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資料一 黑齒風俗的衰落
東山魁夷在散文《新生》中回憶到童年時說:“除了母親我誰也不親近,從沒有跟祖母撒過一次嬌。……我覺得祖母染成黑色的牙齒很不潔淨,因而厭惡祖母。”
這段話引起了我的興趣。染黑齒作為一個古老的習俗,在古代東南亞以至東亞沿海各族中,本是一個極普遍的習俗。但在近現代以來,已經近乎蕩然無存。
日本民俗中以白色為最高貴,而黑色稱為“黑不淨”,平安時代《衣服令》將墨色排列在最末位,表示身份卑賤之人所穿衣服顏色。 《萬葉集》就有描寫賤民穿用“橡衣”(黑衣)。然而,在“口腔色彩學”上,日本人卻又以黑齒為尊貴;這也證明該習俗可能是外來的。據說日本的黑齒習俗是從朝鮮傳入的,如果考慮到朝鮮古代百濟這一習俗興盛,而百濟又和日本關係極為密切,這一說是有一定道理的。
早在平安時代,黑齒就已是貴族的特徵之一。水野十子的漫畫《櫻花盛開》裡所畫的平安朝貴族男孩就都染黑齒。這一習俗在當時甚至有宗教意味,傳說有一種叫“衾”的妖怪,會殺人,只有用黑齒咬它才能得救。
《源氏物語》載,紫姬年幼時並沒有染齒,但被源氏收養後,她的外祖母為她把牙齒染成黑色,使她看上去“更美了”。她之所以染成黑齒,與她被貴族收養有關,可見這一風俗當時被認為是公卿門第的行為。此外《枕草子》、《紫式部日記》、《榮華物語》等作品中,均記載當時貴族有染黑齒的習俗。
《平家物語》第9卷記載,12世紀的源平合戰中,源氏一方的武士一看到對方染著黑牙齒,就認出那不是自己人,因為那是公卿貴族的行為,平常武士是不這麼做的。平氏本來也是武士,現在卻學貴族染了黑齒,這在當時是被認為背叛了武士階級的腐化象徵。
這一習俗在日本相沿數千年。據明代李言恭著《日本考》,當時日本貴族中普遍流行以黑齒為貴的風俗。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將今川義元對傳統文化和京都風俗極為痴迷,其中就有染黑齒、描蟬眉、抹脂粉等行為,和當年的平氏一樣,他這種“武士裝貴族”的行為也被天下大名所恥笑。
這些情況,甚至西方人也注意到了。清人曹寅在《日本燈詞》中提到了日本男女的打扮、裝束:“洋舶人云,倭國惟妓女始著彩衣,所唱與粵東採茶歌音調相近,亦濤洧之屬也。燈則以布機、春盒之類為戲。男以臘扌然須,剃頂發;女黑齒,著木屐……”他轉述“洋舶人”(西方船員)的話,說明西方人也對此印象深刻,因而列為主要特徵之一。
黑齒習俗在中國古代長期被認為是蠻荒、不開化的特徵之一;上引《楚辭·招魂》的話最能體現人們的這種恐慌,“雕題黑齒,得人肉以祀,以其骨為醢些。”似乎是一些駭人聽聞的食人部落。但到後來,這一形象慢慢改變。
《鏡花緣》第16-19回中提到一個黑齒國。該國是小說中唐敖、多九公等人出境後遊歷的第一個文明國度,禮節分明,秩序井然,路不拾遺,唯有竊書之風氾濫,屢禁不止。原來,由於該國讀書人太多,以至於書商來不及販書,書市上洛陽紙貴。國民唯恐購書不得,多數人家都把書籍視為萬貫家財,仔細匿藏,以防被他人偷竊。
該國國民“不但通身如墨,連牙齒也是黑的,再映著一點朱唇,兩道紅眉,一身紅衣,更覺其黑無比。唐敖團他黑的過甚,面貌想必醜陋”,唐敖和多九公以天朝上國自居,頗為鄙夷之。不料這裡無論男女都能日讀萬言,聰明絕頂;他們和人談論音韻學,被駁得體無完膚。在這本小說中,歧舌國和黑齒國代表著儒雅斯文的最高境界。
