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第九届荷兰乌德勒支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专题——从选手留言看前景(上)
27日是抽签的日子,选手们将会进行演出排序。在这个空隙里,我们给大家带来关于选手的一些小调侃和分析以作娱乐热身。分上下部分,29日第一轮开赛。
由于并非所有选手都有充足的网络资料,因此他们对李斯特比赛的留言就成了一个了解的渠道。一般说来,除非是非常之人,才会有很明显的“言行不一”的可能,因而在语言里了解他们肚子里“究竟有多少料”,也是个不错的谈资。
23位选手中,除了乌克兰的大boss波里科夫之外,都有留言,因而波里科夫就没有在预测名单中。对于选手的前景,只有猜测,没有考虑数量问题(比赛本身也没有设下限,只说最多是9人进入下一轮),因此对准确度也不负责,但同时可以保证没有针对选手的好恶倾向,类似于在预测中亚洲选手几乎全灭,也只是就留言本身入手而言。结果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罢了。
“……假如我能遇见李斯特,我不会向他提任何问题,因为他的音乐早已说明了一切!又或许,我会请求他为我上一次大师课……”
——陈延瑜(中国台北,1994)
陈延瑜是整个比赛中年纪最小的参赛者(94年生人,可能潘林子还要更小一点)。看起来她似乎很憧憬当那个当年在逸闻中冒充李斯特学生的那个女性,不过她的履历可一点都不像是甘心于此的人。10岁便作为柯蒂斯音乐学院的学生,灵性可见一斑。从她的言论看,她似乎还没走出“音乐”的范畴,有点“就音乐说音乐”之嫌。如果开课的话,李斯特会慈爱地拍她的脑袋吧?
第一轮结果预测:淘汰
“……李斯特的音乐与我而言表现的是全人类最为宽广的情感。他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类,奢求够到天堂,却终究摔去了地狱边。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他是浪漫主义时期里最浪漫且英勇的作曲家……”
——李昀阳(中国台北,1982)
同是中国台北的选手,李昀阳的年龄几乎比陈延瑜大了一倍,他看上去像是个文质彬彬的苦行僧,从他的话语里似乎也能感受到他饱读诗书的一面,用“英勇”来形容李斯特恐怕并不多见。不出意料地,他在第二轮选择宗教与诗的和谐的套曲这样一套恰如其分表达他的李斯特印象的曲目。我们能有幸听到这位见解独特的钢琴家的诠释吗?如果是没有在技术上有太大失误的话。
第一轮结果预测:通过
“……透过李斯特的音乐,沿着他那名家风度的元素,我深深地被其丰富的抒情方式、叛逆性的色彩以及充满民族特色的音乐所吸引,其音乐仿佛跟自然完美地融合……”
——后藤正孝(日本,1985)
后藤正孝看似总是在憋着一股劲地吸收着所看到的并且会想办法在表现的时候把这种视角传达给大家。看起来他是一个很有音色敏感力的人。如同日本民族的性格特性一样,他们似乎总有那种将色彩喷薄而出的张力。然而他的音乐气质可能成为瓶颈。已经是成熟的职业钢琴家的他,能够克服略为矮小的形象障碍吗?
