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史记之二
我读史记
之二——《夏本纪第二》
今天读了《夏本纪第二》。夏本纪第二,主要讲夏禹的功绩及夏朝的传序。
夏禹者,名曰文命。其父为鲧,乃颛顼之孙,黄帝之玄孙也。
不得不感叹命运之安排,是巧合?使得五帝、乃至继任者夏禹皆同处一门,血缘契合?或是由于古代交通信息不发达,君主所识贤人有限?方可使江山总无旁落?
闲言少叙,归于正题。
夏禹者,真乃一贤人。办事效率极高,为人处事能力极强,忍辱负重,终成正果。
1. 夏禹的被提拔是踩在其父鲧的肩膀上。帝尧时,洪水滔天,民不聊生。帝尧任命鲧来治水,九年而不成(该决策上次已讨论过)。故鲧被治罪,流放于羽山,后死在那里。帝尧命群臣推荐可之水之人,众臣皆推禹,帝尧大喜,因他明察秋毫,早知禹乃一能臣,能堪此大任。于是乎,禹临危受命,踩在其父的肩膀上踏上了历史舞台。
2. 禹能够忍辱负重、恪尽职守。众所周知,禹为了治水,辛苦十三年,风里来雨里去,过家门而不入。他承受了巨大的心理负担,父亲的前车之鉴犹历历在目,禹必须成功,不许失败。所以,他才能做出超出凡人极限的事情,终于功成名就,也因此举赢得了天下人的归附、群臣的宾服,乃至帝尧、帝舜的推举宠爱。
3. 禹是一个能力极强的工作狂。治水成功后,禹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继续奋斗,划分九州,设立五服,疆土往外延至四海,制定赋税制度,赢得了帝舜的赞许嘉奖。从食物丰足的地方调来食物,分给食物短缺的百姓,将百姓迁到适宜居住的地方,赢得了百姓的拥戴。这样,夏禹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勤奋,终于赢得了所有人的支持和爱戴,为他的成就帝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4. 禹处事能力极强。禹懂得在上级面前表现自己,却能做到恰如其分、滴水不漏、绵里藏针。帝舜召集群臣开会,请大臣阐述自己的观点。皋陶率先发言。皋陶主管刑狱,从德行诚信方面阐述了治国之道。言辞激昂,辞藻优美,发人深省,确为一篇好文。后帝舜问及禹的看法。禹开头就说:“於,予何言!予思日孜孜。”意思是“我有什么可说的?我只想着坚持不懈的工作。”不出所料,此言果然激起了帝舜和众臣的兴趣。故皋陶问他什么是坚持不懈的工作。禹滔滔不绝一大席话,全部都是他的功劳,使皋陶心服口服。接着,禹向帝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提醒帝舜要任命有德行的大臣,这样天下人才能归服。帝舜说帝尧之子丹朱为人傲慢骄纵淫乱,他不能顺从丹朱的行为。禹立刻讲他的功劳、他的德行。最后,终于赢得了帝舜的评价:“道吾德,乃女功序之也。”意思是“推行我的德行,是靠你的逐步努力才达到的。”很高的评价,不是么?自此,皋陶命令天下人向禹学习,不从者受罚。
禹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的赢得了帝舜、众臣、天下人的心。
顺理成章的,帝尧驾崩后,帝位传给了禹。自此,帝位接班人虽说仍没逃脱家族经营,仍为千古第一帝黄帝的子孙,但继承人的选择,却是凭德行和才能挑选的,而非简单的帝传长子,长子传长孙,依此类推。
夏禹在位十年即崩。帝位传与和他并肩奋斗过的下级——益。惜益虽有贤才,但终因辅佐禹的时间过短,不被天下人熟识认可而退位。于是帝位传与了禹的儿子——启。启崩后,没让帝位旁落,传与了自己的儿子太康,之后就完全是家族经营了。
回想五帝,直至夏禹,在位的时间有长有短,其中黄帝、颛顼、帝喾在位时间未知,帝尧在位时间九十年,帝舜履行帝王的职责为三十九年,而帝禹的在位时间只有十几年。只算后三位,在位时间呈递减趋势。是因为他们年龄呈递减?或是因为前任占着位子,不得不等待的原因么?一笑。
夏朝,自禹的繁荣昌盛后,出现过太康失国、孔甲昏庸迷信鬼神违反道德、夏桀的残暴。终于,一步步的,夏朝自繁华,走向诸侯不朝,最后乃至夏桀失国,夏朝被殷商所取代的悲剧。
不过,这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任何事情都是由萌芽,然后到昌盛,最后盛极而衰。没必要为江山的易主而不安。
把夏朝的帝王排下序吧:
禹→启→太康→中康→帝相→少康→帝予→帝槐→帝芒→帝泄→不降→扄(jiong)→廑(jin)→孔甲→帝皋→帝发→履癸(lv gui,即夏桀)
之二——《夏本纪第二》
今天读了《夏本纪第二》。夏本纪第二,主要讲夏禹的功绩及夏朝的传序。
夏禹者,名曰文命。其父为鲧,乃颛顼之孙,黄帝之玄孙也。
不得不感叹命运之安排,是巧合?使得五帝、乃至继任者夏禹皆同处一门,血缘契合?或是由于古代交通信息不发达,君主所识贤人有限?方可使江山总无旁落?
