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神马的
忽然想到三国的一些事情而已,觉得挺可笑的。譬如诸葛亮南征孟获,临走了问马谡怎么办,马谡说攻心为上神马的,丞相深以为然,然后就跟孟获玩七擒七纵了。
现在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大军都准备开拨了,领军的丞相去问参谋——诶,你说到那儿怎么办?
坑爹呐!!
再往后的北伐,诸葛亮亲自带着兵跟曹魏死磕,结果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各种悲剧。这个事情,我想说一点——一国丞相亲自带兵么?还有,打不过曹魏是为什么?是司马懿挡着?是马谡SB?还是别的?
那会儿,蜀汉那个益州是真的疲敝,而曹魏的北方在当时的开发程度和人口粮食等等指标,都要比益州高出太多了,具体数据我不清楚,但是东汉那会儿,北方的州郡很密集,诺大的南方,只有益州,荆州,扬州和交州四块大地方,若不是开发程度低,这么大的地方管得过来么?
我想到了1941年日本下决心和美国开战前,反战的山本告诉永野修身的那些数据,美国的钢铁产量是日本的5倍,石油是几十倍,汽车是几百倍,飞机也是一百多倍,还有其他的一些数据,双方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这样的仗,也能打?
但还是去打了,而日本的下场是大家知道的,虽然有珍珠港的辉煌,有三川司令官的夜袭,有大和武藏等等等等,日本还是玩儿完了。
在三国的时候,不知道蒋琬费祎会不会告诉诸葛亮类似的话——魏国的粮食产量是我们的多少倍,人口是我们的多少倍,战马是我们的多少倍等等......不过就算告诉了也无用的,丞相说了——然不伐贼,王业亦亡,与其坐而待亡,孰若罚之——就是说,反正怎么着都是死,与其窝囊死,还不如一起板载算了。
当然,我说的很多东西,都是基于小说,然而三国志上六出祁山也是有记载的。但小说毕竟有些细节的描写——譬如这一些我深刻记得的细节:
关羽张飞等人去找曹操挑战,曹营某将要出去迎战,曹操说不可去。某将坚持要去,还立了军令状。曹操无奈,叹气,说务必小心,这时——某将得令,欢天喜地而去——然后当然被斩了。具体事例,我记得张南焦触就是这么被甘宁剁了的。
看到这些,我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疯了,唯恐死的不快么?
如果一切正常,看完三国,我会以为战争,还有其他的很多事情,就是靠着智谋奇计和万夫不当之勇,当然还有天命。天命顺了,那就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不顺了,那是怎么都没办法的。
然而我还看过一些其他的书,我知道,战争,和其他一些事情不是那么回事,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实力的对比,我深刻记得利德尔哈特说过的话——有如下物资是维持战争必须的,用作燃料的煤炭,用作动力的石油,用作一般性生产的钢铁,生产炸药的棉花,生产雷管的硝酸和汞矿石,生产飞机的铝......
很多其他的事情也是如此,没那么多巧计的空间,倘或自己很怂,勇敢也是不可以的,什么都不可以——你可以说韩国靠黑哨淘汰意大利,但你用黑哨罩住中国队,那行么?
三国在我看来,留下的一个极坏的遗产,就是尚巧计和人谋而轻视实业的习惯。
这个习惯发展到极致,就是涂了狗血冲向机枪阵地的义和团战士们。
当然我不是说三国不是好历史和好小说。我承认这段历史很精彩,当故事看很过瘾,那个小说也很不错,适合休闲。
让我无语的,是真有人拿这个当教科书指挥打仗,还真打赢了,最后接管了这个庞大的帝国。
三国神马的,都是浮云。
可是这个浮云之外,没有别的其他浮云啊!!!
于是这个浮云,就成了好大的一片乌云,一直罩着,抬头还能看到半神半鬼的故事——故事而已,听听算了。
现在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大军都准备开拨了,领军的丞相去问参谋——诶,你说到那儿怎么办?
坑爹呐!!
再往后的北伐,诸葛亮亲自带着兵跟曹魏死磕,结果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各种悲剧。这个事情,我想说一点——一国丞相亲自带兵么?还有,打不过曹魏是为什么?是司马懿挡着?是马谡SB?还是别的?
那会儿,蜀汉那个益州是真的疲敝,而曹魏的北方在当时的开发程度和人口粮食等等指标,都要比益州高出太多了,具体数据我不清楚,但是东汉那会儿,北方的州郡很密集,诺大的南方,只有益州,荆州,扬州和交州四块大地方,若不是开发程度低,这么大的地方管得过来么?
我想到了1941年日本下决心和美国开战前,反战的山本告诉永野修身的那些数据,美国的钢铁产量是日本的5倍,石油是几十倍,汽车是几百倍,飞机也是一百多倍,还有其他的一些数据,双方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这样的仗,也能打?
但还是去打了,而日本的下场是大家知道的,虽然有珍珠港的辉煌,有三川司令官的夜袭,有大和武藏等等等等,日本还是玩儿完了。
在三国的时候,不知道蒋琬费祎会不会告诉诸葛亮类似的话——魏国的粮食产量是我们的多少倍,人口是我们的多少倍,战马是我们的多少倍等等......不过就算告诉了也无用的,丞相说了——然不伐贼,王业亦亡,与其坐而待亡,孰若罚之——就是说,反正怎么着都是死,与其窝囊死,还不如一起板载算了。
当然,我说的很多东西,都是基于小说,然而三国志上六出祁山也是有记载的。但小说毕竟有些细节的描写——譬如这一些我深刻记得的细节:
关羽张飞等人去找曹操挑战,曹营某将要出去迎战,曹操说不可去。某将坚持要去,还立了军令状。曹操无奈,叹气,说务必小心,这时——某将得令,欢天喜地而去——然后当然被斩了。具体事例,我记得张南焦触就是这么被甘宁剁了的。
看到这些,我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疯了,唯恐死的不快么?
如果一切正常,看完三国,我会以为战争,还有其他的很多事情,就是靠着智谋奇计和万夫不当之勇,当然还有天命。天命顺了,那就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不顺了,那是怎么都没办法的。
然而我还看过一些其他的书,我知道,战争,和其他一些事情不是那么回事,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实力的对比,我深刻记得利德尔哈特说过的话——有如下物资是维持战争必须的,用作燃料的煤炭,用作动力的石油,用作一般性生产的钢铁,生产炸药的棉花,生产雷管的硝酸和汞矿石,生产飞机的铝......
很多其他的事情也是如此,没那么多巧计的空间,倘或自己很怂,勇敢也是不可以的,什么都不可以——你可以说韩国靠黑哨淘汰意大利,但你用黑哨罩住中国队,那行么?
三国在我看来,留下的一个极坏的遗产,就是尚巧计和人谋而轻视实业的习惯。
这个习惯发展到极致,就是涂了狗血冲向机枪阵地的义和团战士们。
当然我不是说三国不是好历史和好小说。我承认这段历史很精彩,当故事看很过瘾,那个小说也很不错,适合休闲。
让我无语的,是真有人拿这个当教科书指挥打仗,还真打赢了,最后接管了这个庞大的帝国。
三国神马的,都是浮云。
可是这个浮云之外,没有别的其他浮云啊!!!
于是这个浮云,就成了好大的一片乌云,一直罩着,抬头还能看到半神半鬼的故事——故事而已,听听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