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到
和朋友讨论王青松,看见了朋友的某种恼火(或者仅是不屑)。假如我表示出对这种恼火(不屑)不同的理解大概就要会被他反讽。可我仍然觉得,我们被这时代的媒体,或者说这时代出于某种目的——而强迫我们进入的——一象征世界陷溺得太深了。这个问题上,我觉得这种事情摆脱评价者身份也许很重要。评价者更多陷入象征程序的是非,也仅在象征的层面解决(例如我们是否可以明确的知道,轰动的审药事件同时是不是一个有一定谋划性的,象征性的激发并解决民众怨气的通道)。
实际上,我们通过媒体报道,是媒体在事先规范当事人以及其他人(比如我们作为听闻者)进入这件事的角度(媒体问你喜欢苹果还是橘子,你就不能说你喜欢西瓜)。最初,是唐师曾博客报道,(随着竞相转载)之后是王青松出山的采访,这些可能是一条龙炒作的套路,然而我并不希奇。那是关于睽闪众目的处理方法(陶渊明与诺贝尔之路),新闻报道擅长消挂具体生存提供一个描述套路,有针对性地使听闻者把自己带入事件,好比A片一样。我认为这和王青松之为王青松自己无关。
我不认识王青松,但至少可以肯定他并不是一个向公众讲话(写作)的知识分子,也不是康德所谓“私下运用理性”的职业人,所以他的“言-心”之间,我不完全听信他的(媒体呈现出来的)谈论。原因是我看到照片。照片里面的那个人,是个假不了的干很多农活的人——干十来年的农活的庄稼汉,完全没有博士样子。这个劳作与身体的关系,比干十年的大学老师拥有的大学老师的样子要本质:一个自我直接劳作消费(原始意义上的农耕)的简单循环要比一个复杂循环更使自我接近自我的主体。这里我承认我心目中主体的含义很严厉。对于我来说,一个自给自足的庄稼汉在劳作中建立的主体性要更加坚固(或谓才称得上一个与肉身相应的主体,而现今的大多数农民是在技术体制下一种职业人,不能叫做庄稼汉,因他们不能够留种子也即不能自给)。与之相对的,是市民阶层(指没有终极决策权力的城市人群),市民阶层不具备(被剥夺了)生产资料以及生活资料,一切操之在他人,近乎奴隶,其是否具有一种可称作主体性的主体性很值得怀疑。他们经常是,随着生产资料以及生活资料的配给情况转换自己的主体性。比如陈丹青还在清华的时候,除了正常上课和 “像个傻X似的(陈自述)”在例会上讨论教学而外,他无法获得一种像今天这样对当时环境作出(某种程度的)公开批评(乃至去改变)的可能。然而当今天他还是会有不能公开批评的东西,如艺术的资本运作,他正身处其中。
《骇客帝国》中,系统摘种电池人的方式,就是在他们的脑袋里植入象征程序,使他们在巨大的玉米人田里不省人事却感觉活得有滋有味。影片中的赛弗(和史密斯谈判出卖墨菲斯,企图同系统换得一个虚拟的精彩人生)的逻辑是,宁愿在虚拟的世界中吃假牛排(他吃的是程序激发的感觉),也不愿在真实世界喝鼻涕粥。我觉得赛弗形象就是市民阶层新“主体性”的表征,是感受和行为的分离(对此我很难接受)。对于王青松,我以为他不是一个奴隶,也不是一个生存评价者,而是一个主体行动者。这是我赞叹王青松来则来去则去的思想基础。而其实,我认为他出山比进山还要困难(他所要做的事情,其结果是他的作为和外部世界交搭后的复杂情形,里面谁也无法保证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里我会同意朋友的判断,王的行动也许会被这个现实搞砸)。
朋友认为,这个简单循环和复杂循环比较的基础不可靠,可以颠倒过来。我的坚持是,不可以颠倒(不能有赛弗式的颠倒)。我觉得朋友的意见是主体性的歧路(虽然他评价的现实并非不正确,但是没有王青松式的主体显明),也就是海德格所谓“闲言”层面。当然抱海德格大腿也是闲言之一种,可我非常认定海氏所说:“我们有时使用对某事‘有所领会’这种说法,它的含义是‘能够领受某事’、‘会某事’或‘胜任某事’、‘能做某事’。”如就这一点,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有能力谈论。海德格认为闲言是无根基的,当然我觉得我自己也没有牢靠的认识根基,所以王青松才对我有这样的触动。
