75周年纪念版也出碟了,可以一块儿看看。
最后提一点来年的希望吧。鉴于以前的希望烟波渺渺少有实现,不妨把它定得更高一些。我要再引用《悲惨世界》里主教对冉阿让的另一番话:
“‘冉阿让,我的兄弟,您现在已不是恶一方面的人了,您是在善的一面了。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救出来,交还给上帝。’”
好吧,主,我希望能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获救出来,交还给您——甚至比得到身体的健康更希望。
也许这忒没有实质内容了,不好操作。这符合我一贯务虚的风格。但,我说我能把《透明的红萝卜》编排成《伊万的童年》那样的电影,我说了谁信呀?!类推可见,实现一个形而下的梦想,实在更不容易,呵,点到为止吧。
要明确的是,2007年不会因为以下将发生的事情而显得不那么庸常和平淡。时光一如既往。我也一如既往。刚刚过去的,归于过去,就像水溶于水。
最大的收获是“痛定思痛”之后去了医院,于是,这几年迁延不停的病,终于确诊了。竟是宗“病因未明的不治之症”。要说,对于一个总有自弃倾向的厌世者,这发现可算凭添喜讯,但,说“不治”,却也死不了人啊。这就麻烦:它热情地纠缠着,毫不松懈,似乎还因为你已知道了它的存在而更加无遮无拦。昼夜不宁。本来呢,得了病,最好的结果不外是安然死掉或终于康复,顶不济落得个残疾之躯也行,因诸事不能自理,遂去了所有不愿安分的念头。至怕就是这样不咸不淡,好好坏坏地拖下去。罢了,倒像我欠缺果断的性子,算是病如其人,该着。那大夫说发病率大约是万分之几,呵,不知道余生还会有多少件万分之几概率的事派给我碰上,这么一想,心情便像二胡曲《病中吟》一样,于幽悒忧闷中凭生出几波气概来。
假如这收获并非情愿、实属被动,那么下面一个,倒是自发争取来的。此收获曰“不慎独”。自离家出来读书,开始住宿舍,一住,就是十年。从一个学校搬到另个学校,宿舍复宿舍,一个接一个,形形色色、各式各样,不外都是小集体生活的反复刷新。如此辗转来去,炼就了我虚与委蛇的本领,还有虽朝夕相处却距如千里这种咫尺天涯的掩饰功夫。但耍起来不很舒服,不得劲,总要与原本没什么交集的人共享必需的经历,勉为其难。人家把孬好看出来,也一样。另一件,我这人又不争气,心里常常要五十步笑百步地刻薄最近便的人,一面看他们不起,一面还要同食同宿,长此以往,于心灵健康十分不利。重新工作以后,没了宿舍,就单位附近僻静的小区中,租一间住处,(伴唱:我好比哀哀长空雁,我好比龙游在浅沙滩……)我不嫌它破旧,它不嫌我简陋,敷衍度日,不思善改。拿读书作催眠,把看碟当娱乐,写文字挥发自恋。鞋袜杂散碗面香,四壁无人对蟑螂。不看电视。却可以放心地看毛主席时代的大片儿,简称毛片儿,还可以……(此处略去百余字,仅供想象)。偶尔自言自语。有时百无聊赖。但记住,往往无聊到颠三倒四,就有聊了。比如,一次重看《童年往事》,冷古丁随手点开小津安二郎电影的配乐,正响着贾樟柯邯郸学步过的《东京物语》,片子却放到父亲去世,母亲的嚎啕恰赶在那首曲子的高潮,然后孩子们分别过来握一握父亲的手……我打个激灵,喔,原来小津和候孝贤还真有些冥冥然的默契哦。仿佛于音符流过几画格那顷刻间,终于理解了侯孝贤的悲悯,小津的哀而不伤,还有这人世间无可挽住的怅惘。
其实,头开始,同年的几位同事还时常扎堆,喝杯啤酒,闲话扯皮。要建和谐社会了,我只怕人说不合群,于是跟着凑热闹,没想到有时真成全了热闹。但“好”光景不过半年,渐渐大家各自有了该有的事情,心再齐,点儿不齐了。连以前22点多总来电骚扰的家伙,也咂出我的无味,遂按下不表,花开另枝去了。清平乐。别处那些新朋故知、同学网友,沥沥拉拉也都渐断了联系。以前是不睬人,终于落得人不睬。不说得这么矫情吧,用那句“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倒显得咱自得其乐的洒脱。“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唉,实在是,习相近,性相远,道不同不与谋。见多了号称喜欢塔可夫斯基、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有为青年,我并不慌着引为知音,反而总是好奇,好奇他为啥看这些,好奇他看出了啥,好奇他光鲜的生活和体面的简历,有哪一蔓连着大师的脉络。大概人年轻时都曾以为“七八个人,三五条枪”就能干革命吧。令狐冲练练独孤九剑还可以,愣要弹《广陵散》嘛,嘿嘿。
不光拍别人,我是反人先反己,自渎优先。(人人为自己,上帝也没来反大家。)对别人的高谈阔论总是半信半疑,对自己的高谈阔论总是追悔莫及。这种不自觉的批判意识让我更怕见人,因为很有可能被自己鄙薄的人鄙薄,那多吃亏呀。其实不用别人,我早已对着镜像中的愁容兄晒笑多时啦,“笑他多病与长贫,不及诸公衮衮向风尘”。
