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英 悲情《三十里铺》
题记
在这方黄土上,每一首歌就是一个故事,每个故事就是一首歌。
雪花飘落的时节,我又一次站在三十里铺的界碑前。那首流传甚广的经典民歌《三十里铺》的源头,此时就在脚下。环顾四周,眼中闪现出惊异。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怎么能释放出如此惊人的艺术能量?一声“三哥哥”,竟让八尺汉子热泪流,出嫁的婆姨也回头。
历经岁月刷洗,三十里铺风貌依然。它傍山而建,依水而立。河滩上的老柳、崖畔上的枣树在瑟瑟寒风中低呜,高坡上的羊群在缓缓移动。在背山向阳处,有着家家砌起的石头窑洞,隔着河的大路边上有几间用石头砌起的石板房,门前的幌子在风中飘摇,这便是供过路人歇脚的店。望着那石板房,我想起歌中那个“四妹子”,想起了凄美的歌词:“提起个家来就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四妹子爱见那三哥哥,他是我的知心人……”
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作为民歌的人物原型,王凤英是绝无仅有的一个。不可思议的是,这位迄今还在世的四妹子,面对一生之痛,竟然在半个多世纪中始终保持沉默。多少音乐史家和学者试图揭开这谜底,无奈意愿难了。
采访王凤英太难了!因为,尽管这首歌叙述动人、旋律优美、感情真挚,可美丽善良的四妹子因此套上了沉重的名誉“枷锁”。在那个封建意识浓厚的年代,有关她的带“荤”的段子,几乎每天都在民间传播,她在无尽的悲哀中度日,以至在2004年前的近六十年中,从未跨出深山一步。她的儿子们非常警觉,只要陌生人一进村,马上就将老人“警卫”起来。至今除了极个别媒体外,所有想接近她的记者或者专家学者,不是被生硬地挡在门外,就是在围攻中落荒而逃。有关《三十里铺》的任何一次访问,都会因引起她的儿辈们本能的愤怒而变得极不愉快。
我很幸运,在经历了七上榆林徒劳而返的失望后,终于在年前抓住了一次机会。
“记住,见到老人和她家人,你可千万不要说是记者,是县上的科技干部,下村里检查沼气使用情况的,顺便到你家看看!”绥德县县委宣传部的两位副部长一路反复叮嘱我。
王凤英老了,八十有一了!可那满是沧桑的两颊上,依稀残留着她年轻时的俊美记忆。在与她拉话几个小时后,我突然感到,中国民歌史上有关三十里铺的故事记载,都将重新改写、重新定位……
1 “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
“天阴了,看样子要下雪”!刚到绥德县城,陪同我的徐蔚林副部长抬头望着天说:“我们休息一会马上走吧,要不然,一场雪下来,这几天就甭想进山了!”于是,我们马上改变了计划,匆忙上了两辆车,朝绥德城外驶去。
三十里铺以离县城三十里而得名。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作曲家王方亮将民歌《三十里铺》改编成无伴奏女声合唱,并由当地农民歌手组成了陕北合唱团进京后,这首被称作以真实的爱情故事创作的“信天游”,迅即传遍了全国,成了《兰花花》之后又一首走红的民歌。之后,有关王凤英爱情故事的各种不同版本的小说、散文乃至歌舞题材的《三十里铺》,纷纷出现在报刊杂志和舞台上。
陕北人民有着奇特的创造力。生活中,你视而不见,不以为然,甚至不屑一顾的东西,那些伟大的劳动者全用歌词表现出来,变成了生动活泼,令人叫绝的艺术品,野性而有张力,迷人而闪光。《东方红》、《黄河船夫曲》、《走西口》、《五哥放羊》、《赶生灵》等一批中国经典民歌,并非出自作曲家之手,而全都出自那些脚夫、船夫和农民的口中。
可谁又知道,《三十里铺》却是经过无数人加工传唱,最后定位于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歌曲。原来,民间对这首歌的创作众说纷纭,一说是集体创作,一说歌与词全都是村里一个农民所作,另一说是根据真人真事编的。直到1993年年底,报刊才披露了《三十里铺》是由农民歌手常永昌所作。其故事内容大致是:
那年,该死的日本鬼子占领了山西,杀了她的全家,四妹子逃到了黄河边,被增喜救到了三十里铺。正当乡亲们为两人操办婚事时,四妹子却送增喜参加了八路军。三年过去了,四妹子天天站在圪梁上盼望三哥哥回来,而增喜在外边却找了女人成了婚。四妹子心碎了。绝望中,一头毛驴将她送进了黑家洼穷山沟中的瘸子家……之后,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被编成“信天游”。
可问题在于,长期在民间传唱的《三十里铺》,绝非像今日舞台上所唱的《三十里铺》那样美好纯洁。在民间,它的传播形式类似“酸曲”,其段子长达三十多段,现在流传的也就是十几段,内容低俗,有些还带“荤”味。当地歌手说,有几段只能在山里唱,不能在人前唱。那些歌词啊,像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
作家高建群在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中,引用清人名言对陕北的风俗作了概括:“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说的就是陕北这块山高路险、闭塞沉闷的旧时边塞之地,思想传统上的封建意识与口头文化极度开化的长期并存。
……
我一路都在沉思,车里显得有些沉闷。徐副部长开口了:“不知你今天运气咋样!前年秋天,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摄制组来拍王凤英,进了村,她儿子死活不让见,将她藏了起来。我好说歹说磨了一个半小时的嘴皮子,最后才让见半个小时的面。真不容易啊!”