实际上,我们通过媒体报道,是媒体在事先规范当事人以及其他人(比如我们作为听闻者)进入这件事的角度(媒体问你喜欢苹果还是橘子,你就不能说你喜欢西瓜)。最初,是唐师曾博客报道,(随着竞相转载)之后是王青松出山的采访,这些可能是一条龙炒作的套路,然而我并不希奇。那是关于睽闪众目的处理方法(陶渊明与诺贝尔之路),新闻报道擅长消挂具体生存提供一个描述套路,有针对性地使听闻者把自己带入事件,好比A片一样。我认为这和王青松之为王青松自己无关。
我不认识王青松,但至少可以肯定他并不是一个向公众讲话(写作)的知识分子,也不是康德所谓“私下运用理性”的职业人,所以他的“言-心”之间,我不完全听信他的(媒体呈现出来的)谈论。原因是我看到照片。照片里面的那个人,是个假不了的干很多农活的人——干十来年的农活的庄稼汉,完全没有博士样子。这个劳作与身体的关系,比干十年的大学老师拥有的大学老师的样子要本质:一个自我直接劳作消费(原始意义上的农耕)的简单循环要比一个复杂循环更使自我接近自我的主体。这里我承认我心目中主体的含义很严厉。对于我来说,一个自给自足的庄稼汉在劳作中建立的主体性要更加坚固(或谓才称得上一个与肉身相应的主体,而现今的大多数农民是在技术体制下一种职业人,不能叫做庄稼汉,因他们不能够留种子也即不能自给)。与之相对的,是市民阶层(指没有终极决策权力的城市人群),市民阶层不具备(被剥夺了)生产资料以及生活资料,一切操之在他人,近乎奴隶,其是否具有一种可称作主体性的主体性很值得怀疑。他们经常是,随着生产资料以及生活资料的配给情况转换自己的主体性。比如陈丹青还在清华的时候,除了正常上课和 “像个傻X似的(陈自述)”在例会上讨论教学而外,他无法获得一种像今天这样对当时环境作出(某种程度的)公开批评(乃至去改变)的可能。然而当今天他还是会有不能公开批评的东西,如艺术的资本运作,他正身处其中。
《骇客帝国》中,系统摘种电池人的方式,就是在他们的脑袋里植入象征程序,使他们在巨大的玉米人田里不省人事却感觉活得有滋有味。影片中的赛弗(和史密斯谈判出卖墨菲斯,企图同系统换得一个虚拟的精彩人生)的逻辑是,宁愿在虚拟的世界中吃假牛排(他吃的是程序激发的感觉),也不愿在真实世界喝鼻涕粥。我觉得赛弗形象就是市民阶层新“主体性”的表征,是感受和行为的分离(对此我很难接受)。对于王青松,我以为他不是一个奴隶,也不是一个生存评价者,而是一个主体行动者。这是我赞叹王青松来则来去则去的思想基础。而其实,我认为他出山比进山还要困难(他所要做的事情,其结果是他的作为和外部世界交搭后的复杂情形,里面谁也无法保证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里我会同意朋友的判断,王的行动也许会被这个现实搞砸)。
朋友认为,这个简单循环和复杂循环比较的基础不可靠,可以颠倒过来。我的坚持是,不可以颠倒(不能有赛弗式的颠倒)。我觉得朋友的意见是主体性的歧路(虽然他评价的现实并非不正确,但是没有王青松式的主体显明),也就是海德格所谓“闲言”层面。当然抱海德格大腿也是闲言之一种,可我非常认定海氏所说:“我们有时使用对某事‘有所领会’这种说法,它的含义是‘能够领受某事’、‘会某事’或‘胜任某事’、‘能做某事’。”如就这一点,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有能力谈论。海德格认为闲言是无根基的,当然我觉得我自己也没有牢靠的认识根基,所以王青松才对我有这样的触动。
天平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从《摹神记》看拉斯金与乔托 (2人喜欢)
- 说《回音室》 (8人喜欢)
- 说门前宝地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