第一轮结果预测:淘汰
“……李斯特是我最喜欢?的作曲家。我弹的第一首李斯特的作品是音乐会练习曲《侏儒的轮舞》。虽然这首曲子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也是因为它,我爱上了李斯特的曲子。每当我演奏他的曲子时,我都感觉有很多技术性和音乐性的问题需要我去解决,而且每首曲子都让我感觉到有不同的挑战。有些演奏者认为李斯特的音乐是噪音或者只是一种技术的炫耀,然而,我实在无法理解这种想法是怎么生成的。那些没有办法攻克他曲子的人是没有办法分享他的音乐创意和思维的……”
——凯科夫(美国,1990)
凯科夫是个拥有像阿劳一样早年经历的选手:6岁举办演奏会,之后就移居,不可忽视的是他还是本届评委杰罗姆·罗斯的学生,这似乎是在板上钉钉一样辉煌的前景。他的留言似乎在挑战其他选手:我们有办法在这舞台上交流他的音乐吗?看起来我是可以做到的。
第一轮结果预测:通过
“……李斯特的音乐向我展示了钢琴所有的魅力……”
——米凯利·桑保内西(意大利,1982)
只有一句话,这是他不善言辞,还是大巧若拙?原文的翻译似乎是“向我展示了所有我想到能‘只是’用一台钢琴做到的”更合适些,他的音色挖掘值得期待。在意大利他的演出被广泛传播,同时也玩室内乐。显然我们乐于看到一个音乐不会和名字长度一样只有伟大的意大利钢琴前辈米凯兰杰里一半的选手,经验丰富的选手,希望他能不负盛名。
第一轮结果预测:通过
“……我喜欢李斯特他那悦耳宏伟的交响诗……”
——鲍释贤(日本,1989)
他恐怕是除了中国台北和中国大陆之外最有中国血缘的选手了,留言看上去和中国人一样追求境界,以及对于艺术“发明性”的创造。他是除了李昀阳之外唯一一个选择了“宗教与神的和谐”套曲作为第二轮曲目的选手,如果是在日本地震后的第二天就弹的这个,那么效果很可能是极其感人的,可惜现在并不是。从视频资料上看他的技术并不耀目,这在第一轮可能会是硬伤。当然,他的谦逊好学是值得推崇的。
第一轮结果预测:淘汰
“……我痴迷于李斯特那多层次的音乐。对我来说,演奏他的曲目是一个充满钢琴技术和艺术的挑战……”
——尼古拉·勒斯岑科(俄罗斯,1983)
留言看起来是重在参与的样子。他是多面手。那么,该不该让他通过第二轮呢?实力当然是可以信任的,只是如果没有特殊的特色展现的话,参加综合性的音乐比赛,应该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吧!不论如何,期待他的层次感。
第一轮结果预测:淘汰
“……我仿佛感觉到李斯特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而不是生活在19世纪的音乐家……”
——奥尔加·科兹洛娃(俄罗斯,1986)
她想表达什么呢?是想说李斯特张扬的个性更适合现代人,他的音乐里追求和自我表达的要比怀旧和沙龙趣味的成分要多吗?她是选手里唯一一个和上届冠军联合演出过的,当时的身份是五年前的德国魏玛李斯特钢琴大赛(今年十月份进行)冠军得主。她发动过文献活动的经历使她看起来要有更丰富的思想底蕴。我们如何期待?倒不如说德国人怎么期待——他们总不希望自己比赛的冠军经过五年磨练反而在荷兰人面前丢脸吧?
第一轮结果预测:通过
“希望在比赛过后,人们依然会记得我的表演……”
——朴振宇(韩国,1982)
看起来是个谦逊的说辞,他希望自己的表演能超越比赛本身。不过,现在的比赛如果是能以一种艺术品制作的态度来进行的话,他的法宝似乎要失效。欧洲人也许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韩国人的艺术似乎比较难觅大气,这让他在比赛中也许会遭遇困难。
第一轮结果预测:淘汰
“……我希望听众们在聆听李斯特音乐时如同在观看着一场精彩的电影,并获得难以磨灭的印象……”
——韩姝妍(韩国,1984)
一位和蔼的选手。让人感兴趣的是她想让观众看什么电影?肖邦的音乐事实上更像电影,因为声部的线条异常丰富,有充分展开变化的空间。李斯特呢?记录片?他的早期作品也许可以这么看,不过越到晚期越显得像是高贵化了的好莱坞影片,依靠各种小发明和声势烘托来完成艺术塑造。果然,她选择的都是场景性很强的曲目。如果技术上没问题的话,应该还是有获得通过票的权利的。
第一轮结果预测:淘汰
“……我希望,你,我的观众,可以在我的演奏中感受到我所体会到的李斯特世界里的奇妙……”
——坂田智城(日本,1993)
我的天,亚洲人能不能不要总这么谦虚!比赛的时候不能总是想着有人在听,而是应该多想着自己是对着墙弹琴惹人聆听!这又不是玩过家家或者是在叫卖!简直让人气急败坏,不愿再行评述。聪明在音乐学院里意味着可以做一个好学生,在竞争中胜出,但是作为专门风格的展现,这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第一轮结果预测:淘汰
请在明天继续关注我们的选手评论!
