踪点心迹之六:关于原创
本想安心写作业准备考试了,可现在心思全在大戏上,又翘了可能点名的毛邓三,在家出神……各种疼了……
纠结于为什么要原创。只为大戏节么?说起来太功利,也似乎不是事实。因为想写东西了吗?也不算,其实说起来还是写小说过瘾。也许想经历一些什么:一个完整的创作过程,一点点塑起一个只属于自己梦;也许是因为自负:看得多了手痒痒,看到不好的想改,看到好的想学……
丹丹姐问我们为什么选择剧本的形式,前天回答的那些话,现在想来有点虚。想写剧本,因为现在我们在踪点,我们写了剧本可以做——过了这村没这店了。
昨天看了某剧社新生场的原创剧,大家都说本子不错。嗯,确实,故事性很强的本子,人物也很有性格,也有历史背景,也有对时代的看法……总之,可看性很强的本子,驾驭了很大的故事,对于学生戏剧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可是,这是我们想要做的东西吗?
我们想要的,是一份感动。我们做戏,不能仅仅是一种故事发泄。我们不能因为拍不了电视剧,就把看电视剧的时候的那种做戏冲动直接搬上舞台;不能因为我们现在在剧社管事,就把所有想表达的东西,一股脑的扔到舞台上,不管适不适合。樱顶会呕吐的。
我要给自己一个理由,为什么用舞台剧的形式讲故事。是不是我们也和别人一样,因为只能这样做?一定不能。扪心自问,如果给我选则的余地,我想,我还是愿意选择舞台。舞台,那是舞台啊!
就像虽然极其佩服《蜗居》的编剧,那也不是我的理想。舞台于我,就像是初恋的情人,有一种特殊的情怀,无可替代。舞台的庄严感,舞台的冲击力,舞台他独特的魅力,我知道我属于他,就这样。舞台,那是舞台啊!
看了昨天的戏,再强调一下是很不错的剧本,自问,你他娘是不是也想这样,就把舞台当做简易的,简易的不能再简易的摄影棚,然后发泄一种做故事的冲动?X,你怎么赶这么做,舞台,那是舞台啊!
抽自己一个嘴巴,然后对着自己的剧本框架,前几天的兴奋劲儿忽然退去了很多。X,你以为你是谁?!凭什么你就觉得自己写一个剧本就肯定比人家强呢?凭什么呢?人家也很有才华,人家也很用心,你比人家强在哪儿吗?
也许,我们比10的新生更懂得舞台的一些基本规则,也许我们可以更齐心协力的雕琢一些细节,或者避免一些硬伤,但是,最终会怎样呢?09和10,校级剧社和院剧社,能有多少本质的区别吗?看到别人做的很用心,平心而论,也已经做的很不错了,可这样的东西,距离我想要的,还差得远呢。舞台,那是舞台啊!
选择现在做创作,我不知道是否明智。因为最近的心态很浮躁,一直想写杂文都没动笔,小说也早停搁了,偶尔兴起要玩平平仄仄平平仄的游戏,最终都归为了凑字游戏,没有半点意思……给自己一个推脱的理由,说太忙了。其实每天还在上网啊、瞎转啊,不至于连码上几千字的时间都没有,可是提笔(其实是打开word)心里乱乱的,静不下来,一会儿想说这个,一会儿想说那个,左一句右一句极没可读性,最后就点了右上角的小红叉叉,然后直接点“否”。希望通过做剧本,做一个不能容许平庸的剧本,把自己的创作状态逼出来,不知道是不是不自量力了。
学诗每苦寻词句,习画尤爱任浅深……对于文字,我并不敢率性。我想做一出好戏,真的很想,很想。
究竟什么是好戏,有的时候也很犹豫。知道他不能像某半黄掉了的宣传防治XX剧本一样不负责任,知道他不能像小品情景剧一样只顾自娱自乐,知道他不能重演上学期的各种悲剧……然而,他应该是什么样呢?
做历史剧,想做成《成败萧何》的感觉,《李白》都过于造作了。《成败萧何》是我自己跑去看的,上海京剧院的新编戏,是现而今难得看到的好戏了。情节设置很巧妙,几乎场场都有高潮,最后的大高潮有确实唯美动人,当最后响起伴唱“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败岂能由萧何”的时候,我被这简单到弱智的句子打动了,那天我站在剧场,看演员谢了幕,看观众散了场,看清洁工进来开始打扫卫生,还不愿意离去。
可说起来,那毕竟是京剧,很多时候靠演员唱念做打的功夫就够撑起舞台了,有时候打动观众也只需要一个婉转的唱腔,于是这也是我们不能企及的了。很多戏剧程式,我很想往话剧中借鉴,却也搞不好该怎么做。
其实做的很有感觉的一出戏是玫瑰。虽然最后演出种种不尽如人意,但那出戏做完,真的感触颇多。现在还能时常想起“我佟振保是正途出身”那句台词,想起暖光灯这三个字带来的悲哀,想起终归还是要爱的那一种惆怅,想起来,还会被感动。也许这就是我们想要的……
可是玫瑰的是经典小说,国话的改编方式也是我们无法照搬的……现在,仿佛把自己推到了一个既要做张爱玲,又要做罗大军的境地。对着镜子,又想扇自己嘴巴了。
by 无指挥
社座注:作者吴紫菲,任踪点第十三任社长。大一时曾主导大戏《丁香》(又名《趁我们还年轻》)。此文做时,作者意图选取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契机,创作一部戏剧。后,该戏剧因故未能成行。
纠结于为什么要原创。只为大戏节么?说起来太功利,也似乎不是事实。因为想写东西了吗?也不算,其实说起来还是写小说过瘾。也许想经历一些什么:一个完整的创作过程,一点点塑起一个只属于自己梦;也许是因为自负:看得多了手痒痒,看到不好的想改,看到好的想学……
丹丹姐问我们为什么选择剧本的形式,前天回答的那些话,现在想来有点虚。想写剧本,因为现在我们在踪点,我们写了剧本可以做——过了这村没这店了。
昨天看了某剧社新生场的原创剧,大家都说本子不错。嗯,确实,故事性很强的本子,人物也很有性格,也有历史背景,也有对时代的看法……总之,可看性很强的本子,驾驭了很大的故事,对于学生戏剧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可是,这是我们想要做的东西吗?
