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场怨恋之后
此恋非彼恋
实乃大恋,于是也大怨
怨甚?恋何?
无所言于汝。
于是改问,问天,问人以及自问。
辛德勒名单黑白灰中的小女孩那一抹红色大衣,是多么讽刺。
战争中的一记重炮后,换来的是无声的血红的模糊,这突然的沉寂,比枪林弹雨更加震撼。
于是李后主虞美人开篇首句“春花秋月何时了?”
这句问,表面上是婉约的词句,但实质是无比惨烈的。
春花秋月,地球上的美妙也悄悄的被四个字概括了。
可是,可是,这么问,问得很心碎阿。
你就这样淡淡的拒绝了美好么?
“往事知多少?”
这第二个问题,我觉得有设问句的倾向,是第一句“否定疑问句”的原因,或许。
好吧,往事,你提了也就提吧。是拒绝美好由来,是怀疑美好持久力的因果。
“小楼昨夜又东风”个人觉得才是本首词的精华。
天地人之间的格局一览无遗,兴盛,衰败。没有理由的去,又没有理由的来。
这次东风来的时候,人楼依旧,情势大变。
洋洋数百年的浓稠的李唐,也就在这不请自来的东风中慢慢的稀释而去。
也许在当年的东风下,是脉脉的,是安安的,是融融的。
而这次,是戚戚,是凄凄。
这句背后的故事,真的是很耐人寻味,耐人寻味。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比较直白的表达,这里不多解释。
但还是要提反复的“月”这个字,是强烈的对比,是美妙的可悲。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只是”两个字,小心翼翼的把国之大变缩小到“朱颜改”的副词上,貌似是不经意的,实际是大气磅礴,貌似是简简单单的,实际真是震硕古今。
高潮很飘逸,很婉约,很淡定。但是却告诉我们很多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交织策略。
“问君能有几多愁”用的是读者的角度提问作者自己,方式非常巧妙,但是再巧妙也是大悲,大殇。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恰”这个字其实是一种寻寻觅觅后的灯火阑珊,是一种观察思考后的偶得。
在栏杆拍遍 东风拂袖 举头远眺 后
这“愁”像向东流去的春水一样?这么解释是很肤浅的。
其实作者也许是故意遗漏的“愁”的物理本体。
是对无法挽回和轮回的深刻思考,自己其实才恰似东流的春水,而非愁。
愁算什么?宋朝词人和如今的85后们最喜擅长捏造的词汇意义在李后主身上的可比是沧海一粟。
国家的破败,新王朝的更替,让这位才情帝王迅猛成熟。
在某一页,平添的这一原本朱砂却转而为玄的笔墨
而这笔墨流传至今虽然千年,却屡屡被念诵。
而我,却在这貌似婉约的词句中,读出了另一种味道。
这种味道不仅仅常人理解的哀叹,而是怨念转化后的平和,看淡与放下。
人敌不过天道的规律,无论多么来势汹汹的汹涌的浪花,也只能在这个时间段展现刹那。
历史长河中的一代王朝的最终归宿,和下一代王朝的归宿没什么两样。
最终都会化作春水向东而去。
而理解了这片刻的世间奥义,也就不会真正的自愁。
于是,这愁也随同流水,一起淡抹而去了。
也许,很多也许,但是,请不要太计较。
实乃大恋,于是也大怨
怨甚?恋何?
无所言于汝。
于是改问,问天,问人以及自问。
辛德勒名单黑白灰中的小女孩那一抹红色大衣,是多么讽刺。
战争中的一记重炮后,换来的是无声的血红的模糊,这突然的沉寂,比枪林弹雨更加震撼。
于是李后主虞美人开篇首句“春花秋月何时了?”
这句问,表面上是婉约的词句,但实质是无比惨烈的。
春花秋月,地球上的美妙也悄悄的被四个字概括了。
可是,可是,这么问,问得很心碎阿。
你就这样淡淡的拒绝了美好么?
“往事知多少?”
这第二个问题,我觉得有设问句的倾向,是第一句“否定疑问句”的原因,或许。
好吧,往事,你提了也就提吧。是拒绝美好由来,是怀疑美好持久力的因果。
“小楼昨夜又东风”个人觉得才是本首词的精华。
天地人之间的格局一览无遗,兴盛,衰败。没有理由的去,又没有理由的来。
这次东风来的时候,人楼依旧,情势大变。
洋洋数百年的浓稠的李唐,也就在这不请自来的东风中慢慢的稀释而去。
也许在当年的东风下,是脉脉的,是安安的,是融融的。
而这次,是戚戚,是凄凄。
这句背后的故事,真的是很耐人寻味,耐人寻味。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比较直白的表达,这里不多解释。
但还是要提反复的“月”这个字,是强烈的对比,是美妙的可悲。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只是”两个字,小心翼翼的把国之大变缩小到“朱颜改”的副词上,貌似是不经意的,实际是大气磅礴,貌似是简简单单的,实际真是震硕古今。
高潮很飘逸,很婉约,很淡定。但是却告诉我们很多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交织策略。
“问君能有几多愁”用的是读者的角度提问作者自己,方式非常巧妙,但是再巧妙也是大悲,大殇。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恰”这个字其实是一种寻寻觅觅后的灯火阑珊,是一种观察思考后的偶得。
在栏杆拍遍 东风拂袖 举头远眺 后
这“愁”像向东流去的春水一样?这么解释是很肤浅的。
其实作者也许是故意遗漏的“愁”的物理本体。
是对无法挽回和轮回的深刻思考,自己其实才恰似东流的春水,而非愁。
愁算什么?宋朝词人和如今的85后们最喜擅长捏造的词汇意义在李后主身上的可比是沧海一粟。
国家的破败,新王朝的更替,让这位才情帝王迅猛成熟。
在某一页,平添的这一原本朱砂却转而为玄的笔墨
而这笔墨流传至今虽然千年,却屡屡被念诵。
而我,却在这貌似婉约的词句中,读出了另一种味道。
这种味道不仅仅常人理解的哀叹,而是怨念转化后的平和,看淡与放下。
人敌不过天道的规律,无论多么来势汹汹的汹涌的浪花,也只能在这个时间段展现刹那。
历史长河中的一代王朝的最终归宿,和下一代王朝的归宿没什么两样。
最终都会化作春水向东而去。
而理解了这片刻的世间奥义,也就不会真正的自愁。
于是,这愁也随同流水,一起淡抹而去了。
也许,很多也许,但是,请不要太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