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明治精神结构》后记(节选)
李冬君 发表于 2005-1-4 0:34:37
必须承认:日本近代化的成功,一百多年来,是我们刻骨铭心的坐标。
那缘于中国近代化的挫折历程和遥遥无期的企盼所带来的整整一个多世纪的心灵伤痛,鞭策我们在彷徨中不气馁地寻找中国近代化的出路或答案。然而答案就像条条大路通罗马一样呈现在“智慧的迷途羔羊”面前,当我们终于把命运下注在具有鲜明诱惑力的科学技术现代化层面时,其实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心知肚明那不可触碰的传统禁忌,再次使我们迷茫于现代化的三岔路口,没有自由,我们究竟是歧路亡羊的主人,还是迷途的羔羊?
《明治精神结构》是我在一个尘封的角落里发现的,从读第一页起,我便开始酝酿翻译计划。本书对日本近代化、宪政以及“脱亚入欧”的成功惜墨如金,但对于在成功的背后日本人如何构造近代精神却颇费笔墨。西方自由主义与儒家精神、个人主义与国家主义、欧化与民族主义、宪政与天皇万世一系,这些在我们看来如此势不两立的两难抉择,却都在明治精神的构造中形成了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互动结构,这样的精神结构真是匪夷所思,它不是像菊花与刀那样,源于象征性的文化隐喻,而是来自思想史的理性地带。
本书作者松本三之介先生,是研究日本政治思想史的前辈学者。80年代初他受日本NHK广播大学之邀,面向市民作了一个通俗讲座,本书便在此基础上整理而成。当时日本放送协会策划了一套“新NHK市民大学丛书”。他们希望作为已经现代化了的新型市民,不仅应该了解日本的现代化之路,也应该以现代精神塑造“新市民像”。作为丛书作者之一的松本先生,以期惯有的清晰、简洁的笔触,深入浅出地勾勒了明治精神的结构,看得出它很适合市民的阅读习惯,我想这正是我国学术界需要做的一项工作,在当今消费主义的时尚文化轮番袭击市民的思想意识时,我们或许也能为塑造“新市民像”呼吁一下。
在我们的书店里,汗牛充栋的汉译世界名著,大多是为学院派头十足的先生们阅读的,而为市民大众出版的具有严肃的态度、崇高的情感、深刻的思想的阅读作品却少得可怜。似乎市民大众只配读所谓“喜闻乐见”的作品,我想这不光是阅读能力问题,而是文化的价值取向问题,是“关于人的体系”出了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素来轻视市民大众的理性思维的习惯和政治思想的权利,对于这一点,我们还缺乏真正的反省和反思。
而日本“新NHK市民大学丛书”的视界是平民化的,如沼田稻次郎先生的《社会的人权思想》,从“人的尊严”的视角,阐释作为社会人的权利及思想;市井三郎先生的《近世革新思想之谱系》,自豪地介绍了具有统合外来文化能力的日本独特的传统精神,是如何被日本民族培养继承下来的;有泉亨先生的《生活的变动与法》,从市民的消费、工作、生活等角度,探讨了激烈的日常生活的变化,如何带来法的变迁;上山春平先生的《日本的国家像》,从所谓律令国家的深层,重新解释日本国家的特质;大河内一男先生的《日本人的生活和劳动》,以明治·大正·昭和百余年的市民劳动·经济问题作为经线,以庶民日常生活为纬线,考察日本人的“生活”、“劳动”的底层意识和问题。如此等等,不言而喻,都是在为塑造民主政治下的新型市民,提供适应市民需要的自由主义的阅读文本。
我从自己的专业出发,选择了松本先生的《明治精神结构》一书,不仅自己先睹为快,还想把这本书贡献给中国社会,以尽我作为一个思想史学者和一个市民的绵薄之力。可这本书在我手里却辗转了近二十年,问题不在翻译,翻译一年便完成了;问题也不在出版,80年代末,因那场尽人皆知的学潮,风潮所及,殃及池鱼,我这两本译作也在印刷厂的机器上被“拍死”(pass)掉了。民族都在受难,我的损失何足挂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