茂呂美耶在《江戶日本》中談到江戶時代的日本風貌時說:“將牙齒染黑的,肯定是已婚婦女;牙齒不但染黑,又將眉毛剃光,則必然是膝下有孩子的媽媽。把牙齒染黑,以現代人眼光來看,似乎很恐怖,不過,染牙的另一個目的,是預防蛀牙與牙周病。有懷孕經驗的女性應該都知道,懷孕期間,由於胎兒會吸收母體的鈣質,繼而影響到母體的牙齒,所以染牙習慣也並非完全是一種裝飾。”這裡說的染牙的目的是防止牙病,恐怕是現代的解釋,在這一習俗起源的時候,應當不是不是這樣的。
不過,這裡作者承認“把牙齒染黑,以現代人眼光來看,似乎很恐怖”,這也證明現代觀念下的人們是比較難以接受這一習俗的。這也正是本文開頭東山魁夷所面對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東山魁夷因為祖母的黑齒而厭惡她,卻很愛母親,這證明其母是沒有染黑齒的。
東山家世雖不顯赫,但也算貴族,他說自己的父親是“公子哥”,自己小時“出入都乘坐印有家徽的人力車,可見家境是相當寬裕了。”所以這一習俗本來是他們家貴族的象徵之一。按東山出生於1906年,則這一習俗的廢除與明治政府強力推行“文明開化”有著顯然的聯繫。
谷崎潤一郎的散文《陰翳禮讚》也可以證實這一點。他在文中說:他小時,也就是在十九世紀末,他的母親一代人就把臉塗得雪白,同時染黑牙,剃眉毛,抹黑紫色嘴唇。他見到的很多,到了二十世紀初,他在一個旅店裡還見過這種場面。那就是:“當我進入這寬敞的客房時,一個剃掉眉毛、染黑牙齒的大年紀女侍,手持燭台迎候在屏風之前。”這一幕在日本古代可能極常見,但當時必定已很罕見,以至於他只能見過一些“大年紀”女性如此裝飾,且給他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同時代的偵探小說家江戶川亂步的《黃金假面具》中,也提到一個“能樂面具黑齒外露,讓人恐怖”。按這樣的面具,本應是表現古代的真實情形,但在小說中,卻被人當作非常恐怖,可見對這一習俗的認知已經出現斷代。
日本的這種斷代和黑齒的絕跡,在100年後,也在中國南方、東南亞重現了。如今在越南,黑齒習俗幾乎已經絕跡,只有遊客偶爾能在七八十歲的老年婦女身上看到。而傣族本來將染齒當作女子婚前必須做的一件事,現在也已經看不到了。毫無疑問,在現代口腔醫學和牙膏廣告的強大攻勢下,這一習俗和其他許多傳統習俗一樣,必定節節敗退,而這,只是在“現代化”下文化趨同、滅絕的一個小小縮影。
一本明朝人寫的《日本考》,其中《卷二·染牙》中提到“其土官本身宗族子侄並領袖頭目,皆以鏽鐵水浸烏倍子末,悉染黑牙……” ,註釋裡又寫“古代日本列島上九州沿海民眾有染牙習慣,但在中世紀已不多見。”
關於墨齒,正確的稱呼是“ぉ齒黑”,最早起源於平安時代貴族家中女性於17、8歲成年之際的儀式之一(感覺有脫胎於原始部落的痕跡,據一些歷史學家考證,上古時候,一些酸性的果物被妊娠的婦女所使用,可能正好帶有黑色素,遂逐漸成為婦女是否結婚懷孕以區別成年的標誌)。
從鎌倉開始,高級武士開始模倣此習俗,以示一生不事二主。有名的墨齒武士就有後三條天皇時代的(1068~1072)“源有二”。
進入室町時代,女子墨齒以示成年的時間提前至13、4歲(可能與青春期發育提前有關,笑),因此齒黑此時又被稱作13鐵漿(就是指齒黑啦)。
