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跃雅致疯人院
过年期间,我复习了老电影《飞跃疯人院》,对1960年代时髦的精神疾病疗法产生了深深的好奇,比如电击疗法,水疗法,还有可怕的“前额叶白质切除术”。
经过简单的学习,我发现所有动真格儿的(谈话疗法不算)精神疾病疗法,都建立在一个逻辑之上:你身上多出了不该有的东西!比如1930年代流行的“自体中毒”理论,认为精神病是因为你身上的器官腐坏了,因此治疗方法是拔光牙齿和摘除大肠。
还有一种叫“延长麻醉”,治疗方法是把从发烧病人身上抽的血注射到你身上,有时候换成马血也行,这样你就整日间发高烧,体内致人疯狂的毒素就被排空啦。最激烈的“减少法”就是电影中迈克的结局—把前额叶白质给切掉。
前两天,美国一个公益组织策划了个活动,叫“被遗忘灵魂的房间”,在俄勒冈州精神疗养院发现了3600多个无人认领的骨灰罐。他们被遗忘了将近30年。这家精神病院因为借场地给《飞跃疯人院》拍电影而名声大震,有好几名病人还在电影中真身出演,而电击疗法,水疗法,前额叶白质切除术,都曾经在那里发生。
与《飞跃疯人院》配合阅读的绝佳著作是一美国记者写的《雅致的精神病院》。讲了波士顿一家叫“麦克连”的精神病院的来龙去脉。因为这家医院收费高昂,设施优雅,雅称“精神病院中的丽兹·卡尔顿酒店”,逐渐汇集了大批上流精神病患者(当然,也因为上流人比较容易患上高级的精神方面的疾病),有一堆一堆的哈佛毕业生,普利策奖得主,桂冠诗人,畅销书作家,大都会博物馆大捐赠人……
联合收割机发明人的儿子,19世纪美国最富有家庭的公子斯坦利·麦考密克,在“麦克连”住了好几十年,他的病例上写着:“因为性功能障碍极端发展引发初期症状。他对于适应母亲和事业责任极度敏感,对社会以及解释一切道德宗教体系有极端抽象的标准。在特殊压力下完成求爱和婚姻,却发现自己完全无法适应性和社交方面的新问题……”
他的早期症状是选择困难—面对8套薄厚不同的内衣,因为他无法预知天气而无法决定穿哪一套。后期他屡次自杀,在精神病院中去世。
“麦克连”中的老人也非常多,他们称得上在那里安度晚年。一个叫弗兰克的上流绅士,因为恐吓家人被送了去,他还恐吓说要杀害总统。可由于他在那里住的时间太久,人们已经忘记了他到底要杀死哪一位总统。晚年他与一名同样衰老的精神疾病医生建立了友谊,他允许医生坐在自己最钟爱的摇椅上,分享他的雪茄。后来医生老死了,弗兰克把那把摇椅转向墙壁,再也没有坐过它。
这本书简直是本上流精神病患者风雅史,一改疯人院在我脑中的可怖形象。我仍记得小时候我家附近有一家疯人院,姑且也叫它“杜鹃窝”吧,传说中那里盛产能掐死小孩的疯子,或者见人就咬的癫痫症患者。那里也流传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他病得较轻,惟一的症状是永远都不穿鞋,他是当地最后一个状元的后代,他的右派爸爸被枪决的时候,他被强迫在一旁看,士兵开枪前把子弹在鞋底上磨了磨,这样打中头部的时候会特别脆……
困困Feb 28,2011
经过简单的学习,我发现所有动真格儿的(谈话疗法不算)精神疾病疗法,都建立在一个逻辑之上:你身上多出了不该有的东西!比如1930年代流行的“自体中毒”理论,认为精神病是因为你身上的器官腐坏了,因此治疗方法是拔光牙齿和摘除大肠。
还有一种叫“延长麻醉”,治疗方法是把从发烧病人身上抽的血注射到你身上,有时候换成马血也行,这样你就整日间发高烧,体内致人疯狂的毒素就被排空啦。最激烈的“减少法”就是电影中迈克的结局—把前额叶白质给切掉。
前两天,美国一个公益组织策划了个活动,叫“被遗忘灵魂的房间”,在俄勒冈州精神疗养院发现了3600多个无人认领的骨灰罐。他们被遗忘了将近30年。这家精神病院因为借场地给《飞跃疯人院》拍电影而名声大震,有好几名病人还在电影中真身出演,而电击疗法,水疗法,前额叶白质切除术,都曾经在那里发生。
与《飞跃疯人院》配合阅读的绝佳著作是一美国记者写的《雅致的精神病院》。讲了波士顿一家叫“麦克连”的精神病院的来龙去脉。因为这家医院收费高昂,设施优雅,雅称“精神病院中的丽兹·卡尔顿酒店”,逐渐汇集了大批上流精神病患者(当然,也因为上流人比较容易患上高级的精神方面的疾病),有一堆一堆的哈佛毕业生,普利策奖得主,桂冠诗人,畅销书作家,大都会博物馆大捐赠人……
联合收割机发明人的儿子,19世纪美国最富有家庭的公子斯坦利·麦考密克,在“麦克连”住了好几十年,他的病例上写着:“因为性功能障碍极端发展引发初期症状。他对于适应母亲和事业责任极度敏感,对社会以及解释一切道德宗教体系有极端抽象的标准。在特殊压力下完成求爱和婚姻,却发现自己完全无法适应性和社交方面的新问题……”
他的早期症状是选择困难—面对8套薄厚不同的内衣,因为他无法预知天气而无法决定穿哪一套。后期他屡次自杀,在精神病院中去世。
“麦克连”中的老人也非常多,他们称得上在那里安度晚年。一个叫弗兰克的上流绅士,因为恐吓家人被送了去,他还恐吓说要杀害总统。可由于他在那里住的时间太久,人们已经忘记了他到底要杀死哪一位总统。晚年他与一名同样衰老的精神疾病医生建立了友谊,他允许医生坐在自己最钟爱的摇椅上,分享他的雪茄。后来医生老死了,弗兰克把那把摇椅转向墙壁,再也没有坐过它。
这本书简直是本上流精神病患者风雅史,一改疯人院在我脑中的可怖形象。我仍记得小时候我家附近有一家疯人院,姑且也叫它“杜鹃窝”吧,传说中那里盛产能掐死小孩的疯子,或者见人就咬的癫痫症患者。那里也流传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他病得较轻,惟一的症状是永远都不穿鞋,他是当地最后一个状元的后代,他的右派爸爸被枪决的时候,他被强迫在一旁看,士兵开枪前把子弹在鞋底上磨了磨,这样打中头部的时候会特别脆……
困困Feb 28,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