“《三十里铺》的歌词长着哩,我给你唱几段民间的?”说着,他扯着嗓子唱了起来:
凤英在前面走,手提二两酒,
宁看凤英两步走,不喝那二两酒。
……
三天没见三哥哥的面,拉上黑山羊许口愿,
多会儿见了三哥哥的面,好像猴娃娃过新年。
睡到半夜里梦了一个梦,梦见三哥哥上了奴的身,
慌忙就把个腰搂定,醒来却是一场空。
前沟里下雨后沟里阴,因为三哥哥许了一口牲,
如今的神神满不灵,不给凤英来托梦。
想起了三哥哥细嘟念,奴的老妈妈把奴噘,
茅子里偷着哭几声,哭几声三哥哥太无情。
……
众人笑了。这歌词,确实离了谱。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这给年仅16岁的少女和她婚后的生活带来了什么。那首歌让她一辈子抬不起头,“丢尽了脸”,四妹子伤透了心。半个多世纪来,为了儿孙们的名誉,王凤英及其家人除了缄默,就是愤怒……
汽车从辛店拐进去黑家洼的山道没十来分钟,便在路中间一个深坑前停了下来。原来,雨季时,山洪冲垮了这条唯一的山道,留下多处深坑。
“走着进山吧,前面的路也坏哩,你们的车过不去。到凤英家还有十几里地,袋把烟工夫就到哩!”一位老汉指着前方对我们说。
天色阴沉沉的,为赶时间,我们徒步走向深山中的黑家洼……
2 王凤英六十多年来首次开口:“这歌害了俺一辈子!”
山里静极了。不闻鸡鸣犬叫,也不见人家炊烟。半天里未见一个人影。
爬上圪梁梁,放眼望去,千沟万壑中隐现出层层梯田,灰蒙蒙的天空下是黄土凝固成的波浪,寒风卷着黄土味迎面扑来,直往脖子里钻。穿过河滩又走上一个高坡,黑家洼在对面高坡上出现了。陕北的地貌很特别,一个村与另一个村看似仅隔着一条深沟,最窄的地方也只有几十米,隔着沟还能聊天,可从这要走到对面山坡上,起码得个把小时。气象万千的沟壑卯梁,让绥德成了拍摄中国历史题材影片的天然影视城。影视剧《人生》、《巍巍昆仑》、《大转折》、《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延安颂》等许多戏的主要场景都是在这拍摄的。
黑家洼是个深山中的村庄,七沟八梁一面坡,坡上梁下散落着星星点点的窑洞。这个只有二三十户人家的小山村,村民们世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却一辈子守着贫穷。几年前,村里才拉进电线点上电灯。
刚进村口,一只脖子上系着红丝带的小黑猫,忽然从路边钻了出来,仿佛知道我们要去哪似的,窜到前面为我们带路。跑了一阵,蹲下回头看着我们,然后一蹦一跳又窜到前面。奇了怪了!它直奔背靠山坡的四眼窑洞,那是王凤英家。
小院子静悄悄的,只有四五颗枣树在风中摆动。显然,没听见汽车马达声,村里对徒步前来的不速之客没有思想准备。徐副部长走进院子后,一边叫着王凤英的名字,一边推门而入。只见昏暗中,王凤英独自盘坐在炕上,见客人进门,她吃了一惊,赶忙摸索着下炕穿鞋。
老人显得黑瘦,背有点驼。81岁了,看上去腿脚还利索,耳不聋眼不花,还有一口好牙,头发也不见花白,只是生活将所有的磨难,都刻在了她那饱经风霜的老脸上,从她忧郁的眼神中透出。可能岁数大了,眼睛里总像是噙着泪花儿。望着风烛老人,我心中涌动着酸楚。这,就是当年的四妹子?
我环顾老人的栖息之地,简单的一目了然。一床被子、一个破旧柜子、一个大水缸、三个米缸、一个小炕桌、一张凳子,锅台连着炕,上面放着一碗未吃完的玉米棒。在这间屋内,所有的家当全在这摆着,最值钱的电器,竟然是那只吊在屋子上方的电灯泡。我突然有了一种苍凉感。这眼窑洞连同它的主人,一定盛载着太多的苦难,它心里明白,却说不出来。
“老人家,咋一个人住这呢?”徐副部长上前握着她的手与她拉话。
“这是三儿子的房,几年前俺那苦命儿子得白血病走后,俺舍不得离开这屋。娃外出打工后,就一个人住。”
“生活可好?谁来照顾你?”
