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还是良知—摆在记者面前无法逃避的“抉择”
事实还是良知
—摆在记者面前无法逃避的“抉择”
曾几何时,记者被冠以“无冕之王”的美誉,
时至当下,“新闻民工”却成了记者的代名词。“防火,防盗,防记者”的口号如今似乎越来越有市场。如今,公众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已经具有一定的媒介批评的精神。如果说,媒体是监督政府公共事业的机构,那么,公众则是监督媒体的最强大武器。随着网络的日益兴起,不得不说,这种大众的监督力在逐步加强。
作为记者,就是需要报道事实。著名新闻学者陆定一曾给新闻下的一则定义:新闻就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这是事实说的集中体现。作为公众,就是要了解新近发生的事实,他们需要知道真相,了解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公众不需要那些经过“策划”过的新闻事件。记者理应遵守职业道德,“跳出世界”,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客观事实地为公众“还原现场,情景再现”。然而,记者真的可以彻彻底底地置身事外么?遵守自己的职业操守,当与社会公德相抵触时,我们记者又当如何抉择。
不知是否有人看过这张震撼人心灵的照片。它获得了1993年新闻工作领域最高荣誉的普利策奖。它的拍摄者叫西尔瓦,然而1994年的时候他就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对于他的死,有种种猜测,有种种臆想。然而,这张照片引发的争议在当时掀起的浪潮,不得不说给西尔瓦造成严重的压力。据他自己在后来陈述说,在拍完这张照片后,他帮忙赶走了秃鹰,然后自己就走了,因为看到了这个孩子的母亲就在前面不远的供给站在领食物。然而,当人们要捐钱帮助这个孩子时,他根本不知道那个孩子在哪里,甚至是生是死都不清楚。于是,来自社会舆论的质疑与谴责之声一浪高过一浪,而他自己意识到他犯了一个多大的错误时,早已为时已晚。也许,只有死,才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吧··· ···。
记者,看到的是世界上最肮脏,最不堪,最龌龊的东西,他们有的生活在死亡的边缘,有的因为工作需要甚至吸毒,犯法,他们为公众利益服务,然而,在暗势力面前,是如此的脆弱,如此的不堪一击。即使有那么极少的人可以保持清醒,但往往善终的人却如此之少。来自疾病和精神的压力,让他们过早的衰老,当看到自己那一代人还可以以矫健的步伐大步向前走时,他们,有的,只有那一颗永不休止的心!
其实,我们这个世界,只是需要一丝丝温暖,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它的温度始终会给人心灵以最大的慰藉。
还记得1897年,一位八岁的小女孩给太阳报的主编写了一封信,询问圣诞了老人是否真的存在。那时的报纸,讲求的就是用事实说话。因此他们高度重视这封读者来信,深夜开会进行讨论。报社的荣誉代表一切,报社的信用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然而,对于一个小孩子的简简单单的一个问题,让他们迟疑了,犹豫了,最终,他们作为记者的道德良知与人文关怀把一切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完全抛开,他们的回信有一句是这样说的:“圣诞老人是存在的,虽然你肉眼看不到他,但他和爱、浪漫、信仰、梦想、慈悲一样,是存在的。”
还记得中国最美的女记者曹爱文么。这位坚强而刚毅的女人,在救助落水黄河的少女的义无反顾,在得知抢救无效的痛苦流涕,这位感动亿万中国人的女记者,在柔弱的外表下,隐藏这一颗博爱的心。由她的事件让“记者是新闻第一还是道德第一”这一话题成为万人瞩目的焦点,或许,曹爱文的话可以给出我们答案:救人是件很普通的事情,就是因为记者这个职业的特殊性才会引起社会各界的争议。我从来没有作秀的想法,只想告诉更多人,记者不是一些人眼中的看客,更不是冷血动物,救过人的记者多了,只是他们救人的瞬间没有被捕捉和记录到,我凑巧被拍到罢了。
在我看来,作为一名专职记者,他本身职业操守迫使他必须要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去客观的报道事件,因为他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更多的社会公众。然而,当一名记者面临事实还是良知的选择时,我更倾向于后者。在这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人的生命才是无比珍贵的。金钱、名誉、财富,他们跟生命相比一文不值,一个没有生命的人,是无法享受到这些给自己带来的欣喜与愉悦。新闻记者这个职业,是人类的职业,如果你连一个人的基本资格都做不到,那么,你根本就没有权利从事这门高尚的为人类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而服务的行业。
如果想做一名好记者,请先做一名好人,哪怕,仅仅是一名“合格”的人!
