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教育】 不同(2)
下午第一次评图,主要看初步想法。
请Y某人来经过实践证明,是非常正确的策略。
他一通激情狂HIGH的点评,刺激到学生虽然认真、但多少有些太过规矩的思路,激发出学生的斗志。很重要滴!当他激情澎湃地说出“年轻就是要有理想”时,我也禁不住为他鼓掌。非常 xia xia 伊了!
我以为的主要问题是:
大家对题目的理解大多跑题。
不是通过深入挖掘题目本身的内涵,以及从基地环境去寻找灵感,而是在题目里找到一星半点自己喜欢(或习惯)的由头,就迅速地单线进入,将那个由头无理由无限放大,然后得出一个“自说自话”很难说服旁人的“抽象构思”。
不同专业之间配合还没看出太多我所希望的火花。
反倒是土木同学在“极限性”理工科设计竞赛的思路下,会主动破那个常规的结构形式,而建筑同学,还无法从本专业可能蕴含的潜力中,比如引发(校园)事件、控制引导人(学生)的活动、空间的各种可能性与不可能性、材料的各种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包括从日常生活经验中(这一点尤其匮乏),寻找到“建筑学”突破性的非常规、但同时又合情合理的地方,建筑对土木的引领还没看到。
学生的思维、表达、交流模式中,有一种普遍的自我闭合状态。
它不是那种与外界处于良性互动的开敞状态,而是一碰就跳的“防御”状态,或是两眼直楞楞向前不向两边看的“自言自语状”。在这种情形下,“交流感”不足,真正得到的东西自然就不多(不是这一届学生,已经是好几级的普遍现象了,这是中国式所谓强调“自我个性重要性”的负面作用吗?)。
非常想迅速地在老师处得到明确意见,而事后其实往往并不清楚(或并不在意)那个意见的真正理由。这只是一种要得好分数、得到权威确认的本能,或是懒于(或者还不会)主动独立思考,只想要正确答案的本能(又一个中国“应试”教育结出的硕果)。
还有,用词普遍太大,小小一构筑物,恨不得肩负起祖国与未来的希望,而忘记了寻找需要自己而且自己也能够解决的具体而微的问题(这又一次证明集体主义宏大教育的V5)。
唉,怎么办呢,敲呀!打呀!改呀!扭呀!刺激呀!
请Y某人来经过实践证明,是非常正确的策略。
他一通激情狂HIGH的点评,刺激到学生虽然认真、但多少有些太过规矩的思路,激发出学生的斗志。很重要滴!当他激情澎湃地说出“年轻就是要有理想”时,我也禁不住为他鼓掌。非常 xia xia 伊了!
![]() |
我以为的主要问题是:
大家对题目的理解大多跑题。
不是通过深入挖掘题目本身的内涵,以及从基地环境去寻找灵感,而是在题目里找到一星半点自己喜欢(或习惯)的由头,就迅速地单线进入,将那个由头无理由无限放大,然后得出一个“自说自话”很难说服旁人的“抽象构思”。
不同专业之间配合还没看出太多我所希望的火花。
反倒是土木同学在“极限性”理工科设计竞赛的思路下,会主动破那个常规的结构形式,而建筑同学,还无法从本专业可能蕴含的潜力中,比如引发(校园)事件、控制引导人(学生)的活动、空间的各种可能性与不可能性、材料的各种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包括从日常生活经验中(这一点尤其匮乏),寻找到“建筑学”突破性的非常规、但同时又合情合理的地方,建筑对土木的引领还没看到。
学生的思维、表达、交流模式中,有一种普遍的自我闭合状态。
它不是那种与外界处于良性互动的开敞状态,而是一碰就跳的“防御”状态,或是两眼直楞楞向前不向两边看的“自言自语状”。在这种情形下,“交流感”不足,真正得到的东西自然就不多(不是这一届学生,已经是好几级的普遍现象了,这是中国式所谓强调“自我个性重要性”的负面作用吗?)。
非常想迅速地在老师处得到明确意见,而事后其实往往并不清楚(或并不在意)那个意见的真正理由。这只是一种要得好分数、得到权威确认的本能,或是懒于(或者还不会)主动独立思考,只想要正确答案的本能(又一个中国“应试”教育结出的硕果)。
还有,用词普遍太大,小小一构筑物,恨不得肩负起祖国与未来的希望,而忘记了寻找需要自己而且自己也能够解决的具体而微的问题(这又一次证明集体主义宏大教育的V5)。
唉,怎么办呢,敲呀!打呀!改呀!扭呀!刺激呀!