“好着哩!俺身子骨还能动,不用儿孙们烦心!”说着,她转过身子翻出几双鞋底子,“这是给俺孙子做的,有五双,俺还为他摘了点羊绒,给他做件坎肩……”看得出来,经常下乡,并为老人送这送那,两位副部长在王凤英眼中,俨然已是恩人,彼此间很熟了。正说着话,老人那住在崖畔下的儿媳带着一帮人赶来了。
“这是县上的干部,来村里检查工作,顺道来看看你!”徐副部长指着我对凤英和她家人说。转身又低声对我说,现在啥也别问,看情况!
当着众人面,徐副部长有意拉高了嗓门:“老人家,三下乡时,政府已经给你准备了一台电视机,用不了多久就给你老送来。不用装卫星,你这个地势,说啥也能收三四个台。”凤英开心地笑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我们边走边拉着话,凤英领着我们看完另两眼窑洞后,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老人搬出凳子,坐在屋檐门下,我们席地围坐,拉开了家常。那只小黑猫,不知何时窜到了老人身后的窗台上,趴着一动不动。
“你什么时候嫁到黑家洼来的?”我小心翼翼地开始问。
“16岁那年,俺记得,是正月初八。”
“你家姊妹几个?”
“姊妹三个,我是老三,还有三个兄弟,兄弟姊妹总共六个。”
“你怎么嫁到这么老远的深山里来了呢?”
“俺是让常永昌害了!”老人激动了,提高了嗓门,声调有些颤抖。由于我听不懂绥德土话,徐副部长忙在一旁为我翻译。
“咋回事呢?”
“俺娘家在三十里铺的雒家沟,家里有30多晌地,现在是300多亩吧。家靠公路旁,也算是个殷实的大户人家,十里八乡远近闻名。在娘家时,俺14岁时就学会了纺线织布,绣花针线活样样会。每天光织布就织两丈,就是现在的七尺,能干着哩!”老人打开了话匣子。徐副部长在一旁插话说,那时候,凤英人长得俊美水灵,心灵手巧、贤惠能干,乡里乡亲见了都夸这闺女。在三十里铺,她家境殷富,人长得漂亮,上门提亲的人踏破门槛哩!
“那首歌唱的是真事吗?”
“那是瞎咧咧,全是胡说八道!”老人气上心来,嘴唇哆嗦着。
“三十里铺有一个叫常永昌的年轻后生看上了俺。他是个脚夫,常年走口外(走西口),人长得倒也机灵,能唱又能跳,是当地一个有名的伞头。他家托人上俺家提亲,俺父母一口回绝,以后又多次提亲,都碰钉子而回。提亲不成,他就开始编曲唱开去,坏俺的名声。歌词编的可难听了。三十里铺是脚夫南来北往的歇脚处,光棍们聚在大车店里,喝酒唱曲取乐,就这样,在当地流传开了。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从绥米、神府一带流传到口外,成了脚夫们路途消遣的民歌。这歌词是常永昌编的。这歌害了俺一辈子!”
“那个三哥哥郝增喜呢?认识不?有没有恋爱那回事?”
“认识,是离我家不远的邻居,比我大三岁,俺和他从没拉过一句话。那些事啊,全是瞎编。其实咱俩没关系,好人担了个赖名誉。名誉坏了,死的说成了活的,俺的日子没法过,在家没法呆下去了,父母就赶忙将俺嫁到了深山沟里。”
“听说你给八路军纳过鞋、送过粮?”
“粮没送过,鞋子做过,但八路军是付给俺钱的。”老人回答。
“人家说你嫁了个瘸子丈夫?”
“哪里啊,他是个老实巴交勤快的手艺人,做木匠活,俺俩口子过的很好。有一年,他下地干活,拣回一个铁玩意儿,后来才知道那是日本鬼子的手雷。俺那口子很高兴,回家想把那玩意改成一个秤砣,就敲打起来,没想到轰的一声炸了。命是拣回来了,但腿瘸了。压根就不是人家说的瘸子。”老人越说越快,嘴里嘟嘟囔囔,看的出来,她动气了。
“那首歌她听过吗?”我回头问徐副部长。
“听过,最早还跟着唱呢,后来人家告诉她说,歌中唱的是你哩!从此她就不唱了,村里也没有人敢唱,再也没有人敢提这首歌。现在新编的大型民歌剧《三十里铺》,故事情节作了很大的改动,没让她看……”
凤英老人这番话,揭开了《三十里铺》六十多年来的谜底以及她的苦难身世。原来如此!所谓的真实故事,只不过是老百姓的一种想象,是战争年代陕北大地上众多“三哥哥”、“四妹子”们的缩影,它是一个时代的记录。
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那天,究竟是什么魔力,使她打破了六十多年的沉默,将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秘密娓娓道了出来?一个“情”字,让她在人生的舞台上,活生生地上演了一个女人从妙龄少女到耄耋老妇柔肠寸断的悲喜剧。
历史原来如此……
3 “名气大,可咋还受穷呢?”
