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城的晨与夜
现在我坐在自习室,准备写下我在凤凰的五天四夜。其实我准备每天都写写游记,流水账一般记下每天发生的事情。我的背包里这次多了一台相机,在凤凰的空闲时间都在挎着相机行走、站立、按下快门。经常和许多端着相机的人挤在景色漂亮的一处对着景色不住按快门。凤凰城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通过取景器呈现在我眼前。来来说凤凰好像已经被拍得没有一点廉耻了。
上次在大理,晚上八点左右我会带着纸和笔钻进一家叫“老木屋”的咖啡馆,点一杯热牛奶,一边慢悠悠喝着牛奶一边把当天的见闻整理成文字。那次没有相机,我试图把手中的一杆笔当做相机,游记写得流水账一般巨细无遗。关于凤凰的记忆经过时间的几天筛选,应当变不成流水账了吧,希望如此。
一、
中国古镇的街道好像全都变成一条条商业街和酒吧街,白天路边小贩沿街叫卖,夜晚酒吧门口店员沿街“拉客”。所谓古镇,所谓古城,其实也就只有建筑还依稀有点“古”味儿,却遮盖不住浓浓的铜臭味儿。古镇里面本地人很少,房子差不多全部被外地人租去开店做生意,还好外地人买不到古镇的房子,古镇的房子只卖给本地人,比如丽江古镇的房子只能在纳西族人之间进行买卖。中国应该还有原汁原味的古镇,人们在古镇出生,在古镇生活,在古镇死去。但是目前这种古镇的命运不是面临被拆迁改建就是被商人看中然后开发成大同小异的商业+酒吧模式。沈从文先生如果看到凤凰的湘西人民因为他的书变得富裕肯定很开心,但是如果老先生到今天的古镇走上两圈后不知道会是哪种心情,还会不会写出那种文字,那种故事,还找不找得到到另一个翠翠。
我在古镇几天的生活有些黑白颠倒。每天早上六点钟左右起床,洗漱好就背着相机走出旅舍。那个时间天刚蒙蒙亮,古镇很安静,街两旁门都紧紧关着,只有几家卖早点的铺子正在点火烧锅和面,会传来油下锅的滋滋声。穿着苗服的老人背着背篓走在街上,有的背篓里装着蔬菜,有的背篓里面露出一张孩子熟睡的脸,鼻翼轻轻动着。老人们见面后或打声招呼或停下来笑着聊天。沱江河默默流着,乌篷船挤在一起随便停在河边,有中年人穿着破旧的蓝色中山装撑着艘简陋的小木船在河里撒网收网,网里面大概就是一会儿有人在街旁卖的那种花上两三块钱就可以买到装满一个纸杯那么多的红色小虾,有时小虾还是活的,虾脚在微微活动,摆摊的人经常用两只手捧起一捧小虾然后再让小虾顺着手慢慢淌下。坐在小板凳上在街边摆摊的多是穿着苗服的老人,遇到游客过来询问就操着不熟练的普通话生硬的交流,有的老人只会说几句“要不要”“xx钱”。这点和来来之前去过的一个墙上还没有被写满红色拆字也还没有被开发的古镇很像,来来说那个古镇只剩下老人和孩子,青年和壮年全都外出打工或者求学。那个古镇不多的几家小卖部里摆着的康师傅牌泡面全都蒙着一层灰。
大概七点左右的时候凤凰城人渐渐多了起来,许多戴着黄色帽子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结伴去上学,小孩子边走边闹,一旁大人多不制止,在一旁笑眯眯的看着。这时还看不到什么游客,古镇人一天的生活开始了。我早上一般走到八点半,边走路边拍照,看看表如果时间差不多了就吃两根刚炸出的金黄色的脆脆的油条再喝一碗现磨豆浆,然后回旅舍睡觉。
我不喜欢古镇的夜景,总是认为这些古旧的城墙和吊脚楼和那些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格格不入,这就好像用一把精致的紫砂壶里面装满五十六度的二锅头。但我看到沱江河边那些灯火辉煌的小楼在河面上漂亮倒影时总是端起相机,试图凝固那些景象。凤凰的夜晚之于我来说最美的时候是在十一点过后,那时游客们要么钻进酒吧,要么钻进被子。原本挤满端着相机人群的地方也只剩下我一个,随便怎么选取角度,随便采取什么姿势拍照,不用担心干扰别人,更没有人干扰。取景器里的凤凰灯火辉煌,歌舞升平,酒吧传出的喧嚣声好像在证明每个人都在肆意大笑,喝光一瓶一瓶,一点一点消耗着时间,男人不停对着陌生女人举起酒杯,女人端着空杯子坐在桌旁骚首弄姿,夜晚凤凰酒吧里都是空虚的灵魂。
