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书的故事
文/胡洪侠
吴藕汀
刚刚出版的文化老人吴藕汀《药窗诗话》大可消暑。老人一生远离世事,将自己隐于书海,藏之笔端。先生去世前,许宏泉去嘉兴看他,见老人身边还堆放着《袁氏当国》等新书数卷。老人曾对秀州书局的范笑我说:我死后,你们有了好书,帮我留着,放在我的书架上。
唐弢
唐弢先生专藏现代文学书籍,是首屈一指的大家,淘书买书写书读书凡六十余年,一生的命运都与书相纠结。
藏书家勇于借书给别人者,其心理必先有承受“书难”之准备,否则难避“死去活来”之苦痛。唐弢先生堪称“借书勇者”。上世纪50年代,组织上要参加莱比锡图书展,唐弢收藏的德法两国著作早期中译本被借去参展。结果,出了家门的书仿佛出征的士兵,不知是“战死沙场”还是当了“俘虏”,反正再没有回家的时候。当时的文化部长茅盾批示说,“一定追查,还给唐先生”,终是没有下落。
朱自清
旧书价格的高低,一来随行就市,二来因卖书人而异,实难有一定之规。同一部书,往往有价格悬殊甚巨者。朱自清回忆自己买书经历时说,某日一书铺持高丽本《杜率分韵》登门求售,两册书索价300元。“书极不相干而索价如此之高,荒谬之至”。熟料次日又有书铺送来同一套书,要价仅两元。遂立刻买下。
叶灵凤
老上海北四川路添福书庄的广东老板既不太懂书,又时常喝醉,当时许多爱书人都在这里捡过便宜,戴望舒捡过,叶灵凤也捡过。一册巴黎版的乔伊斯《尤利西斯》,一部“只合藏在枕函中”的《香园》,老板给叶灵凤的卖价是一块四。叶灵凤自己都不敢相信,“如果他那时知道《尤利西斯》的定价是10美元,而且还无从买得,《香园》的定价更是100法郎以上,他真要懊丧得烂醉三天了”。
黄裳
全本《金瓶梅》现在还算是“禁书”,想得一套影印本并不容易,可是黄裳先生说,早些年,《金瓶梅》实在算不得什么宝书,几乎随手可得,即使崇祯本所附全图,也有极初印的本子在。那年冬天,他在北京琉璃厂访书,走进来熏阁,“架子上书满满的,却没有什么可看,记得各种版本的《金瓶梅》就塞了半架”。
汪曾祺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常常断顿,朱德熙一见他日高不起,便料定午饭又没着落,于是就挟一本字典进宿舍,喊道:“起来起来,去吃饭!”他们先去昆明的文明街,找一家旧书店把字典卖掉,然后俩人吃一顿包子或两碗焖鸡米线,外加二两酒。原来,文明街这几家旧书店的老板和伙计对书不甚内行,收书全看是否整齐,厚厚的工具书更是一手交书,一手给钱,价格还不低。
宗璞
作者宗璞家里的新旧书籍满坑满谷,不得以只好以卖书换空间。他们选中要卖线装一千卷的《全唐文》,此书虽经“文革”洗礼,然无污损、无缺失,或许能卖个好价钱。书店的人上门估价,说是只能出价1000元。取书那天,宗璞随意取出一册全唐文把玩,见纸色洁白,字大悦目,心中有难舍之意。书贾劝道,这价钱也差不多了,以前官宦人家讲究排场,都得有几部老书装门面,价钱自然能上去;现在不讲究这门面了,过几年说不定只能当废纸卖了。宗璞遂请他们立刻拿去。
姜德明