合作伙伴:音乐范儿 www.musicfanr.com在范儿的页面上会有配乐,欢迎体验。
由于并非所有选手都有充足的网络资料,因此他们对李斯特比赛的留言就成了一个了解的渠道。一般说来,除非是非常之人,才会有很明显的“言行不一”的可能,因而在语言里了解他们肚子里“究竟有多少料”,也是个不错的谈资。
23位选手中,除了乌克兰的大boss波里科夫之外,都有留言,因而波里科夫就没有在预测名单中。对于选手的前景,只有猜测,没有考虑数量问题(比赛本身也没有设下限,只说最多是9人进入下一轮),因此对准确度也不负责,但同时可以保证没有针对选手的好恶倾向,类似于在预测中亚洲选手几乎全灭,也只是就留言本身入手而言。结果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罢了。
“……假如我能遇见李斯特,我不会向他提任何问题,因为他的音乐早已说明了一切!又或许,我会请求他为我上一次大师课……”
——陈延瑜(中国台北,1994)
陈延瑜是整个比赛中年纪最小的参赛者(94年生人,可能潘林子还要更小一点)。看起来她似乎很憧憬当那个当年在逸闻中冒充李斯特学生的那个女性,不过她的履历可一点都不像是甘心于此的人。10岁便作为柯蒂斯音乐学院的学生,灵性可见一斑。从她的言论看,她似乎还没走出“音乐”的范畴,有点“就音乐说音乐”之嫌。如果开课的话,李斯特会慈爱地拍她的脑袋吧?
第一轮结果预测:淘汰
“……李斯特的音乐与我而言表现的是全人类最为宽广的情感。他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类,奢求够到天堂,却终究摔去了地狱边。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他是浪漫主义时期里最浪漫且英勇的作曲家……”
——李昀阳(中国台北,1982)
同是中国台北的选手,李昀阳的年龄几乎比陈延瑜大了一倍,他看上去像是个文质彬彬的苦行僧,从他的话语里似乎也能感受到他饱读诗书的一面,用“英勇”来形容李斯特恐怕并不多见。不出意料地,他在第二轮选择宗教与诗的和谐的套曲这样一套恰如其分表达他的李斯特印象的曲目。我们能有幸听到这位见解独特的钢琴家的诠释吗?如果是没有在技术上有太大失误的话。
第一轮结果预测:通过
“……透过李斯特的音乐,沿着他那名家风度的元素,我深深地被其丰富的抒情方式、叛逆性的色彩以及充满民族特色的音乐所吸引,其音乐仿佛跟自然完美地融合……”
——后藤正孝(日本,1985)
后藤正孝看似总是在憋着一股劲地吸收着所看到的并且会想办法在表现的时候把这种视角传达给大家。看起来他是一个很有音色敏感力的人。如同日本民族的性格特性一样,他们似乎总有那种将色彩喷薄而出的张力。然而他的音乐气质可能成为瓶颈。已经是成熟的职业钢琴家的他,能够克服略为矮小的形象障碍吗?
