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的现实生态【京师学人.20期】
![]() |
(摄影:黎璐枝)
在这个竞争愈发激烈的社会中,为了更好地生存,我们不得不考取五花八门的“证”:英语四六级证、注册会计师证、律师证、驾驶证、导游证。而在北师大,这样一种“证”颇为流行,那就是——教师资格证。一到选课时,学子们纷纷斗智斗勇、绞尽脑汁,只为选到教师资格证的必修科目,从而拿到传说中的教师资格证。上个学期末非师范生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关闭即在校内引起不小风波,在07级学生的强烈要求下,学校又开设了给07级非师范生的两个教育心理学班。高呼声,考证热,对教师资格证的趋之若鹜,均是对教师职业的心向往之,还是存在他种考虑?
什么是教师资格证?
本报记者:赵伟光
按照惯例,五月下旬是各院系安排熟悉学籍情况的学生到北京市教师资格认定办公室填写集体认定教师资格的证书信息、粘贴照片的时间。随着六月的来临,又有一批学生即将离校。毕业生们在拿到毕业证书的同时,还会收到一份教师资格证。如果说毕业证书是一段学习结束的标志,那么教师资格证则像是开启另一段人生的通行证。
如何拿到教师资格证
教师资格证是大学毕业生成为一名教师的必备之物,它的获得过程虽然算不上艰难,但也并不轻松。教师资格证认定的报名条件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两科取得合格以上成绩,普通话成绩不低于二级乙等,体检合格,能够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如期毕业等等。此外,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的学生还将分别进行集体认定和教育教学能力测试认定。最后通过院系党委的思想品德鉴定,才算大功告成。
教师资格证的获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两门课被安排在不同年级的不同学期。由于不是课程硬性安排,非师范生还需要尽力选到这两门课。此外,非师范生在最后一年还要经过将近一个月的教育实习,并获得合格的成绩。可以说,早在大二,一名学生就需决定自己是否要考取教师资格证。
教师职业与就业
在外人看来,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成为一名老师或者说具有一名老师的资格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这样的看法正悄然变化,随着师大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迈进,教师可能正在成为更少数人的职业选择,有趣的是,报考教师资格证的同学却并未因此而减少。
为了解学生就业去向方面的信息,记者还向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咨询了相关情况。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告诉我们,目前教育行业仍然是我校学生重要的就业方向,每年都会有一批学生在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这个数量在近几年比较稳定。而关于招聘单位方面,近几年的招聘名额也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应聘竞争却日趋激烈。“有些学校的要求提高了,要求应聘者学历至少为硕士研究生。特别是在北京,竞争非常激烈。”不过,根据这几年的情况来看,虽然竞争压力增大了,但机会还是有的。“有些学校也点名要本科生,这种事情都是因人而异。其实在北京以外的地区,就业机会还是很多的。”
关于教师资格证的政策
就教师资格证的相关政策问题,记者采访了学校教务处主管该项工作的杜春光老师。杜老师说,教师资格证的报考政策近年来没有过多的变化,学校也并未因为免费师范生政策的推出而改变相关课程的设置。但师范生会是学校作为教师培养的重点,这在师范生课程设置上就有所体现。在被问及学生们获得教师资格证却并不成为教师的情况时,杜老师表示学校方面会尊重学生的选择。“我们的学校在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发展,我们也希望自己的学生更加具有竞争力,毕竟就业是学生自己的选择。
![]() |
本报调查:61.5%的大三同学欲考取教师资格证
本报记者:夏瑾
本报特对大三非免费师范生同学报考教师资格证的情况做了一个小调查,调查显示,有高达61.5%的大三同学打算考取教师资格证。
在被调查大三非免费师范生中,有14.4%非常确定自己要当老师,47.1%的同学表示将考虑教师这个职业选择,并准备考取教师资格证。
统计所得的61.5%这个数字大大超过记者预期,因为身边不小比例的同学平日并未表现出对教师职业的钟情。为什么考取教师资格证成为大多数师大学生的选择呢?
