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主义:共生智慧的哲学基础——超越自我经历的“损益表”去理解文革和毛泽东
背景主义:共生智慧的哲学基础
——超越自我经历的“损益表”去理解文革和毛泽东
兄长回美国已经半月了,总算收到你的第二封信。期间,我去了一次北京参加中国科学院一群老同志老院士组织的“天地生人学术论坛”,还顺便在南都网、酷6网、奥一网做了一期“两会点对点”对话视频节目,再就是上了一趟井冈山,刚刚下山。
我11号还得去江西的西海开两天会,讨论报刊传媒如何在互联网、手机、ipad时代的生存问题,这是保留社长这个身份(另有一小事顺便告之,有关方面这回给我弄了个“无党派人士”的“政治面貌”)的必要时间代价……
批评老赵的文字,我看后会酌情看要不要转发给他,嗨,其实给不给都一样,中国的官员都很聪明,何况老赵,他们没有办法不“人格分裂”,活得并不轻松,所谓身在江湖,做到“我口说我心”—— ,难啊!旁人要认真也很自然,你是公众人物么,抓你毛病一抓一个准,抓得有理,我们朋友也就理解万岁得了……
昨晚看碟片随想: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购得全套《伟人与文革》影像资料。为了收藏、怀旧、再反思。
从1963年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五反),到1966年“5•16通知”,再到1967、1969、1970、1973、1976,历时13年,性质上一脉相承,只是二号、三号表演者不断易位你方唱罢我登场,两位编剧和导演每当紧要处反串一下主角……事实上,文化大革命对于维护党的一元化统治也许是当时的主事者能够采取的最可能的方法——分批发动、利用全社会的力量帮助内部在动态(斗争)平衡(始终保持左右力量均势)中“维稳”的方法。文革的内在延续性的方法,远不是可以用一句“大民主”可以概括得了的,事实上,文革中的所谓“大民主”的方法到1968年初甚至1967年底就终结了。
今天,不管是与文革有关和无关的中国人,都不要仅仅停留在自己的经历“损益表”中去理解文革和毛泽东……有人说那是“本朝破坏史的开端!”还有人说“呵呵,真是TmD讽刺。”
我劝朋友们先别说是不是讽刺,要透过现象看内在联系,通过历史的延续性找到筋骨脉络走势所在,昔日的维稳与维权,与今日的维稳与维权,尽管主体变异了——从官僚集团的维稳与毛泽东代表人民维权,到权贵资本的维稳与社会弱势群体自己维权——这里还可以找到今天许多人何以如此这般地怀念犯过重大错误却生前死后成为“神人”的毛泽东的合符情理的解释!——历史与现实怎么可能没有灰蛇走线的联系?
这都是由于实行一元化领导消除了外部平衡力量之故——1950年代朝鲜战场与美帝打个平手后中国国内再无任何可挑战的外部力量,尤其经过有意识的三反、五反、合作化、反右派运动,一元化领导模式只能内部寻找乃至制造矛盾斗争平衡;1980年代改革开放本来是为了引入一些外部平衡机制,但刚刚开始就被一元化的斗争哲学惯性占了上风,经过那场风波很快又重新进入一元化状态,所不同的是邓小平机智地把人们的注意力全线引向了比拼创造GDP的速度和效率上,即用一元化领导搞政府公司主义,政府亲商主义亦即政府资本主义——所以,一点也不可笑,一点也不好玩儿!
