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讀書小札
受早上國際投資學的教室空氣影響,現在都感覺頭暈噁心不想看書,嚶嚶嚶……
來整理下三月的讀書情況吧。截止目前總計19本,第20本《菊與刀》在讀中,我覺得晚上就能看完了。這個讀書狀態,我自己都有點覺得神經質,一下子讓自己問自己得之前的日子都幹嘛去了?
之前的大學生活到底做了些什麽,實在說不清楚,書比中學時讀得還少,日劇貌似看得多了,遇見相識的人多了,拖延發呆的時間多了……主要大概是因為忙無目的的狀態多了……working poor 或許可以拿來假借一下,但也不能說是純粹的窮忙活吧,個人的成長是不容忽視的,沒有那些日子也便成不了如今的我吧,人啊,就是這麼累積起來的自己啊。
打算重拾當年的夢想(這麼說也不恰當,應該是當年想走的路吧),三年后經歷了種種后回到那個點再出發,大概可以更堅定的得去走下去吧,三年可不是白活的哈。
在社會學方面,先看了理論基礎書:
《社會學理論的結構(第7版)》華夏出版社:翻譯啊!你是中文母語嗎?讀一個句子都要自己重新組織編譯后才能理解。系統的介紹了社會學的理論,各派觀點,算是入門的總窺。因為沒看過任何相關著作,理解記憶還是有相當困難。等再讀點相關著作之後再來啃原版吧。
《社會學(第十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724頁我花了3.5天精讀完了。原來我可以這麼效率的讀書啊!自己都驚歎了……應該說是美國社會學。很有意思啊!讀完更堅定了想法。
為了調節下自己,借了下面的兩本書:
《社會學與生活(插圖修訂第9版)》世紀圖書出版公司:很厚重,不再是美國社會學,這本算是全球視角了。資料很有趣,內容少而條理明晰,幫助梳理了下看波普諾版時留下的各種概念。適合業餘愛好著和用于中學教科。
《社會學的邀請》北京大學出版社:換個線索來介紹社會學,從人物和門派出發。更多的是講解介紹,所提及的資料很特別。但其實不適合用作入門書吧,排版和講解的方式都會讓人感覺無味。
去東華旁聽了給大一學生上的社會學課程,那老師不錯,很清晰有條理,但由於面對的是大一的學生,採用的授課方式明顯不適合我這大三的,之後就沒再去。老師推薦了
《社會學的想像力》三聯書店:由於外貿和東華的圖書館都沒有這本藏書,從當當購得。第一次讀批叛家的著作,剛開始不能適應,上CPA的時候在老師講課聲中看得頭大,翻譯用的又不是中文邏輯,頭大得合上書,之後都不想翻開來再看了。過了一天,告訴自己可以攻克的,堅持慢讀細讀,感覺能形成印象知道在說什麽了。其實用心之後會發現其中的想像力所在吧。
在豆友貓在碰我吃餅乾的推薦下,得以領略到斯科特的思想,那種視野角度思想方式啊!可能斯科特對傳統社會有種潛在的偏好,在他的書裡隱隱有著對農業社會的理想化。
《農民的道義經濟學》譯林出版社:生存是最基本的權利。抱持這種觀念活著的農民,經歷了殖民者到來而被迫捲入市場,社會開始變化,傳統的守則被打破,農民的處境日益惡化,地主也好不到哪裡去。傳統墜落。到底什麽是文明進步?不過是以一種文明中心主義去衡量另一種文明。
《弱者的武器》譯林出版社:比上書多了些紀實資料,研究了馬來西亞農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偷懶、裝糊塗、假裝順從、偷盜、誹謗、暗中破壞等。通過這些日常反抗農民以自我的韌性保持低姿態對抗無法抗拒的不平等,以防止最壞和保持較好的狀態。斯科特總是從全新的角度去切入而研究社會發展,以他人不曾想到的角度。這是一個學者該有的社會學想像力吧。
我不知中譯本到底做了是否或哪些刪減,總覺得後面的論述比開篇的引領突然缺少了些要點,亦或是作者本身的疏漏亦或我在閱讀中的偶爾神遊導致疏漏。對學術書籍進行閹割這種行為實在不能接受,破壞了作品的整體性也極易導致誤解。
《國家與社會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說實話,剛讀的時候被作者的觀點吸引了,確實是新穎的研究切入角度和觀點,但面對這個龐大的課題,作者的駕馭能力有點欠缺。法俄中在社會革命后都是建立了更加官僚化的集權政府的強權統治,這是否是真正的“革命”,不過是一種形式上的社會變遷罷了吧。馬克思的願景是國家不再是統治社會的工具而成為服務于社會的機構,路漫漫何其修遠兮啊!