从大家的补充说明中,不难发现其中端倪。调查显示,虽有47.1%的人意愿考取教师资格证,但并不代表真的就将教师作为职业规划。有学子在问卷中明确表示,“当老师为择业增加了一个选择”“可作为择业的退路”“师范学校的优势更容易考取教师资格证”。
这样的说辞真实又显尴尬,并非悖于老校师道传统,在当前教师职业经济收益与社会地位不断出入龃龉的窘境下,教师职业确实不时遇冷。所以,面对现代社会巨大就业压力时,为自己增加一条退路,也无可厚非。
![]() |
一种选择
本报记者:夏瑾
刚刚进行完毕业论文答辩的G同学显得格外轻松,剩下的事情除了5月底的试讲之外,就是好好休息准备四个月之后留校读研了。
G同学是师大某一偏冷门理科院系06级的学生,今年她考上了我校本专业的研究生。对于即将面对的试讲,G同学说,“本来教师资格证对我来说是一个无所谓的东西,所以试讲也是无关紧要,没什么特别紧张的,就是趁这段时间先简单看看指定的教材吧。”
这场将要来临的试讲就和她去年为了拿教师资格证参加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普通话考试一样轻松。准备自然是要准备的,毕竟报名费也不少,但至于考得上考不上也算不上重要,考上当然不错,考不上嘛就当浪费了些钱。
有G同学这种看法的人不在少数,她说,“我们班老师通知考证的时候就跟大家说,‘有用没用反正先考着,不会吃亏’。所以同学们很多都是抱着这种想法。”所以G同学也跟其他同学一样,在大三的时候把能选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都选了,大四上学期的时候把普通话等级考试也过了,一切似乎都很顺利。教师资格证离她已经不远了。
至于拿到证后该怎么用它,她倒是还没有想好。
G同学认为自己眼前的事就是先把硕士念完,甚至可能念到博士。如果能留校任教,做一名大学老师当然是最好的出路了。不过她估计留在本校应该是比较困难,综合考虑一下,在北京稍差一点的大学任教也是比较现实又满意的选择。
对她来说,当大学老师是第一选择,如果这条路行不通的话,退而求其次进个科研单位也不错。不过要是连此路都不通的话,这个时候教师资格证就派上用场了,当中学老师成了她的一条退路了,当然这是次而又次的第三选择。
这似乎也正是她当初决定报考教师资格证的宣言。北师大属师范类院校,在报考教师资格证上相比于其他学校确实存在优势。借助这种便利考取教师资格证,也是很多师大学生的考虑。至于会不会真的当高中老师,G同学自己都觉得可能性不高,如果果真前两条路都行不通了,大树没了,灌木也没了,所幸还能抓住最后一根稻草。
还好G同学觉得这根稻草是根长得不错的稻草,根系还算结实。她说,“其实中学老师是个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工资、福利各方面还不错的工作,一年还有两个长假。”
但是稻草毕竟只是稻草,比不上大树和灌木。不可否认,现在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觉得。
不过G同学也觉得,就算说教师资格证是根稻草,也并非什么人都可以抓住。她为报考教师资格证参加体检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其他师范院校的学生,他们甚至会做出插队等不文明的行为。“这种素质怎么配为人师”,所以她认为适当提高获得教师资格证的门槛是有道理的。
G同学的有些话虽然现实得有些苍白,但是代表了现在很多考教师资格证的同学的看法。这或许就是为何学生们考证意愿广泛,但真正将教师作为职业选择的人却不多的原因。
![]() |
一种热爱
本报记者:关贺
好不容易见到刘琦,资源学院大一的非师范生。这个来自黑龙江的男生有着东北人特有的豪迈,并且很有自己的想法。对于教师这个职业,东北小伙有着自己特别的执着,对他来说,那是一个不可言弃的梦想。
“我一直都想当一名老师,回到家乡当一名老师是我的梦想。”虽然刘琦第一次面对采访还有一点局促,但他还是笃定说道,也许是老师这个话题让他有说不完的话。
高考后报志愿时,他因看重师范品牌报考了北师大,师范院校的学生将来从事教师职业有着先天优势,尤其是像北师大这样一流的师范类院校。虽然填报志愿时他填报了免费师范专业,却由于被调剂而没有如愿被师范专业录取。对此,他现在还留有遗憾。