第一轮结果预测:淘汰
“……李斯特是我最喜欢?的作曲家。我弹的第一首李斯特的作品是音乐会练习曲《侏儒的轮舞》。虽然这首曲子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也是因为它,我爱上了李斯特的曲子。每当我演奏他的曲子时,我都感觉有很多技术性和音乐性的问题需要我去解决,而且每首曲子都让我感觉到有不同的挑战。有些演奏者认为李斯特的音乐是噪音或者只是一种技术的炫耀,然而,我实在无法理解这种想法是怎么生成的。那些没有办法攻克他曲子的人是没有办法分享他的音乐创意和思维的……”
——凯科夫(美国,1990)
凯科夫是个拥有像阿劳一样早年经历的选手:6岁举办演奏会,之后就移居,不可忽视的是他还是本届评委杰罗姆·罗斯的学生,这似乎是在板上钉钉一样辉煌的前景。他的留言似乎在挑战其他选手:我们有办法在这舞台上交流他的音乐吗?看起来我是可以做到的。
第一轮结果预测:通过
“……李斯特的音乐向我展示了钢琴所有的魅力……”
——米凯利·桑保内西(意大利,1982)
只有一句话,这是他不善言辞,还是大巧若拙?原文的翻译似乎是“向我展示了所有我想到能‘只是’用一台钢琴做到的”更合适些,他的音色挖掘值得期待。在意大利他的演出被广泛传播,同时也玩室内乐。显然我们乐于看到一个音乐不会和名字长度一样只有伟大的意大利钢琴前辈米凯兰杰里一半的选手,经验丰富的选手,希望他能不负盛名。
第一轮结果预测:通过
“……我喜欢李斯特他那悦耳宏伟的交响诗……”
——鲍释贤(日本,1989)
他恐怕是除了中国台北和中国大陆之外最有中国血缘的选手了,留言看上去和中国人一样追求境界,以及对于艺术“发明性”的创造。他是除了李昀阳之外唯一一个选择了“宗教与神的和谐”套曲作为第二轮曲目的选手,如果是在日本地震后的第二天就弹的这个,那么效果很可能是极其感人的,可惜现在并不是。从视频资料上看他的技术并不耀目,这在第一轮可能会是硬伤。当然,他的谦逊好学是值得推崇的。
第一轮结果预测:淘汰
“……我痴迷于李斯特那多层次的音乐。对我来说,演奏他的曲目是一个充满钢琴技术和艺术的挑战……”
——尼古拉·勒斯岑科(俄罗斯,1983)
留言看起来是重在参与的样子。他是多面手。那么,该不该让他通过第二轮呢?实力当然是可以信任的,只是如果没有特殊的特色展现的话,参加综合性的音乐比赛,应该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吧!不论如何,期待他的层次感。
第一轮结果预测:淘汰
“……我仿佛感觉到李斯特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而不是生活在19世纪的音乐家……”
——奥尔加·科兹洛娃(俄罗斯,1986)
她想表达什么呢?是想说李斯特张扬的个性更适合现代人,他的音乐里追求和自我表达的要比怀旧和沙龙趣味的成分要多吗?她是选手里唯一一个和上届冠军联合演出过的,当时的身份是五年前的德国魏玛李斯特钢琴大赛(今年十月份进行)冠军得主。她发动过文献活动的经历使她看起来要有更丰富的思想底蕴。我们如何期待?倒不如说德国人怎么期待——他们总不希望自己比赛的冠军经过五年磨练反而在荷兰人面前丢脸吧?
第一轮结果预测:通过
“希望在比赛过后,人们依然会记得我的表演……”
——朴振宇(韩国,1982)
看起来是个谦逊的说辞,他希望自己的表演能超越比赛本身。不过,现在的比赛如果是能以一种艺术品制作的态度来进行的话,他的法宝似乎要失效。欧洲人也许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韩国人的艺术似乎比较难觅大气,这让他在比赛中也许会遭遇困难。
第一轮结果预测:淘汰
“……我希望听众们在聆听李斯特音乐时如同在观看着一场精彩的电影,并获得难以磨灭的印象……”
——韩姝妍(韩国,1984)
一位和蔼的选手。让人感兴趣的是她想让观众看什么电影?肖邦的音乐事实上更像电影,因为声部的线条异常丰富,有充分展开变化的空间。李斯特呢?记录片?他的早期作品也许可以这么看,不过越到晚期越显得像是高贵化了的好莱坞影片,依靠各种小发明和声势烘托来完成艺术塑造。果然,她选择的都是场景性很强的曲目。如果技术上没问题的话,应该还是有获得通过票的权利的。
第一轮结果预测:淘汰
“……我希望,你,我的观众,可以在我的演奏中感受到我所体会到的李斯特世界里的奇妙……”
——坂田智城(日本,1993)
我的天,亚洲人能不能不要总这么谦虚!比赛的时候不能总是想着有人在听,而是应该多想着自己是对着墙弹琴惹人聆听!这又不是玩过家家或者是在叫卖!简直让人气急败坏,不愿再行评述。聪明在音乐学院里意味着可以做一个好学生,在竞争中胜出,但是作为专门风格的展现,这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第一轮结果预测:淘汰
请在明天继续关注我们的选手评论!
合作伙伴:音乐范儿 www.musicfanr.com在范儿的页面上会有配乐,欢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