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重量
看过米兰昆德拉的两部作品,一部《生活在别处》,另一部是在大二时看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我记性不是太好,一部著作读下来连主人公的名字都不记得,故事情节也会相当之模糊,但是一本书毕竟还是读过了,留了它们一个特别的印象。所谓得意忘言,应该就是这个意思了。
一直在思考电影和书籍能给人们带来什么。结果发现这些东西是不能放在一起加以评论的。因为电影与电影、书籍和书籍以及电影和书籍都是不一样的,若硬是给它们加上一个功能的话,我们会说,它们给人们提供的是精神食粮正如面包之于我们的胃。然而这样却抹杀了它们质的区别。一概而论是对优秀电影和杰出著作的侮辱和湮没。长期以来心中隐藏着一股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失望和愤怒,这种失望当然由期望而引发,因为我还是相信即使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也应该有一些清醒的思想者对中国的现实进行冷峻的思索。可能是我理解错了,中国的电影界本应该担当娱乐大众举国狂欢的重任,那些唤醒世人启发良心的事情还是交给无聊的哲学家吧。所以像贾樟柯呀黄建新呀这样的导演不能让观众坐在荧幕面前前仰后合拍掌大笑忘掉现实的痛楚的,在对娱乐的贡献上,他们的成绩不及格。
在我眼里,电影也是一门艺术。虽然我不懂如何创作艺术,但是却一直乐意欣赏艺术。写着写着就发现自己已经离题万里了。
还是直奔主题吧。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这句话被很多人放在标题的开头,形容一件事给人带来的压力感和严肃感。这种重来自生活来自社会来自人心。当一些人不堪其负重,一些选择逃避,另一些选择放下,还有一些更绝的人们直接将生命连同这些重量一起了断。佛说,放下即是自在。由此看来,佛是怜悯众生的。人间如此多的悲苦,只需放下二字,便可袖手清风闲看花落。于是,领悟到,原来活在世间真的不可以太过执着。因为执着过了头,生命的旅程就成了一条死胡同。
然而书名却叫做生命不能承受之轻(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这如山重量需要生命奋力承受,难道如同鹅毛般的轻飘也能令人无法喘息吗?一开始,我实在是不理解昆德拉的用意何在。试着去解读,发现原来这句话是说给如同特丽莎一样的人的。年轻的特丽莎天真可爱,可是却爱上了风流倜傥的托马斯。两个人的爱情像是一场追逐与被追逐的游戏。然而两个人确实是真心相爱。她认真,他不羁;她要求灵与肉的合一,他信仰性与爱的分离。这一场感情的恒久,注定需要有一个人选择放弃,或者她放弃对于丈夫的要求,或者他放弃自己放纵的情欲。最后,托马斯还是放弃了自己的恶习跟着特丽莎远离喧嚣动荡的城市来到宁静悠闲的乡村。中间几经吵闹几经找寻和保护,可见,托马斯是真心爱她的。
特丽莎对待爱情忠贞不一,偶尔的一次出轨没有让她体会到潇洒,却让这颗认真的心灵更加脆弱和恐惧。她爱托马斯,因而接受不了他与其他女人肉体的纠缠。她纯洁而又脆弱,甚至在噩梦中为丈夫的不忠而哭醒。她爱托马斯,爱情的自私让她的心没有足够的空间去容纳托马斯的放荡,因此选择里离开。在她写给托马斯的留言条上,我读到了一个女人所有的脆弱与坦白,“生命对于我是如此沉重,对于你却是如此之轻。我不能接受如此轻的事实,我不够坚强。”妻子的离开让托马斯生气地将沙发踢到一边,这个细微的动作既夹杂着对特丽莎的担心又感到她的离去不可理解。
毕竟这二者的爱情观是如此的不同。使他们聚在一起的是爱情,使他们分开的同样是爱情,最终真心的爱使他们重新相聚。这一聚,他们从此再也没有分开。
轻与重,在乎与无所谓,在四个人的生命中交替上演。特丽莎和弗兰兹重视爱情,他们都对所爱的人痴心一片,同时也对对方有所求。这就是爱情里的跷跷板。你用爱的重量使自己变得低微,对方就显得高大,然而却不曾想这种高大是自己成就对方的。所以往往是爱得多的一方乞求对方多一点的关心和付出,因为不忍听着自己的痴心没有回声。所以,什么叫做无欲则刚的道理,应该都要了解。弗兰兹乞求沙宾娜与他一起离开瑞士去到另一个地方安家。被弗兰兹感动的沙宾娜答应了他,然而却出乎意料的又一次逃离了。她和托马斯一样,有着一颗飘泊不定的心,为炽热的情感而感动又为保全自由的灵魂而离开。他们的生命如同自由的风,随遇而安却从不停留。
沙宾娜,这个女子的身上拥有了太多突破世俗的地方。她随心所欲,自由独立,浑身充满着魅惑的力量。弗兰兹为了她抛弃了自己的妻子,但她仍然可以同时与托马斯相安无事的交往。或许对于这二者来说,相同的不羁不需要任何束缚和牵绊,没有相伴的诺言和自私的占有,这份感情的确轻松,但很明显,这不是爱情。印象最深刻的是特丽莎相机之下的沙宾娜如同一只野兽般的美丽躯体。那种眼神让我想起一只美洲豹的盯着猎物的一瞬。作为托马斯和特丽莎的好友,听闻他们的死讯,沙宾娜的眼泪让人心疼。这种神奇的友情,其中穿杂着背叛与保护,陪伴和帮助,猜疑与坦诚。最终,这样一种结局让观众无解。是在表达生命的无常,还是其他?
生命的轻与重,该如何衡量?我们的困境是,不管生活如何,逃不过的是自己一颗清醒活着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