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
有完全程度的泄底。
------
在作笔记之前,先说几句题外话。
豆瓣曾经引起一阵小骚动,是关于“即使变成甲壳虫卡夫卡还是进不去城堡”这部“电影”的。其实这是一个豆友无聊时随意上传的信息,从片名到简介,一切都是虚构。但是,居然吸引了几千人“想观看”,甚至还有人为了这部不存在的电影写了影评。
这是抨击所谓的豆瓣青年的最好例子。而我的重点不在于此,而是发现有人对这种影评报以同情的态度,强调说是一种KUSO。
我以为,一个完全的胡闹、装的事情,还要给它冠名、以一种文化来看待的话,终归算无聊和虚伪。
这也是我对这部推理小说的印象。
逐一分析。
小说的标题没有产生显著作用。并不点题,而且出现得过于突兀,和发生的事件无实质联系。
结构是叙述型的。平坦,角度单一,但视野逐渐广阔,从寻人变成出现了杀人事件,再到更大范围的解谜,舞台感明显。最高权威-次级势力-禁卫力量-村民-外人,可见设定的等级制度非常严谨,而且限定了范围,即无警察、无现代科技,自成一统。但,从抽象角度来说,虽然结构在逐渐展开,但行为描写却混乱无序。这个舞台上演的多重故事,除了达成最低意义上的,也就是时间上的前后对应之外,并没有产生戏剧化的冲突效果。
我抄录一下故事简介:
“为了追查弟弟襾铃的失踪之谜而潜入某个没有地图记载的异域村落的哥哥珂允,遭到了大群乌鸦的袭击。神秘的祭祀,仓库里的人偶,炼金术,嫉妒、憎恶和伪善,五行思想,没有足迹的连续杀人现场,不断受盲点冲扰的大诡计,统治者大镜的原形,再次出现的袭人鸦群……由名侦探メルカトル鲇推倒并反转这一切的惊愕大结局。”
这个简介写的全面。但读完全书之后,我不认为作者对故事的掌控度很好。刚才说过,故事的叙述范围是在逐渐扩大的,读者会发现哥哥珂允从调查失踪的弟弟,接着一步步深陷这个村子的谜团,而谜底毫无疑问是和统治者大镜有关系的,也是作者在书中十分强调的。他对次级势力(在村里级别仅低于大镜)、禁卫力量(保卫大镜的组织)、村民的崇拜大镜的心理,叙述的十分神秘,让我们很容易就发现大镜作为人来说,肯定是不存在的。
但是,乌鸦的袭击与被袭小孩死亡、祭祀与人偶、人偶与人偶师被杀、炼金术与炼金术士被杀,还有神乎其神的五行与炼金术设定,这些都偏离了解题的最终结局。不错,乍看起来,这些都与大镜有联系(而且确实有联系),但联系感实在是不算强大。因为大镜并不是人,是由人掌控着它,为着自己的目的服务(也是为着维护村与外界的隔离服务),它只是一种工具。引用书中所谓侦探的话来说: ”大镜只是村民为了让这个社会存续下去所创造出的机制。大镜众多的教诲和禁令只是为了防止村民离开这座村庄。如此一来,他们才能够与外部隔绝,永远不去接触真理。”也就是说,小孩死亡、人偶师、炼金术士这些人的死,都是为了一个守旧真理而死。恐怕读到最后的人,都会哑然失笑。
但,总会有明白人的。次级势力就清楚大镜的真面目,哥哥珂允最终也发现了。但是这部分的推理实在是太弱了,而且放在最后的最后进行,次级势力的杀人原因竟然是为了维护大镜的权威。比如:在一次村里的游乐大会上,次级势力的一位头领(幕后之一),一位老人将人偶置于幕后,构成大镜亲临现场的样子,却无意被一位禁卫发现,禁卫因此被灭口。很狗血的剧情吧?而且这部分居然和乌鸦袭击有关系!
