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房子(四)
施工(2)
地基打好,就要和泥用砖。一般来说,在用砖的前一天,要先把砖洇好。这样砖用起来粘结的才牢靠。这里补一下,盖房子是个很耗费电和水的事情。好在当时管的宽泛,一般就是找到管片的电工,直接拉一条施工用电的线路,然后算一个整数给电工就行。至于水,最便利的方法就是为盖房子打一口井,然后用水泵直接抽水。所以工地上只要在施工,一般都不断水,清冽的井水会顺着一条皮管子不断的汩汩流出。所谓洇砖,就是要用水把砖头浸透,通常是用一根皮管子,从砖堆最上边开始浇水,砖堆大的话还要有人每过一两个小时变换下水管子的方向。这活不重,但是熬人。我通常都是跟着大人一起爬上砖头堆,坐在砖头上一边冲脚丫子一边听大人聊天,但是一般撑两个钟头就熬不住了,抱住块砖头就睡着了;到最后还要大人们给抱下去挪到屋子里睡。
洇砖这活儿,通常要两个人,因为一个人很容易撑不住睡着了。而且一直听哗哗的水声,还很容易让人有小便的冲动。所以一般要捉个人做伴,两个人在一起吹吹牛皮,谈天说地,不知不觉就把时间熬过去了。如果两个人都是烟枪,那就肯定一整个晚上砖头堆上两个红点一明一灭的撑到最后。最拉风的一次洇砖是我们大院的一位老师翻修房子,他资历很老,抗战的时候就开始教书了。他家洇砖的时候正好赶上农历十五大月亮,那天晚上还正好倒霉催的发电厂发电机故障,一大院的人都跑出来溜达。他就坐在砖头堆上一边看管着水管子一边把砖头堆当成讲台,大侃他革命的一生。我们这帮小孩子,全都搬了小板凳过来旁听。连大人们也三三两两的过来插科打诨。大伙几乎开起了茶话会,到最后竟然来了连个卖花生米的小贩过来做生意。这位老师也真能讲,忆苦思甜苦大仇深,文革跃进的一阵诌,当然底下的人也叽叽喳喳的扔过来一串话头,从杨家将到学雷锋到古文观止对联灯谜无所不包。当时如果有人录音整理出来,估计绝对超现实主义意识流……
不过运气最好的莫过于打好地基之后正好赶上一阵暴雨——这真是老天来帮忙,水费电费人工全都省了。
和泥用的土,还是用的前边说过的“大堤”土,不过要掺熟石灰。当年没有搅拌机,只能人工来弄,一只抓口,两把铁锹,再加一两个和泥的小工,就成了“粘着剂”生产线。
大堤上的土,有很多时候里边有一团团的胶泥,这等于天然的橡皮泥。所以每次盖房子,一群小孩子都要去扫荡施工材料,从土堆里刨出胶泥来。我记得最狠的一次,学校布置美术作业要做粘土玩具。一票孩子下了课就去工地上转悠,土拨鼠一样刨土翻地,不到一个星期就把一堆土给挖去了四分之一,气的屋主跳起来大骂。
砌砖是个非常技术的活。要砌的横平竖直,严丝合缝,手头没有些功夫不行。砌砖的师傅每人一把瓦刀,断砖跟切豆腐一样,而且垂线,水平,抹缝,行云流水一般,这等功力不服不行。
我们这里盖房,一般的墙厚都是两块砖,就是常说的24墙,基本都是承重墙。而且一般只做外墙,内部的分隔墙有时候是单砖,有时候就根本不做。我在上海看到过有些老房子的分隔墙是用木条打底,然后用泥浆和石灰粉刷做出的,这种墙弹性极佳,上次看人拆房,一锤下去,墙面反弹出几乎有个十公分,简直跟橡胶做的一样,看得我目瞪口呆。最有才的是我在农村看到过有人用高粱杆做分隔墙。把收获的高粱杆上的叶子剥除干净,然后用棉线绳编织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一种类似板材的东西。只要在天花和地面还有靠墙的地方稍作固定,就能成为很好的隔断。不过这种隔断太不牢固,大伙想要靠个墙什么的是一定会扑地的。而且基于高粱这种含糖量很高的秸秆的基础,很容易滋生各种稀奇古怪的飞虫——不过对于农家来说,各种虫子本来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打个比方来说,那年夏天我和弟弟去我乡下大姨家消夏,在他家院子里的桐树下纳凉露宿。就有只知了公然在我弟弟酣睡的时候在他脑门上玩儿了个华丽变身。而第二天早上我大姨发现它的时候,这个倒霉东西的翅膀还没伸直。于是我大姨就地取材,直接把它扔到油锅里煎了,给我们的早餐添了个荤菜……