我们想要的,是一份感动。我们做戏,不能仅仅是一种故事发泄。我们不能因为拍不了电视剧,就把看电视剧的时候的那种做戏冲动直接搬上舞台;不能因为我们现在在剧社管事,就把所有想表达的东西,一股脑的扔到舞台上,不管适不适合。樱顶会呕吐的。
我要给自己一个理由,为什么用舞台剧的形式讲故事。是不是我们也和别人一样,因为只能这样做?一定不能。扪心自问,如果给我选则的余地,我想,我还是愿意选择舞台。舞台,那是舞台啊!
就像虽然极其佩服《蜗居》的编剧,那也不是我的理想。舞台于我,就像是初恋的情人,有一种特殊的情怀,无可替代。舞台的庄严感,舞台的冲击力,舞台他独特的魅力,我知道我属于他,就这样。舞台,那是舞台啊!
看了昨天的戏,再强调一下是很不错的剧本,自问,你他娘是不是也想这样,就把舞台当做简易的,简易的不能再简易的摄影棚,然后发泄一种做故事的冲动?X,你怎么赶这么做,舞台,那是舞台啊!
抽自己一个嘴巴,然后对着自己的剧本框架,前几天的兴奋劲儿忽然退去了很多。X,你以为你是谁?!凭什么你就觉得自己写一个剧本就肯定比人家强呢?凭什么呢?人家也很有才华,人家也很用心,你比人家强在哪儿吗?
也许,我们比10的新生更懂得舞台的一些基本规则,也许我们可以更齐心协力的雕琢一些细节,或者避免一些硬伤,但是,最终会怎样呢?09和10,校级剧社和院剧社,能有多少本质的区别吗?看到别人做的很用心,平心而论,也已经做的很不错了,可这样的东西,距离我想要的,还差得远呢。舞台,那是舞台啊!
选择现在做创作,我不知道是否明智。因为最近的心态很浮躁,一直想写杂文都没动笔,小说也早停搁了,偶尔兴起要玩平平仄仄平平仄的游戏,最终都归为了凑字游戏,没有半点意思……给自己一个推脱的理由,说太忙了。其实每天还在上网啊、瞎转啊,不至于连码上几千字的时间都没有,可是提笔(其实是打开word)心里乱乱的,静不下来,一会儿想说这个,一会儿想说那个,左一句右一句极没可读性,最后就点了右上角的小红叉叉,然后直接点“否”。希望通过做剧本,做一个不能容许平庸的剧本,把自己的创作状态逼出来,不知道是不是不自量力了。
学诗每苦寻词句,习画尤爱任浅深……对于文字,我并不敢率性。我想做一出好戏,真的很想,很想。
究竟什么是好戏,有的时候也很犹豫。知道他不能像某半黄掉了的宣传防治XX剧本一样不负责任,知道他不能像小品情景剧一样只顾自娱自乐,知道他不能重演上学期的各种悲剧……然而,他应该是什么样呢?
做历史剧,想做成《成败萧何》的感觉,《李白》都过于造作了。《成败萧何》是我自己跑去看的,上海京剧院的新编戏,是现而今难得看到的好戏了。情节设置很巧妙,几乎场场都有高潮,最后的大高潮有确实唯美动人,当最后响起伴唱“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败岂能由萧何”的时候,我被这简单到弱智的句子打动了,那天我站在剧场,看演员谢了幕,看观众散了场,看清洁工进来开始打扫卫生,还不愿意离去。
可说起来,那毕竟是京剧,很多时候靠演员唱念做打的功夫就够撑起舞台了,有时候打动观众也只需要一个婉转的唱腔,于是这也是我们不能企及的了。很多戏剧程式,我很想往话剧中借鉴,却也搞不好该怎么做。
其实做的很有感觉的一出戏是玫瑰。虽然最后演出种种不尽如人意,但那出戏做完,真的感触颇多。现在还能时常想起“我佟振保是正途出身”那句台词,想起暖光灯这三个字带来的悲哀,想起终归还是要爱的那一种惆怅,想起来,还会被感动。也许这就是我们想要的……
可是玫瑰的是经典小说,国话的改编方式也是我们无法照搬的……现在,仿佛把自己推到了一个既要做张爱玲,又要做罗大军的境地。对着镜子,又想扇自己嘴巴了。
by 无指挥
社座注:作者吴紫菲,任踪点第十三任社长。大一时曾主导大戏《丁香》(又名《趁我们还年轻》)。此文做时,作者意图选取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契机,创作一部戏剧。后,该戏剧因故未能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