今日床上反思:
今晨趟床上回放日前与第22届世界哲学大会出席者李东凯交流切磋背景主义哲学性质,大脑自动回应他认为“生命自组织力确实可以作为宇宙动力学发生学的核心概念,但它不应当是‘提出’,而应当从背景主义推论‘论证’出来,才是没有理论缺陷的”,文字记下:
根据“背景主义”,人是背景中的存在,人的认识或实践的成果又变成了背景的一部分。人的认识的发展也是背景的发展,考察背景可以认识人,考察人可以认识背景。背景主义里的人与背景的这个相互运动关系,类似于人与绝对的存在的关系。人是绝对存在支配的具体存在,考察绝对的存在有利于认识人,考察人的存在,有利于认识绝对的存在。因而,对于人类后生而言,背景先于存在,先于本质,背景是相对的绝对存在,是故,背景是时间、空间、运动绝对同一,是宇宙全息运行的绝对本质,因而每一相对背景,都注定具有绝对生命力、自组织力,简称“生命自组织力”。
所以,背景主义的认识论必是质、能、信同一的耗散结构(即共生场范畴),背景主义的方法论必是先验、经验、超验及身、心、灵实时相互作用的全息思维方式(即 子论范畴),背景主义的价值论必是生命个体与组织体的共栖、共济、共生,在人类文化学意义上必是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共生关系。
由此,背景主义哲学势必尊重个体生命自组织力的共生法则与共生价值,并由此实现自由主义与平等主义的有机耦合,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高频一致,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的多样共济,达成科学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相向促进,权力主义与法治主义的高度共和,民权主义与民生主义的常规契合,竞争(互斗)主义与竞和(互助)主义的激励相长,效率主义与公平主义的动态平衡,速度主义与质量主义的必要张力,从而跳出市场自由与政府管制的世纪钟摆(电子钟不依靠钟摆效应记时),克服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以及双重失灵,进入社会共生的生态文明形态,让健康、简约、高尚、可持续幸福而富有尊严的生活方式——共生主义生活方式——惠及全人类!
刚才接你的越洋电话后,想想还是要把这封信写完,你谈到对日本怀疑论、阴谋论可以休矣,你表现出来的定力,正好与背景主义的旨趣是一致的(所以,我收到那么多“专家”意见而不置一词的评论),嘻嘻,好玩儿吧!
宏2010年3月29日
( ,新汉字,意为说话让自己的心知道,言由心生,言为心声,心为言本,心口如一,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我心我手写,所谓“发动良知、发现良心、发挥良能三位一体”思维方式之最佳表征字、词)
附录:文本知识与现实背景
十二点钟方向 [2011-03-30 09:51:13 AM]:
我觉得您说的“共生主义”非常好。也理解您的良苦用心——想用主义【理想】来规避“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纠缠。但窃以为,任何主义都容易被“一元化领导”利用,而不利于各社会主体权利的彰显。即自由【群己权界——严复所译之自由】的确立;当然,自由的确立需要民主【直议或直选代议】体制来确定,具有公共认同的,契约式的法律制度;即法制。现今最不坏的人类社会类型,就是自由、民主、法制的有机结合。我想起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国会山演讲后,走出来,人们问他:您将要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他回答说:“国家是你们每一个人的,我要做的,就是保证这一点。”
钱宏思想力 [2011-03-30 10:51:57 10:51:57 AM]:
谢谢你的评论。你说的是理念上的事,我完全同意。但我不是学者,我关注的是现实,是我们实时所在的背景,严格地说,是历史(变动不居的背景)行进到当下现实中的状况及其走向。所以,我读书不多,我甚至连普世价值这些概念都不大使用,我只是在表达时被迫关注一下受众所熟悉、青睐文本知识和思想,尽可能照顾到受众的接受心理、思维方式与价值观。
今日中国,多元化的事实趋势,用句老话说,叫做完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凡是硬碰硬撑着一元化思路不放的人,都将在接下来的历史淘汰赛中出局,问题是为了这场即将开始的历史赛事不至于变成打混仗,不会再次落入成王败寇的流氓哲学窠臼,必须有新的游戏规则,而制定新游戏规则的第一步,就是要从哲学上,从思维方式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使我们每个人在思维方式上能承认、接受和遵循“多元化的事实”……背景主义(1994)及其生命自组织力理论,以及共生法则、共生智慧、共生价值观(2007),也是在这一事实下催生问世。但是,这种超越东西南北古今中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能不能被承认和接受,我感到这已经主要不是我个人的事情,我只是以我以阳光的心情,讲述中国和世界阳光的未来,相信箫韶九成凤来仪。
刚才微博上有人借着读书频道排行榜竟然全是性或侠义、暴力的书目发问:三石出版痴语 :请问,读书频道一定要用这样的标题和内容吸引人吗?读书频道是读书吗?求解.@刘明清 @刘春 @张学军 @钱宏TOUCH !@俞晓群 @三石出版痴语 @李红强的围脖 @趣味书生 @刘俊来 @轻工社周周 @何江涛 @刘观涛 @王为松 @肖启明 @包月阳 @文坛 @贺超 。
我不由得回答说“当理性的太阳被废了长袖善舞的内功之后,快感、快餐文化再不充斥一下读书市场、频道,还能怎样?不让人活?非逼上梁山或井冈山?”