《社會統計學》北京大學出版社:Textbook。記得序言里說很多跨專業的學生在看完此書后堅定了學習社會學的想法,當時看的時候還莫名覺得作者自我感覺過盛了。作為學金融的,讀完覺得確實比較簡單,雖然我統計課程當初學得很差,好吧,我承認其實我當初根本沒學……與這書對比,回想我們當初採用的教材,那破書的編寫者可以寫檢討去了,那本錯誤百出講解混亂的破書啊!
看著工資卡上還有餘額,購進了三本台版書:
《野火集》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至今讀野火,也不過時啊!內地的野火何處燃?
《龍應台的香港筆記@ 沙灣徑25號》天地圖書有限公司:龍應台在香港的所思所感,她所強調的是文化對公民社會的重要性。
我想龍應台是個理想主義式的社會批判者。她是一個公共知識份子,所以我覺得她需要那份理想主義情懷,所以她不是政客。她想要看到的是公民覺醒的社會,而她所做的也是喚醒公民意識。在讀龍應台的你我,如何了呢?
《十二國記:華胥之幽夢》尖端出版:十二國記就是個坑啊……小野不由美哪裡就是個小說家啊!《十二國記》哪裡就是部輕小說作品啊!國家啊到底是什麽呢?從小說里反觀現實,哎……
《巨流河》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讀完更加明白了書封上那句“這個社會需要知識份子”的意義。三年前董竹君的《我的一個世紀》將我拖出了泥潭作出了現今生活的選擇,那麼三年後的如今,我知道《巨流河》于我也是有這種意義的。
《飛虎隊隊員眼中的中國》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看得時候莫名得有點不能自已,情緒有點不穩……戰爭年代也是那麼純淨美好恬淡啊!但他們同時面對著殘酷的不知明日何日的戰場。看得時候也聯想到了《巨流河》里關於張大飛的情節,難過……
《多田便利屋》人民文學出版社:“幸福是會重生的。”我喜歡的日式小說的感覺,猶如空氣般的憂愁,有如細泉般存在的溫馨。人生真得很寂寞!人生真得很寂寞?
《寂地》黑龍江美術出版社:去樓下的書店發現的,很喜歡寂地的風格,這本精選集里熟悉的畫,記起那些寂地筆下的溫馨故事。寂地的畫總有種柔光在其間,冷淡的、溫暖的。
《尋路中國》上海譯文出版社:作者的洞察力很強大啊!他懂農民和打工者。他做得是我想做的事情吧。我不知生活于城市中的人來看這書會是什麽感覺,作為農村長大的,經歷了農村變化的我可能有更多感受。
《金三角真相》時代文藝出版社:第一次搞明白了“金三角”是個什麽概念。毒品的肆虐是誰的錯?殖民者為了一己之利種下的豔麗的罌粟,大片綻放著如此美妙,但更含著一份淒美。因果循環,自有其規則。但又是誰在承受最大的苦難?
《日本中毒》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內部裝幀很棒,但封面是哪個的設計!作為一個日本社會觀察者,作者介紹了各種詞條以及其包含的現象。日本學界對社會的研究真是豐富多彩啊!相較之下,國內則基本是真空狀態吧。其實在這歷史三峽中的我們這個社會,能探討的何其之多啊!
《上海角落里的天堂》工人出版社:小資的自我滿足型書。大概也就工人出版社這種默默無名的出版社會出版這類書籍吧。北京小資文藝著的滬上遊記,踩點拍照碼字,能不那麼矯情嗎!╮(╯▽╰)╭還標價¥35元,好吧,小資都是有錢淫!
