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st in Translation 之 《无事生非》
TNT剧团下周要来中大演出much ado about nothing,于是赶回家把译本粗读了一遍,发现几个有意思的地方。
首先是ACT III, SCENE IV的一段对话:
BEATRICE
'Tis almost five o'clock, cousin; tis time you were
ready. By my troth, I am exceeding ill: heigh-ho!
MARGARET
For a hawk, a horse, or a husband?
BEATRICE
For the letter that begins them all, H.
朱生豪先生原译为:
贝特丽丝 快要五点钟啦,妹妹;你该快点儿端整起来了。真的,我身子怪不舒服。唉——呵!
玛格莱特 是您的肚肠里有了牵挂,还是得了心病、肝病?
贝特丽丝 我浑身说不出的不舒服。
译本丝毫不差地传达出beatrice为爱而恼的神韵,算是很意译的意译了,却并没有巧妙地将文字游戏转化过来。
再看译林出版社校改过的朱先生的稿子:
贝特丽丝:快要五点钟啦,妹妹,你该快点儿收拾起来了。真的,我的身子怪不舒服。唉——呵!是由於一切带“夫”字的东西,是由于屠夫,马夫,还是丈夫?
在赫然印着定价288元的八本精装书的第二本里,低级错误就这样出现了——三个人的对话被合成了BEATRICE一个人的。或许,这多半是校对不力的产物,但是,它把For the letter that begins them all, H. 提前了。所以看上去又像是故意的。 无可否认的是,把H转化为“夫”字,换到每个名词的词尾,可谓妙译。
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还有一些很戏谑东西没有被译出来?
其一,英文版全集的注解里写到:H是ACHE的谐音,这同样是个双关语。想想,估计应按seven year ache——七年之痒的“痒”字意来解,指男女间饥渴又得不到的那种懊恼之感。两个译本都没注意到这点,或是无能为力吧。
其二,该段对话和ACT II, SCENE I的一句对白遥相呼应:
BEATRICE
Good Lord, for alliance! Thus goes every one to the
world but I, and I am sunburnt; I may sit in a
corner and cry heigh-ho for a husband !
根本不想结婚的BEATRICE开玩笑地说,自己将永远嫁不出去,终有一天会为了一个丈夫在角落里发出HEIGH-HO的叹气声(同时也是当时一首著名的BALLAD的名字)。说不定最初表演的时候,这两个音是被唱出来的。第三幕中BEATIRCE因大家的计谋对BENEDICK产生感情,又羞于启齿,无意间(或是有意?)发出HEIGH-HO的感叹,极富喜剧效果。然而,无论是朱先生和校稿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贝特丽丝 天哪,真好亲热!人家一个个嫁了出去,只剩我一个人年老珠黄;我还是躲在壁角里,哭哭自己的没有丈夫吧!(校稿没有修改朱先生的原文)
虽然宏观来看,BENEDICK和BEATRICE感情线的喜剧效果并没有因翻译而削弱多少,但莎翁可爱的PLOT们就这样被埋没了......
翻译之事,可谓难矣,朱生豪先生言:
“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廿四年春,得前辈詹文浒先生之鼓励,始着手为翻译全集之尝试。越年战事发生,历年来辛苦搜集之各种莎集版本,及诸家注释考证批评之书,不下一二百册,悉数毁于炮火,仓卒中惟携出牛津版全集一册,及译稿数本而已,厥后转辗流徙,为生活而奔波,更无暇晷,以续未竞之志。”
这般辛苦,尚不能全面发现书中前后照应之处,何况我们这些毫无骨气之辈呢?
译林号称用前后五年校改了朱先生的本子,但其中低级错误也有不少。虽宣言“尽量保持沙氏作品的原来面目”,但有的地方改了还不如没改!(如以前写过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第四幕第一场中的文字游戏)
进步嘛......也是有目共睹的。朱先生也不能当成神来崇拜,朱译中很多话今天读起来已经很拗口了。
-------------------轻松的分界线----------------------------------
在第三幕第四场中:
MARGARET
Clap's into 'Light o' love;'
同样是一首歌谣的名字,朱先生翻译成:
玛格莱特 快唱一曲《妹妹心太活》吧
笑死......
校稿:
玛格莱特:来一曲《乐风流》吧
两种译法都体现出爱情的轻浮,传达了愿意~
不是 爱之光 哦~ 而是 轻浮的爱~
Light´-o'-love`(līt´ô-lŭv`)
n. 1. An old tune of a dance, the name of which made it a proverbial expression of levity, especially in love matters.
