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住宅研究][西泽大良]第一章 混杂 Hybrid
(自译文章,请勿转载)
1 | 小住宅的教诲
作为战后小住宅中著名作品的“我的家”(清家清,1954)【Fig.01】是一座面积50平米的小型平房住宅【1】。这座建筑物尽管只是用普普通通的木结构容纳了一个简单的平面和外形,但是也有作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的特征。在战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实例仅仅在大规模的公共设施和集合住宅,或大宅邸等建筑类型中出现,恐怕钢筋混凝土这种材料的优点将坚固的性能和能够大规模地实现联系到了一起,但是“我的家”中钢筋混凝土的这种优点几乎无处发挥。这是即使在小住宅中也算得上是极小的住宅,与其说这是建筑不如说更像是被作为房间来构思的住所,单从它是离开母屋一小段距离在庭院前单独建造的计划来说,坚固性可以说是最没有必要在此被大规模发挥的了。但是通过在这样的场合使用钢筋混凝土,反过来“我的家”抓住了契机从与以前不同的视点重新认清钢筋混凝土这一材料。例如这个屋顶的平板,从下表面戳出的钢筋形成了V字形的桁架梁,看上去好像是可以防止混凝土板的挠曲。还有像是在墙上沿着混凝土砌起砖头,搭起木制的书架,做得看起来像是能防止墙壁的压弯失稳,与其说是为了坚固性而用钢筋混凝土,倒不如说钢筋、砖和书架都毫无分别地混杂在一起,一体化而做出在支撑荷载的样子,采用的是一种异样混杂的处理手法。
这个案例看起来恐怕就像将建筑物特有的某种特征在小建筑里面浓缩而表现出来一样。也就是建筑是有着多种多样的用法和背景,聚合了大量的材料和构件从而才能够实现的某种有着混杂性的制造物的这一特征。建筑物的实现,特别是在现代主义之后,越来越多地面对怎样将这些庞杂的材料归拢的问题,这也有可能是与现代主义之前不同的要求带来的秩序化正在进行的原因。假如将这种混杂性与秩序复合在一起的状态(现代特有的状态)称之为“混杂(hybrid)”的话,(日本)国内战后的住宅,由于这种压倒性的小,才会这样将多样性与秩序混杂浓缩后展现出来。
2 | 结构体体现的混杂性
假设有一种混合结构住宅的分类,这是某种程度上对应了这种现代特有的混杂建筑的情况而产生的形态。最为正统的例子是“滨田山的家”(吉村顺三,1965)【fig.02】。这与他另一个著名作品“轻井泽的山庄”(同上,1961)【fig.03】一起,为那之后的混合结构住宅奠定了典型基础。连同二层的挑出楼板一起的下层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承载着上面92.8㎡的一层木结构平房,形成一座小住宅。但是这座住宅中的混杂性仅限于通过不同结构材料的分别使用从而能够梳理的东西。在此一旦决定了木材/混凝土的分割,若是和规划上的服务部分与居室部分的分割相重合之后就会建立上下的序列性,这会引起大地与天空的分离,同时在构成上也能被作为台座和上部来理解,构成了精妙的秩序。换句话说,设计上多种多样的参数由两种结构材料代表,因此建筑在此之上的混杂性就被置之不理了。这一点在“玻璃城”(山根锐二,1972)【fig.04】这个四层住宅中也同样有体现。其中台座部分的混凝土上露出了桶状模板带来的凹凸和浇筑不良导致的孔洞,上层的木结构采用苏联落叶松建造井干式结构,从而成为一座有着奇怪面貌的住宅。但是从计划角度来看,硬要作出评判的话可以看出它还是效仿了一个保守的构成形式。全部四层中上面两层是木结构,并且专门用作居住,同时下部两层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用作事务所空间,这种稳当的构成下,显然是在墨守吉村式的规范。这座住宅,尽管有着奇怪的设计但在某些地方又给人以充满古风的印象,这是因为对于不同结构材料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对应,或者说是计划上的分割通过设计上的分割来应对这种几乎是古板而图式的计划方法。在此几乎是作为计划学(以及结构力学)的美学表现,无论是采用混凝土还是木材,建筑的混杂的复合性在吉村的作品中都没有发现。
3 | 非结构材料体现的混杂性