我喜欢凤凰城的晨与夜,这两个时间才可以在凤凰城偷到不多的闲适,不必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在古镇的街道,被街两旁店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拐走本该属于古镇的目光,古镇对于许多人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形式,他们注重的实质是购物、泡吧、艳遇,只因为在古镇,所以这些发生的事情和在都市发生相比也就多了些“古”味儿。
二、
在凤凰的几天住在边城青年旅舍,很舒服。在网上认识了边城的老板,他让我称呼他“超哥”。这次住在青旅想和超哥聊天,喝酒,听他讲些凤凰的故事。但不凑巧,我在凤凰的几天超哥在外地办事。坐车离开凤凰的时候超哥发来一条短信,可我在回复时超字后面忘记打“哥”字,超哥收到后回复的一条短信开了我一个小小的玩笑,我忙翻出已发信息查证,果真只有一个“超”字,霎时全身起满鸡皮疙瘩。不过留些遗憾也好,毕竟我还是打算去凤凰做义工,到时慢慢把遗憾一点一点补上。不过,要是可是补上的话也就不叫遗憾了吧。
旅舍门口立着一个路标,棕色的木杆上面插着许多白色箭头形状的木质方向指示板,箭头指向墨脱、上海、武汉、沱江等等地方,用黑字标出距离那些地方多少米。进门右手边的电脑桌底下趴着一只白色的萨摩犬,叫它的名字“豆豆”然后拍拍手把两手向上举两下它就用后腿起来用前爪扑你,它坐在地上时向它伸出一只手它就乖乖伸出一只爪子让人握爪,很棒的一只狗,只是我在的那几天豆豆貌似处在发情期,有些躁动不安。
进旅舍左转是“去爱吧”咖啡馆,小四是“去爱吧”老板,五大三粗的一个山东魁梧大汉,外表狂野,性格豪放,对朋友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刚刚把头剃成个短短的杨梅头,正坐在电脑前踢实况。超哥让我找小四玩。我拿着手机问前台谁是小四的时候他扭过头说他是。也真巧,我一个好哥们儿就叫小四儿。小四说他以前是个四眼,球衣号码也都是四号,并且当不了小三,就只好当小四。
有时一个朋友,一份意外的情谊都会成为旅途中最温暖闪亮的地方。如果没有超哥和小四我的这次凤凰之行就会变得和走在凤凰的大多数人一样浑浑噩噩,等到离开凤凰后再回忆起凤凰想起的只是川流的人群、堆满货架的特产还有隐约记得的沱江、小船、吊脚楼。甚至于凤凰只变成一个符合,只是单纯的去过而已。是小四告诉我凤凰美在早晨和深夜。
出了旅舍门口左转前行一百米左右早餐的豆浆油条,继续前行一百米午餐的老根饭店,晚上虹桥夜市的麻姐大排档让我在凤凰大饱口福的同时保全了钱包。还有家憨狐狸甜品店,老板外号叫“狐狸”,卖大便形状的冰激凌,如果是豆友的话可以额外加两圈,味道和小时候最爱吃的雪人雪糕味道一模一样。我离开凤凰那天狐狸送了我两个“不新鲜”的蛋挞。狐狸的店里也卖蛋挞和甜番薯,有次买蛋挞,狐狸说蛋挞不新鲜了,不卖。我厚着脸皮让他把那个不新鲜的蛋挞送给了我。
三、
走进旅舍门口刚好看到前台上摆着一叠苗寨的宣传单,内容是明天参观山江苗寨可以参加苗族的赶集。赶集这个词在我记忆里稍微有些遥远,小时候回老家,有时会遇上赶集。我和弟弟坐在三轮车后面,大人骑车载着我们慢慢骑向集市,我和弟弟一路上不停吱吱喳喳。在老家,人们把集市叫做“大集”,赶集叫做“赶大集”。小孩子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什么在小孩子眼里都充满乐趣。集市上的东西那时在我眼里都那么新鲜有趣,大人给我们买几块儿糖,几份点心,买个烧饼夹肉就能开心半天,捧着吃的在路上蹦蹦跳跳。看到摊子上摆着的衣服和鞋总是要凑过去摸两下,有的摊位大一些,衣服依次挂在一个大衣架上面。我看到以后经常把手放到第一件衣服前然后往前跑,把每件衣服几乎都摸到,喜欢一件件衣服从手指尖划过的感觉。停下以后转身看着挂满衣架的衣服微微晃动,好像有风在吹。如果那时刚巧吃完点心或者烧饼夹肉,衣服上就会留下一个个小油手印,这时我就会再顺着摸过来的方向跑回去,再把衣服摸上一遍,这次摸完后不停下,径直飞快跑开。