后面的跟帖也很有意思不拘一格:常来围脖走走:好书啊,常常游弋在网络中的,无聊的时候,需要的就是这个提神 徐兆群 :频道的编辑没读过多少书,但知道“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lili2941:降低书的价值和格调,可悲,为什么现代人会这样对待读书!// //@包月阳:书不同于一般商品,确有格调问题。即以一般商品论,这样的营销语言也太俗了。即便因此多收了三五斗,却造成了视觉污染,显然不应提倡。刘俊来 :问:“读书频道是读书吗?求解.”答:“不是读书,是频道。”cindy宝宝:是啊!不忍看,没法看!范子瑜:关注-兴趣-渴望-行动这个顾客对商品的认知过程,门户是从第一个阶段入手,垂直网站是从第二个阶段入手,门户的营销重点是内容突出引起兴趣,垂直网站重点是营造用户的渴望和冲动! //@杨阳-Nick:现在大部分门户网上上的读者都是没有目的性的, //@李晓琪:市场与格调,我们应该选择哪条路?俞晓群 :问得好 //@龙源汤潮:回复@彼岸花82:令人担忧! //@彼岸花82:现在的数字出版就是劣币驱逐良币!一派玄幻、言情、穿越的天下!杨阳-Nick :现在大部分门户网上上的读者都是没有目的性的,所以为了吸引眼球标题则是关键。宋金 :这个应该是原创频道的榜单,并不是读书频道的吧,现在门户大都把读书和原创分开,满足市场的同时不失格调。//@李晓琪:市场与格调,我们应该选择哪条路?现实就是如此,二者要兼顾并不容易。 // @龙源汤潮 :这是各门户普遍的问题。玷污读书的名声了。最好 call spade a spade称为两性频道或娱乐频道好些。我理解,他们说的大抵是生存智慧,知识在这里转换成为现实生存谋略,这从来就是中国力量的主要表现。让人敬畏!
——超越自我经历的“损益表”去理解文革和毛泽东
兄长回美国已经半月了,总算收到你的第二封信。期间,我去了一次北京参加中国科学院一群老同志老院士组织的“天地生人学术论坛”,还顺便在南都网、酷6网、奥一网做了一期“两会点对点”对话视频节目,再就是上了一趟井冈山,刚刚下山。
我11号还得去江西的西海开两天会,讨论报刊传媒如何在互联网、手机、ipad时代的生存问题,这是保留社长这个身份(另有一小事顺便告之,有关方面这回给我弄了个“无党派人士”的“政治面貌”)的必要时间代价……
批评老赵的文字,我看后会酌情看要不要转发给他,嗨,其实给不给都一样,中国的官员都很聪明,何况老赵,他们没有办法不“人格分裂”,活得并不轻松,所谓身在江湖,做到“我口说我心”—— ,难啊!旁人要认真也很自然,你是公众人物么,抓你毛病一抓一个准,抓得有理,我们朋友也就理解万岁得了……
昨晚看碟片随想: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购得全套《伟人与文革》影像资料。为了收藏、怀旧、再反思。
从1963年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五反),到1966年“5•16通知”,再到1967、1969、1970、1973、1976,历时13年,性质上一脉相承,只是二号、三号表演者不断易位你方唱罢我登场,两位编剧和导演每当紧要处反串一下主角……事实上,文化大革命对于维护党的一元化统治也许是当时的主事者能够采取的最可能的方法——分批发动、利用全社会的力量帮助内部在动态(斗争)平衡(始终保持左右力量均势)中“维稳”的方法。文革的内在延续性的方法,远不是可以用一句“大民主”可以概括得了的,事实上,文革中的所谓“大民主”的方法到1968年初甚至1967年底就终结了。
今天,不管是与文革有关和无关的中国人,都不要仅仅停留在自己的经历“损益表”中去理解文革和毛泽东……有人说那是“本朝破坏史的开端!”还有人说“呵呵,真是TmD讽刺。”
我劝朋友们先别说是不是讽刺,要透过现象看内在联系,通过历史的延续性找到筋骨脉络走势所在,昔日的维稳与维权,与今日的维稳与维权,尽管主体变异了——从官僚集团的维稳与毛泽东代表人民维权,到权贵资本的维稳与社会弱势群体自己维权——这里还可以找到今天许多人何以如此这般地怀念犯过重大错误却生前死后成为“神人”的毛泽东的合符情理的解释!——历史与现实怎么可能没有灰蛇走线的联系?