带来这种感觉的“松川Box”(宫胁檀,1971)【fig.05】和“船桥Box”(宫胁檀,1975)【fig.06】中,仅有四方形两层建筑的外壳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室内的地面和墙壁等都是木结构,将其做成套匣的样式。吉村的作品中尽管将作品的上和下转换为内和外,但是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松川Box”已经并非是力学意义上的混合结构。木结构的行为成为了对建筑整体的结构模型不会产生影响的要素,与其说是结构体不如说是成为了作为装修部分的木质部分。但是这是本来木材这种材料自身所持有的一种混杂性,也就是无法划分其究竟是结构体还是装修部分,这种特点浮现出来绝不是这个作品的缺陷。倒不如说是室内木材部分装修化的同时,外部的混凝土部分也从单纯的结构材料渐渐开始被作为装修的部分得到重视了。也就是说木与混凝土的构成在此的分节是与吉村作品不同的——比方说就像是会被雨打湿的部分和不会被打湿的部分,或者是从外部看到的东西和从内部触及的东西这样互相对应,可以说是在渐渐向着所谓“混装修”的形态移动着。换句话说,并非混合结构的这一构成大体上已经被赋予了人类工程学(乃至环境工程学)的意义,如此一来,对如此小的建筑物加以这种复杂的操作也就被合理化了。但是拥有着相似的构成,同时更为逼近建筑混杂性的建筑早已存在。“KIH”(铃木恂,1970)【fig.07】中,二层高的长方体的外壳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而内部三分之一的空间集中布置了居住部分,剩下的三分之二作为空旷的工作室部分放在一边。两者的边界以三十毫米厚的一层夹板分隔开,而从空旷的一侧看来,这块薄薄的夹板有两层高,从而形成了遮住居住内部所有构件的内景。装修上也将所有的木材作为墙底统一粉刷处理,另一边的空旷部分则是保持清水混凝土的状态。尽管木造部分的装修和宫胁的作品有点相似,但是这座住宅中倒不如说是摆明了一副除了混凝土的其他部分都是装修的立场。外观上清水混凝土的墙面上,装饰性的木制门窗和屋檐等被丰富多彩地处理,被作为非结构的部分均质化的很多材料中,每一个都是作为个别的设计对象重新被理解。像这种混杂的设计不能单单通过结构体的分割来探求,所有的构件都被分散并置,从而唤起建筑的复合性。
4 | 对于结构体的攻击
有一座对于结构体本身迈出大胆一步的住宅——“爱田庄”(宫本佳明,1995)【fig.08】。宽大的混凝土螺旋斜坡和上空的钢制屋顶通过木柱串起来,此外将支撑这个混凝土坡道的梁变成木制,尝试着将作为混合结构自身前提的材料力学特性都破坏掉。这座住宅中的混凝土、钢铁与木材,与所谓的混合结构有着天壤之别,比方说会让人想到混凝土浇筑现场的模板的,或是使得施工状态与竣工状态相融合的不同寻常的的混杂性在其中得到暗示。但是,在对于这样的结构体进行某种非合理化的尝试的同时,最终出现了在被称为混合结构的这一范畴中将其边界进行了扩张的例子——“纸之家”(坂茂,1995)【fig.09】。这座建筑是作为别墅的一座平房,十米见方的四方形水平屋面全部通过纸管的列柱支撑,成为了一座充满实验性的住宅。纸管是通过再生纸的循环利用制造出来的,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仅仅使用了建筑物中最为死板的要素——列柱。这种再生纸的列柱在作者几乎同一时期的“家具之家”(坂茂,1995)【fig.10】中被以预制的木制橱柜的墙体置换,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系列作品是对于结构体这一对象的固定实质重新发出质疑,同时也不断对于最初通过结构体的构成被比喻性地正当化的建筑秩序发出疑问。无论是列柱与墙体,还是再生纸和预制家具,本来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有所谓的正确的用法,在这层意义上,与建筑构成要素的使用方式相关的混杂性被集约化了。
5 | 混杂性·复合性的开放
