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的“内”与“外”
哈佛大学出版社推动一项新编国别文学史的出版计划,其中《中国现代文学史》请王德威教授主持编写。复活节前夕的星期五和星期六,王老师主持的工作坊的第一次会议,假座哈佛大学政府与国际研究中心(CGIS)著名的贝尔弗案例研究室(Belfer Case Study Room,S020),在那里度过了一个气氛热烈的长周末。与会的主要是美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青年学者,我只是旁听,但见到很多新老朋友,听到一些新鲜的议论,我也用中文插了几句话,参与到讨论中去,感到很有收获。
总的来说,哈佛出版社的这个列入他们的Reference Library的新编各国文学史的计划,感觉上非常有野心。我浏览了已出版的《新编德国文学史》(2005)和《新编美国文学史》(2009),觉得在立意上有点类似前些年在中国流行的《哲学的故事》一类的书,但要比这类讲述“常识”的书高端,力求形式新颖,表述浅易,同时又要经得起专业检验,具备学术探索性、前沿性甚至争议性。媒体评介指《新编美国文学史》为“在维基百科的时代告诉我们更多关于事实的含义的参考书”(In the age of Wikipedia, a reference book like this needs more than just the facts; it needs to tell us what the facts mean, and A New Literary History does just that),实在是很高的评价。王老师这次的工作坊,与会的美国学界的年轻学者都很富于朝气,他们发表的论述,在我们看来,都是文学史的“边缘之边缘”,Wellesley College的宋明炜讲科幻文学,反而好像是其中最主流的,因为科幻文学毕竟还是“作家文学”。其他人的议题五花八门,王老师总结说从甲骨文的发现到“2066”(指韩松的科幻作品《2066之西行漫记》)无所不包,邓丽君的流行歌曲,白娘子和许仙的戏曲故事,宇文所安对北岛诗歌的批评,林培瑞对某08文宪的翻译等,都在内。我理解,王老师是有意暂时放开了自己熟悉的文学史主流议题,而利用这个场合去倾听美国学界年轻人的新的声音。我想他是成功的,至少有部分议题,如Wesleyan University的吴盛青梳理珍妃形象在20世纪旧体诗和戏曲电影中的被建构、以及前面提到的科幻文学、流行歌曲、戏曲文学等,被吸纳进文学史叙述,会是一件扩大眼界和开阔思路的事。只是与此同时,有很多议题过于关注“在美国的中国文学”,即从一个外界的视角来观察20世纪中国文学,其中一些切入点的选择,就未必理想。与会的哈佛东亚系主任伊德玛教授指出,谈了容闳和北岛被翻译,却没有人谈林语堂,显然不合适。同时,只注重“从外面看”,忽略了“内部的”体验、感受和表达;认真对待了有意写给“世界”的文学,忽略了“在世界一角”的安静的生存和写作,终究也属不妥。
这个文学史的“内与外”的问题,在另一方面的表现,就是在政治史和文学史之间如何平衡的老问题。伊德玛说,有人谈周而复和大跃进,却没有人谈丁玲。王老师说,即使是以1949年为节点,比较理想的谈法,也应该是包括胡风的《时间开始了》,沈从文的自杀等的。总之,如何在“被建构的文学史”和真正的“文学的历史”之间寻求平衡,始终是大问题。我的插话主要是关于后者,即强调终究还是存在真正“文学的历史”的,如钱锺书所研究的文学词语的历史、句子的历史、意境的历史、题材的历史等,如从周作人到废名到沈从文到汪曾祺之间的传承、胡兰成在台湾对朱氏家庭的影响等。
这些问题,王老师在会议结束前的总结中都有所回应和拓展,显示在他作为主编者的考虑中,这部新编文学史会是他接下来的一项重要学术工作,他会力求吸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各种新成果,使之成为一部具有学术领导性的著述吧。
总的来说,哈佛出版社的这个列入他们的Reference Library的新编各国文学史的计划,感觉上非常有野心。我浏览了已出版的《新编德国文学史》(2005)和《新编美国文学史》(2009),觉得在立意上有点类似前些年在中国流行的《哲学的故事》一类的书,但要比这类讲述“常识”的书高端,力求形式新颖,表述浅易,同时又要经得起专业检验,具备学术探索性、前沿性甚至争议性。媒体评介指《新编美国文学史》为“在维基百科的时代告诉我们更多关于事实的含义的参考书”(In the age of Wikipedia, a reference book like this needs more than just the facts; it needs to tell us what the facts mean, and A New Literary History does just that),实在是很高的评价。王老师这次的工作坊,与会的美国学界的年轻学者都很富于朝气,他们发表的论述,在我们看来,都是文学史的“边缘之边缘”,Wellesley College的宋明炜讲科幻文学,反而好像是其中最主流的,因为科幻文学毕竟还是“作家文学”。其他人的议题五花八门,王老师总结说从甲骨文的发现到“2066”(指韩松的科幻作品《2066之西行漫记》)无所不包,邓丽君的流行歌曲,白娘子和许仙的戏曲故事,宇文所安对北岛诗歌的批评,林培瑞对某08文宪的翻译等,都在内。我理解,王老师是有意暂时放开了自己熟悉的文学史主流议题,而利用这个场合去倾听美国学界年轻人的新的声音。我想他是成功的,至少有部分议题,如Wesleyan University的吴盛青梳理珍妃形象在20世纪旧体诗和戏曲电影中的被建构、以及前面提到的科幻文学、流行歌曲、戏曲文学等,被吸纳进文学史叙述,会是一件扩大眼界和开阔思路的事。只是与此同时,有很多议题过于关注“在美国的中国文学”,即从一个外界的视角来观察20世纪中国文学,其中一些切入点的选择,就未必理想。与会的哈佛东亚系主任伊德玛教授指出,谈了容闳和北岛被翻译,却没有人谈林语堂,显然不合适。同时,只注重“从外面看”,忽略了“内部的”体验、感受和表达;认真对待了有意写给“世界”的文学,忽略了“在世界一角”的安静的生存和写作,终究也属不妥。
这个文学史的“内与外”的问题,在另一方面的表现,就是在政治史和文学史之间如何平衡的老问题。伊德玛说,有人谈周而复和大跃进,却没有人谈丁玲。王老师说,即使是以1949年为节点,比较理想的谈法,也应该是包括胡风的《时间开始了》,沈从文的自杀等的。总之,如何在“被建构的文学史”和真正的“文学的历史”之间寻求平衡,始终是大问题。我的插话主要是关于后者,即强调终究还是存在真正“文学的历史”的,如钱锺书所研究的文学词语的历史、句子的历史、意境的历史、题材的历史等,如从周作人到废名到沈从文到汪曾祺之间的传承、胡兰成在台湾对朱氏家庭的影响等。
这些问题,王老师在会议结束前的总结中都有所回应和拓展,显示在他作为主编者的考虑中,这部新编文学史会是他接下来的一项重要学术工作,他会力求吸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各种新成果,使之成为一部具有学术领导性的著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