这都是由于实行一元化领导消除了外部平衡力量之故——1950年代朝鲜战场与美帝打个平手后中国国内再无任何可挑战的外部力量,尤其经过有意识的三反、五反、合作化、反右派运动,一元化领导模式只能内部寻找乃至制造矛盾斗争平衡;1980年代改革开放本来是为了引入一些外部平衡机制,但刚刚开始就被一元化的斗争哲学惯性占了上风,经过那场风波很快又重新进入一元化状态,所不同的是邓小平机智地把人们的注意力全线引向了比拼创造GDP的速度和效率上,即用一元化领导搞政府公司主义,政府亲商主义亦即政府资本主义——所以,一点也不可笑,一点也不好玩儿!
今日床上反思:
今晨趟床上回放日前与第22届世界哲学大会出席者李东凯交流切磋背景主义哲学性质,大脑自动回应他认为“生命自组织力确实可以作为宇宙动力学发生学的核心概念,但它不应当是‘提出’,而应当从背景主义推论‘论证’出来,才是没有理论缺陷的”,文字记下:
根据“背景主义”,人是背景中的存在,人的认识或实践的成果又变成了背景的一部分。人的认识的发展也是背景的发展,考察背景可以认识人,考察人可以认识背景。背景主义里的人与背景的这个相互运动关系,类似于人与绝对的存在的关系。人是绝对存在支配的具体存在,考察绝对的存在有利于认识人,考察人的存在,有利于认识绝对的存在。因而,对于人类后生而言,背景先于存在,先于本质,背景是相对的绝对存在,是故,背景是时间、空间、运动绝对同一,是宇宙全息运行的绝对本质,因而每一相对背景,都注定具有绝对生命力、自组织力,简称“生命自组织力”。
所以,背景主义的认识论必是质、能、信同一的耗散结构(即共生场范畴),背景主义的方法论必是先验、经验、超验及身、心、灵实时相互作用的全息思维方式(即 子论范畴),背景主义的价值论必是生命个体与组织体的共栖、共济、共生,在人类文化学意义上必是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共生关系。
由此,背景主义哲学势必尊重个体生命自组织力的共生法则与共生价值,并由此实现自由主义与平等主义的有机耦合,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高频一致,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的多样共济,达成科学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相向促进,权力主义与法治主义的高度共和,民权主义与民生主义的常规契合,竞争(互斗)主义与竞和(互助)主义的激励相长,效率主义与公平主义的动态平衡,速度主义与质量主义的必要张力,从而跳出市场自由与政府管制的世纪钟摆(电子钟不依靠钟摆效应记时),克服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以及双重失灵,进入社会共生的生态文明形态,让健康、简约、高尚、可持续幸福而富有尊严的生活方式——共生主义生活方式——惠及全人类!
刚才接你的越洋电话后,想想还是要把这封信写完,你谈到对日本怀疑论、阴谋论可以休矣,你表现出来的定力,正好与背景主义的旨趣是一致的(所以,我收到那么多“专家”意见而不置一词的评论),嘻嘻,好玩儿吧!