戰國末期,已經很少聽說有墨齒的武士了,(當然,公卿除外,他們還是樂此不疲的,當然,也要加上那些一心嚮往公卿風雅生活的偽公卿,比如說是今川義元,活活),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隨著戰亂頻仍,武士向專業化發展,沒有更多時間和心情玩這個貴族遊戲吧。至於這一時期女子齒黑儀式的時間已經又進一步提前到樂8、9歲(天啊,喪盡天良,殘害兒童啊),其原因主要是為了進行政略婚姻,不得不把尚未成年的女孩打扮已成年的年輕女子。
下面再談談齒黑的主要步驟:
1)將燒過的鐵針等鐵器與粥,茶,麥,醋,酒等混合,置於暗處發酵兩個月左右,製成鐵漿水(通常含有惡臭);
2)再以“五倍子粉”調和,便成了其味腥臭,黑不溜秋的化妝品(其實對於現代化妝品,大家視之為如此穢物也無不可);
3)最後,以楊枝為牙刷,每週塗齒1~2次。
對俘獲的戰死武者首級,如果為了表示尊敬,是要給他們染上齒黑的,而這項工作也是由婦女來作。
鐵漿染齒是明治年間才正式廢除。
山海經里關於黑齒國的記載了。
《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海外東經》:“黑齒國……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
不知山海經裡的黑齒國是不是日本。
染黑齒大概與貴族婦女喜愛嚼檳榔的嗜好有關。
她們把松明煙熏在瓦塊或木片上的煙黑刮下來塗在潔白的牙齒上,使其染成黑色或紫色。
把檳榔的果子切成薄片,配上石灰、旱菸絲,放進嘴裡咀嚼。檳榔果子咀嚼後有鮮紅色的汁液,能把已染黑了的黑齒再染成紫黑色。把潔白的牙齒染成黑色、紫黑色。據說,那是具有固齒和裝飾的作用,人們認為黑色、紫黑色的牙齒比白色更美、更健康,而檳榔則有驅蟲和健胃的作用。至於這種染齒是否有更深層的文化內涵,則不得而知。
這段話引起了我的興趣。染黑齒作為一個古老的習俗,在古代東南亞以至東亞沿海各族中,本是一個極普遍的習俗。但在近現代以來,已經近乎蕩然無存。
日本民俗中以白色為最高貴,而黑色稱為“黑不淨”,平安時代《衣服令》將墨色排列在最末位,表示身份卑賤之人所穿衣服顏色。 《萬葉集》就有描寫賤民穿用“橡衣”(黑衣)。然而,在“口腔色彩學”上,日本人卻又以黑齒為尊貴;這也證明該習俗可能是外來的。據說日本的黑齒習俗是從朝鮮傳入的,如果考慮到朝鮮古代百濟這一習俗興盛,而百濟又和日本關係極為密切,這一說是有一定道理的。
早在平安時代,黑齒就已是貴族的特徵之一。水野十子的漫畫《櫻花盛開》裡所畫的平安朝貴族男孩就都染黑齒。這一習俗在當時甚至有宗教意味,傳說有一種叫“衾”的妖怪,會殺人,只有用黑齒咬它才能得救。
《源氏物語》載,紫姬年幼時並沒有染齒,但被源氏收養後,她的外祖母為她把牙齒染成黑色,使她看上去“更美了”。她之所以染成黑齒,與她被貴族收養有關,可見這一風俗當時被認為是公卿門第的行為。此外《枕草子》、《紫式部日記》、《榮華物語》等作品中,均記載當時貴族有染黑齒的習俗。
《平家物語》第9卷記載,12世紀的源平合戰中,源氏一方的武士一看到對方染著黑牙齒,就認出那不是自己人,因為那是公卿貴族的行為,平常武士是不這麼做的。平氏本來也是武士,現在卻學貴族染了黑齒,這在當時是被認為背叛了武士階級的腐化象徵。
![]() |
黑齒女 |
這一習俗在日本相沿數千年。據明代李言恭著《日本考》,當時日本貴族中普遍流行以黑齒為貴的風俗。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將今川義元對傳統文化和京都風俗極為痴迷,其中就有染黑齒、描蟬眉、抹脂粉等行為,和當年的平氏一樣,他這種“武士裝貴族”的行為也被天下大名所恥笑。
