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情水
释子出家,有心向佛,不难在躬行修炼之清苦,而难在割舍世俗之情缘。前述支道林、释慧远、竺法汰等皆未免有情,但他们都还只是兄弟之情、朋友之谊,《高僧传》卷四《竺僧度传》则记载了一出男女之爱的悲喜剧。僧度本名王晰,东莞人,“神情爽拔,卓尔异人”,年轻时即与同郡杨德慎之女苕华定为夫妇,叵耐未及成礼,“苕华母亡,顷之,苕华父又亡,度母亦卒”,连遭变故,痛不欲生,故其看透世事无常,“忽然感悟,乃舍俗出家,改名僧度。”苕华服毕之后,不能忘情,致信僧度,劝以儒家之孝道:“发肤不可伤毁,宗祀不可顿废”云云,并赠诗五首,以示规箴,其一云:
大道自无穷,天地长且久。
巨石故叵消,芥子亦难数。
人生一世间,飘忽若过牖。
荣华岂不茂,日夕就雕朽。
川上有余吟,日斜思鼓缶。
清音可娱耳,滋味可适口。
罗纨可饰躯,华冠可曜首。
安事自剪削,耽空以害有。
不道妾区区,但令君恤后。
此诗虽不以文采胜,却也柔情缱绻,充满了温柔敦厚之意,尤其“人生一世间,飘忽若过牖。荣华岂不茂,日夕就雕朽”几句,雅有《古诗十九首》的风致,语浅情深,质朴动人。孰料僧度得诗之后,却报以一通绝情的书信,大有“还卿一钵无情泪”之气概[1]:
夫事君以治一国,未若弘道以济万邦;安亲以成一家,未若弘道以济三界。发肤不毁,俗中之近言耳。但吾德不及远,未能兼被,以此为愧。然积篑成山,亦冀从微之著也。且披袈裟,振锡杖,饮清流,咏《波若》,虽公王之服,八珍之饍,铿锵之声,暐晔之色,不与易也。若能悬契,则同期于泥洹矣。且人心各异,有若其面。卿之不乐道,犹我之不慕俗矣。杨氏,长别离矣!万世因缘,于今绝矣!岁聿云暮,时不我与。学道者当以日损为志,处世者当以及时为务。卿年德并茂,宜速有所慕,莫以道士经心而坐失盛年也。
先则晓之以大道,意欲“弘道以济三界”,而不以一己之得失为念;继则畅谈出家之美好,“披袈裟,振锡杖,饮清流,咏《波若》”云云,走笔轻快,超凡脱俗;他甚至反劝苕华忘怀世事,皈依我佛:“若能悬契,则同期于泥洹矣”,悬想当日之苕华读信至此,也要为之哭笑不得吧。接下来几句则大声鞺鞳,悲慨淋漓:“杨氏,长别离矣!万世因缘,于今绝矣!”人生爱聚而恶离,已如上述,况此燕尔夫妻,生人而作死别乎?此情此际,尤难为怀,“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忘情的僧度也报诗五首,以与苕华针锋相对,本传著录其一曰:
机运无停住,倏忽岁时过。
巨石会当竭,芥子岂云多。
良由去不息,故令川上嗟。
不闻荣启期,皓首发清歌。
布衣可暖身,谁论饰绫罗。
今世虽云乐,当奈后生何。
罪福良由己,宁云己恤他。
对于苕华的脉脉之情,僧度报之以决绝之意,声称自己宁愿像荣启期一样,安贫乐道,一往无前。至于儒家之孝道,则以“我躬不阅,遑恤我后”对之,盖其去意已决,势不可逭了。本传最后却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度既志怀匪石,不可回转,苕华感悟,亦起深信。度于是专精佛法,披味群经,著《毘昙旨归》,亦行于世,后不知所终。”盖谓苕华亦参透无常,皈依佛教,以与僧度相颉颃云。在《高僧传》的作者看来,此事算得是功德圆满,皆大欢喜,我们世俗之人读书至此,却不免要为苕华感到一丝的悲哀:“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2]
筱堂辛卯春月于金陵
--------------------------------------------------------------------------------
