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修斯悖论
According to Greek legend as reported by Plutarch, The ship wherein Theseus and the youth of Athens returned [from Crete] had thirty oars, and was preserved by the Athenians down even to the time of Demetrius Phalereus, for they took away the old planks as they decayed, putting in new and stronger timber in their place, insomuch that this ship became a standing example among the philosophers, for the logical question of things that grow; one side holding that the ship remained the same, and the other contending that it was not the same. —Plutarch, Theseus[1] Plutarch thus questions whether the ship would remain the same if it were entirely replaced, piece by piece. Centuries later, the philosopher Thomas Hobbes introduced a further puzzle, wondering: what would happen if the original planks were gathered up after they were replaced, and used to build a second ship.[2] Which ship, if either, is the original Ship of Theseus? 古希腊史学家普鲁塔克引用如下传说来介绍悖论概念。最后,这个悖论流传了下来,并被称作“忒修斯悖论”。
“忒修斯与雅典的年轻人们自克里特岛返还所搭乘的30桨船被雅典人保留了下来,作为雅典人勇敢精神的纪念。随着时间流逝,船的木材逐渐腐朽,于是,雅典人便用新的木头来更换。最后有一天,该船的每根木头都被换过了。为此,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发问:“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忒修斯船吗?说它是,只是这艘已经没有任何一根原来的木头了;说它不是,那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是的?”【1】 注1:上面这两段文字摘自维基百科(英文摘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seus%27s_Ship_paradox,中文翻译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F%92%E4%BF%AE%E6%96%AF%E4%B9%8B%E8%88%B9)。 注2:维基百科的中文翻译往往过于简化。英文原文中还提到另外一个由Thomas Hobbes提出疑问:如果把替换下来的木板收集到一起,重新装配成另外一艘船,那么,哪艘是原来的忒修斯号船?! ----------------------------------------------------------------------------------------------------------------------- 20180830改写
在这个例子中,你不能说它是,与此同时,你也没法说它不是。这种两难境地,就是所谓悖论的共同特点。
是否还是忒修斯船?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人做了回答。大多数人会倾向于说“是”,例如亚里斯多德、日本人。本文介绍了“是否还是原来那艘忒修斯船”的一些典型回答及其理由,但主旨是尝试直面两难境地,也就是直接面对悖论本身,做出分析。
为什么亚里斯多德说“是”?因为这艘船的设计没变,功能还在,即便构成这艘船的每根木头都被换过了。这种分析,听上去有道理,但却多少让人心存疑惑。
假设波斯人拿到了忒修斯船的设计图纸,严格按照图纸并采用相同的材料重建了一艘30浆船,具有相同的功能。可以说,满足设计没变、功能还在的条件,但波斯人新建的船是忒修斯船吗?可以想见,雅典人的回答不会迟疑:不是!可见,设计、功能并非一条船成为忒修斯船的核心要素。以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代表,有一些人不同意亚里士多德的回答和解释。
的确,“功能”一词具体指什么?需要深究一下。可以肯定,作为纪念碑的忒修斯船不止是一艘船。类似的,美国博物馆阵列的林肯用过的斧头,对于美国人来说,不止是砍柴的工具;孙中山故居,对中国人来说,也不止是一座房子。作为纪念碑的忒修斯船不再会下海远航,纪念馆的林肯的斧头不会再用来砍柴;孙中山几年馆不再会住人,应该说,精神象征这一额外功能已经完全取代了它们本来的功能。
如果精神象征果真取代了原来的功能,那么,情况就发生了重大变化。当雅典人来到忒修斯船面前,出现在他们脑海里的是忒修斯和雅典年轻人的勇敢无畏和强健体魄,而不是船体设计的完美和坚固。当美国人看到伟大的林肯曾经使用过的斧头,不会去仔细端详斧头刀刃是否足够锋利斧头柄子是否足够结实顺手,人们看到的,是林肯当年的勤奋和诚实,想到的是,一个伐木工成为总统的故事。中国人走进孙中山故居,不会在意客厅是否宽敞,厨房好不好用,人们想到的是一个先辈历经艰辛救国救亡的感人事迹。
精神象征功能,如此的强大,能影响所有与这种精神产生共鸣的人。可以相见,一个雅典盲人,即使他无法看到自己面前的这艘船,只要他来到船面前听听相关的故事,心中就足以产生力量。说到底,精神象征作用的产生,已经与象征性物体本身的存在与否关系不大。真正起着作用的,是观赏者心中的某种存在。
亚里士多德坚持说这艘船还是忒修斯船的时候,他们心中想到的恐怕不是船本身的设计、功能,而是他自己作为希腊人所拥有的勇敢无畏精神。因为亚里士多德心里有这种精神,所以,对他来说,这船还是忒修斯船。船是否还是忒修斯船?这与构造船的木头并没有直接关系。相反的例子,如果美国人心中已经没有了林肯当年的勤奋、诚实,没有了林肯当年的梦想,那么,即使林肯用过的斧头穿越时空放在人面前,也不会有感觉。因为人心里没有了林肯当年的精神,林肯的斧头就已经不存在了。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忒修斯号船是与否的判断结果,更多地取决于判断者内心的存在而不是被判断的物体本身。忒修斯悖论揭示的,是当今人类认知过程中的固有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