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論文的“論文”。。。
不是組詩的“組詩”
-------淺析李商隱詩三首
內容摘要:試析李商隱三首題目、體裁、內容及情感都極為相似的三首詩作,來探討創作者與詩作之間的關係。詩作既依賴于作者,又是獨立的,它毫不留情地展現作者的真相及情感。此文正是挖掘作者在詩作中的謊言與真實,來發現詩作的獨立性。
關鍵字:李商隱 詩作獨立性
春宵自遣
地勝遺塵事,身閑念歲華。晚晴風過竹,深夜月當花。石亂知泉咽,苔荒任徑斜。陶然恃詩酒,忘卻在山家。
秋日晚思
桐槿日零落,雨餘方寂寥。枕寒莊蝶去,窗冷胤螢銷。取適琴將酒,忘名牧與樵。平生有舊游,一一在煙霄。
幽居冬暮
羽翼摧殘日,郊園寂寞時。曉雞驚樹雪,寒鶩守冰池。急景倏云暮,頹年寖已衰。如何匡國分,不與夙心期?
此組詩並非有明確形式及關聯,在《李商隱詩全集》中《幽居冬暮》與《秋日晚思》、《春宵自遣》二首相連,中間僅隔一首五排。在馮浩的《玉谿生詩集注》 中也非依次緊密相連,而是首首詩作間插隔倆首或數首詩作。然從其題目、體裁及內容看,三首詩又有一定關聯性,好似同一時期連續創作的即時抒情詩,遂自作主張,一併放置,以“組詩”作淺顯的分析。
論詩向來下筆不矜的紀昀在其《玉谿生詩說》中對《春宵自遣》一詩寫道 :“亦淺率無味,大似後人寫景湊句之詩,篇篇可以互換者也。”有意思的是,與其同一時代的王文濡于《唐詩評注讀本》中則贊道 :“寫山家風景,處處不脫春宵,其用字之妙,殆千錘百煉而出,如‘當’字、‘知’字、‘任’字均耐人尋味。”如此截然相反的觀點,正反映了此詩有著某種矛盾複雜的特質,而美往往便是源於矛盾力量的拉拔與融合。因此,這首詩或許需要更為細緻的觀察及思考,方能得到更為公允妥帖的論斷。首先,姑且不論此詩是好是壞,或者該認同何種觀點,筆者以為或許可以先從爭議最大的中間二聯入手,尋找進入此詩的法門。“晚晴風過竹,深夜月當花。石亂知泉咽,苔荒任徑斜”,四句用詞頗平實,沒有一個生僻字眼及典故;景物亦平凡,無非是竹、月、花、石、苔等古詩中極為常見的入詩山景,粗看確實有如紀昀所言,是“大似後人寫景湊句之詩”。只是細細體味,即會發現其“淺率”之下的詩心。“晚晴”、“深夜”扣寫題目的“宵”,暗點時間,而在詩句及時光的流動中,則深藏了作者從“晚晴”到“深夜”孑孑自遣的身影。因是晚晴,山中光線微弱,可以想像,詩人在尋景自遣的途中,最為敏銳的應是聽覺。“風過竹”,“過”字更大可能描繪的是風過竹林的寥落之聲,而非風吹竹林的晃然。同樣,後一聯的“石亂知泉咽”,“知”,同樣顯示,作者是因聽到泉流嗚咽之音,於是猜想石頭亂布的景象。兩句八字,展現的是詩人極為敏銳的觀察以及真實細緻的表達,用“淺率無味”作結,委實不恰。“月當花”,“當”字用的妙,深夜山路,無光可借于賞花,方抬頭尋月當花。詩人有雅興,只是這雅興來得孤寂落寞,為排遣而“遣”最是寂寞,如此委曲婉轉,皆由“當”字出。