民歌《三十里铺》对王凤英一生造成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但在中国民歌史上,它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这首不朽的金曲,有其独特的艺术含量。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民歌研究权威乔建中研究员在《中国经典民歌指南》一书中对其的定义是:“此歌是20世纪40年代初延安音乐工作者(佚名唱黄准记,流行于绥德一带)记录下来的……随后,这首优美动听、脍炙人口的陕北民歌便广为流传。全曲有浓厚的抒情性,歌词深情地咏唱了一个美丽而又有些凄美的爱情故事,在高度抒情化的旋律中融入了叙事因素……”
而今,《三十里铺》已经成为绥德县、榆林市乃至陕西省的著名品牌。正因为老人对绥德县有特殊贡献,王凤英受到了政府的特殊关怀。她曾被选为绥德县政协委员,并从2004年起,享受政府每月发给她600元生活费的待遇。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时,陪同我去采访的王瑞平副部长打电话告诉我,今年元旦前,县委书记专程去了黑家洼看望凤英老人,将她的每月生活费提高到800元,为她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歌中的另一个人物原型“三哥哥”郝增喜,早年从新疆转业到地方后,已在1997年病故。他的故居,现在已成了绥德县的文物保护地。而《三十里铺》的作者、贫苦农民常永昌老汉,也早在1990年去世……
我们围着老人,继续拉话。
徐副部长对凤英说:“老人家,听说你前一阵子还去了一趟北京?你现在名气可大哩,国内外都知道你的名字!”谁知她马上接口:“俺是名声大,可你是官大!当了官不用吃洋芋!”接着她又说:“绥德有个女歌手唱俺的曲,奖了一栋15万元的楼,可俺名气比她大,可咋还受穷呢?俺闹不明白,为啥贫富不均?”
老人风趣的回答,让在场所有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正因为你对绥德县有贡献,县上每月给你开支600元,还给你报销医药费,这就是对你的特殊照顾。”徐副部长说完接着问:“国家每月给你生活费,你够不够用?”
“够哩!”
在旁的王副部长对我说:“你看,问她每月生活费够不够,她说够,实际上不够。凤英这个人就是这样,自己省吃俭用啥都舍不得用,这点钱全给孙子外孙了,这个成家,那个外出打工,哪个不给?连重孙子也给10块钱呢!”徐副部长转而又补充:“她不是一般的婆姨,性格非常刚强,是当地一个能人,能干又能吃苦,在深山沟里,一个女人家,养家糊口、生儿育女,把一大帮儿女拉扯这么大很不容易。她有三个儿子,都是手艺人,还有两个闺女。三儿子前些年得白血病死了,她很伤心,现在住的四眼窑洞,就是三儿子盖的。娃娃们也都是由她带大,现在都走哩。”
“那你现在最想得到的是什么东西?”
老人迟疑了一会回答说:“俺老了,别无所求了,政府每月给俺的钱也够花。不过,在这深山沟里,俺还是想要部手机,能与在外打工的娃娃联系!”
“你一家现在有多少人口?”我问她。
“有12个孙子,20多个外孙,最小的重孙子也6岁了,一家四代三四十口人!”
“你的枣树一年能下多少枣,能卖多少钱?”
“不卖钱,自己吃!”
看着非常整洁的院子,徐副部长又问:“你的围墙是不是政府出资三千元钱给你修的?”
