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ht club-----乱花渐欲迷人眼
给别人推荐电影时,第一部总是《搏击俱乐部》。每当别人再次提起,我总是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哎呀,我怎么给谁都推荐这部啊。当然受众的反应也不尽相同,有睡着的,没看懂的,各种无感的,当然也有被我成功发展为搏击会员的。 电影有时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一件比较私人的事,你喜欢的我未必有感觉,我喜欢的你未必有共鸣。总之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那些难以忘怀的观影中的悸动,就是让世界多彩的神奇力量。沉沦与迷失,埋葬与毁灭,希望和美好这些都是共生共存。 上课时老师提到观影心理:快感、信息、逃避和陪伴。关于快感和获得信息也不用过多赘述,电影就像是一扇窗户,能够洞悉万事万物。庆幸生活在这个时代,可以让电影当老师。关于逃避和陪伴,总有人说我喜欢电影就是逃避现实,这个因素也有,但不是全部。更多的是它像是一个朋友一样,可以在任何时候陪伴着我的心灵。 豆瓣上有很多为电影痴迷的人。除了电影,生活,还是电影。 《搏击俱乐部》《一一》《焦糖》 是在我心中一直排在前三的电影,不知道随着日后观影量的增加会不会有太多的变化。只记得看完这些电影的激动心情,活了二十多年的压抑、困惑、迷失都被这些天才导演轻描淡写的说了出来。那种心灵的震动,思想的契合美妙地让时间凝固。 我对于好电影的评价套用中国古人的一句话: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不过度、也不沉溺。我觉得好电影就是——对人和人生存环境的反观,既关心外部也关照内心。不像是阿巴斯和布列松式的不加修饰的白描;也不是如奥利佛·斯通一般,用凌乱的剪辑晃花你的眼。不是诋毁大师,过度忽视技术和炫技一样都有些极端吧。也正是这样他们的电影并不能打动我。 正如长镜头学派和蒙太奇学派一直以来的争论一样,没有高下之分,只有态度之别。不同的美学思潮作用下的电影肯定在表达形式内容和方式上各有不同,所以不用迷恋大师、不用盲目跟风、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意批评片子(话说这点我还是有些不足,对于让我死去活来的大师不太敢打低分的)。电影也正是因为其多姿的形态而精彩纷呈的。找到自己对路的电影类型才是最重要的。现在的我也就是在不断的观影中,慢慢定位自己的观影风格。 《fight club》的那种热血、迷惑、疯癫、暴力、温情让我欲罢不能。诺顿牵着海伦娜的手站在巨大的玻璃窗前,相互对望中诺顿说:you meet me at a very strange time in my life .(我们相遇的时候,碰巧是我人生中最诡异的一段时间。)镜头拉出,物质包裹构建的城市开始坍塌。从毁灭中人生得以重新建构。 豆瓣上看到关于搏击俱乐部的这样的一段话——大多数时候,我总是脆弱而敏感,而我也引以为耻,我似乎没有勇气去幻想过成为别人,以极端的另一种方式表达自己,所以就不能成为别人,实际上那还是自己,我希望有时候突然失去时间,醒来之后有人告诉我“天,你做了什么?”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暗自蠢动的泰勒吧。 【PS:那些怀疑我有反社会、反人类倾向,间歇性神经病、分裂症的孩子们,我原谅你们。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