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杂录3.31
一、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习坎庸言》若干页
二、摘录《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两则
1912年《共和国国文教科书》问世。书中文字更浅更短,图画大量增加。如初小第一册第一课的生字是“人、手、足、刀、尺”。与《最新国文教科书》相比,笔画更少,且都反映儿童身边的事物,更易于为儿童理解。这种以儿童是否常见,以笔画繁简,以语句多少先后排列顺序,是这套国文教课书刻意追求循序渐进的主要依据。
……
教科书编写者一味模仿外国,太偏重于“引起学生兴趣”,有过于简单化的倾向,对儿童的“可能性”估计不足。(孙敬东《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第53页)
(钱基博《国文教授私议》)“文字禁忌”部分强调了读本文字不可不审择而慎取之。他特别指出,文字虽美但勿能取者有以下五种:文字有江湖气者不取,文字有海气者不取,文字有客气者不取,文字有名士气者不取,文字有腐头巾气者不取。钱基博强调要注重教材的文风,对五气的批评不乏有他个人精辟的见解。(赵洁 忻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第61页)
三、读《陈望道论语文教育》陈先生在《作文论》中,提到了“长句和短句”“张句和驰句”,前者在目前的语法教材中并不少见,而后者却遍寻无著了。在《文心》中看到过“散句和束句”的说法,在人教社前几年出版的《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中,出现的“松句和紧句”实在令人大跌眼镜。
从长度方面看,一切的句可以分为长句和短句两种。长句,是形体长、词数多的句;短句是形体短、词数少的句。
短句,形短而简单,颇宜于记录简单的事端。凡是给儿童读的文章及通俗用的文章,都该多用这一种句。记儿童及人们日常的谈话,也常用到这一种句。
……
然而短句,实在难以表明繁复的意思。所以表明繁复的意思的时候,还是少不了要用繁复的句子,就是长句。因为繁复的意思,内中各部分底意思,大抵有互相牵连的关系;这种牵连的关系,又大抵须用长句才能明白表示。在这时候,自然须用长句。(《陈望道论语文教育》77-78页)
再从气势方面看,句又可以分为张句和驰句两种。驰句,是句中有终止词或有可以终止处的句;张句,是句中没有终止词有没有可以终止的句。
文中多用张句,容易雄直而有力,只怕流于急促。文中多用驰句,容易从容不迫。只怕陷在拗晦。两面都有一利一弊,全仗作者用得适宜。
我们且看这几个例:
你不曾听见别人说过改造社会须得改造了你自己么?
(张句,句中无可终止)
你不曾听别人说过么,改造社会须得改造了你自己?
(驰句,“么”是终止词)
说话既然不用文言,作文也就无须用那之乎者也。(张句,句中无可终止)
说话并不用文言,作文也就无须用那之乎者也。(驰句,言子处可以终止)
(《陈望道论语文教育》79-80页)
四、温习宣永光《疯话》若干页。
二、摘录《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两则
1912年《共和国国文教科书》问世。书中文字更浅更短,图画大量增加。如初小第一册第一课的生字是“人、手、足、刀、尺”。与《最新国文教科书》相比,笔画更少,且都反映儿童身边的事物,更易于为儿童理解。这种以儿童是否常见,以笔画繁简,以语句多少先后排列顺序,是这套国文教课书刻意追求循序渐进的主要依据。
……
教科书编写者一味模仿外国,太偏重于“引起学生兴趣”,有过于简单化的倾向,对儿童的“可能性”估计不足。(孙敬东《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第53页)
(钱基博《国文教授私议》)“文字禁忌”部分强调了读本文字不可不审择而慎取之。他特别指出,文字虽美但勿能取者有以下五种:文字有江湖气者不取,文字有海气者不取,文字有客气者不取,文字有名士气者不取,文字有腐头巾气者不取。钱基博强调要注重教材的文风,对五气的批评不乏有他个人精辟的见解。(赵洁 忻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第61页)
三、读《陈望道论语文教育》陈先生在《作文论》中,提到了“长句和短句”“张句和驰句”,前者在目前的语法教材中并不少见,而后者却遍寻无著了。在《文心》中看到过“散句和束句”的说法,在人教社前几年出版的《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中,出现的“松句和紧句”实在令人大跌眼镜。
从长度方面看,一切的句可以分为长句和短句两种。长句,是形体长、词数多的句;短句是形体短、词数少的句。
短句,形短而简单,颇宜于记录简单的事端。凡是给儿童读的文章及通俗用的文章,都该多用这一种句。记儿童及人们日常的谈话,也常用到这一种句。
……
然而短句,实在难以表明繁复的意思。所以表明繁复的意思的时候,还是少不了要用繁复的句子,就是长句。因为繁复的意思,内中各部分底意思,大抵有互相牵连的关系;这种牵连的关系,又大抵须用长句才能明白表示。在这时候,自然须用长句。(《陈望道论语文教育》77-78页)
再从气势方面看,句又可以分为张句和驰句两种。驰句,是句中有终止词或有可以终止处的句;张句,是句中没有终止词有没有可以终止的句。
文中多用张句,容易雄直而有力,只怕流于急促。文中多用驰句,容易从容不迫。只怕陷在拗晦。两面都有一利一弊,全仗作者用得适宜。
我们且看这几个例:
你不曾听见别人说过改造社会须得改造了你自己么?
(张句,句中无可终止)
你不曾听别人说过么,改造社会须得改造了你自己?
(驰句,“么”是终止词)
说话既然不用文言,作文也就无须用那之乎者也。(张句,句中无可终止)
说话并不用文言,作文也就无须用那之乎者也。(驰句,言子处可以终止)
(《陈望道论语文教育》79-80页)
四、温习宣永光《疯话》若干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