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个小组的想法
以下是一个豆瓣小组的开场白:
这个时代诞生了“工作”这样一个怪物。
所以,日本作家泽木耕太郎说:“在固定的地方和固定的人生活,让我觉得无聊……26岁之前要到国外走一走。”这是近20年前的事情了;
唐三藏开始西游的年纪是26岁。这是1300多年前的事情了;
26岁之前虽然不至于行遍地球,至少也应该周游全国吧。这是你现在就应该考虑的事情……
好吧,再来读一段文字,很拗口的文字,需要边读变想的文字:
我常常幻想未来的景象,梦想自己可能会成为的角色,或许是诗人、预言者、画家等等。然而这些都不算什么。我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写诗,预言或作画,任何人生存的意义都不应是这些。这些只是旁枝末节。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无论他的归宿是诗人还是疯子,是先知还是罪犯——这些其实和他无关,毫不重要。他的职责只是找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他人的命运——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它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我的想法:
人们聚堆,组成城市,是为了生活更美好。想象人们还像以前一样,散居,住田地里,没有城市的集体协作,生活质量会差多少!各种工作分工,也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便捷。然而这一切的代价,可能就是个体感觉不到幸福感,没有创造的感觉,仿佛是《摩登时代》里的一个螺丝钉,每天流水线作业,固定地做着一些事情。不过从更大的角度看,“工作”绝不是怪物。世上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
人26岁之前,出去看看,挺好的,到了30岁以后,就不会还有各种想法,和遗憾,会选择淡定地生活,或者继续漂泊。
再说那第二段话,就有点中学生似的理想化了。有人生存的意义就是写诗,或者就是画画,其他方式于他而言,就是“逃避方式”。比如梵高,他放下画笔,拿起锄头,那就是向现实妥协。不过对于我们芸芸众生来说,选择一份稍体面的工作,或者能糊口的工作,做符合“大众理想”的事情,比如朝九晚五、结婚生子,不一定意味着在逃避,或者“懦弱回归”、“随波逐流”。如果一个白领看到这段话,“冥思”之后,递交辞呈,去寻找自己的“命运”,就有点无厘头了。而且,这段话,也没说清楚到底什么是“自己的命运”。是所述“生存的意义”么?是一生到底要做什么么?
这个时代诞生了“工作”这样一个怪物。
所以,日本作家泽木耕太郎说:“在固定的地方和固定的人生活,让我觉得无聊……26岁之前要到国外走一走。”这是近20年前的事情了;
唐三藏开始西游的年纪是26岁。这是1300多年前的事情了;
26岁之前虽然不至于行遍地球,至少也应该周游全国吧。这是你现在就应该考虑的事情……
好吧,再来读一段文字,很拗口的文字,需要边读变想的文字:
我常常幻想未来的景象,梦想自己可能会成为的角色,或许是诗人、预言者、画家等等。然而这些都不算什么。我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写诗,预言或作画,任何人生存的意义都不应是这些。这些只是旁枝末节。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无论他的归宿是诗人还是疯子,是先知还是罪犯——这些其实和他无关,毫不重要。他的职责只是找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他人的命运——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它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我的想法:
人们聚堆,组成城市,是为了生活更美好。想象人们还像以前一样,散居,住田地里,没有城市的集体协作,生活质量会差多少!各种工作分工,也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便捷。然而这一切的代价,可能就是个体感觉不到幸福感,没有创造的感觉,仿佛是《摩登时代》里的一个螺丝钉,每天流水线作业,固定地做着一些事情。不过从更大的角度看,“工作”绝不是怪物。世上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
人26岁之前,出去看看,挺好的,到了30岁以后,就不会还有各种想法,和遗憾,会选择淡定地生活,或者继续漂泊。
再说那第二段话,就有点中学生似的理想化了。有人生存的意义就是写诗,或者就是画画,其他方式于他而言,就是“逃避方式”。比如梵高,他放下画笔,拿起锄头,那就是向现实妥协。不过对于我们芸芸众生来说,选择一份稍体面的工作,或者能糊口的工作,做符合“大众理想”的事情,比如朝九晚五、结婚生子,不一定意味着在逃避,或者“懦弱回归”、“随波逐流”。如果一个白领看到这段话,“冥思”之后,递交辞呈,去寻找自己的“命运”,就有点无厘头了。而且,这段话,也没说清楚到底什么是“自己的命运”。是所述“生存的意义”么?是一生到底要做什么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