老人激动了,嗓门也大了:“不是,是俺自己出钱修的!国家的东西特别多,俺不能随便沾,随便拿!俺不能像有的贪官那样,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敢拿!都像俺这样想,国家就好了……”
听者大惊,这个一辈子没念过一天书、一生守着清贫的老人,竟然有如此高尚的境界,她用最普通的话语,说出了一个真理。蓝天、黄土、高坡、黄水以及陕北老区那特有的苍凉,不但构筑出中国民族音乐史上一个伟大的乐府,而且养育出伟大而淳朴的人民。
天色渐晚,暮霭上来了。不经意间,两个多小时过去了,我们依依不舍,起身告别老人走向村口。凤英老人坚持要送我们出村,那只小黑猫不知何时又窜到我们前面。
走下屹梁,我回头一看,猛然发现,当年歌中唱到的那动人情景又出现了:“豆蔻年华的四妹子站在硷畔上,依依不舍地目送着当兵远去的三哥哥”。而今,老人又站在硷畔上,寒风中,那背影一动不动,目送着我们远去……
我赶紧掏出相机,拍下了这张有着特别意境、值得记忆的照片……
(文汇报)
在这方黄土上,每一首歌就是一个故事,每个故事就是一首歌。
雪花飘落的时节,我又一次站在三十里铺的界碑前。那首流传甚广的经典民歌《三十里铺》的源头,此时就在脚下。环顾四周,眼中闪现出惊异。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怎么能释放出如此惊人的艺术能量?一声“三哥哥”,竟让八尺汉子热泪流,出嫁的婆姨也回头。
历经岁月刷洗,三十里铺风貌依然。它傍山而建,依水而立。河滩上的老柳、崖畔上的枣树在瑟瑟寒风中低呜,高坡上的羊群在缓缓移动。在背山向阳处,有着家家砌起的石头窑洞,隔着河的大路边上有几间用石头砌起的石板房,门前的幌子在风中飘摇,这便是供过路人歇脚的店。望着那石板房,我想起歌中那个“四妹子”,想起了凄美的歌词:“提起个家来就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四妹子爱见那三哥哥,他是我的知心人……”
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作为民歌的人物原型,王凤英是绝无仅有的一个。不可思议的是,这位迄今还在世的四妹子,面对一生之痛,竟然在半个多世纪中始终保持沉默。多少音乐史家和学者试图揭开这谜底,无奈意愿难了。
采访王凤英太难了!因为,尽管这首歌叙述动人、旋律优美、感情真挚,可美丽善良的四妹子因此套上了沉重的名誉“枷锁”。在那个封建意识浓厚的年代,有关她的带“荤”的段子,几乎每天都在民间传播,她在无尽的悲哀中度日,以至在2004年前的近六十年中,从未跨出深山一步。她的儿子们非常警觉,只要陌生人一进村,马上就将老人“警卫”起来。至今除了极个别媒体外,所有想接近她的记者或者专家学者,不是被生硬地挡在门外,就是在围攻中落荒而逃。有关《三十里铺》的任何一次访问,都会因引起她的儿辈们本能的愤怒而变得极不愉快。
我很幸运,在经历了七上榆林徒劳而返的失望后,终于在年前抓住了一次机会。
“记住,见到老人和她家人,你可千万不要说是记者,是县上的科技干部,下村里检查沼气使用情况的,顺便到你家看看!”绥德县县委宣传部的两位副部长一路反复叮嘱我。
王凤英老了,八十有一了!可那满是沧桑的两颊上,依稀残留着她年轻时的俊美记忆。在与她拉话几个小时后,我突然感到,中国民歌史上有关三十里铺的故事记载,都将重新改写、重新定位……
1 “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
“天阴了,看样子要下雪”!刚到绥德县城,陪同我的徐蔚林副部长抬头望着天说:“我们休息一会马上走吧,要不然,一场雪下来,这几天就甭想进山了!”于是,我们马上改变了计划,匆忙上了两辆车,朝绥德城外驶去。
三十里铺以离县城三十里而得名。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作曲家王方亮将民歌《三十里铺》改编成无伴奏女声合唱,并由当地农民歌手组成了陕北合唱团进京后,这首被称作以真实的爱情故事创作的“信天游”,迅即传遍了全国,成了《兰花花》之后又一首走红的民歌。之后,有关王凤英爱情故事的各种不同版本的小说、散文乃至歌舞题材的《三十里铺》,纷纷出现在报刊杂志和舞台上。
陕北人民有着奇特的创造力。生活中,你视而不见,不以为然,甚至不屑一顾的东西,那些伟大的劳动者全用歌词表现出来,变成了生动活泼,令人叫绝的艺术品,野性而有张力,迷人而闪光。《东方红》、《黄河船夫曲》、《走西口》、《五哥放羊》、《赶生灵》等一批中国经典民歌,并非出自作曲家之手,而全都出自那些脚夫、船夫和农民的口中。
可谁又知道,《三十里铺》却是经过无数人加工传唱,最后定位于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歌曲。原来,民间对这首歌的创作众说纷纭,一说是集体创作,一说歌与词全都是村里一个农民所作,另一说是根据真人真事编的。直到1993年年底,报刊才披露了《三十里铺》是由农民歌手常永昌所作。其故事内容大致是:
那年,该死的日本鬼子占领了山西,杀了她的全家,四妹子逃到了黄河边,被增喜救到了三十里铺。正当乡亲们为两人操办婚事时,四妹子却送增喜参加了八路军。三年过去了,四妹子天天站在圪梁上盼望三哥哥回来,而增喜在外边却找了女人成了婚。四妹子心碎了。绝望中,一头毛驴将她送进了黑家洼穷山沟中的瘸子家……之后,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被编成“信天游”。
可问题在于,长期在民间传唱的《三十里铺》,绝非像今日舞台上所唱的《三十里铺》那样美好纯洁。在民间,它的传播形式类似“酸曲”,其段子长达三十多段,现在流传的也就是十几段,内容低俗,有些还带“荤”味。当地歌手说,有几段只能在山里唱,不能在人前唱。那些歌词啊,像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
作家高建群在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中,引用清人名言对陕北的风俗作了概括:“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说的就是陕北这块山高路险、闭塞沉闷的旧时边塞之地,思想传统上的封建意识与口头文化极度开化的长期并存。
……
我一路都在沉思,车里显得有些沉闷。徐副部长开口了:“不知你今天运气咋样!前年秋天,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摄制组来拍王凤英,进了村,她儿子死活不让见,将她藏了起来。我好说歹说磨了一个半小时的嘴皮子,最后才让见半个小时的面。真不容易啊!”
