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22 第五十九回
胡思乱想6
昨天看《里约大冒险》,两只鹦鹉搞对象快到戳破窗户纸时,那个明尼苏达来的公金刚鹦鹉事事儿的拿美国范儿装孙子,被黑嘴鹦鹉一语点破:“凡事不要总是用脑子,用用心。”
我觉得这弱智片最牛逼的就是这句话了,那个公金刚鹦鹉无论从声音还是做派都脱不出《社交网络》的影子,就是那种什么事都得了解背景做好分析才出手的鸡贼货,最让人看不上的就是这副自作聪明只占便宜不吃亏的劲儿。
不对,这话说得不准确,不是自作聪明,因为伊确实很聪明,按照社交关系里的利益原则来说。像马克·扎克伯格这种号称智商160的高材生,凡事都算计得失,而且比别人算计得快,能够很快在一个群体中取得最有利于自己的位置,当然这仅仅是利益上的。电影最后把他说得妻离子散,孤家寡人肯定是创作者的主观批判,但实际上就算他本人出现在任何媒体上都是咧个大嘴心无芥蒂的傻乐,可我们都知道这种人没有朋友,或者说一旦他没了钱,就没有朋友。
人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势必要跟组织里的其他人发生关系,所以再自我的人为了生存,总要有几个朋友结盟,以避免在遇到攻击时被孤立;而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多数以朋友关系共存的人总有共同需求,这就是群体的社会属性。这话有点绕,简单说就是朋友其实是互相需要,平等付出,付出的越多,得到的理应越多。
下面说到主题,当危机消失时,利益就在人和人的交往中凸显为主要关系,这时由于个体差异会产生一些趋利避害的行为,伤害到群体中被动的一方。表面上看那些聪明的占了便宜,实际上伤害一旦形成,必然是相对于双方的,这也是由于群体的社会属性(物理学原理也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之所以说这些,是受了鹦鹉的启发,想到了我生活中的遭遇。身边的人群分为几类,构成朋友关系的有那么两三类,其中有跟我经历、背景相同的,也有忘年交。
忘年交当中,老人家(我叫他们“大朋友”)会对我照顾得多一些,年轻人我也会对他们照顾得多一些。以前常感觉大朋友跟我的交往中,并没有体现出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强势,反而有时能容忍我的任性,当然这是建立在他们信任我的基础上,只要我一直在用“心”而不是“脑”在跟他们共容,他们就会开放地看待我所做的一切行为。我也不会拿他们的信任去进行利益交换,所以经常感觉有所裨益,我想这就是朋友的社会属性中积极的方面。
所以说“当小孩”真开心啊,率性而为,能够完全释放,没那么多鸡贼事,我很庆幸自己能做一个“小孩”。是不是“小孩”,和年纪、经历都没关系,这点很怪,好多人做不到,年纪不大,脑子活泛得很,凡事先在心里算出一个小九九,于己有利的才去做,没有好处的就一步也不动,这是生存法则,不是社交行为,一味追求回报的付出,早晚会孤立自己。
须知任何哲学、宗教给人的社交建议,绝大多数是要首先放开胸怀,成人之美的。
现在让我困惑的是,好多年轻一代从小生长在一个趋利避害的环境里,受到的教育是先假设自己的生存条件是“恶”,然后形成一套公式保护自己,凡事要看清前因后果、利害关系再决定是否投入,虽然不是我之前说的损人利己,但也是用“脑”不用“心”,亏是不吃了,但回报几乎就没有了。
举个例子,英格兰足球运动在90年代以前是一种很江湖的模式,每个队都有自己的大佬,小弟遇事,大佬要出头;小弟也不能背叛大佬,就算大佬做错,小弟也要在道义上支持大佬,同声同气。曼联队的老队长罗伊·基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基恩为人桀骜不驯,场上风格也火爆激烈,一向麻烦不断。但其人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对队友极其仗义,这也是他能继承红魔队长衣钵的重要原因。
据他回忆,他当小弟时,老队长如罗布森、布鲁斯、坎通纳等,无不粗野难驯,又敢于仗义执言;可是到了他当队长时,年轻的一代正在发生让他极为不解的变化。有一次基恩赛前泡吧,第二天赛后,弗爵爷火冒三丈,怒吼着要扒他的皮。如在以往,肯定会有一大帮老队员拉着爵爷,护住基恩,但是让基恩惊讶的是,身边的这些20出头的孩子,吉格斯、斯科尔斯、巴特、贝克汉姆、内维尔兄弟,他们自顾自更衣沐浴,没人为他说一句话,要知道,那是带领他们在场上同仇敌忾的队长!基恩感叹商业化和所谓的“职业化”使曾经单纯的球员关系变得功利无情,看上去进球后疯狂的拥抱,其实没有多少情感可言;举起冠军奖杯的一刹那,年轻人不会像他一样想的是复仇和荣誉,他们只想会分多少钱。这些年轻人很聪明,他们不会失去理性,让荷尔蒙支配自己。
90年代以后的英超,外国人越来越多,传统英格兰足球的血性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为胜利不择手段的竞争。曼联和阿森纳大战中,受到阿森难球员围攻的曼联锋霸范尼,身边竟然没有一个队友上来保护,大家齐刷刷地望向裁判,哦对,范尼是荷兰人。
唉,枉为年轻人。。。。。。