既是混合结构住宅,又能对建筑性的条条框框本身进行消解的可能性,在“花小金井的家”【fig.11】到“银色小屋(Silver Hut)”(伊东丰雄,1983/1984)【fig.12】中得到了展示。“花小金井的家”中,容纳了单间的混凝土箱体中并列了两个木制的箱体,看上去就是个稳当的混合结构住宅。但是根据设计者的说明,设计时的大半精力并非集中在混合结构自身的表现或是建筑的合理化上,而是特别单独集中于混凝土以及其中楼板表面产生的土间(日本传统民居中不铺设地板露出泥土的部分)空间【二】。这时的土间空间可以说是混合结构的正统构成在不经意间包含了的异物,当初仅仅是为了作为一般房屋缺少的开放空间而设置的楼层而提出的,实际上不过是为了使之成为混合结构(为了使下层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而产生的局部的地面。但是这里的土间逐渐地成长为一个使得建筑框架停止机能的装置,而这一建筑框架不仅对混合结构住宅,更使得至今为止的住宅的操作性都得以提高。而紧随其后的“银色小屋”整体上基本是平房,舍弃了层数上的序列性操作,基本上地面层可以转用为楼板层。这座住宅尽管也是混合结构,但是混凝土的悬臂柱拉开距离排列成为网格状,各处曲率不同的大小钢结构筒形屋面也依次被架设起来。屋面和墙面并非是以同样的材料统一起来的,但是也并非从属于特定的分割(比方说平面上的分割),在处理上彻底满足其中看似矛盾的各处局部要求。既不能被看做混合结构在建筑的操作中被合理化,也不是那种尽管本质相同但想要追求非合理化的姿态。然后前作中的作为异物留存的土间在此覆盖了从屋外到屋内的全部地表,恐怕已经成为了拥有这座住宅最大规模建筑面积的部位了。可以说,通过这种几乎将住宅内的种类繁多的事物和行为全部堆叠排列出来而不断扩展的土间的率直表现,将至今为止的住宅作品都在借以互相比拼的操作性的高下和巧妙的构成(或是作为其反作用的有破绽的表现和随意的决定)等价值基准重新初始化。也就是说“银色小屋”中,建筑物的复合型和混杂性首次突破了建筑性的操作和合理化的封闭领域,作为与延伸到外部的丰富多彩的文脉联系的可能性而被揭示出来。
【注】
【1】竣工时的“我的家”有着20平米的地下室,但是无论当时作者出示的平面还是言论中都没有提及,而且在后来的“续·我的家”(清家清,1970)时这个房间被封闭,因此再次将其看做事实上的平房。
【2】“花小金井的家”作者解说(《住宅建筑》1985年7月号)。
1 | 小住宅的教诲
作为战后小住宅中著名作品的“我的家”(清家清,1954)【Fig.01】是一座面积50平米的小型平房住宅【1】。这座建筑物尽管只是用普普通通的木结构容纳了一个简单的平面和外形,但是也有作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的特征。在战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实例仅仅在大规模的公共设施和集合住宅,或大宅邸等建筑类型中出现,恐怕钢筋混凝土这种材料的优点将坚固的性能和能够大规模地实现联系到了一起,但是“我的家”中钢筋混凝土的这种优点几乎无处发挥。这是即使在小住宅中也算得上是极小的住宅,与其说这是建筑不如说更像是被作为房间来构思的住所,单从它是离开母屋一小段距离在庭院前单独建造的计划来说,坚固性可以说是最没有必要在此被大规模发挥的了。但是通过在这样的场合使用钢筋混凝土,反过来“我的家”抓住了契机从与以前不同的视点重新认清钢筋混凝土这一材料。例如这个屋顶的平板,从下表面戳出的钢筋形成了V字形的桁架梁,看上去好像是可以防止混凝土板的挠曲。还有像是在墙上沿着混凝土砌起砖头,搭起木制的书架,做得看起来像是能防止墙壁的压弯失稳,与其说是为了坚固性而用钢筋混凝土,倒不如说钢筋、砖和书架都毫无分别地混杂在一起,一体化而做出在支撑荷载的样子,采用的是一种异样混杂的处理手法。
这个案例看起来恐怕就像将建筑物特有的某种特征在小建筑里面浓缩而表现出来一样。也就是建筑是有着多种多样的用法和背景,聚合了大量的材料和构件从而才能够实现的某种有着混杂性的制造物的这一特征。建筑物的实现,特别是在现代主义之后,越来越多地面对怎样将这些庞杂的材料归拢的问题,这也有可能是与现代主义之前不同的要求带来的秩序化正在进行的原因。假如将这种混杂性与秩序复合在一起的状态(现代特有的状态)称之为“混杂(hybrid)”的话,(日本)国内战后的住宅,由于这种压倒性的小,才会这样将多样性与秩序混杂浓缩后展现出来。
![]() |
2 | 结构体体现的混杂性