凤凰到苗寨有一段路很颠簸,导游小龙戏称这段路为“动感地带”。前一天夜里下过一场雨,苗寨里几条路走起来稍微有些泥泞,走起路来裤脚被甩得满是泥点。依照当地习俗,进入苗寨前要对上两首山歌才行,对完山歌再喝碗苗家自酿的拦门酒就进了苗寨。拦门酒是用糯米酿制的,六度左右,喝起来带着甜味儿。苗家人的房子大多用石头垒成,一条条小巷都是用凹凸的石板铺成路,小巷两边就是苗家人房子的石头垒成的外墙,很有一些古朴的感觉。苗寨建在山上,总有石阶弯弯曲曲蜿蜒而上,偶尔有一两个老人穿着苗服背着背篓拾级而上。苗寨里总可以看到狗,有一条鼻头红红的黄狗一直跟在我们后面,有人回头它就停下来摇摇尾巴。如果是旅游旺季的话,小小的苗寨挤满游客,人挤着人慢慢挪动,到时候这些狗也会被人抢走平时奔跑玩耍的地盘吧。
进入苗寨时看到六七个小孩子,八九岁的样子。喝过拦门酒走进苗寨他们就站成一排唱山歌,唱完以后乖乖站到两旁让开道路。我问导游小龙这些孩子不上学吗。小龙想一下说今天是周五,五六日学校不是休息的吗。难道苗族人上学的习俗都不一样,学校的话不是应该每周周六日休息而是每周周五周六周日休息三天?
有一次因为拍照我落在队伍后面,加快脚步追赶队伍的时候遇到一个穿着红色外套扎着马尾的小姑娘,腿上的牛仔裤脏兮兮的。看到有人来,小姑娘立定站好,手背在身后,一字一句开始唱起山歌。小姑娘脸蛋黑黝黝的,嘴里好像缺了颗牙。唱完山歌小姑娘小跑着逃走了。唱歌时小姑娘的眼睛里看不到任何表情,麻木的瞳孔,或者带着一点厌恶。进入苗寨时遇到的那几个孩子看向我们的眼神也仿佛这般,没有热情,没有好奇,没有喜悦。
开头提到苗族赶集,和我记忆中的赶集大同小异。熙熙攘攘的人群,丢满垃圾的路面,讨价还价的摊位,集市角落摆起的几张台球桌,被大人抱着或拉着的流鼻涕的小孩子。不过语言换成了苗语,服装变成了苗服。可是自己少了小时候的好奇心,只在集市上草草转了一圈就匆匆离开。
由苗寨回到凤凰天色已经暗下来,沱江河水开始映出江旁小楼的灯光。酒吧开始传出喧嚣的歌声,另一个凤凰醒了。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小龙说那个苗寨还经常有人来拍电影或者电视剧,看来石头做的东西就是要比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生命力要顽强。
四、
早上父亲打电话来说已经看过了我在凤凰拍的相片,但语气有些责备我,问我为什么在凤凰只是拍些风景,不给自己留几张相片。我回答说不想。是真的不想。自己到过哪些地方自己知道就好,没有必要留下那些只能单单作为“到此一游”的相片。在凤凰,经常会看到许多人抢着在一个风景漂亮的地方拍照,一个人照完,立刻有另外一个补上去,有时是两个人同时冲上前,这时两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一个人让另一个人先拍,自己守候在一旁,留下的那个人在众目睽睽之下摆姿势,比手势,然后对着镜头笑。其实谁都有当演员的天赋,时不时这种天赋就会表露无遗。
好多人说凤凰美,好多人说凤凰不美,说凤凰太拥挤,太商业。我觉得凤凰其实和其他古镇也没什么两样,但是我喜欢凤凰的晨与夜,刚睁开双眼还在打呵欠伸懒腰的凤凰和刚刚卸下浓妆疲惫的凤凰。