—摆在记者面前无法逃避的“抉择”
曾几何时,记者被冠以“无冕之王”的美誉,
时至当下,“新闻民工”却成了记者的代名词。“防火,防盗,防记者”的口号如今似乎越来越有市场。如今,公众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已经具有一定的媒介批评的精神。如果说,媒体是监督政府公共事业的机构,那么,公众则是监督媒体的最强大武器。随着网络的日益兴起,不得不说,这种大众的监督力在逐步加强。
作为记者,就是需要报道事实。著名新闻学者陆定一曾给新闻下的一则定义:新闻就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这是事实说的集中体现。作为公众,就是要了解新近发生的事实,他们需要知道真相,了解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公众不需要那些经过“策划”过的新闻事件。记者理应遵守职业道德,“跳出世界”,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客观事实地为公众“还原现场,情景再现”。然而,记者真的可以彻彻底底地置身事外么?遵守自己的职业操守,当与社会公德相抵触时,我们记者又当如何抉择。
![]() |
不知是否有人看过这张震撼人心灵的照片。它获得了1993年新闻工作领域最高荣誉的普利策奖。它的拍摄者叫西尔瓦,然而1994年的时候他就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对于他的死,有种种猜测,有种种臆想。然而,这张照片引发的争议在当时掀起的浪潮,不得不说给西尔瓦造成严重的压力。据他自己在后来陈述说,在拍完这张照片后,他帮忙赶走了秃鹰,然后自己就走了,因为看到了这个孩子的母亲就在前面不远的供给站在领食物。然而,当人们要捐钱帮助这个孩子时,他根本不知道那个孩子在哪里,甚至是生是死都不清楚。于是,来自社会舆论的质疑与谴责之声一浪高过一浪,而他自己意识到他犯了一个多大的错误时,早已为时已晚。也许,只有死,才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吧··· ···。
记者,看到的是世界上最肮脏,最不堪,最龌龊的东西,他们有的生活在死亡的边缘,有的因为工作需要甚至吸毒,犯法,他们为公众利益服务,然而,在暗势力面前,是如此的脆弱,如此的不堪一击。即使有那么极少的人可以保持清醒,但往往善终的人却如此之少。来自疾病和精神的压力,让他们过早的衰老,当看到自己那一代人还可以以矫健的步伐大步向前走时,他们,有的,只有那一颗永不休止的心!
其实,我们这个世界,只是需要一丝丝温暖,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它的温度始终会给人心灵以最大的慰藉。
还记得1897年,一位八岁的小女孩给太阳报的主编写了一封信,询问圣诞了老人是否真的存在。那时的报纸,讲求的就是用事实说话。因此他们高度重视这封读者来信,深夜开会进行讨论。报社的荣誉代表一切,报社的信用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然而,对于一个小孩子的简简单单的一个问题,让他们迟疑了,犹豫了,最终,他们作为记者的道德良知与人文关怀把一切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完全抛开,他们的回信有一句是这样说的:“圣诞老人是存在的,虽然你肉眼看不到他,但他和爱、浪漫、信仰、梦想、慈悲一样,是存在的。”
还记得中国最美的女记者曹爱文么。这位坚强而刚毅的女人,在救助落水黄河的少女的义无反顾,在得知抢救无效的痛苦流涕,这位感动亿万中国人的女记者,在柔弱的外表下,隐藏这一颗博爱的心。由她的事件让“记者是新闻第一还是道德第一”这一话题成为万人瞩目的焦点,或许,曹爱文的话可以给出我们答案:救人是件很普通的事情,就是因为记者这个职业的特殊性才会引起社会各界的争议。我从来没有作秀的想法,只想告诉更多人,记者不是一些人眼中的看客,更不是冷血动物,救过人的记者多了,只是他们救人的瞬间没有被捕捉和记录到,我凑巧被拍到罢了。
在我看来,作为一名专职记者,他本身职业操守迫使他必须要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去客观的报道事件,因为他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更多的社会公众。然而,当一名记者面临事实还是良知的选择时,我更倾向于后者。在这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人的生命才是无比珍贵的。金钱、名誉、财富,他们跟生命相比一文不值,一个没有生命的人,是无法享受到这些给自己带来的欣喜与愉悦。新闻记者这个职业,是人类的职业,如果你连一个人的基本资格都做不到,那么,你根本就没有权利从事这门高尚的为人类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而服务的行业。
如果想做一名好记者,请先做一名好人,哪怕,仅仅是一名“合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