而最後一句“苔荒任徑斜”,青苔漫山荒長,山路曲折歪斜,作者一人孑然尋“遣”,一個“任”字即刻展現。詩人“用字之妙”,“耐人尋味”。四句之妙,不僅止於此,結合首尾兩聯,這“淺率無味”的“寫景湊句”之詩,還經得起更為細緻的探察。首聯云“地勝遺塵事,身閑念歲華”,說的是此地風景甚好,恰能用來遺忘紛擾塵事,身處閑暇,便掛念這勝景春光。在讀完中間二聯后,再看這樣直白而看似坦誠的開幕,讓人莞爾。詩人可以在詩作的某一角落說謊,真相卻無法完全被掩蓋,一旦付諸紙面,創造者便失去了對詩的自以為可能的控制,其不自覺要深藏的隱秘情感也只能殘酷地公之於眾。正如前所述,中間二聯寫的是風過竹林的疏闊,月當花的寂寞,聽泉嗚咽的駐足,荒苔斜徑的漫走,哪一樣都無法看出此地是“勝景”,更勿論“春”之“歲華”。若真如作者所言,心已遺忘塵事,只掛念自然美景,何以不在燦爛白日出行,偏偏選在無景可看的深夜,這怎能不讓人懷疑實則詩人是心懷塵事,輾轉難寐,才夜行自遣。而即使來到山中, “泉”在他聽來是“咽”的,“石”是亂的,“苔”是“荒”的,“陶然”,“忘卻”是沒有,孤寂、落寞、無可依託卻是真。馮浩曰:“念歲華是不能忘也,陶然忘卻聊自遣耳。”這首詩作最大的奧妙正在於此:它是謊言的,又是真實的;是鎮定的,又是慌亂的;是割裂的,又是完整的。詩人輕柔地對你說,我已托身山家,忘記塵事,而事實上,除了他自己,誰都知道,那原不過是一則自欺欺人的美麗謊言。
《秋日晚思》延續了這種動人的殘酷。詩作依然是斷裂的,破碎的,處處可見詩人勉強自遣的姿態與無可排遣的失落寂寞,卻是以與《春宵自遣》迥然相異的藝術方式表現。開頭即繪景布情,景語出現在首聯,在唐詩中並不常見。“桐槿日零落”,扣“秋”,“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梧桐與秋向來難分難捨,槿花則朝榮暮落,因此謂“日零落”,出句已是一派衰敗。“雨餘方寂寥”,花盡葉凋,仍不足,更兼秋雨,詩人許是聽了一日的雨,已覺落寞,而雨止后,才感到此情此景方是浸入骨髓的寂寥,“方”字用的妙。此兩句為實景,頷聯則是以虛寫實。“枕寒”、“窗冷”,主觀化的實景,緊接著“莊蝶去”、“胤螢銷”,紀昀嫌其用此二典“俗不可耐”,筆者卻不以為然。“莊蝶去”寫醒,合“枕寒”,又暗含人生如夢似幻的茫然。“胤螢銷”寫燈光微渺,合“窗冷”,又暗含入世取業之心亦黯淡不明。此種用法實虛兼顧,含蓄烘托詩人心緒情感,同時又以此虛化首聯之實,此是其藝術特色。在這樣心灰意冷,黯淡無明的夜晚,飽受挫折的詩人對“牧”與“樵”自然會產生某種類似宗教安慰的情感,“取適琴將酒,忘名牧與樵”,第三聯的出現既突兀又是情理之中,但這種故作輕盈的宣告,并不能抵擋讀者內心對其真實性的懷疑。緊接著尾聯就含蓄地證明了我們的懷疑。當詩人決心置身“牧樵”-----這個渺遠的,抽象的,只存在于中國士大夫于悲傷中集體臆想的烏托邦,他內心最真實的反應不是嚮往,也非向前眺望的姿態,卻是惆悵地回望,留戀地感喟,“平生有游舊,一一在煙霄”。詩人從來缺乏遊走出世與入世的韌度,他最擅長地往往是落寞中的“自遣”,無論怎樣,那個玫瑰色的“牧樵”之夢,永遠都不會破滅,因為,它從來就沒有顯現過。