到今天已经离开凤凰一周了,记得离开的那天晚上在火车上做了一个梦。梦里自己还是在凤凰,小四牵着豆豆来找我,走近我的时候小四突然坏笑着放开豆豆,嘴里喊着:“豆豆,去咬他!”豆豆冲过来的时候我一个激灵吓醒了,醒来发现来来正看着我笑个不停。
写到这里已经感觉写着有些勉强,就此结束罢。
4.26夜
上次在大理,晚上八点左右我会带着纸和笔钻进一家叫“老木屋”的咖啡馆,点一杯热牛奶,一边慢悠悠喝着牛奶一边把当天的见闻整理成文字。那次没有相机,我试图把手中的一杆笔当做相机,游记写得流水账一般巨细无遗。关于凤凰的记忆经过时间的几天筛选,应当变不成流水账了吧,希望如此。
一、
中国古镇的街道好像全都变成一条条商业街和酒吧街,白天路边小贩沿街叫卖,夜晚酒吧门口店员沿街“拉客”。所谓古镇,所谓古城,其实也就只有建筑还依稀有点“古”味儿,却遮盖不住浓浓的铜臭味儿。古镇里面本地人很少,房子差不多全部被外地人租去开店做生意,还好外地人买不到古镇的房子,古镇的房子只卖给本地人,比如丽江古镇的房子只能在纳西族人之间进行买卖。中国应该还有原汁原味的古镇,人们在古镇出生,在古镇生活,在古镇死去。但是目前这种古镇的命运不是面临被拆迁改建就是被商人看中然后开发成大同小异的商业+酒吧模式。沈从文先生如果看到凤凰的湘西人民因为他的书变得富裕肯定很开心,但是如果老先生到今天的古镇走上两圈后不知道会是哪种心情,还会不会写出那种文字,那种故事,还找不找得到到另一个翠翠。
我在古镇几天的生活有些黑白颠倒。每天早上六点钟左右起床,洗漱好就背着相机走出旅舍。那个时间天刚蒙蒙亮,古镇很安静,街两旁门都紧紧关着,只有几家卖早点的铺子正在点火烧锅和面,会传来油下锅的滋滋声。穿着苗服的老人背着背篓走在街上,有的背篓里装着蔬菜,有的背篓里面露出一张孩子熟睡的脸,鼻翼轻轻动着。老人们见面后或打声招呼或停下来笑着聊天。沱江河默默流着,乌篷船挤在一起随便停在河边,有中年人穿着破旧的蓝色中山装撑着艘简陋的小木船在河里撒网收网,网里面大概就是一会儿有人在街旁卖的那种花上两三块钱就可以买到装满一个纸杯那么多的红色小虾,有时小虾还是活的,虾脚在微微活动,摆摊的人经常用两只手捧起一捧小虾然后再让小虾顺着手慢慢淌下。坐在小板凳上在街边摆摊的多是穿着苗服的老人,遇到游客过来询问就操着不熟练的普通话生硬的交流,有的老人只会说几句“要不要”“xx钱”。这点和来来之前去过的一个墙上还没有被写满红色拆字也还没有被开发的古镇很像,来来说那个古镇只剩下老人和孩子,青年和壮年全都外出打工或者求学。那个古镇不多的几家小卖部里摆着的康师傅牌泡面全都蒙着一层灰。
大概七点左右的时候凤凰城人渐渐多了起来,许多戴着黄色帽子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结伴去上学,小孩子边走边闹,一旁大人多不制止,在一旁笑眯眯的看着。这时还看不到什么游客,古镇人一天的生活开始了。我早上一般走到八点半,边走路边拍照,看看表如果时间差不多了就吃两根刚炸出的金黄色的脆脆的油条再喝一碗现磨豆浆,然后回旅舍睡觉。
我不喜欢古镇的夜景,总是认为这些古旧的城墙和吊脚楼和那些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格格不入,这就好像用一把精致的紫砂壶里面装满五十六度的二锅头。但我看到沱江河边那些灯火辉煌的小楼在河面上漂亮倒影时总是端起相机,试图凝固那些景象。凤凰的夜晚之于我来说最美的时候是在十一点过后,那时游客们要么钻进酒吧,要么钻进被子。原本挤满端着相机人群的地方也只剩下我一个,随便怎么选取角度,随便采取什么姿势拍照,不用担心干扰别人,更没有人干扰。取景器里的凤凰灯火辉煌,歌舞升平,酒吧传出的喧嚣声好像在证明每个人都在肆意大笑,喝光一瓶一瓶,一点一点消耗着时间,男人不停对着陌生女人举起酒杯,女人端着空杯子坐在桌旁骚首弄姿,夜晚凤凰酒吧里都是空虚的灵魂。