這些情況,甚至西方人也注意到了。清人曹寅在《日本燈詞》中提到了日本男女的打扮、裝束:“洋舶人云,倭國惟妓女始著彩衣,所唱與粵東採茶歌音調相近,亦濤洧之屬也。燈則以布機、春盒之類為戲。男以臘扌然須,剃頂發;女黑齒,著木屐……”他轉述“洋舶人”(西方船員)的話,說明西方人也對此印象深刻,因而列為主要特徵之一。
黑齒習俗在中國古代長期被認為是蠻荒、不開化的特徵之一;上引《楚辭·招魂》的話最能體現人們的這種恐慌,“雕題黑齒,得人肉以祀,以其骨為醢些。”似乎是一些駭人聽聞的食人部落。但到後來,這一形象慢慢改變。
《鏡花緣》第16-19回中提到一個黑齒國。該國是小說中唐敖、多九公等人出境後遊歷的第一個文明國度,禮節分明,秩序井然,路不拾遺,唯有竊書之風氾濫,屢禁不止。原來,由於該國讀書人太多,以至於書商來不及販書,書市上洛陽紙貴。國民唯恐購書不得,多數人家都把書籍視為萬貫家財,仔細匿藏,以防被他人偷竊。
該國國民“不但通身如墨,連牙齒也是黑的,再映著一點朱唇,兩道紅眉,一身紅衣,更覺其黑無比。唐敖團他黑的過甚,面貌想必醜陋”,唐敖和多九公以天朝上國自居,頗為鄙夷之。不料這裡無論男女都能日讀萬言,聰明絕頂;他們和人談論音韻學,被駁得體無完膚。在這本小說中,歧舌國和黑齒國代表著儒雅斯文的最高境界。
茂呂美耶在《江戶日本》中談到江戶時代的日本風貌時說:“將牙齒染黑的,肯定是已婚婦女;牙齒不但染黑,又將眉毛剃光,則必然是膝下有孩子的媽媽。把牙齒染黑,以現代人眼光來看,似乎很恐怖,不過,染牙的另一個目的,是預防蛀牙與牙周病。有懷孕經驗的女性應該都知道,懷孕期間,由於胎兒會吸收母體的鈣質,繼而影響到母體的牙齒,所以染牙習慣也並非完全是一種裝飾。”這裡說的染牙的目的是防止牙病,恐怕是現代的解釋,在這一習俗起源的時候,應當不是不是這樣的。
不過,這裡作者承認“把牙齒染黑,以現代人眼光來看,似乎很恐怖”,這也證明現代觀念下的人們是比較難以接受這一習俗的。這也正是本文開頭東山魁夷所面對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東山魁夷因為祖母的黑齒而厭惡她,卻很愛母親,這證明其母是沒有染黑齒的。
東山家世雖不顯赫,但也算貴族,他說自己的父親是“公子哥”,自己小時“出入都乘坐印有家徽的人力車,可見家境是相當寬裕了。”所以這一習俗本來是他們家貴族的象徵之一。按東山出生於1906年,則這一習俗的廢除與明治政府強力推行“文明開化”有著顯然的聯繫。
谷崎潤一郎的散文《陰翳禮讚》也可以證實這一點。他在文中說:他小時,也就是在十九世紀末,他的母親一代人就把臉塗得雪白,同時染黑牙,剃眉毛,抹黑紫色嘴唇。他見到的很多,到了二十世紀初,他在一個旅店裡還見過這種場面。那就是:“當我進入這寬敞的客房時,一個剃掉眉毛、染黑牙齒的大年紀女侍,手持燭台迎候在屏風之前。”這一幕在日本古代可能極常見,但當時必定已很罕見,以至於他只能見過一些“大年紀”女性如此裝飾,且給他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同時代的偵探小說家江戶川亂步的《黃金假面具》中,也提到一個“能樂面具黑齒外露,讓人恐怖”。按這樣的面具,本應是表現古代的真實情形,但在小說中,卻被人當作非常恐怖,可見對這一習俗的認知已經出現斷代。