然而,一旦詩人正視現實的失敗,直面被擊潰成碎塊的自己,此時創作的詩作就會呈現出純然而又豐厚的力量,其情感或許單純到只餘下痛苦,然而它毫無雜質的純度卻會散發極為動人的魅力。我們通常將這類詩作視為傑作。《幽居冬暮》便是這樣一篇傑作。面對它,毒辣似紀昀也不得不感歎道 ,“無句可摘而自然深至,此火候純熟之后,非可以力強也;強為之,非枯則率爾。”我們看到,春宵與秋日中的詩人或許猶能以幻夢遣開痛苦,在面對萬物俱息的冬暮時,其一貫的輕盈偽裝及退避卻絲毫不起作用,痛苦洶湧而來,唯有正視與承擔。在這首詩作中,時光與人生的衝突極為尖銳,天才的詩人將時間的流逝譜成輓歌,哀悼自己空茫無托的心願。他無時無刻不在描繪衝突,“摧殘”之日,“寂寞”之時,“急景”,“頹年”,時間前的定語無不展示著時光流逝的殘酷以及人生的衰微。中間二聯尤為驚豔,“曉雞驚樹雪”,曉雞為何會因覆蓋樹上的雪而受驚,驚其耀眼?驚其寒冷?或因其酷似破曉日光,驚唱司晨?“寒鶩守冰池”,寒鶩緣何死守冰池?等待池水的春融?還是對家園的守望?讀者迷失在詩人的語言迷宮之中,永遠無法得知詩歌的明確意義,可依然會被其中那些含渾卻強烈的情感影響。詩歌展現著,在強大的瞬息萬變的時間面前,我們微薄而孱弱的“驚”詫,及天寒地凍中,不知何往的蒼茫的堅“守”。這便是人類的卑微與偉大。我們在迷宮中走失,卻在其中獲得著普世的共通的感動。就是在這些激烈地衝突中,“幽居”于“冬暮”之中的詩人,“詩”、“酒”、“琴”、“牧與樵”也無法救贖的詩人,以幾近悲泣的詩句問,“如何匡國分,不與夙心期”,散文式的語句化解了前幾聯的整飭,詩人曾經深藏的悲傷,至此無所遁形。
創作者對詩作擁有的,從來是虛假繁榮的支配。詩作是獨立的,從誕生的那一刻起,便與創作者面面相對,桀驁地宣告起義,毫不留情地揭發,赤裸地展出真相。它是如此殘酷,卻是如此美麗。
參考文獻:
1.清•馮浩《玉谿生詩集箋注》,上海古籍所,1998年2月第一版
2.劉學鍇等《李商隱資料彙編》,中華書局,2001年11月第一版
-------淺析李商隱詩三首
內容摘要:試析李商隱三首題目、體裁、內容及情感都極為相似的三首詩作,來探討創作者與詩作之間的關係。詩作既依賴于作者,又是獨立的,它毫不留情地展現作者的真相及情感。此文正是挖掘作者在詩作中的謊言與真實,來發現詩作的獨立性。
關鍵字:李商隱 詩作獨立性
春宵自遣
地勝遺塵事,身閑念歲華。晚晴風過竹,深夜月當花。石亂知泉咽,苔荒任徑斜。陶然恃詩酒,忘卻在山家。
秋日晚思
桐槿日零落,雨餘方寂寥。枕寒莊蝶去,窗冷胤螢銷。取適琴將酒,忘名牧與樵。平生有舊游,一一在煙霄。
幽居冬暮
羽翼摧殘日,郊園寂寞時。曉雞驚樹雪,寒鶩守冰池。急景倏云暮,頹年寖已衰。如何匡國分,不與夙心期?