闲言少叙,归于正题。
夏禹者,真乃一贤人。办事效率极高,为人处事能力极强,忍辱负重,终成正果。
1. 夏禹的被提拔是踩在其父鲧的肩膀上。帝尧时,洪水滔天,民不聊生。帝尧任命鲧来治水,九年而不成(该决策上次已讨论过)。故鲧被治罪,流放于羽山,后死在那里。帝尧命群臣推荐可之水之人,众臣皆推禹,帝尧大喜,因他明察秋毫,早知禹乃一能臣,能堪此大任。于是乎,禹临危受命,踩在其父的肩膀上踏上了历史舞台。
2. 禹能够忍辱负重、恪尽职守。众所周知,禹为了治水,辛苦十三年,风里来雨里去,过家门而不入。他承受了巨大的心理负担,父亲的前车之鉴犹历历在目,禹必须成功,不许失败。所以,他才能做出超出凡人极限的事情,终于功成名就,也因此举赢得了天下人的归附、群臣的宾服,乃至帝尧、帝舜的推举宠爱。
3. 禹是一个能力极强的工作狂。治水成功后,禹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继续奋斗,划分九州,设立五服,疆土往外延至四海,制定赋税制度,赢得了帝舜的赞许嘉奖。从食物丰足的地方调来食物,分给食物短缺的百姓,将百姓迁到适宜居住的地方,赢得了百姓的拥戴。这样,夏禹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勤奋,终于赢得了所有人的支持和爱戴,为他的成就帝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4. 禹处事能力极强。禹懂得在上级面前表现自己,却能做到恰如其分、滴水不漏、绵里藏针。帝舜召集群臣开会,请大臣阐述自己的观点。皋陶率先发言。皋陶主管刑狱,从德行诚信方面阐述了治国之道。言辞激昂,辞藻优美,发人深省,确为一篇好文。后帝舜问及禹的看法。禹开头就说:“於,予何言!予思日孜孜。”意思是“我有什么可说的?我只想着坚持不懈的工作。”不出所料,此言果然激起了帝舜和众臣的兴趣。故皋陶问他什么是坚持不懈的工作。禹滔滔不绝一大席话,全部都是他的功劳,使皋陶心服口服。接着,禹向帝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提醒帝舜要任命有德行的大臣,这样天下人才能归服。帝舜说帝尧之子丹朱为人傲慢骄纵淫乱,他不能顺从丹朱的行为。禹立刻讲他的功劳、他的德行。最后,终于赢得了帝舜的评价:“道吾德,乃女功序之也。”意思是“推行我的德行,是靠你的逐步努力才达到的。”很高的评价,不是么?自此,皋陶命令天下人向禹学习,不从者受罚。
禹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的赢得了帝舜、众臣、天下人的心。
顺理成章的,帝尧驾崩后,帝位传给了禹。自此,帝位接班人虽说仍没逃脱家族经营,仍为千古第一帝黄帝的子孙,但继承人的选择,却是凭德行和才能挑选的,而非简单的帝传长子,长子传长孙,依此类推。
夏禹在位十年即崩。帝位传与和他并肩奋斗过的下级——益。惜益虽有贤才,但终因辅佐禹的时间过短,不被天下人熟识认可而退位。于是帝位传与了禹的儿子——启。启崩后,没让帝位旁落,传与了自己的儿子太康,之后就完全是家族经营了。
回想五帝,直至夏禹,在位的时间有长有短,其中黄帝、颛顼、帝喾在位时间未知,帝尧在位时间九十年,帝舜履行帝王的职责为三十九年,而帝禹的在位时间只有十几年。只算后三位,在位时间呈递减趋势。是因为他们年龄呈递减?或是因为前任占着位子,不得不等待的原因么?一笑。
夏朝,自禹的繁荣昌盛后,出现过太康失国、孔甲昏庸迷信鬼神违反道德、夏桀的残暴。终于,一步步的,夏朝自繁华,走向诸侯不朝,最后乃至夏桀失国,夏朝被殷商所取代的悲剧。
不过,这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任何事情都是由萌芽,然后到昌盛,最后盛极而衰。没必要为江山的易主而不安。
把夏朝的帝王排下序吧:
禹→启→太康→中康→帝相→少康→帝予→帝槐→帝芒→帝泄→不降→扄(jiong)→廑(jin)→孔甲→帝皋→帝发→履癸(lv gui,即夏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