日本的這種斷代和黑齒的絕跡,在100年後,也在中國南方、東南亞重現了。如今在越南,黑齒習俗幾乎已經絕跡,只有遊客偶爾能在七八十歲的老年婦女身上看到。而傣族本來將染齒當作女子婚前必須做的一件事,現在也已經看不到了。毫無疑問,在現代口腔醫學和牙膏廣告的強大攻勢下,這一習俗和其他許多傳統習俗一樣,必定節節敗退,而這,只是在“現代化”下文化趨同、滅絕的一個小小縮影。
![]() |
塗黑齒的老婆婆 |
一本明朝人寫的《日本考》,其中《卷二·染牙》中提到“其土官本身宗族子侄並領袖頭目,皆以鏽鐵水浸烏倍子末,悉染黑牙……” ,註釋裡又寫“古代日本列島上九州沿海民眾有染牙習慣,但在中世紀已不多見。”
關於墨齒,正確的稱呼是“ぉ齒黑”,最早起源於平安時代貴族家中女性於17、8歲成年之際的儀式之一(感覺有脫胎於原始部落的痕跡,據一些歷史學家考證,上古時候,一些酸性的果物被妊娠的婦女所使用,可能正好帶有黑色素,遂逐漸成為婦女是否結婚懷孕以區別成年的標誌)。
從鎌倉開始,高級武士開始模倣此習俗,以示一生不事二主。有名的墨齒武士就有後三條天皇時代的(1068~1072)“源有二”。
進入室町時代,女子墨齒以示成年的時間提前至13、4歲(可能與青春期發育提前有關,笑),因此齒黑此時又被稱作13鐵漿(就是指齒黑啦)。
戰國末期,已經很少聽說有墨齒的武士了,(當然,公卿除外,他們還是樂此不疲的,當然,也要加上那些一心嚮往公卿風雅生活的偽公卿,比如說是今川義元,活活),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隨著戰亂頻仍,武士向專業化發展,沒有更多時間和心情玩這個貴族遊戲吧。至於這一時期女子齒黑儀式的時間已經又進一步提前到樂8、9歲(天啊,喪盡天良,殘害兒童啊),其原因主要是為了進行政略婚姻,不得不把尚未成年的女孩打扮已成年的年輕女子。
![]() |
歷史上的今川義元便以塗黑齒的方式仿效京都里華麗的王孫公卿。 |
下面再談談齒黑的主要步驟:
1)將燒過的鐵針等鐵器與粥,茶,麥,醋,酒等混合,置於暗處發酵兩個月左右,製成鐵漿水(通常含有惡臭);
2)再以“五倍子粉”調和,便成了其味腥臭,黑不溜秋的化妝品(其實對於現代化妝品,大家視之為如此穢物也無不可);
3)最後,以楊枝為牙刷,每週塗齒1~2次。
對俘獲的戰死武者首級,如果為了表示尊敬,是要給他們染上齒黑的,而這項工作也是由婦女來作。
鐵漿染齒是明治年間才正式廢除。
山海經里關於黑齒國的記載了。
《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海外東經》:“黑齒國……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
不知山海經裡的黑齒國是不是日本。
染黑齒大概與貴族婦女喜愛嚼檳榔的嗜好有關。
她們把松明煙熏在瓦塊或木片上的煙黑刮下來塗在潔白的牙齒上,使其染成黑色或紫色。
把檳榔的果子切成薄片,配上石灰、旱菸絲,放進嘴裡咀嚼。檳榔果子咀嚼後有鮮紅色的汁液,能把已染黑了的黑齒再染成紫黑色。把潔白的牙齒染成黑色、紫黑色。據說,那是具有固齒和裝飾的作用,人們認為黑色、紫黑色的牙齒比白色更美、更健康,而檳榔則有驅蟲和健胃的作用。至於這種染齒是否有更深層的文化內涵,則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