“《三十里铺》的歌词长着哩,我给你唱几段民间的?”说着,他扯着嗓子唱了起来:
凤英在前面走,手提二两酒,
宁看凤英两步走,不喝那二两酒。
……
三天没见三哥哥的面,拉上黑山羊许口愿,
多会儿见了三哥哥的面,好像猴娃娃过新年。
睡到半夜里梦了一个梦,梦见三哥哥上了奴的身,
慌忙就把个腰搂定,醒来却是一场空。
前沟里下雨后沟里阴,因为三哥哥许了一口牲,
如今的神神满不灵,不给凤英来托梦。
想起了三哥哥细嘟念,奴的老妈妈把奴噘,
茅子里偷着哭几声,哭几声三哥哥太无情。
……
众人笑了。这歌词,确实离了谱。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这给年仅16岁的少女和她婚后的生活带来了什么。那首歌让她一辈子抬不起头,“丢尽了脸”,四妹子伤透了心。半个多世纪来,为了儿孙们的名誉,王凤英及其家人除了缄默,就是愤怒……
汽车从辛店拐进去黑家洼的山道没十来分钟,便在路中间一个深坑前停了下来。原来,雨季时,山洪冲垮了这条唯一的山道,留下多处深坑。
“走着进山吧,前面的路也坏哩,你们的车过不去。到凤英家还有十几里地,袋把烟工夫就到哩!”一位老汉指着前方对我们说。
天色阴沉沉的,为赶时间,我们徒步走向深山中的黑家洼……
2 王凤英六十多年来首次开口:“这歌害了俺一辈子!”
山里静极了。不闻鸡鸣犬叫,也不见人家炊烟。半天里未见一个人影。
爬上圪梁梁,放眼望去,千沟万壑中隐现出层层梯田,灰蒙蒙的天空下是黄土凝固成的波浪,寒风卷着黄土味迎面扑来,直往脖子里钻。穿过河滩又走上一个高坡,黑家洼在对面高坡上出现了。陕北的地貌很特别,一个村与另一个村看似仅隔着一条深沟,最窄的地方也只有几十米,隔着沟还能聊天,可从这要走到对面山坡上,起码得个把小时。气象万千的沟壑卯梁,让绥德成了拍摄中国历史题材影片的天然影视城。影视剧《人生》、《巍巍昆仑》、《大转折》、《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延安颂》等许多戏的主要场景都是在这拍摄的。
黑家洼是个深山中的村庄,七沟八梁一面坡,坡上梁下散落着星星点点的窑洞。这个只有二三十户人家的小山村,村民们世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却一辈子守着贫穷。几年前,村里才拉进电线点上电灯。
刚进村口,一只脖子上系着红丝带的小黑猫,忽然从路边钻了出来,仿佛知道我们要去哪似的,窜到前面为我们带路。跑了一阵,蹲下回头看着我们,然后一蹦一跳又窜到前面。奇了怪了!它直奔背靠山坡的四眼窑洞,那是王凤英家。
小院子静悄悄的,只有四五颗枣树在风中摆动。显然,没听见汽车马达声,村里对徒步前来的不速之客没有思想准备。徐副部长走进院子后,一边叫着王凤英的名字,一边推门而入。只见昏暗中,王凤英独自盘坐在炕上,见客人进门,她吃了一惊,赶忙摸索着下炕穿鞋。
老人显得黑瘦,背有点驼。81岁了,看上去腿脚还利索,耳不聋眼不花,还有一口好牙,头发也不见花白,只是生活将所有的磨难,都刻在了她那饱经风霜的老脸上,从她忧郁的眼神中透出。可能岁数大了,眼睛里总像是噙着泪花儿。望着风烛老人,我心中涌动着酸楚。这,就是当年的四妹子?
我环顾老人的栖息之地,简单的一目了然。一床被子、一个破旧柜子、一个大水缸、三个米缸、一个小炕桌、一张凳子,锅台连着炕,上面放着一碗未吃完的玉米棒。在这间屋内,所有的家当全在这摆着,最值钱的电器,竟然是那只吊在屋子上方的电灯泡。我突然有了一种苍凉感。这眼窑洞连同它的主人,一定盛载着太多的苦难,它心里明白,却说不出来。
“老人家,咋一个人住这呢?”徐副部长上前握着她的手与她拉话。
“这是三儿子的房,几年前俺那苦命儿子得白血病走后,俺舍不得离开这屋。娃外出打工后,就一个人住。”
“生活可好?谁来照顾你?”