三月是讀書天啊,度過冬寒瑟瑟享受春日暖陽和風,讀書是一種生活狀態啊!
來整理下三月的讀書情況吧。截止目前總計19本,第20本《菊與刀》在讀中,我覺得晚上就能看完了。這個讀書狀態,我自己都有點覺得神經質,一下子讓自己問自己得之前的日子都幹嘛去了?
之前的大學生活到底做了些什麽,實在說不清楚,書比中學時讀得還少,日劇貌似看得多了,遇見相識的人多了,拖延發呆的時間多了……主要大概是因為忙無目的的狀態多了……working poor 或許可以拿來假借一下,但也不能說是純粹的窮忙活吧,個人的成長是不容忽視的,沒有那些日子也便成不了如今的我吧,人啊,就是這麼累積起來的自己啊。
打算重拾當年的夢想(這麼說也不恰當,應該是當年想走的路吧),三年后經歷了種種后回到那個點再出發,大概可以更堅定的得去走下去吧,三年可不是白活的哈。
在社會學方面,先看了理論基礎書:
《社會學理論的結構(第7版)》華夏出版社:翻譯啊!你是中文母語嗎?讀一個句子都要自己重新組織編譯后才能理解。系統的介紹了社會學的理論,各派觀點,算是入門的總窺。因為沒看過任何相關著作,理解記憶還是有相當困難。等再讀點相關著作之後再來啃原版吧。
《社會學(第十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724頁我花了3.5天精讀完了。原來我可以這麼效率的讀書啊!自己都驚歎了……應該說是美國社會學。很有意思啊!讀完更堅定了想法。
為了調節下自己,借了下面的兩本書:
《社會學與生活(插圖修訂第9版)》世紀圖書出版公司:很厚重,不再是美國社會學,這本算是全球視角了。資料很有趣,內容少而條理明晰,幫助梳理了下看波普諾版時留下的各種概念。適合業餘愛好著和用于中學教科。
《社會學的邀請》北京大學出版社:換個線索來介紹社會學,從人物和門派出發。更多的是講解介紹,所提及的資料很特別。但其實不適合用作入門書吧,排版和講解的方式都會讓人感覺無味。
去東華旁聽了給大一學生上的社會學課程,那老師不錯,很清晰有條理,但由於面對的是大一的學生,採用的授課方式明顯不適合我這大三的,之後就沒再去。老師推薦了
《社會學的想像力》三聯書店:由於外貿和東華的圖書館都沒有這本藏書,從當當購得。第一次讀批叛家的著作,剛開始不能適應,上CPA的時候在老師講課聲中看得頭大,翻譯用的又不是中文邏輯,頭大得合上書,之後都不想翻開來再看了。過了一天,告訴自己可以攻克的,堅持慢讀細讀,感覺能形成印象知道在說什麽了。其實用心之後會發現其中的想像力所在吧。
在豆友貓在碰我吃餅乾的推薦下,得以領略到斯科特的思想,那種視野角度思想方式啊!可能斯科特對傳統社會有種潛在的偏好,在他的書裡隱隱有著對農業社會的理想化。
《農民的道義經濟學》譯林出版社:生存是最基本的權利。抱持這種觀念活著的農民,經歷了殖民者到來而被迫捲入市場,社會開始變化,傳統的守則被打破,農民的處境日益惡化,地主也好不到哪裡去。傳統墜落。到底什麽是文明進步?不過是以一種文明中心主義去衡量另一種文明。
《弱者的武器》譯林出版社:比上書多了些紀實資料,研究了馬來西亞農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偷懶、裝糊塗、假裝順從、偷盜、誹謗、暗中破壞等。通過這些日常反抗農民以自我的韌性保持低姿態對抗無法抗拒的不平等,以防止最壞和保持較好的狀態。斯科特總是從全新的角度去切入而研究社會發展,以他人不曾想到的角度。這是一個學者該有的社會學想像力吧。
我不知中譯本到底做了是否或哪些刪減,總覺得後面的論述比開篇的引領突然缺少了些要點,亦或是作者本身的疏漏亦或我在閱讀中的偶爾神遊導致疏漏。對學術書籍進行閹割這種行為實在不能接受,破壞了作品的整體性也極易導致誤解。
《國家與社會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說實話,剛讀的時候被作者的觀點吸引了,確實是新穎的研究切入角度和觀點,但面對這個龐大的課題,作者的駕馭能力有點欠缺。法俄中在社會革命后都是建立了更加官僚化的集權政府的強權統治,這是否是真正的“革命”,不過是一種形式上的社會變遷罷了吧。馬克思的願景是國家不再是統治社會的工具而成為服務于社會的機構,路漫漫何其修遠兮啊!