我喜欢凤凰城的晨与夜,这两个时间才可以在凤凰城偷到不多的闲适,不必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在古镇的街道,被街两旁店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拐走本该属于古镇的目光,古镇对于许多人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形式,他们注重的实质是购物、泡吧、艳遇,只因为在古镇,所以这些发生的事情和在都市发生相比也就多了些“古”味儿。
二、
在凤凰的几天住在边城青年旅舍,很舒服。在网上认识了边城的老板,他让我称呼他“超哥”。这次住在青旅想和超哥聊天,喝酒,听他讲些凤凰的故事。但不凑巧,我在凤凰的几天超哥在外地办事。坐车离开凤凰的时候超哥发来一条短信,可我在回复时超字后面忘记打“哥”字,超哥收到后回复的一条短信开了我一个小小的玩笑,我忙翻出已发信息查证,果真只有一个“超”字,霎时全身起满鸡皮疙瘩。不过留些遗憾也好,毕竟我还是打算去凤凰做义工,到时慢慢把遗憾一点一点补上。不过,要是可是补上的话也就不叫遗憾了吧。
旅舍门口立着一个路标,棕色的木杆上面插着许多白色箭头形状的木质方向指示板,箭头指向墨脱、上海、武汉、沱江等等地方,用黑字标出距离那些地方多少米。进门右手边的电脑桌底下趴着一只白色的萨摩犬,叫它的名字“豆豆”然后拍拍手把两手向上举两下它就用后腿起来用前爪扑你,它坐在地上时向它伸出一只手它就乖乖伸出一只爪子让人握爪,很棒的一只狗,只是我在的那几天豆豆貌似处在发情期,有些躁动不安。
进旅舍左转是“去爱吧”咖啡馆,小四是“去爱吧”老板,五大三粗的一个山东魁梧大汉,外表狂野,性格豪放,对朋友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刚刚把头剃成个短短的杨梅头,正坐在电脑前踢实况。超哥让我找小四玩。我拿着手机问前台谁是小四的时候他扭过头说他是。也真巧,我一个好哥们儿就叫小四儿。小四说他以前是个四眼,球衣号码也都是四号,并且当不了小三,就只好当小四。
有时一个朋友,一份意外的情谊都会成为旅途中最温暖闪亮的地方。如果没有超哥和小四我的这次凤凰之行就会变得和走在凤凰的大多数人一样浑浑噩噩,等到离开凤凰后再回忆起凤凰想起的只是川流的人群、堆满货架的特产还有隐约记得的沱江、小船、吊脚楼。甚至于凤凰只变成一个符合,只是单纯的去过而已。是小四告诉我凤凰美在早晨和深夜。
出了旅舍门口左转前行一百米左右早餐的豆浆油条,继续前行一百米午餐的老根饭店,晚上虹桥夜市的麻姐大排档让我在凤凰大饱口福的同时保全了钱包。还有家憨狐狸甜品店,老板外号叫“狐狸”,卖大便形状的冰激凌,如果是豆友的话可以额外加两圈,味道和小时候最爱吃的雪人雪糕味道一模一样。我离开凤凰那天狐狸送了我两个“不新鲜”的蛋挞。狐狸的店里也卖蛋挞和甜番薯,有次买蛋挞,狐狸说蛋挞不新鲜了,不卖。我厚着脸皮让他把那个不新鲜的蛋挞送给了我。
三、
走进旅舍门口刚好看到前台上摆着一叠苗寨的宣传单,内容是明天参观山江苗寨可以参加苗族的赶集。赶集这个词在我记忆里稍微有些遥远,小时候回老家,有时会遇上赶集。我和弟弟坐在三轮车后面,大人骑车载着我们慢慢骑向集市,我和弟弟一路上不停吱吱喳喳。在老家,人们把集市叫做“大集”,赶集叫做“赶大集”。小孩子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什么在小孩子眼里都充满乐趣。集市上的东西那时在我眼里都那么新鲜有趣,大人给我们买几块儿糖,几份点心,买个烧饼夹肉就能开心半天,捧着吃的在路上蹦蹦跳跳。看到摊子上摆着的衣服和鞋总是要凑过去摸两下,有的摊位大一些,衣服依次挂在一个大衣架上面。我看到以后经常把手放到第一件衣服前然后往前跑,把每件衣服几乎都摸到,喜欢一件件衣服从手指尖划过的感觉。停下以后转身看着挂满衣架的衣服微微晃动,好像有风在吹。如果那时刚巧吃完点心或者烧饼夹肉,衣服上就会留下一个个小油手印,这时我就会再顺着摸过来的方向跑回去,再把衣服摸上一遍,这次摸完后不停下,径直飞快跑开。