假设有一种混合结构住宅的分类,这是某种程度上对应了这种现代特有的混杂建筑的情况而产生的形态。最为正统的例子是“滨田山的家”(吉村顺三,1965)【fig.02】。这与他另一个著名作品“轻井泽的山庄”(同上,1961)【fig.03】一起,为那之后的混合结构住宅奠定了典型基础。连同二层的挑出楼板一起的下层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承载着上面92.8㎡的一层木结构平房,形成一座小住宅。但是这座住宅中的混杂性仅限于通过不同结构材料的分别使用从而能够梳理的东西。在此一旦决定了木材/混凝土的分割,若是和规划上的服务部分与居室部分的分割相重合之后就会建立上下的序列性,这会引起大地与天空的分离,同时在构成上也能被作为台座和上部来理解,构成了精妙的秩序。换句话说,设计上多种多样的参数由两种结构材料代表,因此建筑在此之上的混杂性就被置之不理了。这一点在“玻璃城”(山根锐二,1972)【fig.04】这个四层住宅中也同样有体现。其中台座部分的混凝土上露出了桶状模板带来的凹凸和浇筑不良导致的孔洞,上层的木结构采用苏联落叶松建造井干式结构,从而成为一座有着奇怪面貌的住宅。但是从计划角度来看,硬要作出评判的话可以看出它还是效仿了一个保守的构成形式。全部四层中上面两层是木结构,并且专门用作居住,同时下部两层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用作事务所空间,这种稳当的构成下,显然是在墨守吉村式的规范。这座住宅,尽管有着奇怪的设计但在某些地方又给人以充满古风的印象,这是因为对于不同结构材料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对应,或者说是计划上的分割通过设计上的分割来应对这种几乎是古板而图式的计划方法。在此几乎是作为计划学(以及结构力学)的美学表现,无论是采用混凝土还是木材,建筑的混杂的复合性在吉村的作品中都没有发现。
![]() |
![]() |
![]() |
![]() |
![]() |
3 | 非结构材料体现的混杂性
带来这种感觉的“松川Box”(宫胁檀,1971)【fig.05】和“船桥Box”(宫胁檀,1975)【fig.06】中,仅有四方形两层建筑的外壳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室内的地面和墙壁等都是木结构,将其做成套匣的样式。吉村的作品中尽管将作品的上和下转换为内和外,但是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松川Box”已经并非是力学意义上的混合结构。木结构的行为成为了对建筑整体的结构模型不会产生影响的要素,与其说是结构体不如说是成为了作为装修部分的木质部分。但是这是本来木材这种材料自身所持有的一种混杂性,也就是无法划分其究竟是结构体还是装修部分,这种特点浮现出来绝不是这个作品的缺陷。倒不如说是室内木材部分装修化的同时,外部的混凝土部分也从单纯的结构材料渐渐开始被作为装修的部分得到重视了。也就是说木与混凝土的构成在此的分节是与吉村作品不同的——比方说就像是会被雨打湿的部分和不会被打湿的部分,或者是从外部看到的东西和从内部触及的东西这样互相对应,可以说是在渐渐向着所谓“混装修”的形态移动着。换句话说,并非混合结构的这一构成大体上已经被赋予了人类工程学(乃至环境工程学)的意义,如此一来,对如此小的建筑物加以这种复杂的操作也就被合理化了。但是拥有着相似的构成,同时更为逼近建筑混杂性的建筑早已存在。“KIH”(铃木恂,1970)【fig.07】中,二层高的长方体的外壳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而内部三分之一的空间集中布置了居住部分,剩下的三分之二作为空旷的工作室部分放在一边。两者的边界以三十毫米厚的一层夹板分隔开,而从空旷的一侧看来,这块薄薄的夹板有两层高,从而形成了遮住居住内部所有构件的内景。装修上也将所有的木材作为墙底统一粉刷处理,另一边的空旷部分则是保持清水混凝土的状态。尽管木造部分的装修和宫胁的作品有点相似,但是这座住宅中倒不如说是摆明了一副除了混凝土的其他部分都是装修的立场。外观上清水混凝土的墙面上,装饰性的木制门窗和屋檐等被丰富多彩地处理,被作为非结构的部分均质化的很多材料中,每一个都是作为个别的设计对象重新被理解。像这种混杂的设计不能单单通过结构体的分割来探求,所有的构件都被分散并置,从而唤起建筑的复合性。
![]() |
![]() |
