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回读红会记
昨天阳光明媚,与前天的天气完全不同。下午无事,于是还是决定参加读红。出发前,给默默发了一条短信告知了一下。
到了川大,时间还早,在书店里翻了下书。许久不来,体育馆对面那个书店都改成咖啡馆了,真是让人感叹。
看时间差不多了,向读红地点枫林晚走去,正碰见小兰骑车翩然而至。看了一下四周,其他人都还没到,我和小兰就跟老板打了招呼,搬了几张桌椅出来,先摆在阴凉之处,等待其他人的到来。
跟小兰聊了一会儿,却见一位白衣壮汉朝我们这边走来。经小兰介绍,我才知道原来这位壮汉正是今天的主讲——云析MM。在见到云析MM之前,不知为啥,我总觉得他应该是比较秀气的那种样子,或许是受以前的那种才子形象的影响吧。
后来,云月、人间、小虫、默默等陆续到达。默默穿得真是时尚,让大家全都眼前一亮,我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话说回来,这么明媚的阳光,倒是要像默默这么穿才最是应景呢。
坐了一会儿,大家觉得有点冷,于是我们移到了有太阳的地方。太阳真是大,完全就是夏天的感觉,跟前天相比,就像是从冬天直接进入夏天了呢。
大家点了茶水,然后小兰拿出手机开始录音。云析刚开始讲今天的题目的时候还显得有些紧张,后来讲到他自己喜欢红楼梦的原因的时候终于放松了。原来云析最开始喜欢的是孙悟空,可是孙悟空是虚构的,于是被剔出了偶像名单;后来喜欢诸葛亮,但是诸葛亮被神化了,于是又被剔出了偶像名单;看了红楼梦以后,觉得红楼梦是如此真实,于是喜欢上了红楼梦。在正式开讲本回主题前,云析讲了一下他了解的红学研究历史,听了他的讲解,大家才发现原来红学跟浙江有这么大渊源。这么说来,会不会红楼梦作者其实跟浙江有关系呢?
之后开始切入正题了,原来红楼梦不仅后四十回被确认为不是原作,连前面的某些回目也遭受了质疑。六十四回在遭受质疑后基本确认为原作,而六十七回基本确认为非原作。而本回主要讲的七十九回和八十回,周汝昌老先生认为不是原作,但主要是为了凑一百零八回而做此判断,因而好几条理由都经不起推敲。而云析MM的分析直接从文本风格入手,通过对细节的分析,确认七十九回和八十回并非原作。比如,夏金桂、香菱和宝蟾的故事,就很类似于王熙凤、尤二姐和秋桐的故事,如此雷同,颇不合情理;宝蟾的名字也显得比较突兀,看起来更像是单纯为了与金桂相对而设的名字;宝玉悼晴雯后,完全没有交代其心情如何平复,就立即与黛玉探讨作诗问题,这个不符合宝玉的多情特征;迎春出嫁后宝玉的感伤诗更多地关注手足之情而不是对出嫁女儿的感伤也不合适。至于这个感伤诗的格律问题,虽然云析很看重,我却不觉得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是最终定稿,作者一时只写出几句不合平仄的诗倒也不奇怪。
哦,对了,或许是听得太专心,或许是青衣来得太安静,我没注意到她什么时候来的,只是有一次眼神扫到那个方向的时候,突然发现青衣在那里了。在整个听的过程里,青衣似乎一直比较安静。
云析讲得很快,结果小年来的时候,云析都讲得差不多了。于是大家又要求云析讲芙蓉女儿诔,这里面好多不认识的字啊。听起来,这个似乎既不是在悼晴雯,又不是在悼黛玉,或许是在悼原型吧。前面写了很多具体经历的回顾,到最后感觉就完全是离骚体了,看来作者受离骚的影响挺大。
到了川大,时间还早,在书店里翻了下书。许久不来,体育馆对面那个书店都改成咖啡馆了,真是让人感叹。
看时间差不多了,向读红地点枫林晚走去,正碰见小兰骑车翩然而至。看了一下四周,其他人都还没到,我和小兰就跟老板打了招呼,搬了几张桌椅出来,先摆在阴凉之处,等待其他人的到来。
跟小兰聊了一会儿,却见一位白衣壮汉朝我们这边走来。经小兰介绍,我才知道原来这位壮汉正是今天的主讲——云析MM。在见到云析MM之前,不知为啥,我总觉得他应该是比较秀气的那种样子,或许是受以前的那种才子形象的影响吧。
后来,云月、人间、小虫、默默等陆续到达。默默穿得真是时尚,让大家全都眼前一亮,我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话说回来,这么明媚的阳光,倒是要像默默这么穿才最是应景呢。
坐了一会儿,大家觉得有点冷,于是我们移到了有太阳的地方。太阳真是大,完全就是夏天的感觉,跟前天相比,就像是从冬天直接进入夏天了呢。
大家点了茶水,然后小兰拿出手机开始录音。云析刚开始讲今天的题目的时候还显得有些紧张,后来讲到他自己喜欢红楼梦的原因的时候终于放松了。原来云析最开始喜欢的是孙悟空,可是孙悟空是虚构的,于是被剔出了偶像名单;后来喜欢诸葛亮,但是诸葛亮被神化了,于是又被剔出了偶像名单;看了红楼梦以后,觉得红楼梦是如此真实,于是喜欢上了红楼梦。在正式开讲本回主题前,云析讲了一下他了解的红学研究历史,听了他的讲解,大家才发现原来红学跟浙江有这么大渊源。这么说来,会不会红楼梦作者其实跟浙江有关系呢?
之后开始切入正题了,原来红楼梦不仅后四十回被确认为不是原作,连前面的某些回目也遭受了质疑。六十四回在遭受质疑后基本确认为原作,而六十七回基本确认为非原作。而本回主要讲的七十九回和八十回,周汝昌老先生认为不是原作,但主要是为了凑一百零八回而做此判断,因而好几条理由都经不起推敲。而云析MM的分析直接从文本风格入手,通过对细节的分析,确认七十九回和八十回并非原作。比如,夏金桂、香菱和宝蟾的故事,就很类似于王熙凤、尤二姐和秋桐的故事,如此雷同,颇不合情理;宝蟾的名字也显得比较突兀,看起来更像是单纯为了与金桂相对而设的名字;宝玉悼晴雯后,完全没有交代其心情如何平复,就立即与黛玉探讨作诗问题,这个不符合宝玉的多情特征;迎春出嫁后宝玉的感伤诗更多地关注手足之情而不是对出嫁女儿的感伤也不合适。至于这个感伤诗的格律问题,虽然云析很看重,我却不觉得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是最终定稿,作者一时只写出几句不合平仄的诗倒也不奇怪。
哦,对了,或许是听得太专心,或许是青衣来得太安静,我没注意到她什么时候来的,只是有一次眼神扫到那个方向的时候,突然发现青衣在那里了。在整个听的过程里,青衣似乎一直比较安静。
云析讲得很快,结果小年来的时候,云析都讲得差不多了。于是大家又要求云析讲芙蓉女儿诔,这里面好多不认识的字啊。听起来,这个似乎既不是在悼晴雯,又不是在悼黛玉,或许是在悼原型吧。前面写了很多具体经历的回顾,到最后感觉就完全是离骚体了,看来作者受离骚的影响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