此組詩並非有明確形式及關聯,在《李商隱詩全集》中《幽居冬暮》與《秋日晚思》、《春宵自遣》二首相連,中間僅隔一首五排。在馮浩的《玉谿生詩集注》 中也非依次緊密相連,而是首首詩作間插隔倆首或數首詩作。然從其題目、體裁及內容看,三首詩又有一定關聯性,好似同一時期連續創作的即時抒情詩,遂自作主張,一併放置,以“組詩”作淺顯的分析。
論詩向來下筆不矜的紀昀在其《玉谿生詩說》中對《春宵自遣》一詩寫道 :“亦淺率無味,大似後人寫景湊句之詩,篇篇可以互換者也。”有意思的是,與其同一時代的王文濡于《唐詩評注讀本》中則贊道 :“寫山家風景,處處不脫春宵,其用字之妙,殆千錘百煉而出,如‘當’字、‘知’字、‘任’字均耐人尋味。”如此截然相反的觀點,正反映了此詩有著某種矛盾複雜的特質,而美往往便是源於矛盾力量的拉拔與融合。因此,這首詩或許需要更為細緻的觀察及思考,方能得到更為公允妥帖的論斷。首先,姑且不論此詩是好是壞,或者該認同何種觀點,筆者以為或許可以先從爭議最大的中間二聯入手,尋找進入此詩的法門。“晚晴風過竹,深夜月當花。石亂知泉咽,苔荒任徑斜”,四句用詞頗平實,沒有一個生僻字眼及典故;景物亦平凡,無非是竹、月、花、石、苔等古詩中極為常見的入詩山景,粗看確實有如紀昀所言,是“大似後人寫景湊句之詩”。只是細細體味,即會發現其“淺率”之下的詩心。“晚晴”、“深夜”扣寫題目的“宵”,暗點時間,而在詩句及時光的流動中,則深藏了作者從“晚晴”到“深夜”孑孑自遣的身影。因是晚晴,山中光線微弱,可以想像,詩人在尋景自遣的途中,最為敏銳的應是聽覺。“風過竹”,“過”字更大可能描繪的是風過竹林的寥落之聲,而非風吹竹林的晃然。同樣,後一聯的“石亂知泉咽”,“知”,同樣顯示,作者是因聽到泉流嗚咽之音,於是猜想石頭亂布的景象。兩句八字,展現的是詩人極為敏銳的觀察以及真實細緻的表達,用“淺率無味”作結,委實不恰。“月當花”,“當”字用的妙,深夜山路,無光可借于賞花,方抬頭尋月當花。詩人有雅興,只是這雅興來得孤寂落寞,為排遣而“遣”最是寂寞,如此委曲婉轉,皆由“當”字出。而最後一句“苔荒任徑斜”,青苔漫山荒長,山路曲折歪斜,作者一人孑然尋“遣”,一個“任”字即刻展現。詩人“用字之妙”,“耐人尋味”。四句之妙,不僅止於此,結合首尾兩聯,這“淺率無味”的“寫景湊句”之詩,還經得起更為細緻的探察。首聯云“地勝遺塵事,身閑念歲華”,說的是此地風景甚好,恰能用來遺忘紛擾塵事,身處閑暇,便掛念這勝景春光。在讀完中間二聯后,再看這樣直白而看似坦誠的開幕,讓人莞爾。詩人可以在詩作的某一角落說謊,真相卻無法完全被掩蓋,一旦付諸紙面,創造者便失去了對詩的自以為可能的控制,其不自覺要深藏的隱秘情感也只能殘酷地公之於眾。正如前所述,中間二聯寫的是風過竹林的疏闊,月當花的寂寞,聽泉嗚咽的駐足,荒苔斜徑的漫走,哪一樣都無法看出此地是“勝景”,更勿論“春”之“歲華”。若真如作者所言,心已遺忘塵事,只掛念自然美景,何以不在燦爛白日出行,偏偏選在無景可看的深夜,這怎能不讓人懷疑實則詩人是心懷塵事,輾轉難寐,才夜行自遣。而即使來到山中, “泉”在他聽來是“咽”的,“石”是亂的,“苔”是“荒”的,“陶然”,“忘卻”是沒有,孤寂、落寞、無可依託卻是真。馮浩曰:“念歲華是不能忘也,陶然忘卻聊自遣耳。”這首詩作最大的奧妙正在於此:它是謊言的,又是真實的;是鎮定的,又是慌亂的;是割裂的,又是完整的。詩人輕柔地對你說,我已托身山家,忘記塵事,而事實上,除了他自己,誰都知道,那原不過是一則自欺欺人的美麗謊言。