宏2010年3月29日
( ,新汉字,意为说话让自己的心知道,言由心生,言为心声,心为言本,心口如一,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我心我手写,所谓“发动良知、发现良心、发挥良能三位一体”思维方式之最佳表征字、词)
附录:文本知识与现实背景
十二点钟方向 [2011-03-30 09:51:13 AM]:
我觉得您说的“共生主义”非常好。也理解您的良苦用心——想用主义【理想】来规避“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纠缠。但窃以为,任何主义都容易被“一元化领导”利用,而不利于各社会主体权利的彰显。即自由【群己权界——严复所译之自由】的确立;当然,自由的确立需要民主【直议或直选代议】体制来确定,具有公共认同的,契约式的法律制度;即法制。现今最不坏的人类社会类型,就是自由、民主、法制的有机结合。我想起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国会山演讲后,走出来,人们问他:您将要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他回答说:“国家是你们每一个人的,我要做的,就是保证这一点。”
钱宏思想力 [2011-03-30 10:51:57 10:51:57 AM]:
谢谢你的评论。你说的是理念上的事,我完全同意。但我不是学者,我关注的是现实,是我们实时所在的背景,严格地说,是历史(变动不居的背景)行进到当下现实中的状况及其走向。所以,我读书不多,我甚至连普世价值这些概念都不大使用,我只是在表达时被迫关注一下受众所熟悉、青睐文本知识和思想,尽可能照顾到受众的接受心理、思维方式与价值观。
今日中国,多元化的事实趋势,用句老话说,叫做完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凡是硬碰硬撑着一元化思路不放的人,都将在接下来的历史淘汰赛中出局,问题是为了这场即将开始的历史赛事不至于变成打混仗,不会再次落入成王败寇的流氓哲学窠臼,必须有新的游戏规则,而制定新游戏规则的第一步,就是要从哲学上,从思维方式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使我们每个人在思维方式上能承认、接受和遵循“多元化的事实”……背景主义(1994)及其生命自组织力理论,以及共生法则、共生智慧、共生价值观(2007),也是在这一事实下催生问世。但是,这种超越东西南北古今中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能不能被承认和接受,我感到这已经主要不是我个人的事情,我只是以我以阳光的心情,讲述中国和世界阳光的未来,相信箫韶九成凤来仪。
刚才微博上有人借着读书频道排行榜竟然全是性或侠义、暴力的书目发问:三石出版痴语 :请问,读书频道一定要用这样的标题和内容吸引人吗?读书频道是读书吗?求解.@刘明清 @刘春 @张学军 @钱宏TOUCH !@俞晓群 @三石出版痴语 @李红强的围脖 @趣味书生 @刘俊来 @轻工社周周 @何江涛 @刘观涛 @王为松 @肖启明 @包月阳 @文坛 @贺超 。
我不由得回答说“当理性的太阳被废了长袖善舞的内功之后,快感、快餐文化再不充斥一下读书市场、频道,还能怎样?不让人活?非逼上梁山或井冈山?”
后面的跟帖也很有意思不拘一格:常来围脖走走:好书啊,常常游弋在网络中的,无聊的时候,需要的就是这个提神 徐兆群 :频道的编辑没读过多少书,但知道“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lili2941:降低书的价值和格调,可悲,为什么现代人会这样对待读书!// //@包月阳:书不同于一般商品,确有格调问题。即以一般商品论,这样的营销语言也太俗了。即便因此多收了三五斗,却造成了视觉污染,显然不应提倡。刘俊来 :问:“读书频道是读书吗?求解.”答:“不是读书,是频道。”cindy宝宝:是啊!不忍看,没法看!范子瑜:关注-兴趣-渴望-行动这个顾客对商品的认知过程,门户是从第一个阶段入手,垂直网站是从第二个阶段入手,门户的营销重点是内容突出引起兴趣,垂直网站重点是营造用户的渴望和冲动! //@杨阳-Nick:现在大部分门户网上上的读者都是没有目的性的, //@李晓琪:市场与格调,我们应该选择哪条路?俞晓群 :问得好 //@龙源汤潮:回复@彼岸花82:令人担忧! //@彼岸花82:现在的数字出版就是劣币驱逐良币!一派玄幻、言情、穿越的天下!杨阳-Nick :现在大部分门户网上上的读者都是没有目的性的,所以为了吸引眼球标题则是关键。宋金 :这个应该是原创频道的榜单,并不是读书频道的吧,现在门户大都把读书和原创分开,满足市场的同时不失格调。//@李晓琪:市场与格调,我们应该选择哪条路?现实就是如此,二者要兼顾并不容易。 // @龙源汤潮 :这是各门户普遍的问题。玷污读书的名声了。最好 call spade a spade称为两性频道或娱乐频道好些。我理解,他们说的大抵是生存智慧,知识在这里转换成为现实生存谋略,这从来就是中国力量的主要表现。让人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