1958年,既讲炼钢铁,又讲炼人。一次会议上,有人批评藏书家姜德明“年纪轻,思想旧,受了30年代文艺的影响”。姜觉得委屈,决定卖掉一批书,包括良友、晨光的“文学丛书”和老舍先生全集,还有几十本《良友画报》和整套的林语堂编《论语》《宇宙风》,还有《寸草心》《北平情歌》等一批毛边书。下班以后,保姆罗大娘高兴地说:“书店来人了,旧书整整装了一平板三轮车。您的书原来这么值钱哪。瞧,留下100元呢!”姜德明苦笑,暗想:“老太太,您可知道我买来时花了多少钱吗?旧书店拉走的是我的梦、我的故事、我的感情、我的汗水和泪水啊……”
林斤澜
林斤澜在《劫中书话》中说,所谓“十年浩劫”是从“书之劫”开始的。他发现,运动一开始,单位图书的书籍一批批下架。某日,茅盾的《子夜》也不见了。他就问图书管理人员怎么回事,得到的回答是:这样的革命名著,可不敢随便处理,是照着单子下的。林问:单子上怎么说?答曰:只有分类,别无罗嗦。又问:归在什么类?管理人员一查,说:黄色类。林先生说,得知这个答案后,“众生皆成丈二和尚”。
孙犁
孙犁的藏书“文革”初期被抄,1973年发还。当时孙犁在白洋淀写剧本,无法回天津将藏书运回旧居,只好委托《天津日报》文艺组同仁帮忙。于是就有了一句新“谚语”:文艺组的编采人员打扑克,谁要是牌运不佳,就说——“孙犁搬家,总是书(输)”。中国读书人啃书煮字生涯中,“书”与“输”确实关系密切,几乎形影不离,也难怪大款富商忌讳别人给他“送书”了。
刘文典
抗战期间,刘文典教授转徙云南执教,同校常有青年教师前来借书。某日,一青年教师发现书中夹有一张刘教授亲笔所画老鼠像,遂问其详。刘文典大笑,述其缘由:“一天夜深人静,我还在油灯下看书,老鼠爬到油盘上,好像没看到我这个大活人,不停地吃着盘上的油。当时真想打死它,转念又想老鼠也是在讨生活,何必打它呢?让它吃吧。为了记下这件事,我随即用毛笔为它写生,然后将画有老鼠的棉纸放在书中。”
吴藕汀
刚刚出版的文化老人吴藕汀《药窗诗话》大可消暑。老人一生远离世事,将自己隐于书海,藏之笔端。先生去世前,许宏泉去嘉兴看他,见老人身边还堆放着《袁氏当国》等新书数卷。老人曾对秀州书局的范笑我说:我死后,你们有了好书,帮我留着,放在我的书架上。
唐弢
唐弢先生专藏现代文学书籍,是首屈一指的大家,淘书买书写书读书凡六十余年,一生的命运都与书相纠结。
藏书家勇于借书给别人者,其心理必先有承受“书难”之准备,否则难避“死去活来”之苦痛。唐弢先生堪称“借书勇者”。上世纪50年代,组织上要参加莱比锡图书展,唐弢收藏的德法两国著作早期中译本被借去参展。结果,出了家门的书仿佛出征的士兵,不知是“战死沙场”还是当了“俘虏”,反正再没有回家的时候。当时的文化部长茅盾批示说,“一定追查,还给唐先生”,终是没有下落。
朱自清
旧书价格的高低,一来随行就市,二来因卖书人而异,实难有一定之规。同一部书,往往有价格悬殊甚巨者。朱自清回忆自己买书经历时说,某日一书铺持高丽本《杜率分韵》登门求售,两册书索价300元。“书极不相干而索价如此之高,荒谬之至”。熟料次日又有书铺送来同一套书,要价仅两元。遂立刻买下。
叶灵凤
老上海北四川路添福书庄的广东老板既不太懂书,又时常喝醉,当时许多爱书人都在这里捡过便宜,戴望舒捡过,叶灵凤也捡过。一册巴黎版的乔伊斯《尤利西斯》,一部“只合藏在枕函中”的《香园》,老板给叶灵凤的卖价是一块四。叶灵凤自己都不敢相信,“如果他那时知道《尤利西斯》的定价是10美元,而且还无从买得,《香园》的定价更是100法郎以上,他真要懊丧得烂醉三天了”。
黄裳