《秋日晚思》延續了這種動人的殘酷。詩作依然是斷裂的,破碎的,處處可見詩人勉強自遣的姿態與無可排遣的失落寂寞,卻是以與《春宵自遣》迥然相異的藝術方式表現。開頭即繪景布情,景語出現在首聯,在唐詩中並不常見。“桐槿日零落”,扣“秋”,“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梧桐與秋向來難分難捨,槿花則朝榮暮落,因此謂“日零落”,出句已是一派衰敗。“雨餘方寂寥”,花盡葉凋,仍不足,更兼秋雨,詩人許是聽了一日的雨,已覺落寞,而雨止后,才感到此情此景方是浸入骨髓的寂寥,“方”字用的妙。此兩句為實景,頷聯則是以虛寫實。“枕寒”、“窗冷”,主觀化的實景,緊接著“莊蝶去”、“胤螢銷”,紀昀嫌其用此二典“俗不可耐”,筆者卻不以為然。“莊蝶去”寫醒,合“枕寒”,又暗含人生如夢似幻的茫然。“胤螢銷”寫燈光微渺,合“窗冷”,又暗含入世取業之心亦黯淡不明。此種用法實虛兼顧,含蓄烘托詩人心緒情感,同時又以此虛化首聯之實,此是其藝術特色。在這樣心灰意冷,黯淡無明的夜晚,飽受挫折的詩人對“牧”與“樵”自然會產生某種類似宗教安慰的情感,“取適琴將酒,忘名牧與樵”,第三聯的出現既突兀又是情理之中,但這種故作輕盈的宣告,并不能抵擋讀者內心對其真實性的懷疑。緊接著尾聯就含蓄地證明了我們的懷疑。當詩人決心置身“牧樵”-----這個渺遠的,抽象的,只存在于中國士大夫于悲傷中集體臆想的烏托邦,他內心最真實的反應不是嚮往,也非向前眺望的姿態,卻是惆悵地回望,留戀地感喟,“平生有游舊,一一在煙霄”。詩人從來缺乏遊走出世與入世的韌度,他最擅長地往往是落寞中的“自遣”,無論怎樣,那個玫瑰色的“牧樵”之夢,永遠都不會破滅,因為,它從來就沒有顯現過。
然而,一旦詩人正視現實的失敗,直面被擊潰成碎塊的自己,此時創作的詩作就會呈現出純然而又豐厚的力量,其情感或許單純到只餘下痛苦,然而它毫無雜質的純度卻會散發極為動人的魅力。我們通常將這類詩作視為傑作。《幽居冬暮》便是這樣一篇傑作。面對它,毒辣似紀昀也不得不感歎道 ,“無句可摘而自然深至,此火候純熟之后,非可以力強也;強為之,非枯則率爾。”我們看到,春宵與秋日中的詩人或許猶能以幻夢遣開痛苦,在面對萬物俱息的冬暮時,其一貫的輕盈偽裝及退避卻絲毫不起作用,痛苦洶湧而來,唯有正視與承擔。在這首詩作中,時光與人生的衝突極為尖銳,天才的詩人將時間的流逝譜成輓歌,哀悼自己空茫無托的心願。他無時無刻不在描繪衝突,“摧殘”之日,“寂寞”之時,“急景”,“頹年”,時間前的定語無不展示著時光流逝的殘酷以及人生的衰微。中間二聯尤為驚豔,“曉雞驚樹雪”,曉雞為何會因覆蓋樹上的雪而受驚,驚其耀眼?驚其寒冷?或因其酷似破曉日光,驚唱司晨?“寒鶩守冰池”,寒鶩緣何死守冰池?等待池水的春融?還是對家園的守望?讀者迷失在詩人的語言迷宮之中,永遠無法得知詩歌的明確意義,可依然會被其中那些含渾卻強烈的情感影響。詩歌展現著,在強大的瞬息萬變的時間面前,我們微薄而孱弱的“驚”詫,及天寒地凍中,不知何往的蒼茫的堅“守”。這便是人類的卑微與偉大。我們在迷宮中走失,卻在其中獲得著普世的共通的感動。就是在這些激烈地衝突中,“幽居”于“冬暮”之中的詩人,“詩”、“酒”、“琴”、“牧與樵”也無法救贖的詩人,以幾近悲泣的詩句問,“如何匡國分,不與夙心期”,散文式的語句化解了前幾聯的整飭,詩人曾經深藏的悲傷,至此無所遁形。
創作者對詩作擁有的,從來是虛假繁榮的支配。詩作是獨立的,從誕生的那一刻起,便與創作者面面相對,桀驁地宣告起義,毫不留情地揭發,赤裸地展出真相。它是如此殘酷,卻是如此美麗。
參考文獻:
1.清•馮浩《玉谿生詩集箋注》,上海古籍所,1998年2月第一版
2.劉學鍇等《李商隱資料彙編》,中華書局,2001年1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