“好着哩!俺身子骨还能动,不用儿孙们烦心!”说着,她转过身子翻出几双鞋底子,“这是给俺孙子做的,有五双,俺还为他摘了点羊绒,给他做件坎肩……”看得出来,经常下乡,并为老人送这送那,两位副部长在王凤英眼中,俨然已是恩人,彼此间很熟了。正说着话,老人那住在崖畔下的儿媳带着一帮人赶来了。
“这是县上的干部,来村里检查工作,顺道来看看你!”徐副部长指着我对凤英和她家人说。转身又低声对我说,现在啥也别问,看情况!
当着众人面,徐副部长有意拉高了嗓门:“老人家,三下乡时,政府已经给你准备了一台电视机,用不了多久就给你老送来。不用装卫星,你这个地势,说啥也能收三四个台。”凤英开心地笑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我们边走边拉着话,凤英领着我们看完另两眼窑洞后,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老人搬出凳子,坐在屋檐门下,我们席地围坐,拉开了家常。那只小黑猫,不知何时窜到了老人身后的窗台上,趴着一动不动。
“你什么时候嫁到黑家洼来的?”我小心翼翼地开始问。
“16岁那年,俺记得,是正月初八。”
“你家姊妹几个?”
“姊妹三个,我是老三,还有三个兄弟,兄弟姊妹总共六个。”
“你怎么嫁到这么老远的深山里来了呢?”
“俺是让常永昌害了!”老人激动了,提高了嗓门,声调有些颤抖。由于我听不懂绥德土话,徐副部长忙在一旁为我翻译。
“咋回事呢?”
“俺娘家在三十里铺的雒家沟,家里有30多晌地,现在是300多亩吧。家靠公路旁,也算是个殷实的大户人家,十里八乡远近闻名。在娘家时,俺14岁时就学会了纺线织布,绣花针线活样样会。每天光织布就织两丈,就是现在的七尺,能干着哩!”老人打开了话匣子。徐副部长在一旁插话说,那时候,凤英人长得俊美水灵,心灵手巧、贤惠能干,乡里乡亲见了都夸这闺女。在三十里铺,她家境殷富,人长得漂亮,上门提亲的人踏破门槛哩!
“那首歌唱的是真事吗?”
“那是瞎咧咧,全是胡说八道!”老人气上心来,嘴唇哆嗦着。
“三十里铺有一个叫常永昌的年轻后生看上了俺。他是个脚夫,常年走口外(走西口),人长得倒也机灵,能唱又能跳,是当地一个有名的伞头。他家托人上俺家提亲,俺父母一口回绝,以后又多次提亲,都碰钉子而回。提亲不成,他就开始编曲唱开去,坏俺的名声。歌词编的可难听了。三十里铺是脚夫南来北往的歇脚处,光棍们聚在大车店里,喝酒唱曲取乐,就这样,在当地流传开了。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从绥米、神府一带流传到口外,成了脚夫们路途消遣的民歌。这歌词是常永昌编的。这歌害了俺一辈子!”
“那个三哥哥郝增喜呢?认识不?有没有恋爱那回事?”
“认识,是离我家不远的邻居,比我大三岁,俺和他从没拉过一句话。那些事啊,全是瞎编。其实咱俩没关系,好人担了个赖名誉。名誉坏了,死的说成了活的,俺的日子没法过,在家没法呆下去了,父母就赶忙将俺嫁到了深山沟里。”
“听说你给八路军纳过鞋、送过粮?”
“粮没送过,鞋子做过,但八路军是付给俺钱的。”老人回答。
“人家说你嫁了个瘸子丈夫?”
“哪里啊,他是个老实巴交勤快的手艺人,做木匠活,俺俩口子过的很好。有一年,他下地干活,拣回一个铁玩意儿,后来才知道那是日本鬼子的手雷。俺那口子很高兴,回家想把那玩意改成一个秤砣,就敲打起来,没想到轰的一声炸了。命是拣回来了,但腿瘸了。压根就不是人家说的瘸子。”老人越说越快,嘴里嘟嘟囔囔,看的出来,她动气了。
“那首歌她听过吗?”我回头问徐副部长。
“听过,最早还跟着唱呢,后来人家告诉她说,歌中唱的是你哩!从此她就不唱了,村里也没有人敢唱,再也没有人敢提这首歌。现在新编的大型民歌剧《三十里铺》,故事情节作了很大的改动,没让她看……”
凤英老人这番话,揭开了《三十里铺》六十多年来的谜底以及她的苦难身世。原来如此!所谓的真实故事,只不过是老百姓的一种想象,是战争年代陕北大地上众多“三哥哥”、“四妹子”们的缩影,它是一个时代的记录。
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那天,究竟是什么魔力,使她打破了六十多年的沉默,将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秘密娓娓道了出来?一个“情”字,让她在人生的舞台上,活生生地上演了一个女人从妙龄少女到耄耋老妇柔肠寸断的悲喜剧。
历史原来如此……
3 “名气大,可咋还受穷呢?”
