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9.庭院深深
2009-06-08 11:24:51
在中国传统的居住理念中,庭院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是提供了一个家人的室外活动空间,也是"家人+庭院=家庭"这个文化背景最好的归属。从人文江南的园林到皇城北京的四合院,从古徽州的马头墙到南粤的西关大屋都深深的烙着这样的印记。
中国远在先秦时代,基于对民居四周边界的认识称房屋为“户庭”,《易·系辞上》:“不出户庭,无咎”,是指呆在家里最安全。“户庭”即家门,家门以里,由庭院和居室两部分组成。陶渊明写的:“户庭无尘土,虚室有余闲”(《归园田居》之一)就把这种边界说和很清楚。还有“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都讲他家的院子。白居易诗“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也都是把院墙围绕的住处,看成是一家一户的久居之所。余秋雨曾在《文化苦旅》对于庭院有过经典的诠释:“这个庭院,不知怎么撞到了我心灵深处连自己也不大知道的某个层面。这个层面好像并不是在我的有生之年培植起来的,而要早得多。如果真有前世,那我一定来过这里,住过很久。我隐隐约约找到自己了。自己是什么?是一个神秘的庭院。哪一天你不小心一脚踏入后再也不愿意出来了,觉得比你出生的房屋和现在的住舍还要亲切,那就是你自己。”
即使四世同堂那样的场景已经极其少见,庭院依然承载了温情的回忆和往事,丢落在小伙伴身后的花手绢,悄悄埋在泥土里的漂亮糖纸,捏在手里沾着泥土的玻璃弹球,叔叔婶婶们窃语的家常里短,围着搬家的蚂蚁玩的乐此不疲的孩子,爱管闲事碎碎叨叨的大妈,在屋檐下筑巢的燕子...那些细碎,美好的和谐相处,构成了让如今流落在都市丛林里的我深深眷恋,魂牵梦绕的庭院。
读中学的时候住在老房子里,那是我亲眼看着叔叔们一砖一瓦筑起的院子。二十几米长的院子,南面的房是储物间,西边则是厨房和浴室,妈妈在晾台前种了很多花,每年撒下的花籽都不同,花圃前面会种一小块地草莓,再往前一排是牛奶葡萄架,长长的葡萄藤蔓一直伸展到南边屋子的檐下。藤蔓下的菜园基本上就够平时家里日常的生活,番茄,芹菜,茄子,南瓜,西边的墙下会种长藤蔓的豆角,让爬山虎顺着一直爬上墙头,露出尖尖角。我家庭院里的夏天是彩色的。庭院里当然不能缺少了动物,我抓住过在菜地里偷吃的小刺猬;给大白兔搭房子,在下雪的日子看一排的兔宝宝出生;即使窗台上罐头瓶里的小鱼从来不会活过一个星期,我还是会在里面放上蜗牛让他们做伴;爸爸帮我捉过迷路的鹦鹉,可后来给它"减肥"后从破损的笼子里成功"越狱"。还有那只大黄狗,通常我会把吃剩下的果核当飞盘丢过去让它练习。我和妹妹都离家在外后,老房子的庭院里就落寞了许多,妈妈养了两只小狗,我把在北京养了一年的小白猫也送回去,他们就像不懂事的孩子在庭院里打打闹闹,给老院子里的生活添一点生气。
冬日的庭院里最爱的是下雪天,我会很早就起床来扫雪,这个活动如同幼时不停地挤塑料包装袋上的泡泡一样让我过瘾。老妈总说,雪还没停呢。可我就是喜欢绕着四周的台阶一边又一边的扫过庭院。过年的时候,院子里的房屋,墙上都要贴对联,通常都是老爸来写,他贴的时候我打下手,刷浆糊之类的。忘了是哪一年,老爸在店里忙生意顾不上回来,打电话让我来,我第一次站在庭院的门口,不用搬凳子,掂起脚尖就可以把对联贴好,那一刻忽然觉得自己真的长大了。
蜗居在都市的公寓里敲打这些文字,我知道那样的庭院生活已经离我远去,不禁像范伟师傅一样诗意大增,吟出一句:庭院深深深几许,不知今夕是何年。我想对于我未来的家,更有可能是是像在丰田利晃的< >里面那样一个硕大的阳台,挨着阳台的栏杆有一排木质的花槽,种着漫漫的花和植物,阳台的角上有藤蔓和爬山虎向上延展,每天下班回家的时候不需要带钥匙,因为在楼下就可以看到太太在我们的庭院里浇水...