[1] 苏曼殊《本事诗》:“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既云无情,何来泪水?曼殊盖亦未能忘情也。此诗机杼,当出唐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2] 《世说新语·言语》篇:“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大道自无穷,天地长且久。
巨石故叵消,芥子亦难数。
人生一世间,飘忽若过牖。
荣华岂不茂,日夕就雕朽。
川上有余吟,日斜思鼓缶。
清音可娱耳,滋味可适口。
罗纨可饰躯,华冠可曜首。
安事自剪削,耽空以害有。
不道妾区区,但令君恤后。
此诗虽不以文采胜,却也柔情缱绻,充满了温柔敦厚之意,尤其“人生一世间,飘忽若过牖。荣华岂不茂,日夕就雕朽”几句,雅有《古诗十九首》的风致,语浅情深,质朴动人。孰料僧度得诗之后,却报以一通绝情的书信,大有“还卿一钵无情泪”之气概[1]:
夫事君以治一国,未若弘道以济万邦;安亲以成一家,未若弘道以济三界。发肤不毁,俗中之近言耳。但吾德不及远,未能兼被,以此为愧。然积篑成山,亦冀从微之著也。且披袈裟,振锡杖,饮清流,咏《波若》,虽公王之服,八珍之饍,铿锵之声,暐晔之色,不与易也。若能悬契,则同期于泥洹矣。且人心各异,有若其面。卿之不乐道,犹我之不慕俗矣。杨氏,长别离矣!万世因缘,于今绝矣!岁聿云暮,时不我与。学道者当以日损为志,处世者当以及时为务。卿年德并茂,宜速有所慕,莫以道士经心而坐失盛年也。
先则晓之以大道,意欲“弘道以济三界”,而不以一己之得失为念;继则畅谈出家之美好,“披袈裟,振锡杖,饮清流,咏《波若》”云云,走笔轻快,超凡脱俗;他甚至反劝苕华忘怀世事,皈依我佛:“若能悬契,则同期于泥洹矣”,悬想当日之苕华读信至此,也要为之哭笑不得吧。接下来几句则大声鞺鞳,悲慨淋漓:“杨氏,长别离矣!万世因缘,于今绝矣!”人生爱聚而恶离,已如上述,况此燕尔夫妻,生人而作死别乎?此情此际,尤难为怀,“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忘情的僧度也报诗五首,以与苕华针锋相对,本传著录其一曰:
机运无停住,倏忽岁时过。
巨石会当竭,芥子岂云多。
良由去不息,故令川上嗟。
不闻荣启期,皓首发清歌。
布衣可暖身,谁论饰绫罗。
今世虽云乐,当奈后生何。
罪福良由己,宁云己恤他。
对于苕华的脉脉之情,僧度报之以决绝之意,声称自己宁愿像荣启期一样,安贫乐道,一往无前。至于儒家之孝道,则以“我躬不阅,遑恤我后”对之,盖其去意已决,势不可逭了。本传最后却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度既志怀匪石,不可回转,苕华感悟,亦起深信。度于是专精佛法,披味群经,著《毘昙旨归》,亦行于世,后不知所终。”盖谓苕华亦参透无常,皈依佛教,以与僧度相颉颃云。在《高僧传》的作者看来,此事算得是功德圆满,皆大欢喜,我们世俗之人读书至此,却不免要为苕华感到一丝的悲哀:“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2]
筱堂辛卯春月于金陵
--------------------------------------------------------------------------------
[1] 苏曼殊《本事诗》:“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既云无情,何来泪水?曼殊盖亦未能忘情也。此诗机杼,当出唐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2] 《世说新语·言语》篇:“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