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一定要读董桥
文/戴学林
提起香港作家董桥,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你一定要读董桥!”也有人讥讽“你一定要少读董桥”。对于普通读者,不一定要读董桥,但应该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将随笔和时论写得雅致十足。
(一)广师大引进出版董桥系列作品
1989年柳苏(罗孚)在《读书》第4期上发表《你一定要读董桥》,至此在大陆刮起“董桥热”,一发不可收拾。
二十年过去了,据有心者统计,从1991年三联书店出版董桥的大陆第一部作品《乡愁的理念》到200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今朝风日好》,董桥在大陆的作品总计也恰好整整20本。
从1977年在香港出版第一部作品《双城杂笔》到最近牛津大学出版的《景泰蓝之夜》(2010年7月),董桥在港台地区出版的作品计有三四十种。
2010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贝贝特引进董桥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5卷作品,或将引起新一轮的“董桥热”。在2011年1月北京图书订货会上,董桥的《青玉案》《记得》已先期亮相。
此次董桥还特意写了一篇长序,自道“旧派人应该做些旧派事才合适”:“我情愿一页一页读完一千部纸本书也不情愿指挥鼠标滑来滑去浏览一万本电子数据。荧屏上扫出一页页电子书我也试过,冷冰冰没有纸感没有纸香没有纸声,扫得出大学问扫不出小情趣,感觉仿佛跟镶在镜框里的巩俐彩照亲吻。”
(二)董桥:当年那句话害死我了
董桥的作品,可归为两类:一类是现代生活中对昔时文人品味、情趣的销蚀;另一类则是香港与大陆的情怀纠结。台湾评论家杨照认为他“不计流俗,一意孤行地创造着与众不同、特立孤傲的散文新风格”。
有赞赏也有反对。比如被称为王小波王朔之后的第一人冯唐就写过文章《你一定要少读董桥》。他写道:“在海外,有柳苏鼓吹,在内地,有陈子善呐喊。苏柳写过一篇文章,陈子善编过一本文集,题目都叫《你一定要读董桥》。如果评小资必读作家,董桥必列其中。”他认为董桥的文字,“往好了说,仿佛涂鸦癖乾隆的字,甜腻。仿佛甜点,吃一口,有滋味。吃几口,倒胃口,坏牙齿。”更是调侃:“少读董桥肉肉的文字,多去湾仔一家叫‘肥肥’的潮州火锅,他们肉肉的牛肉实在好吃。”
对此,董桥说:“当年(柳苏)那句话害死我了,那么说当然容易招致反感。”但他也不会把冯唐那句话放在心上,“我个人受西方传统教育的影响要大一些,为文做事,喜欢凡事留三分余地。中国人将它看作厚道,我把它归为西方人所说的礼貌。所以我不习惯用这样的笔调讲一个人”。
对于批评其文字过于雕刻、华丽、甜腻,董桥认为“过去所有的理论都说不要太经营,错了。那要看你的斧痕有多深,太深太露酒不好,有一点斧痕才看到价值所在。”以前写社论时,还会考虑到读者是否会懂,但是“现在我完全不管,你看懂也好,看不懂也好,我不管。我完全没有包袱,我爱怎么写就怎么写”。
(三)文化遗民,写时论绵里藏针
在这15卷作品中,文人旧事占了重要篇幅,从胡适、傅斯年、沈从文,到傅心畲、沈尹默、张伯驹,再到启功、王世襄、张充和,等等,董桥写时适可而止,却笔触深情,他自况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文化遗民”。
为什么一直不愿走出来?董桥解释道:“我从小接触的就是老民国的人与事,我一直的感觉是在替他们守灵,守着他们的一缕清芬、守着他们被渐渐淡忘的清雅、情操和固执。”在董桥看来,政治评论、时事杂文等集子,“都是现买现卖,不外是青楼上的姑娘,亲热一下也就完了,明天再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稳定是要的;繁荣是要的;文明制度下的文明教化到底才是根才是本。八股说得太多了,我情愿我们生存的地方多出几个疯疯癫癫的辜鸿铭。”
相比笔下文人旧事的多情氤氲,董桥议论时政是绵里藏针。几十年来,他办报纸,写评论,继承的是中国一直以来的书生论政传统,“读书人有言责,做报纸也好,写文章也好,我永远都记得的一个责任,就是必须讲真话” 。
也有很多人认为书生论政往往流于隔靴搔痒,对此,董桥认为“书生论政虽然搔不到痒处,可是还是要搔,不搔的话那就很寂寞了。”“即使当年我跟金庸做了那么多事情,他也不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他也不会觉得自己一写,政府一定要听,那是不可能的。那只是尽了我们的一点责任。”
也许只有到了一定的年纪,才能读出董桥笔下昔时人物的风情,而时论更呈现一个完整多姿的董桥。我们不一定要读董桥,但应该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将随笔和时论写得雅致十足。
