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历随笔 I ——关于搭车
我的游历从开始到现在也已经快一个月。大部分的行程是以搭车的方式完成的。搭过大货车,小货车,卡车,面包车,公车,私家车,警车,马车,摩托车(还差点搭上邮局的车)。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搭上的呢?有问路时别人主动载我一段的,有在货运中心询问私人老板的,有在高速收费站入口询问的,有路过工厂碰上的,也有在公交上与人闲扯带上的,在路边挥手拦下的,当然,还有好心人看我辛苦主动停下的……搭了那么多车,几乎把辽宁和吉林绕了一遍,也在网络上引起了一点点的反响,但是现在细细想来,却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
就像很多进行中的事情被人遗忘掉它是怎么开始的一样,我已经想不清为什么我会尝试以打车的方式去进行一段旅程。是觉得好玩?为了省钱?受了不少视频,文字的刺激?为了在这个复杂得社会寻找到好心人?记不清了。大概也许我觉得这种方式对我来说很浪漫吧:能够搭上陌生人的车,为他送上一路上有去的见闻,从他那儿收获可以传递的对陌生人的爱。所以,当我第一次搭上车时的那种喜悦,一度让我难以言表。那种脑中幻想的浪漫情节在现实中经过自己双手实现的感觉,让我瞬间对任何感官能够觉察到的事物都有了正面加成的印象,记得当时自拍感受时是这么说的:仿佛天空变得更加蔚蓝,阳光也变得更加温暖。
但是,并非每次都是那么一帆风顺。一路下来,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最大的一次瓶颈出现在在营口通往大连的告诉辽河服务区那儿。被拒绝了大概有7,80次。因为原本的预计是每回搭车被拒绝50次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等超过50次,冲破了自己设定的界限之后,接下去每一次的被拒绝都会使心理的失落感呈几何的方式增长——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好在后来在一次没抱任何希望,试试看的情况下,询问了一位私家车主。然后。。。。成功了!!!经过询问得知,他们曾经从广州骑车去过拉萨,最近也正打算在四月份骑摩托从山东到西藏去。所以一听我的请求,就觉得是同道中人一般,很爽快地答应了。
这件事之后,我就更加确信了安然的话“只要你相信能搭到车,最后一定能搭到的”。而我自己在询问的这个行为,就好比是一个筛子,把那些有勇气的好心人,或者志同道合的家伙给筛选出来。甚至偶尔还会有意想不到的邂逅。所以,从那以后,即是被拒绝,也坦然了很多。因为我知道必然会有另外的一些好心人等着我去询问。这就像“暴击”这个技能,它总是有一定得概率会出现的,等到它在你意想不到的时机下出现时,往往就附带了以外的惊喜。
于是,之后便有些依恋上搭车,甚至有些哀伤搭车的感觉——那种总会有人在等我的邂逅。以至于在国道上徒步的时候,看见前面停靠在路边的车辆,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一股想去询问的冲动。直到。。。遇到那位骑摩托车回家,并主动停下来询问我,载我去丹东的邵小哥。他把我带到目的地之后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以后,不要让寻求帮助成为一种习惯。
后来,这句话便偶尔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是啊,就像决定论剔除掉了道德的约束,一旦把寻得的帮助当做一种必然的事情,那还会有那种被雪中送炭之后的感动么?当搭车的目的成了“为了搭车”的时候,我隐约地感觉到了一些惭愧——这与我的初衷不符——寻求一些令人感动的故事。
所以,要从沈阳出发去吉林的时候,当我再次满血满魔地站在高速路口挥手拦车的时候,我失去了那份底气:司机完全美欧必要去搭载一个陌生人。而我却以一种饱满的姿态去寻找富有同情心,并有勇气去帮助别人的司机师傅——而事实上,我却没有多大的困难。这让我不安和羞愧,为了那份不够匹配他们给予我的帮助所对应的感激。
大概,以后不会再“为了搭车”而去搭车了吧。至少得在我在道路上走得疲困交加,陷入困境,有足够的感恩之心去面对搭载我的司机的时候,才会向他们挥手示意吧。毕竟,我的主题是游历,而不是搭车。
就像很多进行中的事情被人遗忘掉它是怎么开始的一样,我已经想不清为什么我会尝试以打车的方式去进行一段旅程。是觉得好玩?为了省钱?受了不少视频,文字的刺激?为了在这个复杂得社会寻找到好心人?记不清了。大概也许我觉得这种方式对我来说很浪漫吧:能够搭上陌生人的车,为他送上一路上有去的见闻,从他那儿收获可以传递的对陌生人的爱。所以,当我第一次搭上车时的那种喜悦,一度让我难以言表。那种脑中幻想的浪漫情节在现实中经过自己双手实现的感觉,让我瞬间对任何感官能够觉察到的事物都有了正面加成的印象,记得当时自拍感受时是这么说的:仿佛天空变得更加蔚蓝,阳光也变得更加温暖。
但是,并非每次都是那么一帆风顺。一路下来,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最大的一次瓶颈出现在在营口通往大连的告诉辽河服务区那儿。被拒绝了大概有7,80次。因为原本的预计是每回搭车被拒绝50次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等超过50次,冲破了自己设定的界限之后,接下去每一次的被拒绝都会使心理的失落感呈几何的方式增长——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好在后来在一次没抱任何希望,试试看的情况下,询问了一位私家车主。然后。。。。成功了!!!经过询问得知,他们曾经从广州骑车去过拉萨,最近也正打算在四月份骑摩托从山东到西藏去。所以一听我的请求,就觉得是同道中人一般,很爽快地答应了。
这件事之后,我就更加确信了安然的话“只要你相信能搭到车,最后一定能搭到的”。而我自己在询问的这个行为,就好比是一个筛子,把那些有勇气的好心人,或者志同道合的家伙给筛选出来。甚至偶尔还会有意想不到的邂逅。所以,从那以后,即是被拒绝,也坦然了很多。因为我知道必然会有另外的一些好心人等着我去询问。这就像“暴击”这个技能,它总是有一定得概率会出现的,等到它在你意想不到的时机下出现时,往往就附带了以外的惊喜。
于是,之后便有些依恋上搭车,甚至有些哀伤搭车的感觉——那种总会有人在等我的邂逅。以至于在国道上徒步的时候,看见前面停靠在路边的车辆,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一股想去询问的冲动。直到。。。遇到那位骑摩托车回家,并主动停下来询问我,载我去丹东的邵小哥。他把我带到目的地之后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以后,不要让寻求帮助成为一种习惯。
后来,这句话便偶尔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是啊,就像决定论剔除掉了道德的约束,一旦把寻得的帮助当做一种必然的事情,那还会有那种被雪中送炭之后的感动么?当搭车的目的成了“为了搭车”的时候,我隐约地感觉到了一些惭愧——这与我的初衷不符——寻求一些令人感动的故事。
所以,要从沈阳出发去吉林的时候,当我再次满血满魔地站在高速路口挥手拦车的时候,我失去了那份底气:司机完全美欧必要去搭载一个陌生人。而我却以一种饱满的姿态去寻找富有同情心,并有勇气去帮助别人的司机师傅——而事实上,我却没有多大的困难。这让我不安和羞愧,为了那份不够匹配他们给予我的帮助所对应的感激。
大概,以后不会再“为了搭车”而去搭车了吧。至少得在我在道路上走得疲困交加,陷入困境,有足够的感恩之心去面对搭载我的司机的时候,才会向他们挥手示意吧。毕竟,我的主题是游历,而不是搭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