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
思考取代一种生活常态,貌似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儿,好像也是件累人的事儿。或者说其实思考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思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呢,那人不一定就是科学家或者哲学家吧。
看崔永元的一些东西,我突然引发思考。思考代替生活,思考也变成自我娱乐的一种东西,其他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思考可能是一个痛苦的分娩过程,思考说明还在坚持,也可能是支撑,没有放弃。
一个人是很难有那种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可能一个媒体该有一种社会责任感,为这个媒体服务的人为了把媒体做得更好,费劲脑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一旦这个影响力足够大了,就会想我的一举一动可能会影响其他人,我要对其他人负责。最后这个人就有了超乎常人的责任感,这个责任感,在别人看来可能是异端的、有病的。也难保说有一部分事与生俱来的。
这个有病的人的想法是个人化的,但是他的思考不是私人化的,是为更多人。
对一个人最大的支持不是去赞许,不是做什么大事儿,只要你理解这个人,不歧视、不投来异样的目光。
一个人很难是全面的,就某一领域比他专业的人来看,他是狭隘的。做一个媒体人,你面对的是比你专业的人,你会怎么办。就如和晶所说:一个主持人不自信就完蛋了,因为场子是自己的。掌握一个好的节奏,控制一个点很重要,这事儿绝对靠的是能力。
能力之外,更多是良心的事儿。就如同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类人都有一种强烈的命运感,这是命中注定要做的,总得有这么一个人族这么一件事,可能恰巧就是你。这就是你要做的,没有多么高尚,当然你爱你的职业。
菜籽,可以发芽的东西。只要感觉在,无需浇灌,它就能成长。很多年后,回过头看那颗菜籽已是大树一棵。你会庆幸这么多年了,感觉依旧在还是会喜悦它到底是一棵树了。或者你干脆想到历历在目的过往,你一直没放弃坚持自己的感觉。成熟需要考验,默默无闻到绚烂至极,再到平淡无奇,这不仅仅是承受力的事儿。
只要萌芽就好了,只要有那样的意识就好了。
看崔永元的一些东西,我突然引发思考。思考代替生活,思考也变成自我娱乐的一种东西,其他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思考可能是一个痛苦的分娩过程,思考说明还在坚持,也可能是支撑,没有放弃。
一个人是很难有那种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可能一个媒体该有一种社会责任感,为这个媒体服务的人为了把媒体做得更好,费劲脑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一旦这个影响力足够大了,就会想我的一举一动可能会影响其他人,我要对其他人负责。最后这个人就有了超乎常人的责任感,这个责任感,在别人看来可能是异端的、有病的。也难保说有一部分事与生俱来的。
这个有病的人的想法是个人化的,但是他的思考不是私人化的,是为更多人。
对一个人最大的支持不是去赞许,不是做什么大事儿,只要你理解这个人,不歧视、不投来异样的目光。
一个人很难是全面的,就某一领域比他专业的人来看,他是狭隘的。做一个媒体人,你面对的是比你专业的人,你会怎么办。就如和晶所说:一个主持人不自信就完蛋了,因为场子是自己的。掌握一个好的节奏,控制一个点很重要,这事儿绝对靠的是能力。
能力之外,更多是良心的事儿。就如同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类人都有一种强烈的命运感,这是命中注定要做的,总得有这么一个人族这么一件事,可能恰巧就是你。这就是你要做的,没有多么高尚,当然你爱你的职业。
菜籽,可以发芽的东西。只要感觉在,无需浇灌,它就能成长。很多年后,回过头看那颗菜籽已是大树一棵。你会庆幸这么多年了,感觉依旧在还是会喜悦它到底是一棵树了。或者你干脆想到历历在目的过往,你一直没放弃坚持自己的感觉。成熟需要考验,默默无闻到绚烂至极,再到平淡无奇,这不仅仅是承受力的事儿。
只要萌芽就好了,只要有那样的意识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