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读史记
清明在家,闲读史记,随意翻之,有趣之事甚多,谨记之。
1 关于张良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歲,秦滅韓。良年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良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游,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 张良20岁为复仇不惜散尽家产,可畏胆大而无惧。
“良嘗間從容步遊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裏所,複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複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複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 由此可见,尊老能忍也是很重要的品质。每每读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我总觉得很好笑。张良得到了太公兵法后,常习诵读之,比之项羽读书不成,学剑又不成,想学兵法学不久又不成,实在是有耐心多了。学医,我有时也缺乏这样的耐心啊。
”居下邳,為任俠。項伯常殺人,從良匿。“
—— 虽然现在从法律来看是包庇罪犯,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有时候讲义气,也是很重要的。
”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鬥功,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裏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乃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俱封。“
——莫要贪功,谦虚能驶万年船。
”留侯從上擊代,出奇計馬邑下,及立蕭何相國,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留侯乃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讎彊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原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乃學辟穀,道引輕身。會高帝崩,呂後德留侯,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彊聽而食。“
——急流勇退,可见其智为大智慧。不过人在朝堂,也身不由己啊。
太史公曰: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見老父予書,亦可怪矣。高祖離困者數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豈可謂非天乎?上曰:「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裏外,吾不如子房。」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蓋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雲。
——张良状如女子?或许只是没我们印象中英雄人物的形象那么雄壮罢了。
2 关于项羽
【项羽本纪第七】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成就项羽的,是他的气概,但令其失败的,估计与其没有耐心的性格也有关系吧。
3 三句话
项羽:彼可取而代也。
刘邦: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这两句是他们见到秦始皇后的感慨。
陈胜: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甯有種乎!
这是陈胜起义前的宣言。
三句话虽则相似,但内心的想法,却大有不同了。
———————————————————————————————————————————
史记真是很有趣的一部书,各种各样的视角反映当时各色人物。可惜的事自己古文功底还是不足,有些文字还是未能读懂。岳麓版的史记貌似在有些标点上没标好,某些断句也有些奇怪。
1 关于张良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歲,秦滅韓。良年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良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游,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 张良20岁为复仇不惜散尽家产,可畏胆大而无惧。
“良嘗間從容步遊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裏所,複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複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複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 由此可见,尊老能忍也是很重要的品质。每每读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我总觉得很好笑。张良得到了太公兵法后,常习诵读之,比之项羽读书不成,学剑又不成,想学兵法学不久又不成,实在是有耐心多了。学医,我有时也缺乏这样的耐心啊。
”居下邳,為任俠。項伯常殺人,從良匿。“
—— 虽然现在从法律来看是包庇罪犯,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有时候讲义气,也是很重要的。
”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鬥功,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裏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乃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俱封。“
——莫要贪功,谦虚能驶万年船。
”留侯從上擊代,出奇計馬邑下,及立蕭何相國,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留侯乃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讎彊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原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乃學辟穀,道引輕身。會高帝崩,呂後德留侯,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彊聽而食。“
——急流勇退,可见其智为大智慧。不过人在朝堂,也身不由己啊。
太史公曰: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見老父予書,亦可怪矣。高祖離困者數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豈可謂非天乎?上曰:「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裏外,吾不如子房。」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蓋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雲。
——张良状如女子?或许只是没我们印象中英雄人物的形象那么雄壮罢了。
2 关于项羽
【项羽本纪第七】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成就项羽的,是他的气概,但令其失败的,估计与其没有耐心的性格也有关系吧。
3 三句话
项羽:彼可取而代也。
刘邦: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这两句是他们见到秦始皇后的感慨。
陈胜: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甯有種乎!
这是陈胜起义前的宣言。
三句话虽则相似,但内心的想法,却大有不同了。
———————————————————————————————————————————
史记真是很有趣的一部书,各种各样的视角反映当时各色人物。可惜的事自己古文功底还是不足,有些文字还是未能读懂。岳麓版的史记貌似在有些标点上没标好,某些断句也有些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