《社會統計學》北京大學出版社:Textbook。記得序言里說很多跨專業的學生在看完此書后堅定了學習社會學的想法,當時看的時候還莫名覺得作者自我感覺過盛了。作為學金融的,讀完覺得確實比較簡單,雖然我統計課程當初學得很差,好吧,我承認其實我當初根本沒學……與這書對比,回想我們當初採用的教材,那破書的編寫者可以寫檢討去了,那本錯誤百出講解混亂的破書啊!
看著工資卡上還有餘額,購進了三本台版書:
《野火集》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至今讀野火,也不過時啊!內地的野火何處燃?
《龍應台的香港筆記@ 沙灣徑25號》天地圖書有限公司:龍應台在香港的所思所感,她所強調的是文化對公民社會的重要性。
我想龍應台是個理想主義式的社會批判者。她是一個公共知識份子,所以我覺得她需要那份理想主義情懷,所以她不是政客。她想要看到的是公民覺醒的社會,而她所做的也是喚醒公民意識。在讀龍應台的你我,如何了呢?
《十二國記:華胥之幽夢》尖端出版:十二國記就是個坑啊……小野不由美哪裡就是個小說家啊!《十二國記》哪裡就是部輕小說作品啊!國家啊到底是什麽呢?從小說里反觀現實,哎……
《巨流河》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讀完更加明白了書封上那句“這個社會需要知識份子”的意義。三年前董竹君的《我的一個世紀》將我拖出了泥潭作出了現今生活的選擇,那麼三年後的如今,我知道《巨流河》于我也是有這種意義的。
《飛虎隊隊員眼中的中國》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看得時候莫名得有點不能自已,情緒有點不穩……戰爭年代也是那麼純淨美好恬淡啊!但他們同時面對著殘酷的不知明日何日的戰場。看得時候也聯想到了《巨流河》里關於張大飛的情節,難過……
《多田便利屋》人民文學出版社:“幸福是會重生的。”我喜歡的日式小說的感覺,猶如空氣般的憂愁,有如細泉般存在的溫馨。人生真得很寂寞!人生真得很寂寞?
《寂地》黑龍江美術出版社:去樓下的書店發現的,很喜歡寂地的風格,這本精選集里熟悉的畫,記起那些寂地筆下的溫馨故事。寂地的畫總有種柔光在其間,冷淡的、溫暖的。
《尋路中國》上海譯文出版社:作者的洞察力很強大啊!他懂農民和打工者。他做得是我想做的事情吧。我不知生活于城市中的人來看這書會是什麽感覺,作為農村長大的,經歷了農村變化的我可能有更多感受。
《金三角真相》時代文藝出版社:第一次搞明白了“金三角”是個什麽概念。毒品的肆虐是誰的錯?殖民者為了一己之利種下的豔麗的罌粟,大片綻放著如此美妙,但更含著一份淒美。因果循環,自有其規則。但又是誰在承受最大的苦難?
《日本中毒》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內部裝幀很棒,但封面是哪個的設計!作為一個日本社會觀察者,作者介紹了各種詞條以及其包含的現象。日本學界對社會的研究真是豐富多彩啊!相較之下,國內則基本是真空狀態吧。其實在這歷史三峽中的我們這個社會,能探討的何其之多啊!
《上海角落里的天堂》工人出版社:小資的自我滿足型書。大概也就工人出版社這種默默無名的出版社會出版這類書籍吧。北京小資文藝著的滬上遊記,踩點拍照碼字,能不那麼矯情嗎!╮(╯▽╰)╭還標價¥35元,好吧,小資都是有錢淫!
三月是讀書天啊,度過冬寒瑟瑟享受春日暖陽和風,讀書是一種生活狀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