昨天看《里约大冒险》,两只鹦鹉搞对象快到戳破窗户纸时,那个明尼苏达来的公金刚鹦鹉事事儿的拿美国范儿装孙子,被黑嘴鹦鹉一语点破:“凡事不要总是用脑子,用用心。”
我觉得这弱智片最牛逼的就是这句话了,那个公金刚鹦鹉无论从声音还是做派都脱不出《社交网络》的影子,就是那种什么事都得了解背景做好分析才出手的鸡贼货,最让人看不上的就是这副自作聪明只占便宜不吃亏的劲儿。
不对,这话说得不准确,不是自作聪明,因为伊确实很聪明,按照社交关系里的利益原则来说。像马克·扎克伯格这种号称智商160的高材生,凡事都算计得失,而且比别人算计得快,能够很快在一个群体中取得最有利于自己的位置,当然这仅仅是利益上的。电影最后把他说得妻离子散,孤家寡人肯定是创作者的主观批判,但实际上就算他本人出现在任何媒体上都是咧个大嘴心无芥蒂的傻乐,可我们都知道这种人没有朋友,或者说一旦他没了钱,就没有朋友。
![]() |
黑嘴鹦鹉:你丫什么时候不鸡贼,就把到妹了~~ 金刚鹦鹉:。。。。。 |
人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势必要跟组织里的其他人发生关系,所以再自我的人为了生存,总要有几个朋友结盟,以避免在遇到攻击时被孤立;而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多数以朋友关系共存的人总有共同需求,这就是群体的社会属性。这话有点绕,简单说就是朋友其实是互相需要,平等付出,付出的越多,得到的理应越多。
下面说到主题,当危机消失时,利益就在人和人的交往中凸显为主要关系,这时由于个体差异会产生一些趋利避害的行为,伤害到群体中被动的一方。表面上看那些聪明的占了便宜,实际上伤害一旦形成,必然是相对于双方的,这也是由于群体的社会属性(物理学原理也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之所以说这些,是受了鹦鹉的启发,想到了我生活中的遭遇。身边的人群分为几类,构成朋友关系的有那么两三类,其中有跟我经历、背景相同的,也有忘年交。
忘年交当中,老人家(我叫他们“大朋友”)会对我照顾得多一些,年轻人我也会对他们照顾得多一些。以前常感觉大朋友跟我的交往中,并没有体现出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强势,反而有时能容忍我的任性,当然这是建立在他们信任我的基础上,只要我一直在用“心”而不是“脑”在跟他们共容,他们就会开放地看待我所做的一切行为。我也不会拿他们的信任去进行利益交换,所以经常感觉有所裨益,我想这就是朋友的社会属性中积极的方面。
所以说“当小孩”真开心啊,率性而为,能够完全释放,没那么多鸡贼事,我很庆幸自己能做一个“小孩”。是不是“小孩”,和年纪、经历都没关系,这点很怪,好多人做不到,年纪不大,脑子活泛得很,凡事先在心里算出一个小九九,于己有利的才去做,没有好处的就一步也不动,这是生存法则,不是社交行为,一味追求回报的付出,早晚会孤立自己。
须知任何哲学、宗教给人的社交建议,绝大多数是要首先放开胸怀,成人之美的。
现在让我困惑的是,好多年轻一代从小生长在一个趋利避害的环境里,受到的教育是先假设自己的生存条件是“恶”,然后形成一套公式保护自己,凡事要看清前因后果、利害关系再决定是否投入,虽然不是我之前说的损人利己,但也是用“脑”不用“心”,亏是不吃了,但回报几乎就没有了。
举个例子,英格兰足球运动在90年代以前是一种很江湖的模式,每个队都有自己的大佬,小弟遇事,大佬要出头;小弟也不能背叛大佬,就算大佬做错,小弟也要在道义上支持大佬,同声同气。曼联队的老队长罗伊·基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基恩为人桀骜不驯,场上风格也火爆激烈,一向麻烦不断。但其人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对队友极其仗义,这也是他能继承红魔队长衣钵的重要原因。
![]() |
曼联最后的队魂——罗伊·基恩 |
据他回忆,他当小弟时,老队长如罗布森、布鲁斯、坎通纳等,无不粗野难驯,又敢于仗义执言;可是到了他当队长时,年轻的一代正在发生让他极为不解的变化。有一次基恩赛前泡吧,第二天赛后,弗爵爷火冒三丈,怒吼着要扒他的皮。如在以往,肯定会有一大帮老队员拉着爵爷,护住基恩,但是让基恩惊讶的是,身边的这些20出头的孩子,吉格斯、斯科尔斯、巴特、贝克汉姆、内维尔兄弟,他们自顾自更衣沐浴,没人为他说一句话,要知道,那是带领他们在场上同仇敌忾的队长!基恩感叹商业化和所谓的“职业化”使曾经单纯的球员关系变得功利无情,看上去进球后疯狂的拥抱,其实没有多少情感可言;举起冠军奖杯的一刹那,年轻人不会像他一样想的是复仇和荣誉,他们只想会分多少钱。这些年轻人很聪明,他们不会失去理性,让荷尔蒙支配自己。
90年代以后的英超,外国人越来越多,传统英格兰足球的血性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为胜利不择手段的竞争。曼联和阿森纳大战中,受到阿森难球员围攻的曼联锋霸范尼,身边竟然没有一个队友上来保护,大家齐刷刷地望向裁判,哦对,范尼是荷兰人。
唉,枉为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