民歌《三十里铺》对王凤英一生造成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但在中国民歌史上,它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这首不朽的金曲,有其独特的艺术含量。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民歌研究权威乔建中研究员在《中国经典民歌指南》一书中对其的定义是:“此歌是20世纪40年代初延安音乐工作者(佚名唱黄准记,流行于绥德一带)记录下来的……随后,这首优美动听、脍炙人口的陕北民歌便广为流传。全曲有浓厚的抒情性,歌词深情地咏唱了一个美丽而又有些凄美的爱情故事,在高度抒情化的旋律中融入了叙事因素……”
而今,《三十里铺》已经成为绥德县、榆林市乃至陕西省的著名品牌。正因为老人对绥德县有特殊贡献,王凤英受到了政府的特殊关怀。她曾被选为绥德县政协委员,并从2004年起,享受政府每月发给她600元生活费的待遇。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时,陪同我去采访的王瑞平副部长打电话告诉我,今年元旦前,县委书记专程去了黑家洼看望凤英老人,将她的每月生活费提高到800元,为她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歌中的另一个人物原型“三哥哥”郝增喜,早年从新疆转业到地方后,已在1997年病故。他的故居,现在已成了绥德县的文物保护地。而《三十里铺》的作者、贫苦农民常永昌老汉,也早在1990年去世……
我们围着老人,继续拉话。
徐副部长对凤英说:“老人家,听说你前一阵子还去了一趟北京?你现在名气可大哩,国内外都知道你的名字!”谁知她马上接口:“俺是名声大,可你是官大!当了官不用吃洋芋!”接着她又说:“绥德有个女歌手唱俺的曲,奖了一栋15万元的楼,可俺名气比她大,可咋还受穷呢?俺闹不明白,为啥贫富不均?”
老人风趣的回答,让在场所有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正因为你对绥德县有贡献,县上每月给你开支600元,还给你报销医药费,这就是对你的特殊照顾。”徐副部长说完接着问:“国家每月给你生活费,你够不够用?”
“够哩!”
在旁的王副部长对我说:“你看,问她每月生活费够不够,她说够,实际上不够。凤英这个人就是这样,自己省吃俭用啥都舍不得用,这点钱全给孙子外孙了,这个成家,那个外出打工,哪个不给?连重孙子也给10块钱呢!”徐副部长转而又补充:“她不是一般的婆姨,性格非常刚强,是当地一个能人,能干又能吃苦,在深山沟里,一个女人家,养家糊口、生儿育女,把一大帮儿女拉扯这么大很不容易。她有三个儿子,都是手艺人,还有两个闺女。三儿子前些年得白血病死了,她很伤心,现在住的四眼窑洞,就是三儿子盖的。娃娃们也都是由她带大,现在都走哩。”
“那你现在最想得到的是什么东西?”
老人迟疑了一会回答说:“俺老了,别无所求了,政府每月给俺的钱也够花。不过,在这深山沟里,俺还是想要部手机,能与在外打工的娃娃联系!”
“你一家现在有多少人口?”我问她。
“有12个孙子,20多个外孙,最小的重孙子也6岁了,一家四代三四十口人!”
“你的枣树一年能下多少枣,能卖多少钱?”
“不卖钱,自己吃!”
看着非常整洁的院子,徐副部长又问:“你的围墙是不是政府出资三千元钱给你修的?”
老人激动了,嗓门也大了:“不是,是俺自己出钱修的!国家的东西特别多,俺不能随便沾,随便拿!俺不能像有的贪官那样,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敢拿!都像俺这样想,国家就好了……”
听者大惊,这个一辈子没念过一天书、一生守着清贫的老人,竟然有如此高尚的境界,她用最普通的话语,说出了一个真理。蓝天、黄土、高坡、黄水以及陕北老区那特有的苍凉,不但构筑出中国民族音乐史上一个伟大的乐府,而且养育出伟大而淳朴的人民。
天色渐晚,暮霭上来了。不经意间,两个多小时过去了,我们依依不舍,起身告别老人走向村口。凤英老人坚持要送我们出村,那只小黑猫不知何时又窜到我们前面。
走下屹梁,我回头一看,猛然发现,当年歌中唱到的那动人情景又出现了:“豆蔻年华的四妹子站在硷畔上,依依不舍地目送着当兵远去的三哥哥”。而今,老人又站在硷畔上,寒风中,那背影一动不动,目送着我们远去……
我赶紧掏出相机,拍下了这张有着特别意境、值得记忆的照片……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