凤凰到苗寨有一段路很颠簸,导游小龙戏称这段路为“动感地带”。前一天夜里下过一场雨,苗寨里几条路走起来稍微有些泥泞,走起路来裤脚被甩得满是泥点。依照当地习俗,进入苗寨前要对上两首山歌才行,对完山歌再喝碗苗家自酿的拦门酒就进了苗寨。拦门酒是用糯米酿制的,六度左右,喝起来带着甜味儿。苗家人的房子大多用石头垒成,一条条小巷都是用凹凸的石板铺成路,小巷两边就是苗家人房子的石头垒成的外墙,很有一些古朴的感觉。苗寨建在山上,总有石阶弯弯曲曲蜿蜒而上,偶尔有一两个老人穿着苗服背着背篓拾级而上。苗寨里总可以看到狗,有一条鼻头红红的黄狗一直跟在我们后面,有人回头它就停下来摇摇尾巴。如果是旅游旺季的话,小小的苗寨挤满游客,人挤着人慢慢挪动,到时候这些狗也会被人抢走平时奔跑玩耍的地盘吧。
进入苗寨时看到六七个小孩子,八九岁的样子。喝过拦门酒走进苗寨他们就站成一排唱山歌,唱完以后乖乖站到两旁让开道路。我问导游小龙这些孩子不上学吗。小龙想一下说今天是周五,五六日学校不是休息的吗。难道苗族人上学的习俗都不一样,学校的话不是应该每周周六日休息而是每周周五周六周日休息三天?
有一次因为拍照我落在队伍后面,加快脚步追赶队伍的时候遇到一个穿着红色外套扎着马尾的小姑娘,腿上的牛仔裤脏兮兮的。看到有人来,小姑娘立定站好,手背在身后,一字一句开始唱起山歌。小姑娘脸蛋黑黝黝的,嘴里好像缺了颗牙。唱完山歌小姑娘小跑着逃走了。唱歌时小姑娘的眼睛里看不到任何表情,麻木的瞳孔,或者带着一点厌恶。进入苗寨时遇到的那几个孩子看向我们的眼神也仿佛这般,没有热情,没有好奇,没有喜悦。
开头提到苗族赶集,和我记忆中的赶集大同小异。熙熙攘攘的人群,丢满垃圾的路面,讨价还价的摊位,集市角落摆起的几张台球桌,被大人抱着或拉着的流鼻涕的小孩子。不过语言换成了苗语,服装变成了苗服。可是自己少了小时候的好奇心,只在集市上草草转了一圈就匆匆离开。
由苗寨回到凤凰天色已经暗下来,沱江河水开始映出江旁小楼的灯光。酒吧开始传出喧嚣的歌声,另一个凤凰醒了。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小龙说那个苗寨还经常有人来拍电影或者电视剧,看来石头做的东西就是要比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生命力要顽强。
四、
早上父亲打电话来说已经看过了我在凤凰拍的相片,但语气有些责备我,问我为什么在凤凰只是拍些风景,不给自己留几张相片。我回答说不想。是真的不想。自己到过哪些地方自己知道就好,没有必要留下那些只能单单作为“到此一游”的相片。在凤凰,经常会看到许多人抢着在一个风景漂亮的地方拍照,一个人照完,立刻有另外一个补上去,有时是两个人同时冲上前,这时两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一个人让另一个人先拍,自己守候在一旁,留下的那个人在众目睽睽之下摆姿势,比手势,然后对着镜头笑。其实谁都有当演员的天赋,时不时这种天赋就会表露无遗。
好多人说凤凰美,好多人说凤凰不美,说凤凰太拥挤,太商业。我觉得凤凰其实和其他古镇也没什么两样,但是我喜欢凤凰的晨与夜,刚睁开双眼还在打呵欠伸懒腰的凤凰和刚刚卸下浓妆疲惫的凤凰。
到今天已经离开凤凰一周了,记得离开的那天晚上在火车上做了一个梦。梦里自己还是在凤凰,小四牵着豆豆来找我,走近我的时候小四突然坏笑着放开豆豆,嘴里喊着:“豆豆,去咬他!”豆豆冲过来的时候我一个激灵吓醒了,醒来发现来来正看着我笑个不停。
写到这里已经感觉写着有些勉强,就此结束罢。
4.26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