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
读到王国维自尽后有人写予的挽联:忠于清,所以忠于世;惜吾道,不敢惜吾身。静安公死于国民革命军北伐正盛之时,死时留下的“五十之年,祗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言令人寻思。先生所谓“再辱”究竟是指什么!自然,他是前清遗老,至死都留着小辫子,他不参与政治活动,对于辛亥革命更持排斥态度,可他并非不懂西学,他的外文甚好,早在光绪三十年(1904)就用叔本华的思想来研究红楼梦,他似乎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者。在学术领域,他成就斐然,任何研究古文字的人,殷商制度的人,宋元戏曲的人,红楼梦的人都无法绕开了他。先生之死,有人说乃殉清而死,有人说乃殉文化而死,有人说乃殉中国而死,更有甚者说先生殉债而死等等,可究竟有谁能真正知道1927年6月2日上午,先生独自一人徘徊于颐和园时的心情?
一直坚信自古以来的中国学者,都未曾没有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然而身处一个绝望的时代,身边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民族,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改变这一切,即使“躲进小楼成一统”,可若某日忽然发现小楼外面的世界已不再熟悉,那份儒者抱负已不知从何下手,由此带来的苍凉究有几人能够体会。
每个人都会死,但并非每个人都真正活过。曾以为自杀是对社会的逃避,对责任的放弃,近日乃悟这种想法几其幼稚!陆秀夫负幼主跳崖,陈天华蹈海,梁巨川与王静安公自沉,他们岂是被死亡打败,恰恰相反,他们击败了死亡。
一直坚信自古以来的中国学者,都未曾没有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然而身处一个绝望的时代,身边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民族,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改变这一切,即使“躲进小楼成一统”,可若某日忽然发现小楼外面的世界已不再熟悉,那份儒者抱负已不知从何下手,由此带来的苍凉究有几人能够体会。
每个人都会死,但并非每个人都真正活过。曾以为自杀是对社会的逃避,对责任的放弃,近日乃悟这种想法几其幼稚!陆秀夫负幼主跳崖,陈天华蹈海,梁巨川与王静安公自沉,他们岂是被死亡打败,恰恰相反,他们击败了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