不过现在的室内隔断,一般都是做成轻钢龙骨石膏板,规整洁白有之,但是再没有各种惊喜了。突然想起不知道在那里见过一次有家人用户外替换过的灯箱布做隔断,用木条把这东西固定,效果非常之好。就是墙面上硕大的“海飞丝”几个大字,在小屋子里大的不成比例,让我有种头晕目眩的感觉——看来这种创造性的选材方式还是有的。不过要看去那里寻找了。
当墙砌到大概一米多的时候,就要立门窗了。而且据匠人说,这个时候确实要停一下,让砌好的墙干燥一下;免得只顾得往上砌,结果越砌越重,把粘合的泥浆什么的汤汤水水都挤了出来,反而大大不妙。
立门窗严格说来是个比较大的事情。盖房子一般有这个几个事情是比较重要的:第一是奠基,不过由于没有什么领导剪裁什么的助兴节目,反而比较平常了。第二就是立门窗,立门窗就表示房子已经有了最基本的格局“门户”已立。所以比较重要。第三是上大梁,这个比较重要,因为一般来说,梁是房子最重要的一个部件,一旦上梁,离峰顶就不远了。所以上大梁的时候一般都要庄重其事,挑个好日子。第四,就是竣工,不过这个挺烦的,因为封顶之后总有些零碎的活计做不完,所以通常扫尾要好久,而且总会有这种那种小地方要修补。所以竣工的日期就很模糊。一般都是在搬新房的时候一起庆祝算了。
立门窗有几种做法,最早是砌到一半就把门窗支起来,砌墙的时候自然把它们给砌进去。后来还有人预先留下空洞,等着和大梁一起安上去。个人比较喜欢直接砌进去,毕竟这样比较原生态。一般立门窗的日子要好,然后门框上要先写好对子,大概是千年基业,屋旺家和这样的吉利话。讲究点的人家还会放鞭炮——这个规格就跟上大梁差不多了。
地基打好,就要和泥用砖。一般来说,在用砖的前一天,要先把砖洇好。这样砖用起来粘结的才牢靠。这里补一下,盖房子是个很耗费电和水的事情。好在当时管的宽泛,一般就是找到管片的电工,直接拉一条施工用电的线路,然后算一个整数给电工就行。至于水,最便利的方法就是为盖房子打一口井,然后用水泵直接抽水。所以工地上只要在施工,一般都不断水,清冽的井水会顺着一条皮管子不断的汩汩流出。所谓洇砖,就是要用水把砖头浸透,通常是用一根皮管子,从砖堆最上边开始浇水,砖堆大的话还要有人每过一两个小时变换下水管子的方向。这活不重,但是熬人。我通常都是跟着大人一起爬上砖头堆,坐在砖头上一边冲脚丫子一边听大人聊天,但是一般撑两个钟头就熬不住了,抱住块砖头就睡着了;到最后还要大人们给抱下去挪到屋子里睡。
洇砖这活儿,通常要两个人,因为一个人很容易撑不住睡着了。而且一直听哗哗的水声,还很容易让人有小便的冲动。所以一般要捉个人做伴,两个人在一起吹吹牛皮,谈天说地,不知不觉就把时间熬过去了。如果两个人都是烟枪,那就肯定一整个晚上砖头堆上两个红点一明一灭的撑到最后。最拉风的一次洇砖是我们大院的一位老师翻修房子,他资历很老,抗战的时候就开始教书了。他家洇砖的时候正好赶上农历十五大月亮,那天晚上还正好倒霉催的发电厂发电机故障,一大院的人都跑出来溜达。他就坐在砖头堆上一边看管着水管子一边把砖头堆当成讲台,大侃他革命的一生。我们这帮小孩子,全都搬了小板凳过来旁听。连大人们也三三两两的过来插科打诨。大伙几乎开起了茶话会,到最后竟然来了连个卖花生米的小贩过来做生意。这位老师也真能讲,忆苦思甜苦大仇深,文革跃进的一阵诌,当然底下的人也叽叽喳喳的扔过来一串话头,从杨家将到学雷锋到古文观止对联灯谜无所不包。当时如果有人录音整理出来,估计绝对超现实主义意识流……
不过运气最好的莫过于打好地基之后正好赶上一阵暴雨——这真是老天来帮忙,水费电费人工全都省了。