提起香港作家董桥,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你一定要读董桥!”也有人讥讽“你一定要少读董桥”。对于普通读者,不一定要读董桥,但应该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将随笔和时论写得雅致十足。
(一)广师大引进出版董桥系列作品
1989年柳苏(罗孚)在《读书》第4期上发表《你一定要读董桥》,至此在大陆刮起“董桥热”,一发不可收拾。
二十年过去了,据有心者统计,从1991年三联书店出版董桥的大陆第一部作品《乡愁的理念》到200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今朝风日好》,董桥在大陆的作品总计也恰好整整20本。
从1977年在香港出版第一部作品《双城杂笔》到最近牛津大学出版的《景泰蓝之夜》(2010年7月),董桥在港台地区出版的作品计有三四十种。
2010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贝贝特引进董桥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5卷作品,或将引起新一轮的“董桥热”。在2011年1月北京图书订货会上,董桥的《青玉案》《记得》已先期亮相。
此次董桥还特意写了一篇长序,自道“旧派人应该做些旧派事才合适”:“我情愿一页一页读完一千部纸本书也不情愿指挥鼠标滑来滑去浏览一万本电子数据。荧屏上扫出一页页电子书我也试过,冷冰冰没有纸感没有纸香没有纸声,扫得出大学问扫不出小情趣,感觉仿佛跟镶在镜框里的巩俐彩照亲吻。”
(二)董桥:当年那句话害死我了
董桥的作品,可归为两类:一类是现代生活中对昔时文人品味、情趣的销蚀;另一类则是香港与大陆的情怀纠结。台湾评论家杨照认为他“不计流俗,一意孤行地创造着与众不同、特立孤傲的散文新风格”。
有赞赏也有反对。比如被称为王小波王朔之后的第一人冯唐就写过文章《你一定要少读董桥》。他写道:“在海外,有柳苏鼓吹,在内地,有陈子善呐喊。苏柳写过一篇文章,陈子善编过一本文集,题目都叫《你一定要读董桥》。如果评小资必读作家,董桥必列其中。”他认为董桥的文字,“往好了说,仿佛涂鸦癖乾隆的字,甜腻。仿佛甜点,吃一口,有滋味。吃几口,倒胃口,坏牙齿。”更是调侃:“少读董桥肉肉的文字,多去湾仔一家叫‘肥肥’的潮州火锅,他们肉肉的牛肉实在好吃。”
对此,董桥说:“当年(柳苏)那句话害死我了,那么说当然容易招致反感。”但他也不会把冯唐那句话放在心上,“我个人受西方传统教育的影响要大一些,为文做事,喜欢凡事留三分余地。中国人将它看作厚道,我把它归为西方人所说的礼貌。所以我不习惯用这样的笔调讲一个人”。
对于批评其文字过于雕刻、华丽、甜腻,董桥认为“过去所有的理论都说不要太经营,错了。那要看你的斧痕有多深,太深太露酒不好,有一点斧痕才看到价值所在。”以前写社论时,还会考虑到读者是否会懂,但是“现在我完全不管,你看懂也好,看不懂也好,我不管。我完全没有包袱,我爱怎么写就怎么写”。
(三)文化遗民,写时论绵里藏针
在这15卷作品中,文人旧事占了重要篇幅,从胡适、傅斯年、沈从文,到傅心畲、沈尹默、张伯驹,再到启功、王世襄、张充和,等等,董桥写时适可而止,却笔触深情,他自况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文化遗民”。
为什么一直不愿走出来?董桥解释道:“我从小接触的就是老民国的人与事,我一直的感觉是在替他们守灵,守着他们的一缕清芬、守着他们被渐渐淡忘的清雅、情操和固执。”在董桥看来,政治评论、时事杂文等集子,“都是现买现卖,不外是青楼上的姑娘,亲热一下也就完了,明天再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稳定是要的;繁荣是要的;文明制度下的文明教化到底才是根才是本。八股说得太多了,我情愿我们生存的地方多出几个疯疯癫癫的辜鸿铭。”
相比笔下文人旧事的多情氤氲,董桥议论时政是绵里藏针。几十年来,他办报纸,写评论,继承的是中国一直以来的书生论政传统,“读书人有言责,做报纸也好,写文章也好,我永远都记得的一个责任,就是必须讲真话” 。
也有很多人认为书生论政往往流于隔靴搔痒,对此,董桥认为“书生论政虽然搔不到痒处,可是还是要搔,不搔的话那就很寂寞了。”“即使当年我跟金庸做了那么多事情,他也不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他也不会觉得自己一写,政府一定要听,那是不可能的。那只是尽了我们的一点责任。”
也许只有到了一定的年纪,才能读出董桥笔下昔时人物的风情,而时论更呈现一个完整多姿的董桥。我们不一定要读董桥,但应该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将随笔和时论写得雅致十足。
![]() |
牛津大学版 |
![]() |
广西师大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