又为什么维护这种不成体统的旧秩序呢?原因之一是,这个村子里面的人,居然绝大部分都是色盲!“除了大镜本人与鬼子之外,每个人都罹患了先天性的辨色障碍”,这句话对应一大谜题“杀人犯手上会出现黑绿色的斑纹”。而这部分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延伸,吊人胃口,正如村民有意做白痴去崇拜大镜一般,这项事实出现的微弱无力,给人只有开头和结局之感。
当然最颠覆的,还是那位极少出场的绅士的最终论断:原来,哥哥珂允就是弟弟,是双重人格。哥哥在很多年前杀了弟弟,又为了成为弟弟那样出色的人而发展出双重人格,然后在这个山村入关与出关,性格也随之变来变去,最终又为了找“弟弟”而回到山村。如果读者有耐心看到这个地方,会发现这还不是最雷人的,而是细细推敲,定会发现其中的重大疑惑之处。
疑惑在于,本作有一大部分是在叙述几个小孩子的推理过程,即追查死去的炼金术士。其中有个小孩,小孩有个哥哥,神奇的是,这个小孩和主人公的弟弟同名,哥哥没有出现名字。但据豆瓣其他读者发现,本书155页出现了破绽,就是小孩的哥哥居然也和主人公同名!如果不考虑错译和其他因素的话,这块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如台版后评而言,“当然,这种叙述性诡计的伎俩,再怎么迟钝的读者,到了‘橘花冲进房屋,告知珂允千本家出事’的那一幕,还是会觉得不对劲(咦,橘花不是被哥哥杀死了吗?)。不过就算察觉到了,要自行组合这种天马行空的真相,还是需要最后麦卡托鲇所说的‘樱花=珂允’、‘庚只是另一个人格’这两项线索才行…”。也就是说,四个人其实是两个人,是一种穿越与错合。
我以为这种叙述手法是完全不成立的。这不单单是叙述身份故意错置的问题(叙述型诡计请参见“剪刀男”),而是如果真这样的话,本作就会出现重大漏洞:主人公一开始就是“外来人”身份,从来没进入过村里;如果一致的话,那么年少时候的他原本就是村里的人,那还有什么可写的呢?作者写的村民对主人公的敌意就一文不值了,起码该有的气氛就乱套了。
第二种,据豆瓣一些读者分析,可能是作者有意将两套不同的兄弟组合,写重名。主人公有主人公的路线,小孩有小孩的路线,互不重叠(除了名字给人错觉);而主人公在小时候曾经杀死自己的弟弟,加上村里的这位小孩被自己的哥哥所杀,达成一种历史的巧合,进一步加大读者的迷惑。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但可见其无聊。
本文出现的那位绅士真实身份如何,也有两种看法。不过我觉得纯属多余。突然的揭穿大镜和村子的谜底、再击破主人公身份,而在之前的叙述中从不扮演主要角色,毫无任何侦查就知道真相,这样的说法会让人信服吗?未必。如果硬给它安上个“破坏性”以便夸大意义的话,我觉得很牵强。其实台版后评也有同感,评论者说“到了《鸦》,视点也一直聚焦在珂允身上,麦卡托只现身出来跟主角讲几句话,对于麦卡托如何查案则完全没有描述,仿佛他是到了现场后突然得到天启,然后就知道真相了。”
这就是本作的幕后所在,也就是等同于KUSO给人留下的最终印象。
不值得一阅。
阅读版本为
电子版
鴉
作者: 麻耶雄嵩
译者: 黃涓芳
出版社: 尖端
出版年: 2007
页数: 456
丛书: 逆思流
ISBN: 9789571037233
------
在作笔记之前,先说几句题外话。
豆瓣曾经引起一阵小骚动,是关于“即使变成甲壳虫卡夫卡还是进不去城堡”这部“电影”的。其实这是一个豆友无聊时随意上传的信息,从片名到简介,一切都是虚构。但是,居然吸引了几千人“想观看”,甚至还有人为了这部不存在的电影写了影评。
这是抨击所谓的豆瓣青年的最好例子。而我的重点不在于此,而是发现有人对这种影评报以同情的态度,强调说是一种KUSO。
我以为,一个完全的胡闹、装的事情,还要给它冠名、以一种文化来看待的话,终归算无聊和虚伪。
这也是我对这部推理小说的印象。
逐一分析。
小说的标题没有产生显著作用。并不点题,而且出现得过于突兀,和发生的事件无实质联系。
结构是叙述型的。平坦,角度单一,但视野逐渐广阔,从寻人变成出现了杀人事件,再到更大范围的解谜,舞台感明显。最高权威-次级势力-禁卫力量-村民-外人,可见设定的等级制度非常严谨,而且限定了范围,即无警察、无现代科技,自成一统。但,从抽象角度来说,虽然结构在逐渐展开,但行为描写却混乱无序。这个舞台上演的多重故事,除了达成最低意义上的,也就是时间上的前后对应之外,并没有产生戏剧化的冲突效果。
我抄录一下故事简介:
“为了追查弟弟襾铃的失踪之谜而潜入某个没有地图记载的异域村落的哥哥珂允,遭到了大群乌鸦的袭击。神秘的祭祀,仓库里的人偶,炼金术,嫉妒、憎恶和伪善,五行思想,没有足迹的连续杀人现场,不断受盲点冲扰的大诡计,统治者大镜的原形,再次出现的袭人鸦群……由名侦探メルカトル鲇推倒并反转这一切的惊愕大结局。”
这个简介写的全面。但读完全书之后,我不认为作者对故事的掌控度很好。刚才说过,故事的叙述范围是在逐渐扩大的,读者会发现哥哥珂允从调查失踪的弟弟,接着一步步深陷这个村子的谜团,而谜底毫无疑问是和统治者大镜有关系的,也是作者在书中十分强调的。他对次级势力(在村里级别仅低于大镜)、禁卫力量(保卫大镜的组织)、村民的崇拜大镜的心理,叙述的十分神秘,让我们很容易就发现大镜作为人来说,肯定是不存在的。
但是,乌鸦的袭击与被袭小孩死亡、祭祀与人偶、人偶与人偶师被杀、炼金术与炼金术士被杀,还有神乎其神的五行与炼金术设定,这些都偏离了解题的最终结局。不错,乍看起来,这些都与大镜有联系(而且确实有联系),但联系感实在是不算强大。因为大镜并不是人,是由人掌控着它,为着自己的目的服务(也是为着维护村与外界的隔离服务),它只是一种工具。引用书中所谓侦探的话来说: ”大镜只是村民为了让这个社会存续下去所创造出的机制。大镜众多的教诲和禁令只是为了防止村民离开这座村庄。如此一来,他们才能够与外部隔绝,永远不去接触真理。”也就是说,小孩死亡、人偶师、炼金术士这些人的死,都是为了一个守旧真理而死。恐怕读到最后的人,都会哑然失笑。
但,总会有明白人的。次级势力就清楚大镜的真面目,哥哥珂允最终也发现了。但是这部分的推理实在是太弱了,而且放在最后的最后进行,次级势力的杀人原因竟然是为了维护大镜的权威。比如:在一次村里的游乐大会上,次级势力的一位头领(幕后之一),一位老人将人偶置于幕后,构成大镜亲临现场的样子,却无意被一位禁卫发现,禁卫因此被灭口。很狗血的剧情吧?而且这部分居然和乌鸦袭击有关系!