和泥用的土,还是用的前边说过的“大堤”土,不过要掺熟石灰。当年没有搅拌机,只能人工来弄,一只抓口,两把铁锹,再加一两个和泥的小工,就成了“粘着剂”生产线。
大堤上的土,有很多时候里边有一团团的胶泥,这等于天然的橡皮泥。所以每次盖房子,一群小孩子都要去扫荡施工材料,从土堆里刨出胶泥来。我记得最狠的一次,学校布置美术作业要做粘土玩具。一票孩子下了课就去工地上转悠,土拨鼠一样刨土翻地,不到一个星期就把一堆土给挖去了四分之一,气的屋主跳起来大骂。
砌砖是个非常技术的活。要砌的横平竖直,严丝合缝,手头没有些功夫不行。砌砖的师傅每人一把瓦刀,断砖跟切豆腐一样,而且垂线,水平,抹缝,行云流水一般,这等功力不服不行。
我们这里盖房,一般的墙厚都是两块砖,就是常说的24墙,基本都是承重墙。而且一般只做外墙,内部的分隔墙有时候是单砖,有时候就根本不做。我在上海看到过有些老房子的分隔墙是用木条打底,然后用泥浆和石灰粉刷做出的,这种墙弹性极佳,上次看人拆房,一锤下去,墙面反弹出几乎有个十公分,简直跟橡胶做的一样,看得我目瞪口呆。最有才的是我在农村看到过有人用高粱杆做分隔墙。把收获的高粱杆上的叶子剥除干净,然后用棉线绳编织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一种类似板材的东西。只要在天花和地面还有靠墙的地方稍作固定,就能成为很好的隔断。不过这种隔断太不牢固,大伙想要靠个墙什么的是一定会扑地的。而且基于高粱这种含糖量很高的秸秆的基础,很容易滋生各种稀奇古怪的飞虫——不过对于农家来说,各种虫子本来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打个比方来说,那年夏天我和弟弟去我乡下大姨家消夏,在他家院子里的桐树下纳凉露宿。就有只知了公然在我弟弟酣睡的时候在他脑门上玩儿了个华丽变身。而第二天早上我大姨发现它的时候,这个倒霉东西的翅膀还没伸直。于是我大姨就地取材,直接把它扔到油锅里煎了,给我们的早餐添了个荤菜……
不过现在的室内隔断,一般都是做成轻钢龙骨石膏板,规整洁白有之,但是再没有各种惊喜了。突然想起不知道在那里见过一次有家人用户外替换过的灯箱布做隔断,用木条把这东西固定,效果非常之好。就是墙面上硕大的“海飞丝”几个大字,在小屋子里大的不成比例,让我有种头晕目眩的感觉——看来这种创造性的选材方式还是有的。不过要看去那里寻找了。
当墙砌到大概一米多的时候,就要立门窗了。而且据匠人说,这个时候确实要停一下,让砌好的墙干燥一下;免得只顾得往上砌,结果越砌越重,把粘合的泥浆什么的汤汤水水都挤了出来,反而大大不妙。
立门窗严格说来是个比较大的事情。盖房子一般有这个几个事情是比较重要的:第一是奠基,不过由于没有什么领导剪裁什么的助兴节目,反而比较平常了。第二就是立门窗,立门窗就表示房子已经有了最基本的格局“门户”已立。所以比较重要。第三是上大梁,这个比较重要,因为一般来说,梁是房子最重要的一个部件,一旦上梁,离峰顶就不远了。所以上大梁的时候一般都要庄重其事,挑个好日子。第四,就是竣工,不过这个挺烦的,因为封顶之后总有些零碎的活计做不完,所以通常扫尾要好久,而且总会有这种那种小地方要修补。所以竣工的日期就很模糊。一般都是在搬新房的时候一起庆祝算了。
立门窗有几种做法,最早是砌到一半就把门窗支起来,砌墙的时候自然把它们给砌进去。后来还有人预先留下空洞,等着和大梁一起安上去。个人比较喜欢直接砌进去,毕竟这样比较原生态。一般立门窗的日子要好,然后门框上要先写好对子,大概是千年基业,屋旺家和这样的吉利话。讲究点的人家还会放鞭炮——这个规格就跟上大梁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