![]() |
4 | 对于结构体的攻击
有一座对于结构体本身迈出大胆一步的住宅——“爱田庄”(宫本佳明,1995)【fig.08】。宽大的混凝土螺旋斜坡和上空的钢制屋顶通过木柱串起来,此外将支撑这个混凝土坡道的梁变成木制,尝试着将作为混合结构自身前提的材料力学特性都破坏掉。这座住宅中的混凝土、钢铁与木材,与所谓的混合结构有着天壤之别,比方说会让人想到混凝土浇筑现场的模板的,或是使得施工状态与竣工状态相融合的不同寻常的的混杂性在其中得到暗示。但是,在对于这样的结构体进行某种非合理化的尝试的同时,最终出现了在被称为混合结构的这一范畴中将其边界进行了扩张的例子——“纸之家”(坂茂,1995)【fig.09】。这座建筑是作为别墅的一座平房,十米见方的四方形水平屋面全部通过纸管的列柱支撑,成为了一座充满实验性的住宅。纸管是通过再生纸的循环利用制造出来的,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仅仅使用了建筑物中最为死板的要素——列柱。这种再生纸的列柱在作者几乎同一时期的“家具之家”(坂茂,1995)【fig.10】中被以预制的木制橱柜的墙体置换,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系列作品是对于结构体这一对象的固定实质重新发出质疑,同时也不断对于最初通过结构体的构成被比喻性地正当化的建筑秩序发出疑问。无论是列柱与墙体,还是再生纸和预制家具,本来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有所谓的正确的用法,在这层意义上,与建筑构成要素的使用方式相关的混杂性被集约化了。
![]() |
![]() |
![]() |
5 | 混杂性·复合性的开放
既是混合结构住宅,又能对建筑性的条条框框本身进行消解的可能性,在“花小金井的家”【fig.11】到“银色小屋(Silver Hut)”(伊东丰雄,1983/1984)【fig.12】中得到了展示。“花小金井的家”中,容纳了单间的混凝土箱体中并列了两个木制的箱体,看上去就是个稳当的混合结构住宅。但是根据设计者的说明,设计时的大半精力并非集中在混合结构自身的表现或是建筑的合理化上,而是特别单独集中于混凝土以及其中楼板表面产生的土间(日本传统民居中不铺设地板露出泥土的部分)空间【二】。这时的土间空间可以说是混合结构的正统构成在不经意间包含了的异物,当初仅仅是为了作为一般房屋缺少的开放空间而设置的楼层而提出的,实际上不过是为了使之成为混合结构(为了使下层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而产生的局部的地面。但是这里的土间逐渐地成长为一个使得建筑框架停止机能的装置,而这一建筑框架不仅对混合结构住宅,更使得至今为止的住宅的操作性都得以提高。而紧随其后的“银色小屋”整体上基本是平房,舍弃了层数上的序列性操作,基本上地面层可以转用为楼板层。这座住宅尽管也是混合结构,但是混凝土的悬臂柱拉开距离排列成为网格状,各处曲率不同的大小钢结构筒形屋面也依次被架设起来。屋面和墙面并非是以同样的材料统一起来的,但是也并非从属于特定的分割(比方说平面上的分割),在处理上彻底满足其中看似矛盾的各处局部要求。既不能被看做混合结构在建筑的操作中被合理化,也不是那种尽管本质相同但想要追求非合理化的姿态。然后前作中的作为异物留存的土间在此覆盖了从屋外到屋内的全部地表,恐怕已经成为了拥有这座住宅最大规模建筑面积的部位了。可以说,通过这种几乎将住宅内的种类繁多的事物和行为全部堆叠排列出来而不断扩展的土间的率直表现,将至今为止的住宅作品都在借以互相比拼的操作性的高下和巧妙的构成(或是作为其反作用的有破绽的表现和随意的决定)等价值基准重新初始化。也就是说“银色小屋”中,建筑物的复合型和混杂性首次突破了建筑性的操作和合理化的封闭领域,作为与延伸到外部的丰富多彩的文脉联系的可能性而被揭示出来。
![]() |
![]() |
【注】
【1】竣工时的“我的家”有着20平米的地下室,但是无论当时作者出示的平面还是言论中都没有提及,而且在后来的“续·我的家”(清家清,1970)时这个房间被封闭,因此再次将其看做事实上的平房。
【2】“花小金井的家”作者解说(《住宅建筑》1985年7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