工作上无功可表。无非就是个卖书的。这单位也像建在北京的许许多多单位一样,靠各种“全民所有”的独享资源(最重要的是体制和政策)赚全民的钱。有时候去外地,打交道的人会对来自北京的我(们)发出由衷或不由衷的赞羡,这使我心里多少会生出一些不尴不尬的情绪。想起《任逍遥》的一景:电视里,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电视外,围观的老百姓们欢呼鼓掌。而此刻,贾樟柯用镜头里刚被殴打过的、被大款“夺”去了所爱女人的男孩,用他脸上漠然的表情,表达了一个旁观的亲历者(亲历的旁观者)的沉痛,一种只有亲历了旁观了才能慈悲的沉痛。媒介/鸿沟(电视)把世界区别为“电视里”和“电视外”,就连发自于被牺牲者的真诚喝彩,往往也被挡在电视之外了。
有一次msn上和一位老相识遇着,说起自杀,他谨慎地表达了不屑,我立刻义愤填膺地码字:也许有一天,我也突然不在这个世界了,那么请不要怀疑我作为一个无产者活下去的能力,那一定是因为我作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道德理想主义,在作祟。
滚滚向前的现代化进程,剥夺了一些人“发展”的权利,也剥夺了我“不发展”的权利。“你别无选择”。当然,为了过得踏实些,我也常诱导自己:能生存,早算 “随波逐流的人”了,而且,本来就不见得做不出让自己嗤鼻的事。
《悲惨世界》里,“十九年没有睡过软绵绵的床”的冉阿让偷了主教的银器,当他被抓回来,主教却告诉警察,那些银器是他送给冉阿让的,而且,主教还把两根银烛台送了给他。在让冉阿让走之前,
“主教走到他身边,低声向他说:
‘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您允诺过我,您用这些银子是为了成为一个诚实的人。’”
这句让冉阿让铭记一生的话,却常常被我猥琐地拿来宽慰自己:我做的一切乌七八糟的事,都是为了成为一个诚实的人。似乎这样就能获得一点自我宽恕的消解感。
经常出差,二三成时间在外地。差旅时,不管路途远近,时间长短,都带着一个不大不小的拉杆箱,有时里面的某一层放着一本书、三两张碟,有时什么也不放,只放药。至今记得第一次去长沙的软卧厢里,带着耳机,在电脑上再看一遍《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感觉颇不错。
其实也没看什么书。隔三叉五还会去买书,更多是自我标榜的惯性,不是当真要看。买回来趁热翻翻,有时看不到几十页,就撂那儿不管了。真能细读下去的,还是旧存货。因为对所谓“魏晋风度”更感兴趣,所以再读了《东晋门阀政治》,又约略看完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最近在读田余庆的《秦汉魏晋史探微》。都是牛人写的好书。还在网上“三刻拍案惊奇”地重读了一遍写牛人的长文,叫《仿佛来自虚空》。
电影呢,倒是光临过几场——中影的兑换券总得用完吧——不知道是漏掉了好片,还是确实没有好片,反正今年的观影比较失望,没看出什么彩头。只是看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之后,小有感慨,突发奇想,洋洋洒洒撰成启事一篇,贴到一个网站去征友,结果“奇文”招来“奇友”,有个人说自己曾“在健康人与精神分裂症的边缘游走”、问我是否介意云云(大概发现了我也有病正好对等?),我怕惹麻烦,连mail也不敢回。算是花絮一则。
继续收碟,看得不多。千帆阅尽,口味渐渐刁钻起来,弄出感觉的不多。值得推一推的是《蜂巢精灵》,去年和今年看过好多遍。导演叫维克多·艾里斯,同时也是位画家。曾有网友发邮件说想看《温勃权阳光下》,刻盘给他时聊了几句,疑问这位也没看过多少艺术片,怎么会想起这个?委婉地问,才知道他是学画的,因画索影。那么,如果说《温勃权阳光下》的特点在于对光、影的刻画和从中体现时间变化的节奏,那么《蜂巢精灵》与该导演另一部影片《南方》类似,更多地是讲一个故事,一个发生在离于世外却又若隐若现一些联系(电影《科学怪人》进村放映和陌生受伤者的到来等,同时牵出知者可知、不知者可不知的时间背景)的空间中的简单故事。作者对摄影、剪接和音响的细腻把握,营造出一种沉缓(小姐妹的生活)、神秘(小姐妹对外部世界的初体验)而又真纯(小姐妹的内心世界)的氛围,使得故事从一开始就消隐于氛围之中,而氛围又渐渐溶入了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整个影片拍得飘逸灵动,旨趣不凡。刚好《科学怪人》75周年纪念版也出碟了,可以一块儿看看。
最后提一点来年的希望吧。鉴于以前的希望烟波渺渺少有实现,不妨把它定得更高一些。我要再引用《悲惨世界》里主教对冉阿让的另一番话:
“‘冉阿让,我的兄弟,您现在已不是恶一方面的人了,您是在善的一面了。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救出来,交还给上帝。’”
好吧,主,我希望能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获救出来,交还给您——甚至比得到身体的健康更希望。
也许这忒没有实质内容了,不好操作。这符合我一贯务虚的风格。但,我说我能把《透明的红萝卜》编排成《伊万的童年》那样的电影,我说了谁信呀?!类推可见,实现一个形而下的梦想,实在更不容易,呵,点到为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