『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
I ve come to talk with you again
Because a vision softly creeping
Left it s seed while I was sleeping 』
----Simon&Garfunkel
![]() |
在中国传统的居住理念中,庭院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是提供了一个家人的室外活动空间,也是"家人+庭院=家庭"这个文化背景最好的归属。从人文江南的园林到皇城北京的四合院,从古徽州的马头墙到南粤的西关大屋都深深的烙着这样的印记。
中国远在先秦时代,基于对民居四周边界的认识称房屋为“户庭”,《易·系辞上》:“不出户庭,无咎”,是指呆在家里最安全。“户庭”即家门,家门以里,由庭院和居室两部分组成。陶渊明写的:“户庭无尘土,虚室有余闲”(《归园田居》之一)就把这种边界说和很清楚。还有“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都讲他家的院子。白居易诗“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也都是把院墙围绕的住处,看成是一家一户的久居之所。余秋雨曾在《文化苦旅》对于庭院有过经典的诠释:“这个庭院,不知怎么撞到了我心灵深处连自己也不大知道的某个层面。这个层面好像并不是在我的有生之年培植起来的,而要早得多。如果真有前世,那我一定来过这里,住过很久。我隐隐约约找到自己了。自己是什么?是一个神秘的庭院。哪一天你不小心一脚踏入后再也不愿意出来了,觉得比你出生的房屋和现在的住舍还要亲切,那就是你自己。”
即使四世同堂那样的场景已经极其少见,庭院依然承载了温情的回忆和往事,丢落在小伙伴身后的花手绢,悄悄埋在泥土里的漂亮糖纸,捏在手里沾着泥土的玻璃弹球,叔叔婶婶们窃语的家常里短,围着搬家的蚂蚁玩的乐此不疲的孩子,爱管闲事碎碎叨叨的大妈,在屋檐下筑巢的燕子...那些细碎,美好的和谐相处,构成了让如今流落在都市丛林里的我深深眷恋,魂牵梦绕的庭院。
读中学的时候住在老房子里,那是我亲眼看着叔叔们一砖一瓦筑起的院子。二十几米长的院子,南面的房是储物间,西边则是厨房和浴室,妈妈在晾台前种了很多花,每年撒下的花籽都不同,花圃前面会种一小块地草莓,再往前一排是牛奶葡萄架,长长的葡萄藤蔓一直伸展到南边屋子的檐下。藤蔓下的菜园基本上就够平时家里日常的生活,番茄,芹菜,茄子,南瓜,西边的墙下会种长藤蔓的豆角,让爬山虎顺着一直爬上墙头,露出尖尖角。我家庭院里的夏天是彩色的。庭院里当然不能缺少了动物,我抓住过在菜地里偷吃的小刺猬;给大白兔搭房子,在下雪的日子看一排的兔宝宝出生;即使窗台上罐头瓶里的小鱼从来不会活过一个星期,我还是会在里面放上蜗牛让他们做伴;爸爸帮我捉过迷路的鹦鹉,可后来给它"减肥"后从破损的笼子里成功"越狱"。还有那只大黄狗,通常我会把吃剩下的果核当飞盘丢过去让它练习。我和妹妹都离家在外后,老房子的庭院里就落寞了许多,妈妈养了两只小狗,我把在北京养了一年的小白猫也送回去,他们就像不懂事的孩子在庭院里打打闹闹,给老院子里的生活添一点生气。
冬日的庭院里最爱的是下雪天,我会很早就起床来扫雪,这个活动如同幼时不停地挤塑料包装袋上的泡泡一样让我过瘾。老妈总说,雪还没停呢。可我就是喜欢绕着四周的台阶一边又一边的扫过庭院。过年的时候,院子里的房屋,墙上都要贴对联,通常都是老爸来写,他贴的时候我打下手,刷浆糊之类的。忘了是哪一年,老爸在店里忙生意顾不上回来,打电话让我来,我第一次站在庭院的门口,不用搬凳子,掂起脚尖就可以把对联贴好,那一刻忽然觉得自己真的长大了。
蜗居在都市的公寓里敲打这些文字,我知道那样的庭院生活已经离我远去,不禁像范伟师傅一样诗意大增,吟出一句:庭院深深深几许,不知今夕是何年。我想对于我未来的家,更有可能是是像在丰田利晃的< >里面那样一个硕大的阳台,挨着阳台的栏杆有一排木质的花槽,种着漫漫的花和植物,阳台的角上有藤蔓和爬山虎向上延展,每天下班回家的时候不需要带钥匙,因为在楼下就可以看到太太在我们的庭院里浇水...
『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
I ve come to talk with you again
Because a vision softly creeping
Left it s seed while I was sleeping 』
----Simon&Garfunk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