(这一段关于重与轻的对话过于猥琐,大家自己去看吧~莎翁真是有服务精神丫~)
不知道还能不能找这首古曲呢......
首先是ACT III, SCENE IV的一段对话:
BEATRICE
'Tis almost five o'clock, cousin; tis time you were
ready. By my troth, I am exceeding ill: heigh-ho!
MARGARET
For a hawk, a horse, or a husband?
BEATRICE
For the letter that begins them all, H.
朱生豪先生原译为:
贝特丽丝 快要五点钟啦,妹妹;你该快点儿端整起来了。真的,我身子怪不舒服。唉——呵!
玛格莱特 是您的肚肠里有了牵挂,还是得了心病、肝病?
贝特丽丝 我浑身说不出的不舒服。
译本丝毫不差地传达出beatrice为爱而恼的神韵,算是很意译的意译了,却并没有巧妙地将文字游戏转化过来。
再看译林出版社校改过的朱先生的稿子:
贝特丽丝:快要五点钟啦,妹妹,你该快点儿收拾起来了。真的,我的身子怪不舒服。唉——呵!是由於一切带“夫”字的东西,是由于屠夫,马夫,还是丈夫?
在赫然印着定价288元的八本精装书的第二本里,低级错误就这样出现了——三个人的对话被合成了BEATRICE一个人的。或许,这多半是校对不力的产物,但是,它把For the letter that begins them all, H. 提前了。所以看上去又像是故意的。 无可否认的是,把H转化为“夫”字,换到每个名词的词尾,可谓妙译。
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还有一些很戏谑东西没有被译出来?
其一,英文版全集的注解里写到:H是ACHE的谐音,这同样是个双关语。想想,估计应按seven year ache——七年之痒的“痒”字意来解,指男女间饥渴又得不到的那种懊恼之感。两个译本都没注意到这点,或是无能为力吧。
其二,该段对话和ACT II, SCENE I的一句对白遥相呼应:
BEATRICE
Good Lord, for alliance! Thus goes every one to the
world but I, and I am sunburnt; I may sit in a
corner and cry heigh-ho for a husband !
根本不想结婚的BEATRICE开玩笑地说,自己将永远嫁不出去,终有一天会为了一个丈夫在角落里发出HEIGH-HO的叹气声(同时也是当时一首著名的BALLAD的名字)。说不定最初表演的时候,这两个音是被唱出来的。第三幕中BEATIRCE因大家的计谋对BENEDICK产生感情,又羞于启齿,无意间(或是有意?)发出HEIGH-HO的感叹,极富喜剧效果。然而,无论是朱先生和校稿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贝特丽丝 天哪,真好亲热!人家一个个嫁了出去,只剩我一个人年老珠黄;我还是躲在壁角里,哭哭自己的没有丈夫吧!(校稿没有修改朱先生的原文)
虽然宏观来看,BENEDICK和BEATRICE感情线的喜剧效果并没有因翻译而削弱多少,但莎翁可爱的PLOT们就这样被埋没了......
翻译之事,可谓难矣,朱生豪先生言:
“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廿四年春,得前辈詹文浒先生之鼓励,始着手为翻译全集之尝试。越年战事发生,历年来辛苦搜集之各种莎集版本,及诸家注释考证批评之书,不下一二百册,悉数毁于炮火,仓卒中惟携出牛津版全集一册,及译稿数本而已,厥后转辗流徙,为生活而奔波,更无暇晷,以续未竞之志。”
这般辛苦,尚不能全面发现书中前后照应之处,何况我们这些毫无骨气之辈呢?
译林号称用前后五年校改了朱先生的本子,但其中低级错误也有不少。虽宣言“尽量保持沙氏作品的原来面目”,但有的地方改了还不如没改!(如以前写过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第四幕第一场中的文字游戏)
进步嘛......也是有目共睹的。朱先生也不能当成神来崇拜,朱译中很多话今天读起来已经很拗口了。
-------------------轻松的分界线----------------------------------
在第三幕第四场中:
MARGARET
Clap's into 'Light o' love;'
同样是一首歌谣的名字,朱先生翻译成:
玛格莱特 快唱一曲《妹妹心太活》吧
笑死......
校稿:
玛格莱特:来一曲《乐风流》吧
两种译法都体现出爱情的轻浮,传达了愿意~
不是 爱之光 哦~ 而是 轻浮的爱~
Light´-o'-love`(līt´ô-lŭv`)
n. 1. An old tune of a dance, the name of which made it a proverbial expression of levity, especially in love matters.
(这一段关于重与轻的对话过于猥琐,大家自己去看吧~莎翁真是有服务精神丫~)
不知道还能不能找这首古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