既然当初有报师范专业的想法,为什么不转系呢?他笑着回答说:“我不转系有两个原因,其实第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觉得我现在学得东西很多,知识量很大。再一方面就是因为我比较重感情,和班里的同学相处快一年了,所以舍不得离开。”他想当一名化学老师,将自己的课程和师范班的课程进行对比后发现师范班的课程相比之下,不如现在学的丰富。而现在自己最应该做的是拓展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就像他一直坚信的那样:任何职业都需要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想要成为一名老师也是同样需要自我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说在在师范专业学习,就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现在的他忙着上课,做需要收集尘土的实验并且乐在其中。
刘琦曾问自己现在的老师:如果想当一名老师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老师并不建议他去转系,而是让他学好现在的专业知识。现在他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所以更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和大多数想考教师资格证的非师范生一样,他会选修教育心理学等科目并且参加考试。关于教育实习,他并没有担心过:“我会参加支教活动,而且如果学校没有安排实习机会,自己也可以找到。能不能找到实习机会其实也要考虑自己的能力。”那么学校能为非师范生能力的培养做些什么呢?是不是该重视起非师范生教师素质的培养,为非师范生考取教师资格证广开门路呢?谈到这,刘琦笑了笑,坦承自己并没有想过关于课程安排的问题,但他如果开设了某些关于教师素质培养的课程,自己倒并不一定会感兴趣。而且他并不认为学了这门课就一定会让学生的教师素质有所提高。毕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路要走,每个人的方式也不同。“我就是按照我的方式,每个人的选择都是不一样的。”
“一个老师的魅力并不在于头衔的高低,自己真正懂得多少东西,并且拥有亲和力才是重点。”刘琦对老师的定位是要有个人魅力,而这种魅力,就算是出自名校师范专业也不一定会具备。他一直认为自己的高中数学老师就是个很有魅力的老师。他在授课时,字里行间似乎并没有什么所谓的语言艺术,但却让人喜欢听他的课,也很乐意亲近他,这正是最大的“艺术”了。这位老师对他的影响很大,他一直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成为一个有魅力的老师,充分享受那种和同学一起相处的感觉:“和自己教的学生在一块儿,一定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看到自己的学生不断进步也一定会让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后记:
本报记者:罗悦
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不单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信仰,因为他们所面对的是至高的灵魂。然而,教师绝不是一个能够快速带来功名利禄的跳板,“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所带来的也多是精神性的满足。
正因为如此,教师虽被赞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这个职业似乎在任何年代都没有真正享受到与此说法相当的神圣地位。在功利主义和物质崇拜尘嚣甚上的现代社会,教师的价值甚至再一次沦落,人们一面为之歌功颂德,一面却有些暗暗地不以为然。它反倒成了我们最后的退路,一个万不得已的选择。或许,没有人该为此负责,大家各谋出路,无可厚非。
本该是圣洁之地的校园频发各种“门”类事件,不少教师也深陷“门”中不可自拔。个别品质低劣的教师破坏了整个队伍的纯洁性,他们本该品德高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在面对负性社会事件时,仿佛具有某种反讽意味,人们对教师的素质问题表现出极大关注。然而,我们更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个别腐蚀不了整个群体,真正值得恐慌的或应是教师群体日渐失去信仰的事实。如果对人的培育不再是崇高的信仰或理想,那么失却理想的教师们又将会给我们民族的明天带来怎样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