全本《金瓶梅》现在还算是“禁书”,想得一套影印本并不容易,可是黄裳先生说,早些年,《金瓶梅》实在算不得什么宝书,几乎随手可得,即使崇祯本所附全图,也有极初印的本子在。那年冬天,他在北京琉璃厂访书,走进来熏阁,“架子上书满满的,却没有什么可看,记得各种版本的《金瓶梅》就塞了半架”。
汪曾祺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常常断顿,朱德熙一见他日高不起,便料定午饭又没着落,于是就挟一本字典进宿舍,喊道:“起来起来,去吃饭!”他们先去昆明的文明街,找一家旧书店把字典卖掉,然后俩人吃一顿包子或两碗焖鸡米线,外加二两酒。原来,文明街这几家旧书店的老板和伙计对书不甚内行,收书全看是否整齐,厚厚的工具书更是一手交书,一手给钱,价格还不低。
宗璞
作者宗璞家里的新旧书籍满坑满谷,不得以只好以卖书换空间。他们选中要卖线装一千卷的《全唐文》,此书虽经“文革”洗礼,然无污损、无缺失,或许能卖个好价钱。书店的人上门估价,说是只能出价1000元。取书那天,宗璞随意取出一册全唐文把玩,见纸色洁白,字大悦目,心中有难舍之意。书贾劝道,这价钱也差不多了,以前官宦人家讲究排场,都得有几部老书装门面,价钱自然能上去;现在不讲究这门面了,过几年说不定只能当废纸卖了。宗璞遂请他们立刻拿去。
姜德明
1958年,既讲炼钢铁,又讲炼人。一次会议上,有人批评藏书家姜德明“年纪轻,思想旧,受了30年代文艺的影响”。姜觉得委屈,决定卖掉一批书,包括良友、晨光的“文学丛书”和老舍先生全集,还有几十本《良友画报》和整套的林语堂编《论语》《宇宙风》,还有《寸草心》《北平情歌》等一批毛边书。下班以后,保姆罗大娘高兴地说:“书店来人了,旧书整整装了一平板三轮车。您的书原来这么值钱哪。瞧,留下100元呢!”姜德明苦笑,暗想:“老太太,您可知道我买来时花了多少钱吗?旧书店拉走的是我的梦、我的故事、我的感情、我的汗水和泪水啊……”
林斤澜
林斤澜在《劫中书话》中说,所谓“十年浩劫”是从“书之劫”开始的。他发现,运动一开始,单位图书的书籍一批批下架。某日,茅盾的《子夜》也不见了。他就问图书管理人员怎么回事,得到的回答是:这样的革命名著,可不敢随便处理,是照着单子下的。林问:单子上怎么说?答曰:只有分类,别无罗嗦。又问:归在什么类?管理人员一查,说:黄色类。林先生说,得知这个答案后,“众生皆成丈二和尚”。
孙犁
孙犁的藏书“文革”初期被抄,1973年发还。当时孙犁在白洋淀写剧本,无法回天津将藏书运回旧居,只好委托《天津日报》文艺组同仁帮忙。于是就有了一句新“谚语”:文艺组的编采人员打扑克,谁要是牌运不佳,就说——“孙犁搬家,总是书(输)”。中国读书人啃书煮字生涯中,“书”与“输”确实关系密切,几乎形影不离,也难怪大款富商忌讳别人给他“送书”了。
刘文典
抗战期间,刘文典教授转徙云南执教,同校常有青年教师前来借书。某日,一青年教师发现书中夹有一张刘教授亲笔所画老鼠像,遂问其详。刘文典大笑,述其缘由:“一天夜深人静,我还在油灯下看书,老鼠爬到油盘上,好像没看到我这个大活人,不停地吃着盘上的油。当时真想打死它,转念又想老鼠也是在讨生活,何必打它呢?让它吃吧。为了记下这件事,我随即用毛笔为它写生,然后将画有老鼠的棉纸放在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