又为什么维护这种不成体统的旧秩序呢?原因之一是,这个村子里面的人,居然绝大部分都是色盲!“除了大镜本人与鬼子之外,每个人都罹患了先天性的辨色障碍”,这句话对应一大谜题“杀人犯手上会出现黑绿色的斑纹”。而这部分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延伸,吊人胃口,正如村民有意做白痴去崇拜大镜一般,这项事实出现的微弱无力,给人只有开头和结局之感。
当然最颠覆的,还是那位极少出场的绅士的最终论断:原来,哥哥珂允就是弟弟,是双重人格。哥哥在很多年前杀了弟弟,又为了成为弟弟那样出色的人而发展出双重人格,然后在这个山村入关与出关,性格也随之变来变去,最终又为了找“弟弟”而回到山村。如果读者有耐心看到这个地方,会发现这还不是最雷人的,而是细细推敲,定会发现其中的重大疑惑之处。
疑惑在于,本作有一大部分是在叙述几个小孩子的推理过程,即追查死去的炼金术士。其中有个小孩,小孩有个哥哥,神奇的是,这个小孩和主人公的弟弟同名,哥哥没有出现名字。但据豆瓣其他读者发现,本书155页出现了破绽,就是小孩的哥哥居然也和主人公同名!如果不考虑错译和其他因素的话,这块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如台版后评而言,“当然,这种叙述性诡计的伎俩,再怎么迟钝的读者,到了‘橘花冲进房屋,告知珂允千本家出事’的那一幕,还是会觉得不对劲(咦,橘花不是被哥哥杀死了吗?)。不过就算察觉到了,要自行组合这种天马行空的真相,还是需要最后麦卡托鲇所说的‘樱花=珂允’、‘庚只是另一个人格’这两项线索才行…”。也就是说,四个人其实是两个人,是一种穿越与错合。
我以为这种叙述手法是完全不成立的。这不单单是叙述身份故意错置的问题(叙述型诡计请参见“剪刀男”),而是如果真这样的话,本作就会出现重大漏洞:主人公一开始就是“外来人”身份,从来没进入过村里;如果一致的话,那么年少时候的他原本就是村里的人,那还有什么可写的呢?作者写的村民对主人公的敌意就一文不值了,起码该有的气氛就乱套了。
第二种,据豆瓣一些读者分析,可能是作者有意将两套不同的兄弟组合,写重名。主人公有主人公的路线,小孩有小孩的路线,互不重叠(除了名字给人错觉);而主人公在小时候曾经杀死自己的弟弟,加上村里的这位小孩被自己的哥哥所杀,达成一种历史的巧合,进一步加大读者的迷惑。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但可见其无聊。
本文出现的那位绅士真实身份如何,也有两种看法。不过我觉得纯属多余。突然的揭穿大镜和村子的谜底、再击破主人公身份,而在之前的叙述中从不扮演主要角色,毫无任何侦查就知道真相,这样的说法会让人信服吗?未必。如果硬给它安上个“破坏性”以便夸大意义的话,我觉得很牵强。其实台版后评也有同感,评论者说“到了《鸦》,视点也一直聚焦在珂允身上,麦卡托只现身出来跟主角讲几句话,对于麦卡托如何查案则完全没有描述,仿佛他是到了现场后突然得到天启,然后就知道真相了。”
这就是本作的幕后所在,也就是等同于KUSO给人留下的最终印象。
不值得一阅。
阅读版本为
电子版
鴉
作者: 麻耶雄嵩
译者: 黃涓芳
出版社: 尖端
出版年: 2007
页数: 456
丛书: 逆思流
ISBN: 9789571037233
![]() |
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